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融”還有融合、調和、流通的意思,如融洽、水乳交融、融資等。
孺(rú)、儒(rú)
辨析:
“孺”指小孩子,如孺子可教、婦孺皆知等;“儒”泛指讀書人,也表示先秦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一個思想流派,如儒生、儒將、儒家等。
濡(rú)、蠕(rú)、嚅(rú)
辨析:
“濡”意為沾濕、沾染,如濡濕、濡染、耳濡目染等;“蠕”意為像蚯蚓一樣爬行,如蠕動;“嚅”意為嘴唇動,如囁嚅。
S
勢(shì)、式(shì)
辨析:
“勢”和“式”均可以表示事物的形狀,但“勢”著重指自然界的狀態或人的姿態,如架勢、姿勢等;“式”著重指人工加工過的物體的外形,表示規格化、定型化的樣子,如式樣、格式等。
授(shòu)、受(shòu)
辨析:
“授”和“受”都是動詞,其中,“授”多為主動,表示給予、交付、交給、傳授、教,如授予、授獎、授權、授課等;“受”多為被動,表示接受、得到、遭受、忍受等,如受賄、受災、受得住等。
“授權”與“受權”的區別:前者指把權力委托給人或機構代為執行;後者指接受委托做某事的權力。
“授命”和“受命”的區別:前者指獻出生命或下命令(多指某些國家的元首下命令);後者指接受命令或任務。
頌(sònɡ)、誦(sònɡ)
辨析:
“頌”表示讚揚、頌揚,如歌頌;“誦”表示朗讀、背誦、述說,如朗誦、誦讀等。
“傳頌”與“傳誦”的區別:前者是輾轉傳布頌揚,對象是人;後者是輾轉傳布稱道,對象是詩文。
栓(shuān)、拴(shuān)
辨析:
“栓”指器物上可以開關的機件、塞子等,如消火栓、槍栓等;“拴”指用繩子等繞在物體上,再打上結,如拴住、拴綁等。
撒(sǎ)、灑(sǎ)
辨析:
“撒”與“灑”在表示散落的意思時,可以通用。相對而言,“撒”的對象多為小顆粒狀或粉狀的東西,表示有意地使顆粒狀的東西散布開;“灑”的對象多為液體,表示使水或其他液體分散地落下,也可用於雨雪或其他東西自然地分散落下。
捎(shāo)、稍(shāo)、梢(shāo)
辨析:
“捎”隻能作動詞,表示順便帶東西或傳話,如捎口信、捎帶等;“稍”隻能作副詞,表示稍微,如稍等、稍長等;“梢”隻能作名詞,表示樹枝的末端或條狀物較細的一頭,如樹梢兒、梢頭等。
鎖(suǒ)、瑣(suǒ)
辨析:
“鎖”指安裝在門窗器物上使人不能隨便打開的器具,又有刑具、關住、封閉以及縫紉方法等意思,如枷鎖、石鎖、鎖門、鎖邊等;“瑣”的本義為細小的玉聲,引申為細碎、卑微,如瑣事、瑣細、猥瑣等。
瘙(sào)、搔(sāo)、騷(sāo)
辨析:
“瘙”古代指疥瘡,如瘙癢難忍;“搔”指用指甲撓,如搔頭皮、搔癢;“騷”指舉止輕浮放蕩及詩文、擾亂等,如風騷、騷客、騷亂等。
署(shǔ)、暑(shǔ)
辨析:
“署”表示布置、簽(名)或題(名)、署理、辦公的處所,如部署、署名、海關總署等;“暑”意為天氣炎熱,如暑天、暑氣、暑假等。
懾(shè)、攝(shè)
辨析:
“懾”指人或使人產生的恐懼心理,如威懾、震懾、懾服等;“攝”的本義為牽動、拉動,引申為吸取、攝影等,如攝取、攝食、拍攝等。
撕(sī)、廝(sī)、嘶(sī)
辨析:
“撕”指用手使東西裂開或離開附著處,如撕毀、撕扯等;“廝”指互相、男性仆人(多見於早期白話)、對人輕視的稱呼(多見於早期白話),如廝打、小廝、這廝等;“嘶”指(馬)叫、嘶啞等,如人喊馬嘶、聲嘶力竭等。
侍(shì)、待(dài)
辨析:
“侍”意為陪從、伺候,如侍衛、服侍等;“待”意為等待、需要、想要、打算、對待、招待等,如待業、自不待言、以禮相待、待客等。
塾(shú)、墊(diàn)
辨析:
