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駕馭情感的五個原則(5)(2 / 3)

4.不為麵子、權利而吵架,盡量讓對方說最後一句話。

5.吵架時謹慎自己的言行,避免在衝動下說出或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言行來。

6.吵完後不記仇。避免分床睡覺,生氣過夜。

“饑餓效應”與“陌生化代價”

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觸一個人時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優點,這一點頗像是在餐館裏用餐的經驗,開始吃涼菜的時候,印象很好,吃頭兩個主菜時,也是讚不絕口,愈吃愈趨於冷靜,吃完了這頓筵席,缺點就都找出來了,於是轉喜為怨,轉讚美為責備挑剔,轉首肯為搖頭。這是因為,第一,開始吃的時候你正處於饑餓狀態,而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個餐館,開始舉箸時有新鮮感,新蓋的茅房三天香,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應”吧。

和人的關係也是有這種饑餓效應或陌生化效應的。一個新朋友,彼此有意無意地都要表現出自己的最好方麵而克製自己的不良方麵,例如粗魯、急躁、斤斤計較……而一個新朋友就像一個新景點、一個新餐館,乃至一件新衣服一樣,都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某種新鮮的體驗、新鮮的氣息,都會滿足人們的一種對於新事物、新變化的饑渴。結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與不好的方麵都顯現出來了——當新鮮感逐漸淡漠下來以後,人們將必須麵對現實,麵對新事物也會褪色也會變舊的事實,麵對求新逐變需要付出的種種代價。

堅持浪漫主義的人際關係準則,在小說或者詩歌裏可能是很感人的,至少是很有趣的,比如發現某人庸俗時立即與之割席絕交,初見一個人聽完一席話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頭行禮……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極端化與絕對化的做法就給人一種不明事理、化解不開的感覺,這也正如魯迅所說,你演戲的時候可以是關雲長或林黛玉,從台上下來以後,你必須卸掉妝變回來成為常人,否則就是矯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話。

了解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再碰到對於新認識的人先是印象奇佳,後來不過如此,再往後原來如此,我們對這樣一個過程也許應該增加一些承受力。

與其對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這樣要求自己與希望自己。與其動輒對旁人失望不如自責。都是凡人,不必抬得過高,也不必發現什麼問題就傷心過度。

隻要我過得比你好

有一項調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懷疑自己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境況不如別人。

這是為什麼呢?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攀比心理是這一問題的根源。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總希望過得比別人好,總拿別人當參照物,似乎沒有別人便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於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資、比資格、比權力……生活上要和鄰居比,比住房、比穿著、比老婆,就連孩子也不能放過,也成了比的犧牲品,“我的孩子班裏學習第一名,比你的兒子強”,洋洋得意者說。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個高下,比別人強者,趾高氣昂,夜郎自大。不如別人者便想著法子超過他,實在超不過便拉別人後腿,連後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們能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和別人比較,不如別人時便積極進取,爭取更上層樓;比別人強時便謙虛謹慎,樂觀待人,豈不更好?

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方麵都比別人強,勝過別人。太要強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強的人比,結果由於心靈的弦兒繃得太緊了,損耗精神,很難有大的作為。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人的頭顱裏,全世界要是都萃集於一個的腦子裏,那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俗話說,學業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都有自己的短處,一個人隻要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虛此生。千萬不要看到別人的一點長處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個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美麗,你能說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嗎?

一味和別人比是件不聰明的事,因為即便勝過別人,又會有“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危險。古人雲:“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太冒尖,在各方麵勝過別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擊,而與世無爭者反而不會樹敵,容易獲人同情,所以說“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其實,最好的處世哲學還是不與人比,做好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幹嘛要和別人比呢?如果心裏難受,實在要比的話,倒不如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和自己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這樣既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層樓,豈非自求多福?當然,比也並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在形成競爭,推進社會前進中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爭先,都去爭“後”,那麼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呢?

俗話說:“知足常樂。”做人首先要滿足,然後再抱著友善的態度和別人比,比學習,比進步,而不是比享樂,隻有這樣才能共同進步,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