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鄉居,初不知古琴為何物。讀小學五年級時,偶從鄰人孫二哥處,借得《今古奇觀》,讀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被俞伯牙、鍾子期的真摯友誼感動得熱淚盈眶之餘,對其妙無窮的古琴,不禁心向往之。但直到多年後,上大學時,才有機會看到古琴。亡友謝孝蘋先生,曾師從古琴大師查阜西,藏有明琴,單位節日聯歡時,每請謝兄演奏,但聞琴聲悠悠,似從太古而來,穿過月下,越過林梢,直叩心扉。三年前,謝兄故去,人亡琴杳,我再沒有聽到古琴聲了。
想不到最近在台北,有機會親聞兩位古琴家的演奏,真是幸何如也。
5月4日,多雨的台北,終於放晴,陽光明媚。我與祖國大陸及海外的一些學者,應邀參觀了台灣最大的私人博物館——鴻禧博物館。館中珍藏的數十架唐、宋以來的古琴,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感謝該館的厚愛,特邀台北“瀛洲琴社”的古琴家陳莊燦先生、李筠女士,為我們演奏古琴,演奏的地點很別致:在展覽大廳內,鬧中取靜,布置了一個雅致的江南庭院。屏風正中是園門,左右各有二門。屏風後植芭蕉、金橘,花木扶蘇。海棠開得正豔,有幾枝伸出牆外,似在笑迎來客。室內有小幾,幾上萬年青翠綠欲滴。壁上掛著鄭板橋的對聯:吟餘擲筆聽啼鳥,棋罷推窗看落花。環顧小院,窗明幾淨,暗香浮動。正是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一角天地中,陳、李二位古琴家,用幾百年前的明朝琴,先後為我們演奏了《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欸乃》、《梅花三弄》等古曲。我在讀中學時,即很迷戀這些古曲,並不時用笛吹奏《梅花三弄》,用簫吹奏《高山流水》,在課間休息時,在夏夜星空下,在冬日燭影搖紅際。聽陳、李二位的演奏,塵念盡掃,心靈淨化,又豈止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我們中國人,曆來讚美梅花“霜欺雪壓見精神”的傲骨,崇尚純真的友情,似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川流不息。我堅信,不管台灣島上什麼樣的風雨,都阻攔不了這些琴曲所謳歌的民族精神,因為世世代代,它一直是我們炎黃子孫心中共同的歌。
2000年5月於老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