“塾”指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的地方,如私塾;“墊”指用東西支撐、鋪襯或填充、暫時替人付款、墊子等,如墊高、墊付、鞋墊等。
T
投(tóu)、頭(tóu)
辨析:
“投”有扔、放進去、射過去、找上去、參加、迎合、合得來等義項,如投進、投入、走投無路、情投意合等,“投”隻能作動詞;“頭”有五官所在的部分、頭發或發式、第一或領頭的、事情的起點或終點等義項,如光頭、頭目、從頭說起等,“頭”主要作名詞,也可作形容詞、量詞。
拖(tuō)、托(tuō)
辨析:
“拖”和“托”都可以作動詞。“拖”是拉著物體往前用力,使之移動,引申指聲音或時間拉長等,如拖長聲音、拖延時間等;“托”是用手掌向上承受物體,引申指讓人承擔某事,如托付、拜托。
庭(tínɡ)、廷(tínɡ)
辨析:
“庭”指廳堂,也指屋前院子,引申指審理案件的處所或機構,如庭院、大庭廣眾、法庭等;“廷”指朝廷,字意偏重於權力的象征意義,如清廷、宮廷、廷試等。
袒(tǎn)、坦(tǎn)
辨析:
“袒”的本義指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引申為不公正地偏袒一方,如袒露、偏袒等;“坦”的本義指地麵平,引申為胸懷寬廣、心境平定和直率、沒有隱諱,如平坦、襟懷坦蕩、坦然、坦率等。
褪(tuì)、退(tuì)
辨析:
“褪”和“退”都是動詞,但“褪”主要表示顏色變淡或消失、脫落等,如褪色、褪毛等;“退”表示(使)向後移動、退出、減退、撤銷等,如後退、退席、退燒、退貨等。
“退色”與“褪色”的區別:前者泛指顏色逐漸減退變淡;後者多指衣服、布料等的顏色逐漸變淡,還可比喻某種情景、意識、本色等逐漸淡漠以至消失。
淘(táo)、陶(táo)
辨析:
“淘”一般與水有關,指從水中篩除雜質或從深處舀出汙水、泥沙、髒物等,如淘米、淘井、淘汰等;還可指頑皮,如淘氣。
“陶”指用黏土燒製的材料,質地比瓷質鬆軟,有吸水性,如陶器、彩陶等;用作動詞時,表示製造陶器,可比喻教育、培養,如陶冶、熏陶等。另外,“陶”還可表示快樂,如陶然、陶醉。
痛(tònɡ)、疼(ténɡ)
辨析:
“痛”可以作形容詞,表示悲傷、痛苦等,如沉痛、痛不欲生等;還可以作副詞,表示程度很深,如痛斥、痛飲等。“疼”可以作形容詞也可以作動詞,有痛、關懷、疼愛之意,如肚子疼、心疼等。
兩字在表示傷、病引起的不舒服時,可以通用。
滔(tāo)、濤(tāo)
辨析:
兩字的意思都與波濤有關,但“滔”用作形容詞,意為水勢很大,可以疊用,如波浪滔滔、滔滔不絕等;“濤”多用作名詞,指大浪或像大浪一樣的東西,如驚濤駭浪、波濤洶湧、鬆濤等。
舔(tiǎn)、添(tiān)
辨析:
“舔”作動詞,表示用舌頭蘸取或擦拭,如舔傷口、舔嘴唇等;“添”也作動詞,表示增添,如添人、添磚、錦上添花等。
艇(tǐnɡ)、蜓(tínɡ)
辨析:
“艇”作名詞,本指比較輕便的小船,現在也指某些較大的船,如遊艇、艦艇等;“蜓”與“蜻”構成“蜻蜓”,作名詞,表示一種昆蟲。
題(tí)、提(tí)
辨析:
“題”可以作名詞,表示題目、問題,如習題、試題等;也可作動詞,表示寫、簽署,如題字、題簽等。
“提”主要作動詞,表示拿、提升、舉出、說起、取出等,如提著、提價、提問、提錢等;也可作名詞,表示一種舀酒、油等的量具,如酒提、油提等。
“題名”與“提名”的區別:前者指寫上名字;後者指在決定人選之前,提出有當選可能的人的姓名。
謄(ténɡ)、譽(yù)
辨析:
“謄”作動詞,表示抄寫,如謄寫、謄錄。
“譽”可以作動詞,表示讚揚,如稱譽、讚譽等;也可以作名詞,表示名譽,如榮譽、譽滿全球等。
癱(tān)、灘(tān)、攤(tān)
