正文 第2章 駕馭情感,做生活中的強者(1)(2 / 3)

心理學中把情緒分為心境、激情、應激三種狀態。其中,心境是一種使人的一切其他體驗和活動都感染上情緒色彩的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它具有彌散性的特點。當一個人處於某種狀態時,看待一切事物都受其影響。良好的心態使人在接人待物中發生興趣,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無味,容易生閑氣。你在家拿媽媽當“出氣筒”,就是不良心境的彌散。

一般說來,人在生閑氣時,容易產生發泄、找“出氣筒”等攻擊行為。如惡聲惡氣、摔摔打打、怒目而視、破口大罵、動手打人等。這些攻擊行為可能直接針對挫折的製造者,但當覺察出對方不能直接攻擊而心中的惡氣又要發泄時,常常找個“出氣筒”。這“出氣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像《紅樓夢》裏晴雯撕扇子就是對寶玉責備情緒的發泄。

為什麼有些人好生閑氣呢?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

1.沒正經事做,閑得無聊而心緒不佳,或胸無大誌,私心過重,遇事好斤斤計較;

2.度量太小,或疑心過大;

3.對他人要求過高,好挑剔,待己寬而責人嚴;

4.工作或生活失意,遭受挫折時。

閑氣多源於生活小事,而在日常生活中,不盡人意的事兒是經常發生的。就拿在家裏吃飯來說吧,菜很可能做得鹹一些或淡一些,不大合自己的口味兒。一個想得開的人,菜鹹些就少吃點兒,淡些就放點鹽,同樣吃得香。而對於好生閑氣者,會覺得菜不可口,心裏不痛快。顯然,他們是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兒給誇大了。所以,閑氣大多是自找的。

老生閑氣的人該問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或者太無聊了?胸懷大目標,心想大事,天天有事做,就不會計較瑣事而生閑氣了。所以奉勸您要加強修養,寬厚待人,變責人嚴為責己嚴,這樣就不會看誰也不順眼而生閑氣了。

凡事“無所謂”就不大容易生氣,即使有氣也來得快,去得快。俗話說“糊塗也有糊塗福”,如果一個人執著地喜歡書畫,那麼他就是墨潑裘也不會為此生氣著急。我們提倡:人應糊塗一點,盡量少生氣。即使生氣也應盡快宣泄,一定不要超過3分鍾。

悶氣傷感情

所謂悶氣是有氣不發,強憋在心裏的氣。這種氣對身體危害甚大。因為,生氣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悶氣憋在心裏,不向外發泄,一般持續時間均較長。這種不良情緒壓在心頭不消散,可導致食不甘味,睡不坦然,肌體的抗病力隨之下降,而有損於健康。同時,氣憋在心裏,常是越憋越重,甚至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這時再驟然發泄,如同山洪暴發,即大發雷霆,我們稱之為盛怒,而盛怒則會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我們更想說的是悶氣也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最怕的是兩個最親或關係最密切的人同時相互生悶氣。就如夫妻之間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鬥氣,誰也不服輸,不先開口,於是就會對身心健康和相互的關係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夫妻關係也會日益緊張,隔閡加深,相互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哪些人好生悶氣?據調查研究,性格內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時很少與人交際,朋友甚少,不願意與親友同事談心的人,都比較好生悶氣。因此,這些人應該更加重視克服自己性格、修養上的弱點。誠然,改變性格並非易事,但也不是辦不到的。這些人應該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走出狹小的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培養一兩項業餘愛好,經常參加文娛和體育活動。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自己的性格,開闊自己的心胸。特別是要逐步養成與熟人、朋友、同事談心、聊天的習慣,心裏不痛快就及時向外宣泄。在這方麵,尤其需要得到其親友和同事們的幫助,當發現他們有氣憋著、悶在心裏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其將心裏話說出來。

人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以及“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這對現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製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養身當以戒悶氣為本。要養怡身心,就要下工夫修煉品行,學會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就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其實,“退一步”並非意味著“懦弱”,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雲消霧散、海闊天空。要養怡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

動輒生悶氣,總是使家庭處於“戰爭狀態”,或者總是和朋友冷言相對,你的生活會快樂、會輕鬆嗎?生悶氣於人無益、對己無利,既傷害了別人,也在“懲罰”自己,這樣的後果該值得你去好好反思一下了。

怨氣最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