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雨

“雨”的甲骨文有意思吧?這真是造字者的智慧。上麵這一橫表示天,也可以指雲層,雨不都是從雲裏下來的嗎?你看這底下的象形多生動,點點滴滴,就是從天而降的雨水。這雨點有多有少,有大有小,有的排得挺整齊,有的參差不齊,像不像素描的畫?將下雨的景象描摹下來,嘩嘩啦啦下大雨的場景,淅淅瀝瀝下小雨的場景,都在這裏麵了,讓人一看就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金文·雨

小篆·雨

到商代晚期,金文跟甲骨文相比,字形更規整了,甲骨文更像畫,現在像字了吧?這一橫底下的小雨點筆畫有的拉長了,連接起來成了一筆。到小篆的時候,就演化成今天的“雨”字了。

小篆和甲骨文、金文相比,能夠看出結構上發生了一點變化。上邊那一橫,當然還是表示天,是那個雲層。所謂天上無雲不下雨嘛,那麼底下的這個冂(jiōng),兜住的就是積雨雲。《說文解字》解釋說:“雨,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間也。”一橫像天,中間的這個門框呢,像雲,霝(líng),就是現在“零落”的“零”,表示雨零零落落降下來。“水霝其間”,水從天空的雲層之間嘩嘩啦啦下來了。《孟子·梁惠王上》裏麵就有對下雨情景的描寫,“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看這三個字用得多好,都是三點水,“油然作雲,沛然下雨”,所有的禾苗“浡然而興”,所以古人有智慧,對天時、對農作物,他們有太多太多生動的形容詞。我們看見天上出現厚厚的雲層,嘩啦啦下大雨的時候,那些禾苗就喝著天上的雨水茂密地生長起來,農民的喜悅也就在這裏。

這個“雨”字,表示雨雪從天而降的時候用作名詞,讀作yǔ。我們讀的詩文裏,讀作yǔ的很多。比如《詩經·豳風·東山》:“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從東山回來,滿天小雨霧蒙蒙的。

當然它也可用作動詞,表示雨水降落的過程,讀作yù。比如說《詩經·小雅·大田》裏,“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老天爺下雨吧,好去灌溉我主人家的公田,順帶著再澆澆我們這些農奴家裏的私田。《韓非子·說難》裏邊也說“天雨牆壞”,雨嘩啦啦在澆著,牆就壞了。還有中學課本裏賈誼的《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顧”,如果失了天時還不下雨的話,老百姓就狼狽了,生活就沒保障了。這裏邊的“雨”就是動詞。後來又引申開來,從天上往下像雨一樣嘩啦啦落下來的都叫下雨。你看《淮南子》[10]裏倉頡作書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小米像雨一樣從天上嘩啦啦降下來了,這倉頡造字了不起,驚天地泣鬼神。這裏“雨”也讀作yù。

後來,“雨”動詞的功能逐漸消解了。到中古以後,主要都用作名詞了。詩歌裏最喜歡歌頌的雨是什麼時候的雨?就是現在還很稀罕的春雨。你看咱們開頭說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就是懂事的雨,知道該它來的時候,如約而至。

韓愈的《初春小雨》,是小孩子都會背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你想想,人喜歡這個雨喜歡到什麼份上?形容它的那種滋潤,把幹涸了一個冬天寒冷的大地滋潤的呀,用了一個“酥”,人心裏邊那點酥酥癢癢的喜悅,也就隨著天降春雨滋潤起來了吧。當然再大一點的雨,像陸遊寫的《臨安春雨初霽》[11],“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我們可以期待雨潤鮮花的美景了。蘇軾寫過一闋詞:“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12]我們發現用的這個量詞好,叫作“一犁春雨”。過去的詩人都是很了解農耕的,春天人們喜歡雨,並不是為了寫詩抒情,而是因為在春雨中開始犁地,將會有收成、有希望。雨露降臨滋潤萬物,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比喻,形容對人的熏陶、教育也像春雨一樣,這就叫春風化雨。

《孟子·盡心上》裏,“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第一種就是“有如時雨化之者”,然後是“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這五者,是“君子之所以教也”。說白了,君子教化別人的方式,第一種是要像及時雨滋潤大地那樣,別人有需求,你就來了。有的時候,孩子們為什麼不愛聽教化?是因為他心裏沒需求,甚至他是抵觸的。隻有被人期待的時候,那個雨才叫及時雨,這才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了解了“雨”字的造字原理以及演變過程以後,咱們回到節氣裏,看看雨水有什麼特點。古人呢,對雨水的三候是這麼概括的,“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什麼叫“獺祭魚”?最早是出在《禮記·月令》[13]裏,“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水獺是兩棲動物,能在水裏,也能在岸上。它最喜歡吃魚,捕到的魚多,它就把魚都排列在岸上,就好像是陳列祭祀一樣。所以古人就說,當你看到那個水獺把捕來的魚一條條排列在岸上,好像“拜祭”的時候,就是春天真的來了。你想呀,冰塊消融了,魚才能浮出水麵,水獺抓的魚多了,它才能把魚排在那兒。再過五天,知時節的大雁開始感覺到天越來越熱,就要飛回到塞北。至於說草木萌動,這個最容易理解,春雨下得多了,草木隨著地上的陽氣蒸騰,開始抽嫩芽了,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就開始出現了嗎?

