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3 / 3)

在初中階段,雖然也讀文學,但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應該偏重在基本方麵,以普通文為對象。到了高中階段,選取教材以文章體製、文學源流、學術思想為綱,對於白話,又規定“應側重純文藝作品”,好像是專向文學了,但是基本訓練仍舊不可忽略。理由很簡單,高中學生與初中學生一樣,他們所要閱讀的不純是文學,他們所要寫作的並非文學,並且,唯有對於基本訓練鍥而不舍,熟而成習,接觸文學才會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我的話到此為止。自覺說得還不夠透澈,很感慚愧。

1940年8月18日作

原題《對於國文教育的兩個基本觀念》

略談學習國文

無論學習什麼學科,都該預先認清楚為什麼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於盲目地胡搞一陣。

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國文呢?這個問題,讀者諸君如果沒有思考過,請仔細地思考一下。如果已經思考過了,請把思考的結果和後麵所說的對照一下,看從中間能不能得到些補充或修正。

學習國文就是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語言人人能說,文字在小學階段已經學習了好幾年,為什麼到了中學階段還要學習?這是因為平常說的語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這弊病,便算不得能夠盡量運用語言;必須去掉粗疏的弊病,進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夠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和語言一樣,內容有深淺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別。小學階段學習的隻是些淺的和粗的罷了,如果即此為止,還算不得能夠盡量運用文字;必須對於深的和精的也能對付,能駕禦,才算能夠盡量運用文字。盡量運用語言文字並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代公民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就是現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虧的不隻是個人,同時也影響到社會。因此,中學階段必須繼續著小學階段,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學習國文。

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麵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麵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麵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記住的。

從國文科,咱們將得到什麼知識,養成什麼習慣呢?簡括地說,隻有兩項,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要從國文科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間,經驗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閱讀和寫作兩項也最切要。這兩項的知識和習慣,他種學科是不負授與和訓練的責任的,這是國文科的專責。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認清楚: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學習國文的目標。

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它們,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與幫助(教師不教學生先自設法理解,而隻是一篇篇講給學生聽,這並非最妥當的幫助)。從這裏,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給與幫助。從這裏,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如果不試去理解,試去揣摩,隻是茫然地今天讀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讀一篇《史記》的《信陵君列傳》,那是得不到什麼閱讀和寫作的知識的,國文課也就白上了。

這裏有一點必須注意,國文教本為了要供學生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於做細琢細磨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複的曆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複的曆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應用研讀國文教本得來的知識,去對付其他的書,這才是反複的曆練。

現在有許多學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觸什麼書,這是不對的。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雖然抗戰時期,書不容易買到,買得到的價錢也很貴;但是隻要你存心要讀,究竟還不至於無書可讀。學校圖書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書嗎?圖書館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眾教育館不是普遍設立了嗎?藏書的人(所藏當然有多有少)不是隨處都可以遇見嗎?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學習上的需要,各就解決某項問題的需要,從這些處所借書來讀,這是應該而且必須做的。

寫作的曆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於技術方麵。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複曆練的。學校裏的定期作文,因為須估計教師批改的時間和精力,不能把次數規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學生曆練方麵說,還嫌不夠。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記,作讀書筆記,作記敘生活經驗的文章,作發抒內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寫作的機會,決不放過,這也是應該而且必須做的。

1942年1月1日發表

《文章例話》序

今年《新少年》雜誌創刊,朋友說其中應該有這麼一欄,選一些好的文章給少年們讀讀。這件事由我擔任下來,按期選一篇文章,我在後邊說些話,欄名叫作《文章展覽》。現在彙編成這本小書,才取了《文章例話》的名稱。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觀感,我隻選現代人的文章。這許多文章中間有些是文藝作品,但是我也把它們看作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讀者談談。——以上是聲明的話。

現在我要告訴讀者,文章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認作呆子癡漢,不得不找幾句話來說說,然後勉勉強強動筆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自己有一種經驗,一個意思,覺得它跟尋常的經驗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較新鮮,或者特別深切,值得寫下來作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將來需用的時候還可以供查考:為了這個緣故,作者才提起筆來寫文章。否則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數或多數的人,由於彼此之間的關係,必須把經驗和意思向他們傾訴:為了這個緣故,作者就提起筆來寫文章。前者為的是自己,後者為的是他人,總之都不是筆墨的遊戲,無所為的胡作妄為。

學校裏有作文的科目。學生本來不想寫什麼文章,老師給出了個題目,學生就得提起筆來寫文章。這並沒有不得不寫的緣故,似乎近於筆墨遊戲,無所為的胡作妄為。但是要知道,學校裏作文為的是練習寫作,練習就不得不找些題目來寫,好比算術課為要練習計算,必須做些應用題目一樣。並且,善於教導學生的老師無不深知學生的底細,他出題目總不越出學生的經驗和意思的範圍之外。學生固然不想寫什麼文章,可是經老師一提醒,卻覺得大有可寫了。這樣就跟其他作者的寫作過程沒有什麼兩樣,學生也是為了有可寫,需要寫,才翻開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為什麼必須辨明白?自然因為這是一種正當的寫作態度。抱定這種寫作態度,就能夠辨別什麼材料值得寫,什麼材料卻不必徒勞筆墨。同時還能夠辨別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於這種寫作態度的,值得閱讀,哪些卻相去很遠,盡不妨擱在一旁。