辨析:
“癱”指癱瘓,如偏癱、截癱等;“灘”指江、河、湖、海邊泥沙淤積成的平地,也可以指江河中水淺流急多沙石的地方,如河灘、海灘、急流險灘等;“攤”指擺開、鋪平、設在路旁或廣場上的售貨處、分擔等,如攤牌、水果攤、分攤等。
譚(tán)、潭(tán)
辨析:
“譚”指說話,如《天方夜譚》;“潭”指深水池,如清潭、古潭、龍潭虎穴等。
榻(tà)、蹋(tà)、塌(tā)
辨析:
“榻”泛指床,如竹榻、病榻等;“蹋”意為踩踏、踢,如蹋鞠(鞠:古代的一種皮球);“塌”表示倒下、下陷、凹下、鎮定、安定,如塌方、塌陷、塌鼻梁、塌心等。
苔(tái)、笞(chī)
辨析:
“苔”是苔蘚植物的一綱,其莖、葉的分化不明顯,綠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笞”意為用鞭、杖或竹板子打,如鞭笞。
撻(tà)、韃(dá)
辨析:
“撻”指用鞭子等打人,如鞭撻;“韃”即韃靼,為古代漢族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
W
忘(wànɡ)、妄(wànɡ)
辨析:
“忘”是動詞,表示不記得,如忘記、忘卻、忘恩負義等。“妄”可以作形容詞,表示混亂、荒謬、不合理的意思,如癡心妄想、妄語等;也可以作副詞,表示胡亂、非分地及打破常規地,如妄自尊大。
萎(wěi)、委(wěi)
辨析:
“萎”表示幹枯、凋謝、衰退、衰弱等,如萎謝、萎縮、枯萎等;“委”表示請別人去辦理、曲折、精神不振作、水的下遊、末尾等,如委托、原委等。
兩字在表示精神不振作時可以通用,如“萎靡”與“委靡”意義相同。
灣(wān)、彎(wān)
辨析:
兩字都有彎曲的意思,但“灣”特指水流彎曲的地方,如河灣、湖灣、港灣等;“彎”泛指彎曲的地方,如彎路、彎月、轉彎抹角等。
鶩(wù)、騖(wù)
辨析:
“鶩”即鴨子,是一種禽鳥,如趨之若鶩;“騖”的本義指馬縱橫奔馳,引申為追求、謀求,如不騖虛名、好高騖遠等。
勿(wù)、匆(cōnɡ)
辨析:
“勿”表示勸阻、禁止,如請勿打擾、請勿靠近等;“匆”表示急、忙,如匆忙、急匆匆等。
X
稀(xī)、希(xī)
辨析:
“稀”和“希”都有少有出現的意思,通常可以互換。
此外,“稀”還有含水多的意思,如稀泥、稀粥等;“希”還有希望、企求的意思,如希冀。
線(xiàn)、限(xiàn)
辨析:
“線”和“限”都有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區別是:“線”表示邊際,如分界線、前線等;而“限”表示指定的範圍,如期限、限額、界限等。
瀉(xiè)、泄(xiè)
辨析:
“瀉”是水自然地急速地流,多指由高向低或由上向下的,如流瀉、傾瀉、一瀉千裏;“泄”指排出或漏出,多指少量的或人工控製的,如泄洪、水泄不通。“泄”還可引申為抽象的發泄,如泄憤、宣泄等。
“瀉”的引申義“拉肚子”與“排泄”有相似之處,但“排泄”是生物的自然行為,而“瀉”是一種病態的排泄。
舷(xián)、弦(xián)
辨析:
“舷”,指船、飛機等兩側的邊,如船舷、左舷、右舷、舷梯等;“弦”指弓背兩端之間係著的繩狀物,用牛筋製成,有彈性,引申為樂器上可以發聲的線、鍾表上的發條、不圓的月亮等,如弓弦、弦樂等。
眩(xuàn)、炫(xuàn)
辨析:
“眩”指(眼睛)昏花,如頭暈目眩、眩暈等;“炫”的本義指光焰閃耀、晃眼,引申為誇耀,如炫目、炫弄、炫示、炫耀等。
肖(xiào)、孝(xiào)
辨析:
“肖”指相似、像,如惟妙惟肖、肖像等;“孝”意為孝順父母長輩,如孝子、盡孝等。
“不肖”與“不孝”的區別:“不肖”指品行不好或沒出息,多用於子弟或子孫,如不肖子孫;“不孝”指不孝順或舊時在父母喪事中用於自稱,如不孝之子、不孝寡母等。
