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念破水雲旁,
愁對烽火寫衷腸。
劫後名樓今又見,
鹿潭魂歸話蒼涼。
近日,江蘇溱潼鎮舉行了著名詞人蔣鹿潭的舊居水雲樓重建落成典禮,我應邀參加,感慨係之,遂草上述詩一首。
古老的溱潼鎮南壽聖寺中水雲樓,是蘇中地區的名勝。明代成化年間泰州人儲嶁,少年時家貧,曾在水雲樓苦讀,後來任南京戶部侍郎,儲嶁兒時即以孝行譽聞鄉裏,博覽群書,著有《柴墟集》。水雲樓的匾額,本來就是儲嶁題寫的。但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水雲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聲名遠播,是由於清代後期傑出的詞人蔣鹿潭窮愁潦倒時,曾在水雲樓居住數年,與時局同命運、共呼吸,寫出了多篇傑作。
蔣鹿潭是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的江陰詞人。他一生不得誌,做過五年富安場的鹽大使,實際上是個小官。後又丟掉這一官職,生活無著,由鹽商、友人接濟他,住在水雲樓中讀書、寫作,這一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勃興,國家處於大動亂中,太平軍攻克南京、揚州等地,蔣鹿潭以他高超的藝術手腕,在詞中描繪了太平軍的戰事。他憂國憂民,渴望社會安寧。他的詞還多層麵地反映了下層社會的一些側麵,抒寫了自己的愁苦、哀怨。他的詞婉約、深沉,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稱得上是清代詞人的殿軍。他的詩風,使人想起了清初的傑出詞人納蘭容若。他倆都是有獨特風格的詞人,是詞壇重要流氓的代表人物。
時下的文學史,由於“左”的影響,對蔣鹿潭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蔣鹿潭的詞會被更多的人了解、欣賞,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就會改變。事實上,溱潼鎮黨委、政府集資百萬,在較短的時間裏,重建水雲樓,是用實際行動,重新評價了蔣鹿潭。
“兵間無路問吟窗,彩筆如椽予獨扛。常浙詞流摩眼看,水雲一派接長江。”這是著名詞人夏承燾先生評論蔣鹿潭《水雲樓詞》的詩句。願蔣鹿潭永遠與水雲樓同在,與溱潼鎮父老同在,與滾滾東去的長江同在。
2005年4月1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