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北國天高氣爽。我與文友何鎮邦、蕭克凡等應邀出席黑龍江省阿城市紀念大金建國立都888周年的“金都筆會”。阿城市南的白城子,有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都遺址。公元1234年,雄踞黃河以北119年之久的大金王朝在蒙古、南宋的夾擊下滅亡。但是,七百多年的歲月淹沒不了金朝曆史文化的輝煌。我躑躅在阿城這片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土地上,懷古思今,令我驚詫,也令我發出沉重的歎息。
金朝文化輝煌到何種程度?阿城市郊的“金上京曆史博物館”中展示的二千餘件金朝曆史文物,就是最好的說明。國家一級文物、2000年曾印在郵票上風靡海內外的金代皇帝車輦上的銅坐龍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似乎正欲騰雲而去,直搏九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青銅短劍,形似镔鐵,劍刃發出幽光。國家一級文物、全國最大的圓形“銅鏡之王”,直徑43厘米,重12.4公斤,雙魚戲水,栩栩如生。說到銅鏡,那裏更有形態各異的銅鏡專題陳列,“菱花形魚龍變化鏡”、“雙龍鏡”、“雙鯉鏡”、“荷花水禽鏡”、“雙鳳鏡”、“纏枝草莓鏡”……真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一個縣級市博物館收藏這麼多精美絕倫的金代銅鏡,令人驚歎。這些美輪美奐的銅鏡,哪些出自女真工匠之手?哪些是漢族鑄鏡匠人的心血之作?甚至哪些是北宋汴京皇宮中的用品,金朝滅北宋後作為戰利品運來金上京?這些都無從考證了。它們是八百多年前女真、漢族等民族紛爭、融和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傑作,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瑰寶基本上是近三十年來阿城農民在金上京遺址耕作時發現,上交政府的。在金上京地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珍貴文物——也就是金文化的載體?誰也說不清。
我在金上京五重殿遺址徘徊久之。政治變遷、內亂、蒙古大軍的野蠻焚劫、風雨侵蝕,使當年繁華的金上都淪為一望無際的農田,巍峨的宮闕如今隻剩下隆起的土阜。但是,就在我腳下的這條不長的通往五重殿的道路上,留下了多少曆史人物的足跡!從金太祖阿骨打到海陵王完顏亮,金朝四代帝王曾在這條路上威風凜凜地走上大殿的虎皮交椅,叱吒風雲,指揮千軍萬馬滅遼、滅宋,統一了北方,擁有大半個中國版圖。倘沒有他們的努力,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連年戰禍中,也許“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是女真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貢獻。
漫步在這條曆史隧道中,“江山幾局殘,荒城重拾何年”的蒼涼感在我的胸中翻騰。這條路上最沉重的曆史一頁,莫過於1128年8月24日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恒及諸王、妃嬪、駙馬、公主、宗室婦女等千餘人,都被金兵押到金太祖阿骨打陵前,實行獻俘儀式“牽羊禮”——對徽、欽二帝及其皇後,還算給點麵子,隻脫去袍服,保留內衣,其餘人等都裸露上身,披羊皮,手執氈條,向太祖陵跪拜。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欽宗之妻朱後不堪羞辱,當晚就自盡了。次日,徽、欽二帝等又被押到乾元殿向金太宗叩拜,被金太宗痛斥後,分別封為昏德公、重昏侯,“婦女千人賜禁近”,全部成了女奴隸。顯然,實行奴隸製的金朝貴族集團的受降儀式,比起中原漢族政權受降的傳統政治把戲“麵縛銜璧”,更為殘忍!但封徽、欽二帝為昏德公、重昏侯,倒不失為實至名歸。如果不是徽、欽二帝——尤其是徽帝政治上的腐敗、無能,導致軍事上的全麵崩潰,豈能斷送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