暄(xuān)、喧(xuān)
辨析:
“暄”隻能作形容詞,表示溫暖、鬆軟等,如寒暄、暄騰等。
“喧”常作動詞,表示叫嚷,如喧擾、喧嚷等;也可作形容詞,表示喧鬧,如喧騰、喧賓奪主等。
相(xiànɡ)、像(xiànɡ)、象(xiànɡ)
辨析:
“相”指人的容貌、外貌或物體的外觀,也可指輔佐、察看等,如長相、月相、吉人自有天相、相馬等。
“像”指比照人物製成的形象或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平麵鏡、球麵鏡、透鏡等反射或折射後所形成的與原物相似的圖景,如畫像、塑像、圖像、錄像、攝像等;另外,“像”還有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點、好像、比如的意思,如他長得像他爸爸。
“象”指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又指自然界、人或物等的形態、樣子,如大象、非洲象、表象、氣象、印象、形象等。“象”還有仿效、模擬的意思,如象聲詞、象形字等。
需(xū)、須(xū)
辨析:
“需”和“須”都有要的意思,區別是:“需”多指一定得有或不可缺少,其使用對象一般是物品、人力、資金等;“須”則指一定要,相對更強調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帶有加強命令的語氣,常用來修飾其他動詞。
晰(xī)、淅(xī)
辨析:
“晰”是形容詞,表示明白、清楚,如清晰、明晰等。
“淅”可作動詞,表示淘米;也可作擬聲詞,形容小雨聲或微風、落葉等的聲音,如淅淅瀝瀝。
霄(xiāo)、宵(xiāo)
辨析:
“霄”為高空中的雲氣,與雨有關,凡表示雲和天空都用“霄”,如雲霄、九霄等;“宵”意為居住的室內幽暗,凡表示夜晚及與夜晚有關的都用“宵”,如通宵、良宵等。
逍(xiāo)、消(xiāo)
辨析:
“逍”隻能與“遙”組詞,構成逍遙,意為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約束;“消”用作動詞,表示消亡、消除、消遣、度過、花費或用去等,如煙消雲散、消炎、消夏、消費等。
簫(xiāo)、蕭(xiāo)
辨析:
“簫”為一種管樂器,古代用許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現代一般用一根竹管做成;而“蕭”的本義為一種草本植物,後形容冷落、衰敗等,如蕭條。
楔(xiē)、揳(xiē)、鍥(qiè)
辨析:
“楔”是名詞,一般是指釘入木器的榫(sǔn)子縫裏使其牢固的木片或竹片;“揳”是動詞,表示把楔子、釘子等捶打到其他東西裏麵去;“鍥”指雕刻,其工具多由金屬製成,如鍥刻、鍥而不舍等。
嬉(xī)、嘻(xī)
辨析:
“嬉”隻能作動詞,表示玩耍、遊玩,如嬉笑、嬉戲等。“嘻”可作擬聲詞,形容笑聲,如笑嘻嘻;也可作歎詞,表示讚美或驚歎等。
膝(xī)、漆(qī)
辨析:
“膝”是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指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如膝蓋、屈膝投降、膝下等;“漆”是一種樹汁,引申為刷漆的動作,如油漆、如膠似漆、漆牆等。
醺(xūn)、熏(xūn)、薰(xūn)
辨析:
“醺”是形容詞,形容酒醉的樣子,如微醺、醉醺醺等;“熏”是動詞,表示(煙、氣等)接觸物體使之變顏色或沾上氣味、熏製(食品)等,如熏黑、臭氣熏天、熏魚、熏雞等;“薰”是名詞,指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泛指花草的香,當表示熏香、熏染的意義時為“熏”的異體字。
