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部門經理,如果都不開自己公司的車,而開別的公司的車,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大眾公司的經理都不喜歡自己公司的車,去選擇別的公司的車,大眾一定比不過別的公司。所以B的結論應該是建立在3 的預設下的,其他的預設都不會導致B得到這樣的結論。
文1:語意預設案例解析。
文2:母親要求兒子從小就努力學外語。兒子說:“我長大又不想當翻譯,何必學外語。”
以下哪項是兒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要當翻譯,需要學外語。
B,隻有當翻譯,才需要學外語。
C,當翻譯沒什麼大意思。
D,學了外語才能當翻譯。
E,學了外語也不見得能當翻譯。
正確答案:B。選項C隻反映兒子對當今翻譯的態度,可直接排除。選項E是說“學外語”不是“當翻譯”的充分條件,但並不能說明“當翻譯”是“學外語”的必要條件,不選。選項A和D也不選,因為這兩項中,“當翻譯”是“學外語”的充分條件,並不一定必要,不當翻譯照樣可以學會英語。
文3:王大媽上街買東西,看見有個地方圍了一群人。湊過去一看,原來是中國血壓高日的宣傳。王大媽轉身就要走,一位年輕的白衣大夫叫住了她,“大媽讓我幫你測測血壓好嗎?”王大媽連忙揮手說:“我又不胖,算了吧。”
根據以上信息,以下哪項最可能是王大媽的回答所隱含的前提?
A,隻有患高血壓的人才需要測血壓,我不用。
B.隻有胖人可能得高血壓病,經常測血壓。
C.雖然測血壓是免費的,可給我開藥方就要收錢了。
D.你們這麼忙,還是先給身體比較胖的人測吧。
答案 B 王大媽的話中隱含的前提是“隻有胖人才可能得高血壓,需要量血壓。”
(201-202)
10,條件判斷。
10,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1)含義。
斷定某一事物情況的存在為另一事物情況存在的充分條件的複合判斷,叫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例1:如果考場放置一台幹擾器,那麼學生們的手機都將失去信號。
例2:隻要明天天氣晴朗,我們就一定去春遊。
例1,2都可以稱作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例1斷定考場放置幹擾器這一情況的存在是手機失去信號之情況存在的充分條件;例2斷定天氣晴朗這一情況的存在是去春遊之情況存在的充分條件。
(2)漢語表達。
在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句中的連接詞語主要有這些:
“如果……那麼……”
“若……則(就)……”
“隻要……就……”
“當……便……”
“若……必……”
“假使……那麼(就)……”
“要是……便……”
“即使(縱然)……也……”
“一……就……”
“就”
“則”
雖然在常見的規範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語句中,我們通常使用到“如果……那麼”、“……若……則”等等聯接詞。必須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此形式的聯接詞語都表達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例如:
如果說這個不能滿足你的條件,那麼那個你一定喜歡。
如果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那麼社會主義革命就是中國革命的第二階段。
上述句子是對舉,也就是兩個分句之間沒有任何判定,是一種後句順承前句的方式,是修辭的產物。
(3)邏輯形式。
在選取“如果……那麼……”這類聯接詞句式的同時,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也可以用蘊涵符號,表示。由此,我們可以表示為:
如果p,那麼q。或者p,q(讀作“p蘊涵q”)
文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文2:阿凡提的預言。
文3:有一天,阿凡提在皇宮中和皇帝的侍衛官開玩笑說:“你兩天以後就要死。”事有巧合,兩天以後那個侍衛官果真從馬上摔下來死了。
皇帝以為都是阿凡提這句不吉利的話惹得禍,一怒之下就準備把阿凡提絞死。皇帝派人去把阿凡提叫來,氣急敗壞地說:“你既然知道侍衛官什麼時候死,那麼,你能推測出自己什麼時候死嗎?”
阿凡提聽了皇帝的問話,又看到絞架上的索套已經結好,知道皇帝要絞死他。他急中生智,鎮定自若地回答:“尊敬的陛下,昨天夜裏我看了星象,我知道我要比陛下早死兩天。”
皇帝聽了這話,覺得不太對頭,想道:“如果現在我把阿凡提絞死,那麼兩天以後我的命也就保不住了。”他可不敢往下想了,他急忙下令放了阿凡提。
皇帝之所以不敢絞死阿凡提,是因為在他的頭腦裏形成了一個對他很不利的充分假言判斷。不說這個判斷是真,是假,都對他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文4: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值。
文5:真真真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
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隻有在前件真並且後件假的情況下才是假的,在其餘情況下都是真的。
(203-204)
10,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1)含義。
斷定某一事物情況的存在為另一事物情況存在的必要條件的複合判斷,叫做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