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讓快樂和豁達主導你的情感世界(3)(1 / 3)

在生活當中,冷靜地麵對社會百態,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提升至較高品位。冷靜處世,是為人的素質體現,也是情感的睿智反映。韓信肯受跨下之辱,非但不是怯懦,恰恰體現了他過人的冷靜。劉邦與項羽決戰在即,正要韓信出兵相助之時,韓信提出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勃然大怒,大罵韓信不該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要求。然而一經張良提醒,馬上恢複冷靜,轉而說道,大丈夫要當王須當個真王,怎麼可以要求封為假齊王?遂當即封韓信為齊王,從而使韓信出兵,打敗了強敵項羽,最終奪得了天下。如果當時劉邦不能冷靜地分析局勢,那天下最終屬誰所有,尚不是個定數。

生活裏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但在理智麵前偶然會轉化為令人快慰的必然,偶然與必然盡管有理論上的反差,但它決然可在冷靜和智慧中達到完美的統一。以冷靜麵對社會,有利於順境與逆境的反思,既利社會又利自己;以冷靜麵對生活,有利於苦樂中的洗煉,可盡享人生中的愜意;以冷靜麵對他人,有利於善惡中的辨識,可近君子而遠小人;以冷靜麵對名利,有利於道德上的不斷完善,可提高人品和素質;以冷靜麵對坎坷,有利於安危中的權衡,可除惡保康寧。冷靜使我們大度、理智、無私和聰穎。

冷靜是知識、智慧的獨到涵養,更是理性、大度的深刻感悟。我們麵對著一個高速發展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具有人性的成熟美。否則,就是成功送到我們麵前,也難免在毛躁中去遭遇失敗。

學會心平氣和

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煩惱之事,但是他們對兒女、鄰居的寬容,最終都把煩惱化為了捧腹的笑聲。

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隻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讓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

讓自己放輕鬆,就是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隻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

俗語有“宰相肚裏能撐船”之說。古人與人為善、修身立德的諄諄教誨警示於世人,一個人若膽量大,性格豁達方能縱橫馳騁,若糾纏於無謂雞蟲之爭,非但有失儒雅,而且終日鬱鬱寡歡,神魂不定。唯有對世事時時心平氣和、寬容大度,才能處處契機應緣、和諧圓滿。

如果一語齟齬,便遭打擊;一事唐突,便種下禍根;一個壞印象,便一輩子倒黴,這就說不上寬容,就會被人稱為“母雞胸懷”。真正的寬容,應該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對才能超過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熱心舉賢,甘做人梯,這種精神將為世人稱道。

人活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闊大一些,寬廣一些,學會寬恕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做寬舒人生。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心平氣和,首先就得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會對自己要求過分苛刻,也不會因看不起自己而焦慮不安。遇到不幸和災禍,他們會像其他人一樣痛苦,但是他們能夠想得開,而且能照常生活。他們也不像有些人那樣,為可能發生的災禍憂心忡忡,他們會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但是不會為此身心憔悴。

心平氣和的人生活得很隨意,他們摸透了自己的脾氣,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觀點,幹什麼事都不用先去調查求證,或者察言觀色,看別人的意見,他們隻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同時,心平氣和的人非常能夠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知道生活是變化無常的,這是個人所無法改變的現實,人不但要接受這種現實,而且還要從這種現實中找到樂趣,大可不必提心吊膽、顧慮重重地生活。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他們總是采取承認的態度,承認之後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

讓自己寧靜

遇事冷靜,或不感情用事,或恬淡融融。在某些境遇下,即便顯得遲鈍些又何妨?如此待人處世決不至搞到感情破裂的程度。言行修養到這個地步,則對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態度必然盡情盡理而恰到好處。

人各有其聰明、智慧、個性,為理智和感情的平衡發展,不妨遲鈍恬淡冷靜一點,此乃中國聖賢所主張的“大智若愚”是也。

人總是在自省中認清自己的,你能夠掌握生活的動力,並且決定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相信自己,你能做到。

讓自己寧靜並不難。內在的身心寧靜來自日常的控製感情,這既無秘訣又無捷徑可言。單憑看一兩本書即想身心寧靜亦屬妄想。獲得寧靜的唯一辦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時要有信心。

最簡單的基本實踐先求身體上的鎮定,不要用力踏地板,不要擦拳搓手,不要拍案叫絕怒吼,不要來回地踱方步,不要往牛角尖裏亂鑽。人在激動興奮中,動作隨之趨於急切。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套最簡便的巧妙方法——站穩、安坐、躺下,竭力設法把說話的聲音壓得低低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