殉(xùn)、徇(xùn)
辨析:
“殉”本義為殉葬,引申指為事業或理想而犧牲生命,如殉國、殉職、殉情等;“徇”意為依從、曲從,如徇私、徇情枉法等。
囟(xìn)、鹵(lǔ)、囪(cōnɡ)
辨析:
“囟”是名詞,表示囟門,即嬰兒頭頂前方正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
“鹵”可作名詞,表示熬鹽時剩下的液體或濃稠的汁液,如鹵水、鹽鹵等;也可作動詞,表示用鹽水或醬油加調料煮,如鹵肉、鹵雞等。
“囪”是名詞,表示煙囪,即爐灶、鍋爐上排煙的管道。
涎(xián)、誕(dàn)
辨析:
“涎”意為口水、唾液,如垂涎、流涎等;“誕”意為虛妄不實、不合情理、出生等,如荒誕、怪誕、誕生等。
幸(xìnɡ)、辜(ɡū)
辨析:
“幸”表示幸運、幸福、認為幸福而高興、意外得到好處或免去災難、寵愛等,如榮幸、三生有幸、慶幸、幸災樂禍、幸存、幸免於難、寵幸等。“辜”表示對不住、罪或罪過,如辜負、死有餘辜等。
Y
意(yì)、義(yì)
辨析:
“意”主要表示內心的看法和想法,如心意、意味深長等;“義”主要表示公正的道理或行為,如就義、見義勇為等。
“意”“義”都能作名詞,但“意”還可以作動詞,如意外、意料等;“義”則可以作形容詞,如義演、義父等。
揚(yánɡ)、楊(yánɡ)
辨析:
“揚”除了用於樂器名和城市名之外,多作動詞,由往上拋的動作引申指物的升起、稱頌以及抽象事物的傳播等,如抑揚頓挫、飄揚、讚揚等;“楊”用於植物和姓,隻能作名詞。
貽(yí)、怡(yí)
辨析:
“貽”表示贈送、遺留,與財物有關,如貽贈、貽誤;“怡”指喜悅、愉快,與心情有關,如怡然自得。
繹(yì)、譯(yì)
辨析:
“繹”的本義為抽絲,引申為理出頭緒、連續不斷,如演繹、絡繹不絕等;“譯”與語言有關,指翻譯,如編譯、譯著等。
圓(yuán)、園(yuán)
辨析:
“圓”多作形容詞,形容物體的形狀是圓形或球形,也表示完備、周全等,如圓圈、圓桌、圓滿等;“園”隻能作名詞,表示地方、場所等,如花園、園地、園林等。
踴(yǒnɡ)、湧(yǒnɡ)
辨析:
“踴”意為往上跳,如踴躍;而“湧”表示水向上冒,泛指液體或氣體向上升騰,像水上升那樣冒出或升起,如湧現、淚如泉湧等。
漁(yú)、魚(yú)
辨析:
“漁”一般作動詞,指捕魚或謀取不應得的東西,如漁民、漁利等;“魚”一般用作名詞,即水中的遊魚。
另外,“魚”可以單獨使用,而“漁”隻能作為語素構詞使用。
泱(yānɡ)、央(yānɡ)、殃(yānɡ)
辨析:
“泱”指水麵廣闊或形容氣魄宏大,如江水泱泱、泱泱大國等;“央”表示懇求、中心、終止等,如央求、中央、夜未央等;“殃”指禍害或使受禍害,如遭殃、禍國殃民等。
瑩(yínɡ)、熒(yínɡ)、塋(yínɡ)
辨析:
“瑩”的本義指光潔像玉的石頭,引申為光亮透明,如晶瑩、綠瑩瑩等;“熒”意為屋下燈燭之光,引申指微弱的光亮,如熒屏;“塋”指的是墳地,如墳塋、塋地等。
穎(yǐnɡ)、潁(yǐnɡ)
辨析:
“穎”本義指稻麥類植物子實的帶芒的外殼,引申指細長東西的尖端部分,也指聰明,如穎果、短穎羊毫、聰穎、穎悟等;“潁”即潁河,發源於河南,流入安徽。
殞(yǔn)、隕(yǔn)
辨析:
“殞”指人的死亡,隻用於人,如殞滅、殞命等;“隕”意為從高空掉下,一般用於物,如果用於人,必須是比喻用法,如隕石、隕滅、隕落等。
銀(yín)、垠(yín)
辨析:
“銀”是一種金屬元素,用它來表示貨幣或與貨幣有關的事物以及像銀子的顏色等,如銀兩、銀行、月光如銀等;“垠”最初是形容平地廣闊,一望無際,現表示邊際、邊界,如無邊無垠、一望無垠等。
