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帶孩子出遊的話術(1 / 2)

家長帶孩子出遊,一方麵是為了拓寬孩子的眼界,增長孩子的見識;另一方麵是為了增進親情,拉近親子關係。然而,在出遊的過程中,家長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突發狀況,對孩子說出一些不太合適的話語,破壞了大人、孩子的出遊心情,導致親子之間出現隔閡。那麼,這些突發狀況具體有哪些呢?家長在遇到這些狀況時,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才更合適呢?

家長在帶孩子出遊的旅途中,常常會遇到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回家的情況。為了讓家長給自己買,孩子要麼撒嬌耍賴,要麼當場大哭大鬧,這兩種方式都極易導致家長情緒急躁,進而對孩子說出一些不太合適的話語,比如:

“這東西買來有什麼用?簡直就是浪費錢,不買。”

“買吧,買吧!早知道就不帶你出來了。”

“你怎麼啥都想買,有本事自己掙錢買啊?”

“買吧!買了下次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不買,快走,再不走我可就走了啊,留你一個人在這裏!”

上麵所列舉的這些話術裏都充斥著不滿,不論最後家長有沒有給孩子買他想買的東西,都無法給孩子帶來愉悅感,反倒會令孩子感到不安。孩子之所以有看到什麼都想買回家的心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

1.孩子對金錢、數字沒有概念,不知道家長的錢是怎麼來的。

2.孩子隻在乎東西新不新奇、好不好玩,不在乎是否適合自己或是否有用。

3.看到別的孩子有,自己也想要有。

4.孩子無法克製自己的欲望。

在出遊路上,孩子必定會看到很多新奇的、有趣的事物,若孩子每看到一件就想買一件,那自然會有一些要求是不合理的。麵對這些不合理要求,哪怕是孩子撒嬌、耍無賴也好,大哭大鬧也罷,家長都不應該大吼大叫,不要用不滿的語氣跟孩子對話。麵對這種情形,家長可以試試用下麵的這些話術與孩子溝通。

“你先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買這個商品,好嗎?”

“媽媽很愛你,也很想給你買這個玩具,但這個玩具家裏已經有兩個了,不可以再買了。你要是傷心,可以先在這裏哭一會兒。”

“哭解決不了問題,你要是還想哭,那就先等你哭完了,咱們再商量,好嗎?”

“你要不要先去前麵逛逛?前麵好像還有更有趣的東西呢!”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也不能因為孩子哭鬧、撒潑而妥協,更不能生硬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家長要能看到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相應的回應,借此機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務必把握好話術,讓孩子願意傾聽,且能聽到心裏去。

家長在帶孩子出遊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鬧情緒的情形。出遊時遇到孩子當眾鬧情緒,這是家長在帶孩子出遊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個比較大的難關和挑戰。有些家長在試圖安撫孩子情緒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失去耐心而情緒過激,一時氣急敗壞竟當眾訓起了孩子,說了一些讓孩子不安的話語,比如:

“別鬧了,好不好?你看大家都在笑話你呢!”

“閉上你的嘴巴!不聽話,你試試!”

“你看周圍有哪個小朋友在哭啊?你也太不乖了。”

“你別鬧了,再鬧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了!”

“你再這樣鬧,下次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閉嘴,出來玩也不讓人省心!你怎麼這麼難伺候呢?”

上麵這些話術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傷害,如心生不安,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等。其實,孩子天性好玩,出遊時大多都很興奮,在出遊時鬧情緒必然是有原因的,常見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1.餓了、渴了、熱了、冷了、累了、無聊了或不舒服了。

2.對旅遊景點不感興趣。

3.旅途中遇到了困難,如山太高了,爬一半不想爬了。

4.還沒玩夠,家長就催著離開。

5.對於想要的東西,家長不給買。

孩子在旅途中鬧情緒,家長在安撫時,務必先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而後再心平氣和地去接納孩子的情緒,理智恰當地運用話術引導孩子表達鬧情緒的原因。下麵是給家長的一些話術建議。

“你怎麼突然不高興啦,發生什麼了?你來跟媽媽說說。”

“哭得這麼傷心,你一定很難過吧?你需要媽媽做什麼嗎?”

“我們先坐會兒,你先喝口水、歇會兒,好嗎?”

“你要想哭的話,媽媽在這裏陪著你,等你哭完了,我們再繼續玩,好嗎?”

“你這麼鬧情緒,也不跟媽媽說說為什麼,媽媽一時半會兒也猜不到你的心思。你看這樣好不好,你先跟媽媽說說你的想法,然後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