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雪之後,我冒著嚴寒,重遊故宮。在禦花園東南隅,有個建於順治年間的絳雪軒,軒前的琉璃花壇裏,有一片高大的灌木叢,在朔風中傲立,鐵幹繁枝,顯示出無限生機。每到初夏時節,枝幹上開滿了形略似桃花的白花,千百苞連綴成朵,香氣襲人。這就是為治故宮史者熟知的太平花,又名太平瑞聖花。此花大有來曆。據亡友劉北汜先生選編的《瑣記清宮》中《金闕珍聞》一文記載:相傳此花,產於蜀地,於宋時始獻至汴京。至何時移植大內?現在他地,尚有無此種?則不可考。總之,此花為海內僅有之珍品,可斷言也。另一種說法是,此花是庚子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後命花匠栽種的。這位所謂的老佛爺,用意無非是,乞靈於此花,保佑腐敗透頂、危機四伏、“岌岌乎殆哉”的大清王朝,能夠天下太平。宣統年間,隆裕太後還特地搬到絳雪軒閑住,希望太平花能給清王朝帶來吉祥,改變世道太不太平的形象。然而,具有莫大諷刺意味的是,從慈禧太後到隆裕太後,太平花倒是年年盛開的,清王朝非但沒有天下太平,卻一步步走向滅亡。也正是這位隆裕太後,在公元1912年2月12日攜當時隻有四歲的小皇帝溥儀,下詔宣布退位,從此清王朝“嗚乎哀哉,尚饗”。
這真是“隔花人近天涯遠”,耐人尋味。事實上,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太平二字,總是儼然霧裏看花;即使是承平時期,包括貞觀之治、康雍乾時期,天下何嚐真正太平過?且不說小股的農民起義,始終沒有斷絕。用魯迅的名言說,不過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或者用我東施效顰的文章《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曆史》中的話說,是“尚有一碗稀粥喝的時代”,而皇室公卿、藩王家族、八旗子弟、富商巨賈,則過著驕奢淫逸、腦滿腸肥的生活。“黃金美酒萬民血,玉盤佳肴百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歡聲到處哭聲高!”這首古詩,堪稱是上述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至今仍有人豔說“乾隆盛世”“嘉道守文”雲雲,但生活在乾嘉年間的上海才子張南莊,卻在其所著奇書《何典》中,辛辣地寫道:“自從盤古皇手裏開天辟地以來,便分定了上中下三個太平世界。上界是玉皇大帝領著些天神天將,向那虛無縹緲之中,造下無數空中樓閣,住在裏頭……中間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奸詐盜偽……也說不盡許多。下界是閻羅王同著妖魔鬼怪所住。”從天上到地上、地下,太平世界也者,原來如此。更妙的是,此書序的作者,幹脆化名“太平客人”。何謂“太平客人”?原來民間迷信習俗,人生病後解禳送鬼,叫做“用晦氣”,代表鬼的紙人,就叫“太平客人”。這對乾嘉時期的所謂太平盛世,真乃是莫大的諷刺。
當然,曆代帝王甚至包括其中一腦袋糨糊、終日昏昏然者,無一不盼望太平盛世,也幾乎無一不是以天下太平的締造者自居,指望江山永固,金鑾殿交椅不倒。故其禦用工具包括朝報、臣工詩文等,總是千方百計粉飾太平,口口聲聲河清海晏、物阜民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雲雲,用現代口語一言以蔽之,即永遠形勢大好。倘誰膽敢說真話,批評天下不太平,就讓他“吃不了兜著走”。君不見《水滸》裏梁中書家的高級家奴謝都管,一聽到楊誌說“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這句大實話,就勃然大怒,斥責楊誌:“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如此上下欺瞞,陶醉在太平花的迷夢裏,一直鬧到四處造反,八方起火,河決魚爛,“殺盡不平方太平”,封建統治集團才如夢方醒,但已經晚矣!
指望太平花來保佑天下太平,與“太平客人”一樣,絕對靠不住。就此而論,應當說:別了,太平花!但是,穿過曆史的隧道,消除籠罩在太平花上的封建迷霧,初夏時,我們在太平花前徜徉,看繁花千朵,聞撲鼻清香,仍然是一件賞心樂事。
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