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千保健,萬保健,心態平衡是關鍵1(3 / 3)

很多人到了晚年,都會身體欠佳,力不從心,各種功能退化,感覺、知覺遲鈍,聽力視力減退,逐步喪失勞動能力,開始需要別人照顧,同時,也需要別人更多的關懷、同情、陪伴。老年人要求得到感情上的交流,特別希望與子女、親友、夥伴一起談家常,談往事、娛樂等。所以,讓老年人講講過去生活中有趣的事,年輕人談談外麵的新鮮事,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內容,都會使老人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

老年人也需要愛情。隨著社會的進步,老人再婚已逐漸受到社會的支持。心理學家認為,老人喪偶後再婚,是老人擺脫孤獨的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俗話說得好,“老伴,老伴,老了有個伴”,老人之間相互有個感情的依托,生活的照顧,有利於老年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

調查資料表明,夫妻共同生活時間越長越有助於健康。正如古語所言,“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與年輕人一樣需要得到異性的關心和體貼。

人在年輕時,夫妻之間的愛情占據重要地位,此時夫妻雙方多數恩恩愛愛;但人到中年,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精力和愛被分散了許多,在這裏要提醒所有的夫妻,不要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影響你們的恩愛。隻有夫妻恩愛,雙方才能健康、快樂。

六、好人一生平安

民間有健康諺語“好人健康,惡人命短”、“心懷鬼胎,苦悶短命”。這是告訴人們要老老實實做個好人,因為好人才會一生平安健康。

要保持心態平衡,促進身體健康,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正如諺語所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有的人道貌岸然,擺著一副正人君子的麵孔,暗地裏卻幹些不可告人的勾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做人不要有僥幸心理,不要以為自己幹的壞事情可以“天衣無縫”。事實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種人即使僥幸逃脫法律的處罰,也要時時忍受著自己心靈的審判,良心必然會大大不安。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機體功能發生改變,使各係統的功能活動失調,無法保證身體健康。

希望延年益壽,必須把品德修養放在首位,正如古人所說:“始知行義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壽人。”

美國科學家調查研究的結果,與上述的說法不謀而合。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對2700多人進行了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善惡的習性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他們研究的課題是“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研究發現,一個樂於助人和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且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那些性格孤僻、行動異常的人,死亡率也比正常人要高。

科學家解釋說,施舍善心,能夠激發受施者的友愛和感激之情,而施者也會從中獲得內心溫暖,能緩解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慮。

經常行善還有益於增強人體免疫係統。

在耶魯大學的一次試驗中,受試者看了一部記錄美國婦女終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救助窮人和殘疾人的片子。受試者被故事情節感動了,隨後對受試者進行唾液分析表明,他們免疫球蛋白的數量比看紀錄片前增加了,而這種抗體能防止呼吸道感染。

與此相反,一個心髒病常發作又對他人懷有敵意的人,心髒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就會加大;視別人為敵人的人,憤怒往往一觸即發,暴跳如雷,易使血壓升高,形成高血壓。至於做了貪汙受賄和盜竊之事的人,因做賊心虛,易失眠、煩躁,精神壓力大,壽命也比大多數人要短。

於壞事的人之所以命短,很大程度上是被心中的“鬼”折磨所致,而積德行善的好人則會“一生平安”。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事,行善行,健康快樂地生活。

七、性格開朗,有益健康

人和人之間總是有區別的,尤其是性格方麵。人和人的不同也多是由性格決定的,其實性格對人的影響遠不止在為人處世方麵,醫學研究發現,性格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

在臨床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患者的癌細胞不經特別治療就能自行消失,這些患者大多性格開朗,不把疾病放在心上;而有些患者在被檢查出癌症後不久就迅速死亡,這些患者多是抑鬱、急躁、性格脆弱。這就是性格對人身體健康是有影響的醫學實例證明。比如,那些焦慮、抑鬱嚴重的人容易患胃潰瘍;而性格樂觀開放的人即使得了胃潰瘍,潰瘍麵愈合也較快。

人生活在紛紜繁複的世界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小則令人焦慮,大則惹人動怒。一般來說,生氣發怒乃是一種正常的感情宣泄,怒過了,心情會慢慢趨於平靜。所以,輕微發一點怒,算不了什麼大事。可是,萬事萬物皆有度,發怒也不例外。一不能經常發,二不能過分,特別是步入老年的人群,就更應該注意疏導和理順自己心中的氣流。

從人體保健學上看,老年人尤其要性格開朗,不能發怒、著急。人老了,生理器官的功能都在減退,血管在硬化,血脂在增高,心髒日趨脆弱,腎上腺素減少,肝功能遠不及年輕時那樣強健。發怒、著急都會讓老年人的身體吃不消,甚至導致死亡。

研究證明,現在人們在精神上承受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因此導致了許多心理疾病的出現。而開朗、大方的性格可以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讓自己勇敢麵對挫折和壓力,並且保持身體健康。

八、寬容自己更重要

俗話說得好,“房寬地寬,不如心寬”。其說的是,如果心胸不夠豁達,有再多的錢,再多的房,也不會感到幸福,也不能保持健康,唯有心寬才能健康快樂。

前麵提到寬容他人可以消融自己心中的堅冰,驅散凝聚不散的愁雲。可是,僅僅寬容他人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寬容自己。

寬容他人,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可寬容自己,很多人就很難做到了。這樣的人不是不需要自我寬容,而是對自己要求太高,凡事追求完美,時時都不放鬆自己。於是他們奮鬥再奮鬥,在奮鬥中淡忘了妻子的撒嬌,淡忘了兒女的笑聲,自己也不再有快樂的歌聲,他們可能會取得成功,但他們大多是不快樂的。

其實,完美是不存在的,很多事隻要能夠完整就已經不錯了。希望人人都對自己滿意,那是不現實的,隻要部分人滿意就行了,尤其是自己滿意就可以了。

以下幾點可以幫助你做到寬容自己。

(1)不必什麼事都要考慮周全再發言,對於一般的事,已經說出的話就不要再計較了,更不能患得患失。

(2)再大的事,隻要方向正確了,就立即行動,不需要做好詳細計劃再行動。要像魚雷一樣,發現目標,立即發射,在運行過程中根據目標進行調整。

(3)不要過於苛求自己。有意識地自我批評、自我分析、自我反省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斷地自我批判,或者對已經發生的行為無休止地批評,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失敗。

心理壓抑的人常常對自己要求太高,以至於沉溺在自我批評中,無論做什麼事情,不管是多麼簡單的舉動,事後總會對自己說:“我真不該這樣做”、“也許我不該這麼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等等。

(4)養成大聲講話的習慣。一般來說,說話聲音細小的人屬於飽受壓抑的人。這種人常常給人缺乏自信的印象。因此,感到壓抑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應該盡量提高自己的音量,但是千萬注意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是在大聲喊叫,或讓別人認為你已經憤怒了。

研究證明,大聲說話是釋放壓抑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調動全身15%的力量,使人能舉起比在正常情況下更重的重量。在舉重比賽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運動員發力的時候大喊一聲,其道理就在這裏。

科學實驗對此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釋放壓抑,調動全部潛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潛力。

(5)直接表露自己愛憎好惡。壓抑的人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表示愛情,擔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表示友誼,怕被當做阿諛奉承;稱讚他人,又怕人家把這當做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正確的做法是: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誇獎三個人,如果喜歡某人幹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就應該讓別人知道。

寬容自己,不必自找煩惱,不要和自己斤斤計較,這樣的人才能夠獲得健康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