雅(yǎ)、鴉(yā)
辨析:
“雅”表示高尚、美好、平素的交情、非常等,如文雅、典雅、無一日之雅、雅以為美等;“鴉”指鳥類的一種,全身多為黑色,嘴大,翼長,腳有力,如烏鴉、寒鴉等。需要說明的是,“雅”本指烏鴉的一種,古時與“鴉”互為異體,後來發生了分化,指烏鴉時用“鳥”字旁的“鴉”。
胭(yān)、咽(yān)
辨析:
“胭”即胭脂,為一種紅色的化妝品;“咽”指咽喉。
噎(yē)、咽(yè)
辨析:
“噎”表示食物等塞住喉嚨、因痛苦激動或頂風而喘不上氣來、用話頂撞別人使其受窘而說不出話來,如因噎廢食、抽噎等;“咽”表示因悲哀而聲音阻塞,說不出話來,如嗚咽、哽咽等。另,咽又讀yān、yàn。
源(yuán)、原(yuán)
辨析:
“源”表示水流開始的地方或來源,如源流、源頭、源遠流長、財源等;“原”表示事物的根本或開端、寬廣平坦的地方、本來的樣子等,如本原、原始、平原、高原、原地、原作者等。
湮(yān)、淹(yān)
辨析:
“湮”表示人、事物等被埋沒或消失,如湮沒、湮滅等;“淹”指被水淹沒。
越(yuè)、躍(yuè)
辨析:
“越”可以作動詞,表示跨過、搶奪等,如越牆、殺人越貨等;也可以作形容詞,表示超出或勝過一般的,如優越、卓越等;還可以作副詞,構成“越來越……”的格式表示程度隨著時間發展,如天氣越來越冷,“越……越……”表示程度隨著條件的發展而發展,如爭論越認真,是非越清楚。
“躍”作動詞,表示跳,如躍進、跳躍等。
喻(yù)、寓(yù)
辨析:
“喻”表示說明或開導、明白或了解、打比方等,如喻之以理、家喻戶曉、比喻等;“寓”表示寄居、居住、住所以及把心願和感情等寄托或隱含在事物中,如寓居、寓意、公寓等。
逾(yú)、渝(yú)
辨析:
“逾”表示超過、越過、更加,如逾期、年逾花甲、逾甚等;“渝”表示改變(多指態度或感情),也是重慶市的別稱,如始終不渝、忠貞不渝等。
腴(yú)、諛(yú)
辨析:
“腴”指胖,也可指肥沃,如豐腴、膏腴等;“諛”指諂媚、奉承,多與言語有關,如阿諛、諂諛等。
燕(yàn)、雁(yàn)
辨析:
“燕”和“雁”都是候鳥,區別是:“燕”體小,翅膀尖而長,尾巴分開,多在屋簷下或高屋突出的瓦下築窩;“雁”體大如鵝,喜遊泳,群居於河穀、湖泊中。
另外,“燕”古代通“宴”,表示吃酒、酒席或安樂、安閑。
膺(yīnɡ)、贗(yàn)
辨析:
“膺”的本義為胸,引申為承受、承當、討伐、打擊,如義憤填膺、身膺重任、膺懲等;“贗”意為偽造的、假的,多用於指偽造比較名貴的字畫、古董等,如贗品、贗本等。
贏(yínɡ)、嬴(yínɡ)、羸(léi)
辨析:
“贏”意為獲利,與錢物有關,還可表示勝(跟“輸”相對),如贏得、贏家、輸贏等;“嬴”是母係社會八大姓之一,如嬴政(秦始皇,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姓嬴名政);“羸”指瘦,也可指疲勞,如羸弱、羸頓、羸憊等。
窯(yáo)、窖(jiào)
辨析:
“窯”指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燒製磚瓦陶瓷等物的建築物、土法生產的煤礦等,如窯洞、磚窯、煤窯等;“窖”指從地麵上挖下去的洞,如冰窖、地窖等。
衍(yǎn)、街(jiē)、銜(xián)
辨析:
“衍”指開展、發揮、多餘(指字句)、低而平坦的土地等,如敷衍、衍文、廣衍沃野等;“街”指兩邊有房屋的較寬的道路,如街道、街談巷議等;“銜”指用嘴含、存在心裏、接受或奉、相連接、職務或級別的稱號,如銜煙鬥、銜恨、銜命、銜接、軍銜等。
Z
裝(zhuānɡ)、妝(zhuānɡ)
辨析:
