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別隨意放棄你的天賦與才能(6)(1 / 3)

所謂生物鍾,是指人體內各個器官所固有的生理節律。人體內的生物鍾有100多種,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協調各器官的功能,並規範著人的活動,如睡眠與覺醒、記憶與思維的漲落、體力與精力的興衰等。一個人需要按照自身的生理節律來安排作息,絕對不能違反、幹擾這種節律。例如,晚上10點準時上床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7點進早餐;9~11點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是工作或學習的大好時機;12點進午餐;而下午1~3點體溫下降,荷爾蒙水平趨弱,人需要放鬆,最好午睡半小時;下午3~5點乃是繼上午9~11點之後的又一個精力與體力充沛的高峰期;6點左右進晚餐;下午7~9點的記憶力最佳,是一天中第三個學習或工作的黃金時間段;而晚上10點又到該入睡的時候了。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晚上熬夜,中午不睡午覺,三餐不定時,則你將整天昏昏沉沉,疲憊不堪。按生物鍾規律作息不但可以緩解你的身心壓力,還可以增強你的體力,改善你的精神麵貌。

2.強化三餐營養

飲食與快樂工作有什麼關係呢?乍一看確實沒有任何聯係,其實其中大有學問。足量且平衡的營養是辦公族保持旺盛精力、抵抗疲勞的基礎。我們在安排一日三餐時,一要品種多樣化,二要各品種之間的比例均衡,偏廢不得。當然,也不排除在保持平衡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各個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對營養物質做出某些調整,以便更好地為健康服務。例如,20~30歲期間增加鐵、鎂等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C的攝入量;30~40歲期間增加葉酸與鈣的攝入量;40歲以上除繼續增加鈣、鎂以及維生素的攝入外,尚應注意補足硒、硼等微量元素和優質蛋白,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硒的藥物製劑,或者精氨酸、鳥氨酸等氨基酸製品,因為它們能幫助你避免過勞傷害,保證機體高效率運轉。

3.主動尋找快樂

科學研究表明,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不良情緒也可使人精力衰竭,心理性過勞就是如此。心理學家們為此所奉獻的良方是多笑。笑被認為是最好的精神鬆弛劑,10分鍾大笑能使人全身放鬆45分鍾,男子每天應笑14~17次,女子應笑13~16次。當然,這種笑應是發自內心的,應該自然而坦誠。因此,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相聲、小品、富有喜劇色彩的影視節目,主動求樂。

4.堅持合理運動

運動醫學專家認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周散步四五次,每次30~45分鍾,或一星期進行三四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鍾,這些都是必要的。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感到運動後更為疲勞,這正說明你的機體需要調整,堅持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適應,體能會逐漸增加,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得到強化。

5.學會主動休息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什麼叫“會休息”呢?現代科學賦予的含義是主動休息,即在身體尚未出現疲憊感時就休息。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動休息法有著質的進步。科學實驗證明,人體持續工作愈久或強度愈大,疲勞的程度就愈重,消除疲勞的時間也就愈長,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傳統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原因所在。主動休息則不同,不僅可保護身體少受或不受“疲勞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承載了一個人太多的東西,不僅有目標、理想與追求,還有付出與努力,以及酸甜苦辣。一個不善於向工作中注入幸福元素的人,他的意誌勢必接受更多的考驗,在克服同樣的壓力時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成本,這不應是一個對工作執著的人應有的一種工作體驗。一個善於工作的人,不僅善於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更善於把乏味、單調變成幸福與快樂。

做不好頭,不等於就能做好尾

一個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未必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許有人會說:“做不了雞頭,就做鳳尾。”這是自憐,也是一種庸俗的說法,一個人做不了雞頭,難道就一定能做好鳳尾嗎?職業生涯對一個人來說,並不隻是一個簡單的想做雞頭,還是做鳳尾的問題,它需要的是長期經營。

對於對事缺少熱情,行動不執著的人,做頭還是做尾對他來說沒有意義。有些人在自己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受挫,就會說:“還不如無‘官’一身輕,舒舒服服地為別人工作。”說這話的人在張口前很少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自己如此賣力地工作都難以成功,為別人工作你會如此竭盡全力嗎?更何況你各方麵的條件就真的像你想象中的那樣優秀嗎?”不要認為自己做大事不成,做小事就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