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他的性情並不很開朗奔放,但他對待事情幾乎從不見有焦躁緊張的時候。這並不是他好運亨通。細細觀察體會,我們發覺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反應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錢包,發現後歎息一聲,轉身便會問起剛才丟失的身份證、工作證、月票的補辦手續。一次,他去參加電視台的知識大賽,闖過預賽、初賽,進入複賽,正洋洋得意,不料,卻收到了複賽被淘汰的通知書。他發了幾句牢騷,中午,卻興致勃勃又拜師學起橋牌來。這些,反映出他的一種很本能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承認事實。事實一旦來臨,不管它多麼有悖於心願,都畢竟是事實。大部分人的心理會在此時產生波動抗拒,但豁達者的興奮點會迅速地繞過這種無益的心理衝突區域,馬上轉到下邊該做什麼的思路上去了。事後,也的確會發現,發生的不可再改變,不如做些彌補的事情後立刻轉向,而不讓這些事在情緒的波紋中擴大它的陰影。這堪稱是一種最大的心理力量。
淡泊的人,每每是樂觀的人。而所謂樂觀,按照某位哲人的說法,就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相比,僅僅是因為後者選擇了悲觀。
淡泊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樂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樂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每個人的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差異,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會相當巨大。
心態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甚大,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心態無所謂好壞,隻不過是一種遺傳罷了,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心態就有好壞之分了。心態好的人大都比較樂觀,看問題是從積極的角度出發,總能看到生活中好的東西。對於這種人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令人傷心欲絕的痛苦,頂多是一點小麻煩罷了,即使在災難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靈的太陽,重重烏雲布滿了天空,但太陽依然懸掛在天上,太陽的光線終究會照到大地上來。
迪亞是法國一位貴族科學家,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已有70歲的高齡了。在這場橫掃社會一切的大動蕩中,他失去了一切。一夜之間,他的貴族頭銜,他的財產包括實驗室、花園、房產統統地沒有了,好像被洪水卷得一無所有。但他坦然處之,心境平靜得像水一樣,耐心、毅力仍在,勇氣不減當年。即使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但他還是樂嗬嗬的。
有一次,法國自然科學家協會邀請他作報告,他欣然同意。他上台時赤著腳,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很抱歉,沒有鞋子穿,不過赤著腳倒還挺舒服。”在作報告時,他的聲音抑揚頓挫,是那麼的專注,他在一張小紙上用微微顫抖的雙手描繪著植物的特征,生活中一切痛苦都消融在對自然的無窮樂趣之中了。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樂趣像一位善良的仙女在陪伴著這位孤獨的老人。
科學家協會準備給這位堅強的令人尊敬的科學家老人一點點撫慰金,但他婉言謝絕了。9年以後,這位曆經滄桑的老人平靜地走了。遺囑中他規定了自己的葬禮方式:用自己一生中確定的45種植物編成一個花環,放在他的靈柩上,這是唯一的,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
用理智贏得好人緣
好人緣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有了它,事業上會順利,生活上會如意。但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你情感上的理智和行動上的積極。
一、尊重別人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把這條樸素哲理運用到社會交往中,你處處尊重別人,得到的回報就是別人處處尊重你,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你自己。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孩不懂得見到大人要主動問好、對同伴要友好團結,也就是缺少禮貌意識。聰明的媽媽為了糾正他這個缺點,把他領到一個山穀中,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穀回應:“你好,你好。”媽媽又領著小孩喊:“我愛你,我愛你。”不用說,山穀也喊道:“我愛你,我愛你。”小孩驚奇地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媽媽告訴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時常見麵,還是遠隔千裏,都要處處尊敬別人。”小孩明白了這個大道理。
二、樂於助人
人是需要關懷和幫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並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視幫助者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馬克思在創立政治經濟學時,正是他在經濟上最貧困的時候,恩格斯經常慷慨解囊使他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對此,馬克思十分感激。當《資本論》出版後,馬克思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謝意:“這件事之所以成為可能,我隻有歸功於你!沒有你對我的犧牲精神,我絕對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兩人友好相處,患難與共長達40年之久。列寧曾盛讚這兩位革命導師的友誼“超過了一切古老的傳說中最動人的友誼故事”。
三、心存感激
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最是微妙不過,對於別人的好意或幫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處之,因此生出種種怨恨來則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