兩字都可作名詞,區別是:“裝”指在身體或物體表麵加以附屬的東西,使其美觀,如服裝、裝備等;“妝”指化妝、嫁妝或女子身上的裝飾,如妝奩、素妝等。
兩字都可作動詞,區別是:“裝”側重指演員在扮演角色之前修飾容貌,如偽裝、假裝等;“妝”側重於用化妝品修飾、打扮,使容貌美麗,多用於女子,如梳妝、妝飾等。
再(zài)、在(zài)
辨析:
“再”和“在”都可以作副詞,但表示的意思卻並不相同:“再”表示同一行動的重複或連續,如再來、東山再起等;而“在”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在上課。
“在”還可以作介詞,與名詞、代詞組成介詞結構,如在生活中、在經濟上等;還可用作動詞,表示存在、生存等義,如大有人在、在世等。
洲(zhōu)、州(zhōu)
辨析:
“洲”指的是水中的高地,是自然地理範疇,如亞洲、沙洲、綠洲等;“州”是地方行政單位,是人文地理範疇,如廣州、蘇州等,但湖南省株洲市例外,因為這個城市最初是由於江河水作用、泥沙淤積而形成的陸地,所以隻能用“洲”。
卓(zhuó)、灼(zhuó)
辨析:
“卓”與“灼”都可作形容詞,但它們的意義卻有區別:“卓”表示超出一般,如卓著、卓越等;而“灼”意為火燒、火燙、明亮、明白透徹,如灼熱、目光灼灼、真知灼見等。
製(zhì)、治(zhì)
辨析:
“製”指製造、擬訂、用強力約束、限定等,如製圖、製定、壓製、製服等;而“治”則指整理、治理,引申指治療、研究等,如整治、治病、治學等。
做(zuò)、作(zuò)
辨析:
兩字均為動詞,在表示從事某種活動或一些詞語中可以通用,如“作紀念”與“做紀念”,“作伴”與“做伴”,“叫作”與“叫做”等,但也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做”多用於表示比較具體的事物,如做事、做飯、做衣服等;而“作”多用於表示比較抽象意義的詞語和書麵色彩較重的詞語,尤其是固定詞語,如作對、作亂、作戰、作怪等。
衷(zhōnɡ)、忠(zhōnɡ)
辨析:
“衷”表示正中、不偏不倚或內心的感受,如折衷、苦衷等;“忠”表示忠誠,如忠心、忠言等。
“衷心”與“忠心”的區別:“衷心”是真心、出自內心的,如衷心感謝;“忠心”是指心的忠誠,如忠心耿耿。
粘(zhān)、沾(zhān)
辨析:
“粘”和“沾”都可以表示兩種東西附著在一起,但“粘”用於因使用黏合物使兩種東西牢固地粘在一起,輕微用力不能脫離;而“沾”是指因接觸而附著在另一物體的表麵,稍一用力就能脫離。
“沾”還有浸濕、浸潤的意思,如淚流沾襟。
贓(zānɡ)、髒(zānɡ)
辨析:
“贓”可以作名詞,表示用貪汙、受賄、盜竊等不正當的手段所得的財物,如貪贓枉法、人贓俱在等;也可作形容詞,如贓物、贓款等。
“髒”是形容詞,表示不幹淨,如肮髒、髒衣服等。
嶄(zhǎn)、展(zhǎn)
辨析:
“嶄”表示突出、高峻以及好等,如嶄露頭角、嶄新等;“展”表示放開、擴大、放寬、施展、展出的活動等,如舒展、拓展、大展宏圖、畫展等。
植(zhí)、值(zhí)
辨析:
“植”可以作動詞,表示栽種、培養、移植等,如植樹、培植、植皮(移植皮膚)等;還可以作名詞,表示植物,如植被、植株等。
“值”可以作動詞,表示商品的使用價值同價格相當,還表示碰到、遇上、輪到等,如一錢不值、正值、時值、值日等;也可以作名詞,表示價值、價格、數值等,如幣值、產值等;還可以作形容詞,表示有價值、值得,如不值一提。
震(zhèn)、振(zhèn)
辨析:
“震”多用於指物體猛烈地顫動,也可指重大的事情或消息使人內心不平靜,如震耳欲聾,地震、震驚、震怒等;“振”多用於指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往複運動,多指揮動、搖動的動作,也可指奮起、振作,如振翅、振幅,振奮等。
