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寫讀後感(五)(1 / 3)

範進的發瘋與孔乙己的斷腿

清朝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說《儒林外史》,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揭露了封建科舉製度的罪惡,描寫了這種製度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範進便是其中之一。窮書生範進,熱衷於功名,終日苦心攻讀,隻想一舉成名。他的母親、妻子更是節衣縮食,苦度光陰,但願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由於偶然的機會,範進總算在五十多歲時高中舉人,結果,卻是樂極生悲,歡喜得發了瘋。無獨有偶,魯迅先生筆下的清朝末年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窮困潦倒,受盡迫害,以致行竊時①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卻始終不肯脫下那件顯示他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仍然以一輩子沒考中秀才為恥。這兩個人物生活在不同時期,卻同樣深受封建科舉製度之害。

封建科舉製度從隋唐始,一直延用到清朝滅亡,它之所以能延續這麼長時閏,其根據就在於它本身就是維護封建反動統治的一種手段。在這種製度下,有權有勢而不學無術的人,買取功名,騙取官職,不乏其例。這些人做官以後,就能依仗反動朝廷之勢,魚肉人民,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真正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往往會受到反動勢力的排擠和迫害。而大部分知識分子隻能像範進、孔乙己那樣感歎自己“時運不佳”“懷才不遇”,落得個“發瘋”“斷腿”的下場。因而,範進、孔乙己的遭遇,正是腐敗的封建社會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

由於封建科舉製度造成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在今天仍有些人把上大學看作是青年成才的唯一途徑。欣聞錄取,驚喜若狂;一旦落第,則一蹶不振。他們沒有看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祖國已為我們青年開辟了無限寬廣的美好前景,廣大有誌青年,隻要樹雄心,立壯誌,下苦功,就能為振興祖國、造福人民作出貢獻。

造成範進、孔乙己的悲劇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有著無限美好的前程,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憤苦讀吧,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在偉大的“四化”建設中,還怕沒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嗎?

1認真讀本文與例2的第一自然節,回答下麵的問題。

(1)找出並抄錄本文概述範進的一段:(2)找出並抄錄概述孔乙己的一段:(3)這兩部分概述之間,用一個詞

聯係起來,最後小結,指出和例2的第l自然節比較,本文的長處是:①一一一②本文概述部分的缺點是:(5)以概述孔乙己為例,比較兩文優劣:答:2認真閱讀本文的展開議論部分,學習這部分的寫法。

(1)本文第2節的中心是,目的在於揭露人的三種不同遭遇:①②③,列舉了讀書(2)本文第3自然節的中心是。作者概述了某些人的受害情況,最後指出。

(3)仔細思考一下,這樣展開議論的好處是什麼?答:①

②③3舉例論證時可舉正例,也可舉反例,可舉實例,也可舉虛例。例如上舉《我是山裏的孩子——讀(回憶我的母親)有感》一文中,張華為正例實例,“有那麼一些人”為反例虛例。讀下麵的一段文字,看作者是如何舉例的。

誠實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的保證。謊報軍情,要打敗仗;謊報農情,會減產欠收;謊報商情,要在競爭中被淘汰;謊報國民經濟形勢,黨和國家就不可能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人們對假話之風是深惡痛絕的。全國勞動模範耿長鎖是不說假話的。有一次,記者把他所在的河北饒陽縣五公大隊的糧食估產報成實產。耿長鎖發現了,馬上找到這位記者,要求更正。記者說:“已經見報了,反正上下也相差不了十斤,算了吧!”耿長鎖說:“那可不得了,二十斤雪花膏擦在臉上,俏姑娘也變成了醜八怪。這樣做,不僅在群眾中影響很壞,還會給領導上指導工作造成錯覺。這是幫俺五公的倒忙哩。”——《談誠實》(引自王勝忠《議論文寫作訓練》)

(1)請說說,上麵這段文字是如何舉例的。答:

(2)寫一段論證文字,證明“說讀書樂的人,大多是通過讀書得到某種幫助的人”。

(提示:可以先虛後實,也可以先實後虛。從讀書中得到快樂、得到幫助的例子很多,如毛澤東青年時代聚錢買書,站在路燈下讀書,對後來革命活動大有幫助;天津一初一學生龐秀玉酷愛讀書,已有藏書12萬冊。在父母支持下,家中雖然沒有生活需要的彩電、冰箱等,但屋中卻擺滿了書籍,而她後來被保送進重點中學後又拿回5項大獎;還有但丁買菜見到書,結果菜到下午才買回,妻子發脾氣,他卻說:“今天真運氣,讀了一本好書。”等等)

3根據下麵提供的兩條材料,請你寫一篇讀後感,要求虛實相——;結合,正反相結合。

A複旦大學辯論隊有四位隊員,一位顧問教授和一位領隊教授。候補隊員有兩位,為了勝利,默默認真地陪練,還有30位專家教授給隊員輔導,國際政治係選派了12名研究生為辯論隊充陪練隊員,學校各部門為辯論賽的工作開了綠燈。複旦隊終於在這次國際辯論大賽中榮獲冠軍,一位隊員獲最佳辯手稱號。

B佛祖釋迦牟尼曾考問他的弟子,說:“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苦思冥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陣風就能把它吹沒,一撮土就能把它吸幹,其壽命能有幾何?怎麼會不幹呢?佛祖說:“把它放在江、河、海洋裏去。”

技法點撥

語文第四冊的《寫讀後感》一文中曾提出三點要求:1認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領;2抓住重點,談自己最深刻的感受;3聯係實際,努力開掘。懂得了如上的道理,在具體寫作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完一篇文章後,可能會提煉出不止一點感想,這就要求作者認真考慮,然後挑選一個合適的感點,這個感點必須符合下麵的要求:第1,自己最熟悉,有話可說;第2,聯係實際或展開聯想時,自己占有較為豐富的材料,經篩選,有一定數量的材料可用得上。例如“麵批作文”中例l,就可提煉出①不計報酬,無私奉獻;②埋頭苦幹,奮鬥不息,等等,而作者選中的感點卻是“持之以恒,奮鬥不息”。雖然所用材料和感點吻合,但文中沒有寫出來。

2對所讀的文章,要求做到最基本的兩點,那就是:1會概述。堅決避免照錄原文中的故事或過程,例如“麵批作文”例2中講範進的部分,“範進從20歲起”一句就是概述,以下抄錄的課文就顯得囉嗦,並且占了議論的篇幅。2準確引用與自己提煉的感點、展開的議論有關的話。例如“上榜佳作”選錄的《要露清白在人間——讀(石灰吟)有感》一文。所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句話,既是原詩中警旬,又是讀後感的感點,更是下麵所舉兩例的依憑。這樣,就能使文章前後一致,中心突出。

3提煉感點時不能硬性拚湊或勉強確定。例如“麵批作文”例1空講“蜜蜂的精神”,它究竟是什麼精神並沒說出來。因此,對原文必須認真讀懂,領悟準確,真正做到有所感。假如讀後仍然理不出感點,或感覺模糊不清,唯一的辦法是再次認真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