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應邀與一批文物、考古、史學界的專家一起,去廊坊市永清縣,參觀一千年前宋朝與遼軍事對峙時修的地道。天不作美,秋雨綿綿。我們冒雨由地道口進入地道。雖然此處地道口狹窄,隻能彎腰前行,但不遠處即可直立,闊步前進。這古老的地道,也是時光的隧道,遙想一千年前,我的耳畔似乎響起宋遼作戰時戰馬的嘶鳴聲、刀劍的相砍聲、士兵的呐喊聲、宋兵在地道中運動的急促的腳步聲,隨時準備殺出地道,與遼軍決一死戰的怒吼聲,以及被遼軍擄走的漢族婦孺淒慘的呼號聲……
這正是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故事的發生年代。早在北宋初年,宋太祖便處心積慮盤算著如何打敗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遼國,收回被其侵占的燕雲(今北京、河北、山西諸地)。但公元976年,他在“斧聲燭影”中死去,征遼遺恨,化為泡影。後來宋太宗親率大兵圍攻幽州城(今北京),卻在高粱河慘敗。宋真宗也曾發起大規模的攻勢,幾路並進,但仍是遼軍大勝,名將楊繼業在潘美和監軍王侁的逼迫下,貿然進攻朔州(今涿州市),遭遼兵伏擊,被俘不屈,絕食而死。此後遼軍更形猖狂,不斷越過邊界,搶劫財物,焚毀廬舍,擄掠人口,百姓轉死溝壑。麵對強敵,北宋由攻勢轉為守勢,以“堅守勿逐”為原則,固守邊關。今天的河北省永清、霸縣交界處,是宋遼邊界,正是戰事最頻繁之地。這裏與邊關重鎮雄縣、霸縣、信安,都是平原,無險可恃,對付呼晡即至的遼軍鐵騎的有效辦法,莫過於構築地下通道,可以屯兵、藏糧,當然也可作為百姓的避難所,用今人的話說,也就是打“地道戰”,監視遼軍,拱衛邊關。大名鼎鼎的楊延昭,曾在河北肩負邊防重任達15年之久,最終死於高陽關。他肯定與地道息息相關。事實上,今日永清縣的地道,都分布於西南部,南距楊延昭所鎮守的“三關”之一的於口關(現霸縣東部信安鎮)僅18公裏。
在地道裏,我親眼見到地道都由巨形青磚砌成,並有镟頂用的楔形磚,有的用白灰灌縫。寬大的藏兵室、窄小的“迷魂洞”,還有翻眼、夾壁牆、掩體、閘門等軍事專用設施,同時洞與井相通,氣孔、放燈台、土炕等生活設施,盡現眼前。10多年前,地道裏出土了窯、碗、盤、壺等生活用具,更有箭頭、彈丸等古兵器,通過這些文物,我們不難想見當年士兵及百姓守衛在地道裏的情形。一千多年前,我們的老袓宗竟建成如此堅固、精巧、實用的地道,怎不使人驚歎!
更使人驚歎的是,經文物工作者試掘、論證表明,廊坊古地道——戰道,遍及永清、文安、霸縣、固安等縣市,麵織約1300平方公裏!這是不折不扣的地下長城,為古今中外所無,與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交相輝映。如此漫長的地道,不僅相通,而且蜿蜒曲折,直角轉向,走向不定,變化莫測,稱之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當之無愧。
目前,永清縣已查明,有地道的有6個鄉鎮、11個村街,廊坊市古戰道現存的起碼也有65000米長度。永清縣已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並獲批準,將古戰道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永清縣、廊坊市的一件大事。但應當看到,保護好、將來再利用開發這地下長城,是個巨大的係統工程,如果沒有河北省的通力協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是難以成功的。我相信,這人類文明瑰寶的古戰道,中華民族融合進程的曆史見證,愛國主義的物證,一定會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觀永清地道歸來,下起大雨,我在車內浮想聯翩。車抵北京市郊,雨過天晴,陽光燦爛,秋高氣爽。展望未來,也許最快5年以後,廊坊、北京的高速路口,甚至首都機場的入口處,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巨幅廣告:“看萬裏長城,到北京。看地下長城,到永清。”——這是多麼令國人自豪的情景啊!
2007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