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投資大師們的經驗和教訓:跟著大師學理財(3)(2 / 2)

投資啟示錄

哈佛出身的百歲投資大師菲利普·卡雷特對投資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和獨到見解,他對於股票投資的幾點看法,包括以事實為依據、投資冷門股票、分散投資、杜絕“內部消息”以及搭配使用債券等,值得所有的投資者思考和學習。

從球童到股票世界裏的傳奇人物——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美國著名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1968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他是全世界薪水最高的受聘投資組合經理人。1977年,他創立麥哲倫共同基金,1990年,他宣布隱退。在林奇為麥哲倫基金工作的13年間,麥哲倫基金的資產從2000萬美元上升到140億美元,平均複利報酬率高達29%。目前他仍是富達投資的副總裁。

1944年,彼得·林奇出在美國波士頓出生。他的父親曾是波士頓學院的數學教授,後來為了生計辭去了教職,到約翰·漢考克公司做了一名高級審計師。林奇的家庭本來很富裕,然而不幸的是在他10歲那年,父親生了一場大病後撒手人寰,從此,他們全家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

由於負擔不起私立學校的學費,林奇從原先的私立學校轉到了一所公立學校,並利用業餘時間打工賺錢。就這樣,11歲的他開始了高爾夫球場的球童工作。高爾夫球場是上流社會、富豪名人的休閑娛樂場所,林奇一邊撿球,一邊聽客人們聊天。他從客人的口中了解到了股票和各種各樣的投資理念。在那個時代,人們對股票的了解還不充分,往往把股票看作是一種賭博,本來林奇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球童的工作經曆讓他摒棄了過去的舊思想,產生了通過投資股票賺錢的意識。

依靠球童工作的薪酬,他順利讀完了中學,並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深造。在大學學習的時候,林奇也沒辭掉球童的工作,並因此得到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因為球童的薪酬和獎學金的支出,他有了一筆積蓄,大二的時候,他用其中的1250美元買了他人生的第一支股票,並得到了不菲的報酬。依靠這筆資金,他順利念完了大學和研究生。

彼得·林奇是一位典型的現代派投資者。所謂的現代派投資者,就是無論什麼類型的證券,成長股、績優股或是實值股等,隻要有錢可賺就買入,隻要證券的價格超過買入價格就拋出。這跟巴菲特那種看重實值股與成長股的長期投資戰略恰恰相反。

林奇的成功是股票世界的一個傳奇,然而他的成功卻也是情理之中的。

首先,他非常的勤奮。他每天早晨6:15出門去公司,晚上7:15回家,風雨無阻;他在隱退之前隻休過兩次長假,其中一次是去日本旅行,其中將近10天的時間還被他拿出來考察當地的公司了。

他不相信理論的技術分析,隻相信實地調查研究的實踐結果。每天的午餐時間他都會和一家公司麵談,每個月他會走訪調查40~50家公司,每年走訪的公司超過500家,看過的報紙超過一千份。此外,他還是最早考察研究海外公司的經理人,例如他發現瑞典VOLVO的時候,瑞典本地的調研員還沒去過VOLVO的工廠,後來這隻股票的投資為林奇帶來了7900萬美元的利潤。

其次,林奇對投資有著異乎常人的理解力。比如,1982年他大量買進克萊斯勒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倉買進儲貸行業的股票等案例,都體現了他對投資透徹深刻的理解力和決策力。

他認為要想投資成功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找到一個優秀的公司,並且以合適的價位買進。林奇認為評價一隻股票的價值,不僅要考察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還要注重其業績的成長性,這三方麵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