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四野茫茫夜未央——夜訪商鞅故裏(1 / 1)

仲春時節,我應邀去內黃縣,參加一年一度盛大的祭祀中華民族人文祖先二帝(顓頊、帝嚳)陵的盛大慶典活動。忙碌完畢,已是深夜11點鍾。承蒙安陽市文聯主席張堅先生雅意,陪我驅車夜訪商鞅故裏。

隻要有點中國曆史常識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我國先秦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他本姓公孫,名鞅,出生在衛國都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故又稱衛鞅。後來他去秦國創業,說服秦孝公變法,立了大功,被秦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從此商鞅之名聲聞天下。商鞅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改革。其根本內容,簡要言之,主要是:獎勵生產,重賞戰士;限製貴族權力,廢除以奴隸主、封建貴族特權為核心的世卿製度,也就是世襲製度;開阡陌,實行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政策;令民戶五家為保,十家相連。有奸人互相告發,不告發的腰斬。這些重大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秦國社會生產的發展,在短短十年中,秦國便飛速地發展起來。

但是,“一個忠臣九族殃。”商鞅這位為秦王國立下蓋世功勳的改革家,最後的結局卻是十分悲慘的。自古以來,隻要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要得罪上層權貴。太史公司馬遷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事實上,這正是商鞅的難能可貴之處。太子犯法,商鞅堅決主張懲處。但考慮到他是秦王的接班人,不可施刑,便刑其師傅大貴族公子虔,後來還將同樣處於高位的公孫賈割掉鼻子,以示對太子的懲戒。但是,中國古代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在某一帝王支持下,自上而下,脫離人民群眾,用中央集權強行推行的改革。如果該帝王死了或翻臉了,改革形勢便迅速逆轉。商鞅是最早倒下去的典型。秦孝公健在時,他威風凜凜,每次出門都有幾十輛軍車、全副武裝的士兵保衛,反對派絕不敢下手。但是,曆代帝王雖然個個想“萬壽無疆”,不過是白日夢而已。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商鞅的政治死敵接位,成了秦惠王,立刻策劃一巴掌將商鞅打下去。公子虔及八年不出門的公孫賈一夥,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逮捕後,將他用“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屍的酷刑處死,並滅了他的家族。

商鞅的故裏在今內黃縣梁莊鎮大城村。這裏原名帝丘,從公元前629年起,一直是衛國的國都,長達四百多年。二千多年的曆史滄桑,當年的繁華早已隨風而逝,而今的帝丘淪為一個普通的村莊。當我們一行抵達村口,大城村靜靜地沉睡在黑暗中,隻有夜風帶著春寒陣陣吹過。在我們坐車的前車燈的光束下,殘存的當年帝丘的土城牆依稀可辨,文物管理部門立的碑石像哨兵般堅守在村口。我在城牆及擋沙牆中躑躅,遙想二千多年前,商鞅曾在這裏度過寂寞的童年,苦學法家之術的少年,及鬱鬱不得誌的數年青春歲月。聯想繼承其改革傳統,同樣下場悲慘的桑弘羊、楊炎、張居正等改革家的命運,不禁感慨萬千。而商鞅的慘痛結局,更使人備感在君權主宰下改革曆程的艱難困苦。當人們知道商鞅死得那樣慘,並被滅族,怎能不為之扼腕難平!難怪20世紀90年代,素有“鐵麵柔情”之稱的朱鎔基總理在首都看了話劇《商鞅》後,要淚流滿麵了。一部中國改革史就是一部悲壯曆程史。也許曆史的莊嚴、肅穆、凝重,正體現在這裏……

從商鞅故裏歸來,四野茫茫夜未央。我躺在賓館的床上,難以入眠。曆史的潮水仍在我的胸中翻滾。商鞅死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不願提起他,他的“作法自斃”更成了被譏笑的話柄。商鞅逃亡時,沒人敢收留他,說商君立法連保,如不向官府告發,當被腰斬,使商鞅仰天長歎,走投無路。但是,隻要是金子,終究要發光,哪怕其身上有血汙,沉埋到沙裏、土裏。晉代以後,世人越來越認識到商鞅改革的巨大曆史功績。在大清王朝風雨飄搖的1902年,有識之士在《新民叢報》上著文說:“夫作法自斃,人莫不為商君惜,然實無可惜也。作法自斃者多,其國必強,作法自斃者少,其國必弱。”這是何等深刻的曆史洞察力!事實上,古代改革家也好,當代改革家也好,如果作法隻斃他人,從未想到自己及家屬、部下、黨羽,那麼不管改革的言辭如何動聽,改革的成效肯定要大打折扣,舉步維艱,國家也很難真正地如泰山屹立。商鞅用他及家族的生命、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願世人尤其是為政者能有所悟,則商鞅的血便沒有白流。

返回京中,我常常想起夜訪商鞅故裏的情景。我堅信,商鞅變法後那血腥的一頁,畢竟是永久地翻過去了。當此文行將結束時,我抬頭仰望窗外,天空蔚藍,白雲朵朵,“玉壘浮雲變古今”,曆史不會回頭!

2003年於西什庫老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