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重慶市江北的一處工地施工時,挖出了明玉珍墓,文物甚多,正在清理雲雲。作為明史學者,此訊使我甚感振奮。20世紀80年代,有重慶的明史學者來訪,得悉明玉珍墓已得到精心保護,地麵重新建陵,命名為“明玉珍紀念館”,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這更使我欣慰不已。
最近在成都,我應重慶友人之邀,終於來到這雲霧繚繞的山城。在一坪賓館住下後,即向接待的朋友打聽,答複出我意料,說從未聽說過有個明玉珍墓。再向這個單位在重慶土生土長、熟悉重慶情況的司機打聽,也是連連搖頭說不知道。無奈之下,我便致電在重慶一家報社當副刊編輯的文友,令我驚訝的是他居然也說不知道。但是,他當即與市博物館的一位朋友電話聯係,終於打聽出“明玉珍紀念館”在江北橫街織布廠內。次日上午,我即驅車前往。司機對江北的路不熟,一路打聽,幾經周折終於在一條小街上找到了。在工廠的護牆上,有一小塊很不顯眼的標誌: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明玉珍紀念館。我們進入廠區,走了一段路,拾級而上,看到了明玉珍陵。建築古氣盎然,氣勢恢弘。奈何鐵將軍把門,隻能從門縫裏張望,依稀看到一些展覽說明。裏麵到底陳列了一些什麼出土文物?地宮情形如何?不得而知。工廠門衛告訴我們,有位退休老者拿著鑰匙,每晚八點半來守陵。他的住址、電話皆不知,無從聯係。我當即用手機與江北區文管部門聯係,也毫無結果。其時細雨霏霏。我冒雨在陵前躑躅,看著盛開的月季,想起古人“宮花寂寞紅”、“雨打梨花深閉門”的詩句,不禁感慨萬千。
明玉珍(1330—1366),湖北人。他是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元朝反動統治的英雄之一。征戰數載,身先士卒,後攻克成都,成隴蜀王。至正二十二年(1362)四月,在重慶建立政權,稱帝,國號夏,紀元天統。他統一了四川,生性儉樸,輕徭薄賦,重視文教,受到百姓的擁戴。惜二年後的春天即病故,年僅36歲,英才不永,令人浩歎。明初大儒方孝孺稱頌他賢明,四川“鹹賴小康”。對於明玉珍這樣一位彪炳千秋的反元英雄,並對四川立下特殊功勳的曆史人物,其陵墓應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竟如此冷落,令人寒心。
2002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