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喜聽甲骨文歌(1 / 1)

我曾經在安陽市文聯主辦的《中原文學》上,讀到由音樂工作者於東波作曲的《四方雨·四方受年》。這首歌的歌詞說來未免令人驚訝,作者是誰?乃三千年前的無名氏也。《四方雨·四方受年》分別刻在用來占卜的牛甲骨上,詞曰:“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東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中土受年吉。”誠然,這是卜辭,問的是今天下雨,雨從哪一個方向下過來?以及有人曾經占卜,問是東邊,還是南邊,或別的方向,莊稼能否獲得豐收?結果四麵都豐收,應驗了,故刻辭紀事。但是,詞句押韻,朗朗上口,說它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詩歌,又有何不可?去年安陽電視台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而拍攝的大型紀實性電視片《甲骨百年》(獲得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的“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即將此歌作為主題歌。我因未看過此片,這首現代樂壇上歲月最悠久的歌,唱出來效果如何?成了我心中的疑團。

最近,我應邀出席內黃縣舉辦的“河南省第十一屆黃河詩會”,在開幕式上,有幸在聽了安陽市常青合唱團演唱的《黃河大合唱》之後,聽到了由於東波親自演唱的《四方雨·四方受年》。在古箏、磬的伴奏下,蒼涼、悠遠的旋律,令我展開想象的翅膀,穿越三千年時空的隧道,在安陽的大地上,與我們的先輩——鶉衣百結、蓬頭垢麵的奴隸,一起用銅製生產工具掘土、播種、耘苗,望眼欲穿地注視著久旱不雨、莽莽蒼蒼的長空,好不容易盼來幾朵烏雲、一陣涼風,並隱隱聽到了從遙遠的天際傳來的沉悶雷聲,人們欣喜若狂,歡呼終於要下雨了!不知道今天的雨,是從西邊來?還是從東邊來?反正能下就開懷!於是人們一邊鋤禾,一邊唱起了由刻辭演變而來的父老相傳的民歌《四方雨·四方受年》……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夫——不,奴隸們,望著黃燦燦的小米、透紅的高粱,想起春天巫師占卜年景,有了最好的結果,四麵八方都獲得豐收,情不自禁地將已經迅速在人們口頭上流傳的《四方雨·四方受年》刻辭唱起來,這給胼手胝足的他們,帶來幾多快樂,幾多慰藉……我被《四方雨·四方受年》深深打動,心潮起伏。我們中華民族曆代勤勞的祖先,活得多麼艱辛。從奴隸到農奴、農民,世世代代,櫛風沐雨,或饑寒交迫,或半饑半飽,但他們從來沒有被命運壓垮,沒有停止過抗爭,也沒有停止過吟詠、停止過歌唱,從《四方雨·四方受年》,到《詩經》、漢魏樂府……直至《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的出現,像母親河穿過關山千重,奔流萬裏,永不停息,從一個獨特的側麵,展示著我們民族的靈魂,在呻吟,在呐喊,在燃燒。

從出土文物來看,殷商時已有陶塤、石塤、銅鈴、銅鐃等樂器,文獻則記載傳說此時已有了《大護》、《晨露》、《九招》、《六列》等樂章。希望先秦史專家與音樂家攜手,能將甲骨文、金文中的詩歌係統地挖掘出來,譜成曲子,並用石磬、塤、簫(按:古代簫乃橫吹,如今日之排簫)、編鍾、古琴等古樂器演奏,展示我們古老輝煌的文明,這難道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賞心樂事嗎?

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