接著我要告訴讀者,寫文章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文章的材料是經驗和意思,文章的依據是語言。隻要有經驗和意思,隻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寫字,這就能夠寫文章了。豈不是尋常不過容易不過的事兒?所謂好文章,也不過材料選得精當一點兒,話說得確切一點兒周密一點兒罷了。如果為了要寫出好文章,而去求經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當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實際上,一個人要在社會裏有意義地生活,本來必須要求經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並不為了寫文章,為的是生活。凡是經過這樣修養的人,往往會覺得有許多文章要寫,而寫出來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

從前人以為寫文章是幾個讀書人特有的技能,那種技能奧妙難知,幾乎跟方士的畫符念咒相仿。這種見解必須打破。現在咱們要相信,不論什麼人都能寫文章。車間裏的工人能寫文章,田畝間的農人能寫文章,鋪子裏的店員,碼頭上的裝卸工,都能寫文章: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是“文學家”的頭銜,隻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能寫文章算不得什麼可以誇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

以上的意思為什麼必須辨明白?自然因為這是對於寫作訓練的一種正當認識。有了這種認識,才可以充分利用寫作這一項技能,而不至於做文章的奴隸,一輩子隻在文章中間討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輩子不敢跟它親近。

這本小書中選錄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為前麵的話的例證。第一,這些文章都不是無聊消遣的遊戲筆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寫的價值才寫下來的。第二,這些文章都不是魔術那樣的特殊把戲,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裏流出來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樣活潑那樣自然。我決不說這些文章以外再沒有好文章,我隻想給讀者看看,這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寫好文章決不是鋪一張紙,拿一支筆,搖頭擺腦硬想一陣就能辦到的事兒:讀了這二十四篇之後至少可以悟到這一點。

我在每篇之後加上的一些話,性質並不一致。有的是指出這篇文章的好處,有的是說明這類文章的作法,有的是就全篇說的,有的隻說到其中的一部分。讀者看了這些話,猶如聽老師在講解之後作一回概說。於是再去讀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銳,不待別人指點,就能把文章的好處和作法等等看出來。如果文章中有不妥當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隨時看出來,不至於輕輕滑過。這不但有益於眼光,同時也有益於手腕。自己動手寫作的時候,什麼道路應該遵循,什麼毛病必須避免,不是大致也有數了嗎?總之,我編這本小書的意思跟認真的老師同其誌願,隻希望對讀者的閱讀和寫作方麵有些幫助。

末了還得說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了習慣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從生理學的見地看,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決不能每當要坐要站的時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勢該怎麼樣。必須養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習慣,連“生理學”和“健康”都不想到,這才可以終身受用。閱讀和寫作也是這樣。臨時搬出些知識來,閱讀應該怎麼樣,寫作應該怎麼樣,豈不要把飽滿的整段興致割裂得支離破碎?所以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必須化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間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讀者看這本小書,請不要忘了這一句:養成習慣。

1936年12月20日作

單行本於次年2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署名葉聖陶

略談學生讀書

《北京日報》的編輯同誌囑我作文,談談讀書。這個題目挺寬,我思力滯鈍,視力極差,隻能就此刻想到的寫一些,以應雅命。

先說各級在校學生讀各科的課本。各級學生入學,目的是去受教育,讀課本是受教育的一種手段。受教育還有其他手段。看動植礦物標本,做理化實驗,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科技館等等,還有工藝實習、植物栽培、動物飼養、出外旅行等活動,就是讀課本以外的其他手段,也可以說是讀不用文字編寫的課本。

讀課本切忌隻聽老師講而自己少動腦筋,隻顧死記硬背。自己動腦筋,多想想課本裏說的現象、方法和道理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想透了,其樂無窮,課本裏講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了,而且能夠舉一反三。要是隻顧死記硬背,就會覺得讀課本是一件大苦事。好比欠了一筆債,非償還不可,即使考試時得了一百分,實際上可能五十分也不值。

學生讀不用文字編寫的課本也要注重動腦筋,多想想。多想想不會傷害神經,卻能隨時得到實益。

現在說學生讀課外書。有些學校不要學生讀課外書,以為學生學好課本還來不及,哪有工夫讀什麼課外書。我是讚成讓學生讀課外書的,我想向那些不要學生讀課外書的學校請願,能不能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前提下,使學生容易而且善於學好課本?如果辦得到,學生就有餘暇讀課外書了。課外書那麼多,學生自己能挑選適於自己的程度和愛好的書來讀果然好;老師能給他們幫助,因人而施,分別幫助他們挑選那就更好。我想認真負責的老師一定會樂此不疲的。

學生讀課外書要注意養成好習慣。先看序文或作者、編者的前言,知道全書的梗概,是好習慣。把全書估計一下,預定分若幹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習慣。有不了解處,不怕查工具書,不怕請教老師或朋友,是好習慣。自覺有所得,隨手寫簡要的筆記,是好習慣。其次說不好的習慣。半途而廢,以及眼睛在書上,腦子開小差,都非常不好。

1983年7月15日作

刊8月5日《北京日報》

署名葉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