琢(zhuó)、啄(zhuó)
辨析:
“琢”表示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如精雕細琢、琢磨等;“啄”表示鳥類用嘴取食物或叩擊東西,如啄木鳥、啄食等。
遵(zūn)、尊(zūn)
辨析:
“遵”本義為順著、沿著,引申為依從、按照等,如遵守、遵從;“尊”的本義為酒器,引申為地位或輩分高、高貴、敬重或推崇、敬辭或用作量詞,如尊貴、尊敬、尊姓大名、十尊羅漢等。
縝(zhěn)、慎(shèn)
辨析:
“縝”指事物的質地細密而有條理,引申為所做的事情周密而有條理,如縝密;“慎”表示人做事小心謹慎的心理狀態,如慎重、審慎等。
幛(zhànɡ)、障(zhànɡ)、嶂(zhànɡ)
辨析:
“幛”為幛子,即題上語句的整幅綢布,用作祝賀或吊唁的禮物,如喜幛、挽幛等;“障”的本義為阻隔、遮擋,引申為用來阻隔、遮擋的東西,如障礙、路障、屏障等;“嶂”指直立的山峰,如層巒疊嶂。
賺(zhuàn)、嫌(xián)
辨析:
“賺”和“嫌”都可以作動詞,但“賺”主要表示獲得利潤,如賺錢;而“嫌”主要表示厭惡、不滿,如討人嫌、嫌棄等。
噪(zào)、嗓(sǎnɡ)
辨析:
“噪”本義指鳥叫,轉指蟲鳴,引申指聲音嘈雜,如鳥雀歡噪、蟬噪、噪音等;“嗓”指嗓子、嗓音,如大嗓門、啞嗓等。
躁(zào)、燥(zào)
辨析:
“躁”的本義是快步跑,引申為性急、不冷靜,如急躁、煩躁等;“燥”意為缺少水分、幹燥,如燥熱、口焦舌燥等。
矚(zhǔ)、囑(zhǔ)
辨析:
“矚”指注視、注目,如矚目、高瞻遠矚等;“囑”指吩咐、囑托,如囑咐、遺囑、醫囑等。
遭(zāo)、糟(zāo)、槽(cáo)
辨析:
“遭”指碰到不幸的事或圍繞著走,如遭殃、遭罪等;“糟”的本義為釀酒剩下的渣子,引申為腐爛、事情或情況壞等,如糟粕、糟糕等;“槽”的本義為盛放牲畜飼料的長條形的器具,用木頭做成,後指其他中間凹下去的槽行物體,如豬槽、水槽、河槽等。
趾(zhǐ)、址(zhǐ)、扯(chě)
辨析:
“趾”指腳指頭或腳,如腳趾、趾高氣揚等;“址”指地基及建築物的位置,如地址、會址等;“扯”指拉、撕、閑談,如拉扯、扯破、扯淡等。
湛(zhàn)、勘(kān)、堪(kān)
辨析:
“湛”意為深、清澈,如精湛、湛清;“勘”意為校訂、核對、實地查看、探測,如勘誤、勘探等;“堪”意為可以、能夠、經得起、受得住,如堪當重任、不堪設想、不堪一擊、難堪等。
腫(zhǒnɡ)、忡(chōnɡ)
辨析:
“腫”意為皮肉浮脹,如腫塊、腫脹、水腫等;“忡”意為憂慮不安,與心理活動有關,如憂心忡忡。
纂(zuǎn)、篡(cuàn)
辨析:
“纂”的本義為赤色的絲帶,引申為彙集、編輯,如編纂、纂修等;“篡”意為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如篡奪、篡位、篡改、篡國等。
卮(zhī)、厄(è)
辨析:
“卮”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如漏卮;“厄”指險要的地方、災難、困苦等,如險厄、厄運、厄境等。
盅(zhōnɡ)、蠱(ɡǔ)
辨析:
“盅”指飲酒或喝茶時用的沒有把兒的杯子,如茶盅、酒盅等;“蠱”指古代傳說中把許多毒蟲放在器皿裏使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不死的毒蟲叫蠱,用來放在食物裏害人,如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