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古稱瓢城,不僅漢代築城時,城形如瓢,而且鹽城地處蘇北裏下河地區,地勢低窪,河流密如蛛網,鹽城四周河流環抱,很像水漂浮在煙波浩淼的水麵上。猶憶20世紀50年代初,我負笈鹽城中學,春秋假日,每與同窗好友在市內河邊及郊區通榆河畔散步、寫生,波光雲影,漁舟唱晚,賞心悅目。但曾幾何時,各種人為因素,導致鹽城市區及郊區水係被破壞、汙染,不僅水質渾濁,河岸樹木稀疏,岸坡更因波浪的侵蝕,坑坑凹凹。十多年前,我曾在這裏躑躅,遙想少年時河畔度過的良辰美景,感慨久之。
最近我在鹽城訪古、講學十天。我的老鄉鹽城直屬航道管理站閔書記,聞訊熱情邀我坐小艇暢遊通榆河。此河寬闊,雖說已是孟冬時節,北方已落葉飄零,但通榆河兩岸,樹木林立,楊柳依依,一叢又一叢高大的蘆葦,隨風婆娑起舞,一眼望不到頭的巴根草,儼然在已用水泥護堤的河岸上,鋪起綠色地毯,起了通榆河“護腰帶”的作用。
樹上有不少鳥窠,喜鵲、斑鳩、水鳥等在此安居樂業,斑鳩悠長、哀婉的陣陣鳴叫聲,使我拾起童年舊夢。河麵上,野鴨嬉戲,有“水上精靈”之稱的水鳥,不時潛入水中覓食。我還看到了又稱翠鳥的羽翼斑斕的“吊魚郎”,從水麵掠過,疾飛枝間。艇上友人告我,若清晨來,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鷺從樹林飛向遠方覓食,薄暮時分,又披著夕陽餘暉歸來;如春天來遊,兩岸桃花盛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真個是無邊春色暖人眼。我在河上漫遊,陶醉在藍天碧水、滿眼濃蔭間,不禁心中驚歎:嗬,又見瓢城綠水流!
唐代詩人張九齡詩句謂“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通榆河流經鹽城市區有38.6公裏航道,今天環境治理到如此水平,是鹽城市航道管理部門打造生態航道的結果。直屬航道站的職工,更費盡心血。他們將鳥窩及人工鳥巢,一一登記注冊,被地方視為奇聞,從而使鳥巢受到了嚴格的保護;在兩岸成立了農民組織“綠色航道管理協會”,保護堤岸、樹木花草、鳥類、野魚等,成了農民的自覺行動。去年五一節,中華全國總工會向航道站頒發“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及獎杯,獲此殊榮,航道站員工堪稱實至名歸。願他們“潮平兩岸闊”,航程萬裏。
2007年12月18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