雨水節氣,民間有好多習俗。在四川,到了雨水的時候,女婿女兒要回娘家,由姑爺給嶽父嶽母送禮,比如說送藤椅,上麵纏著長長的紅帶子,這叫接壽,就是祝嶽父嶽母長命百歲。當然這個時候還會送“罐罐肉”,用豬蹄跟大豆、海帶等燉好了,用紅紙、紅繩封上,給老人家送去。父母養了女兒不容易,借此表示一下感謝和敬意。大家現在可能會說家裏麵吃個燉菜、吃個肉,如今都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但是你要想,在物質不那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借著節氣表示心意的,所以這個女兒女婿扛著椅子、端著罐子回一趟門。臨走的時候,嶽父嶽母給什麼?要回贈雨傘,讓他們回去這一路上能遮風擋雨、平平安安。我挺喜歡過去這些老理兒,因為它代表著人們對節令的重視,代表人們對於親人的一種在意和祝福。

那麼我們今天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有句話叫春捂秋凍,雖然說開始下雨了,但現在外麵還是挺涼的,一早一晚還是不能脫棉衣的。俗話說得好,“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人想要平穩度過季節的轉換,春天還得捂著點。雨水前後北方的冷空氣活動還是挺頻繁的,有的時候碰上寒涼天氣,還真是雨夾雪一場一場的,你看這個詞多美,叫“梨花雪”。陽氣生發,冷熱交替的時候,咱們老說“二八月亂穿衣”,能注意一點保暖的話,就能遠離傷風感冒。

《黃帝內經》[14]裏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生誌。”也就是說春天萬物都複蘇了,人應該稍晚一點睡,但是要早起,經常到戶外運動,別大跑大跳,要緩緩散步,讓自己能夠跟上天時調養身心。咱們現在一到春天就防流感,流感這東西越來越厲害了,還出現很多我們以前沒見過的病菌。其實按中醫的說法,任何一個季節更迭的時候,人都應該要順應天時,讓自己的整個機體跟著季節的變化有一次新的生發。也許這些老理兒裏麵藏著的就是中國人的科學。

當然,春天也是一個詩意盎然的季節。隨著雨潤萬物,寒冷的天氣逐漸遠離,春風拂麵,溫暖的陽光普照大地,我們心裏是不是開始有一些酥酥的願望、一些美美的風景,隨著我們張開的眼睛,逐漸都被喚醒了呢?幹涸了一冬天,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神經、我們的皮膚似乎都太幹燥了。那麼雨水來了,讓雨水滋養一切吧,大地開花了,我們的心裏是不是也能開花呢?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

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意思是說春天到了,聽見春雷有響動了,天氣回暖了,萬物開始萌芽生長。大家說,多快啊!一晃就到春天了。那些嚴寒季節躲在土底下或者石洞裏蟄伏起來的動物,都被春雷驚著了,它們蘇醒過來,慢慢舒展活動,往外走迎接春天。所以這個節氣名字真生動,蟄蟲驚而出走,就叫驚蟄。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15]時節的開始。春已經濃了,生物都開始往外走了,咱們還是回到文字裏,看看驚蟄的命名和它的節氣文化吧。

關於驚蟄的節日解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邊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農曆二月春雷乍動,蟄伏在土壤裏的小蟲子都被驚醒,冬眠結束了,天時變了,蟄蟲驚而出走。因為歡欣,生命動起來了。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形容驚蟄時候節氣變化,他說:“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16]“遘”是什麼?就是遇到的意思,時雨就是應時的好雨、春雨,所以這幾句就是說,到了春意濃濃的仲春時節,春雨應時而降,春雷陣陣。“眾蟄”,那些冬眠的各類昆蟲,原來是藏著的,這個時候一下子驚了,開始往外走了,草木縱橫滋長,舒展開來。

小篆·驚

大家想想寒冬以後,一聲驚雷喚醒萬物,萬物競相生長,這是多麼美好的景象。當然我們今天講文字,還得從最早造字的繁體字看。你看驚嚇的驚(驚),繁體字上半部分是今天敬愛的“敬”,下麵是什麼?是“馬”。《說文解字》解釋說,“驚,馬駭也”,也就是說“驚”原來是指馬嚇著了。我們今天經常說駭人聽聞、驚濤駭浪、驚世駭俗,什麼叫“駭”,你看這個“駭”字也從馬。《說文解字》說:“駭,驚也。”“驚”跟“駭”兩個字,都形容馬突然嚇著了、狂奔的樣子。

你看有驚弓之鳥,這是鳥驚了;打草驚蛇,這是蛇驚了。驚天動地,天地也可以驚動,而人驚魂未定、寵辱不驚或膽戰心驚,“驚”字可以說是從馬而擴大到所有可知可感的內心。

小篆·蟄

咱們再來看“蟄”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藏也,從蟲,執聲”。“蟄”是蟲字底,各類昆蟲冬眠時藏起來不動,保存體力,節約能量,熬過這個冬天再出去覓食,這種狀態就叫“蟄”。段玉裁注解《說文》也說“凡蟲之伏為蟄”,就是說“蟄”專門形容蟲類藏起來的樣子。

每一節氣有三候,驚蟄的三候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華”就是開花的意思。“桃始華”就是桃花開始綻放了,我們看得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17],就是桃花開的時候一樹一樹粉紅色的花,桃花在二月開始萌發,這時候當然還沒有開到那麼浪漫。“倉庚鳴”是什麼?就是我們聽得見,黃鸝鳥在這個時候開始叫了。《詩經》裏寫“倉庚於飛”、“有鳴倉庚”,其實都是說黃鸝鳥在這個時候開始叫了。“倉”的意思就是清,“庚”的意思就是新,此時此刻陽春清新之氣蓬勃而來,聽著清伶伶的小鳥叫聲,人心多麼歡暢啊!你看《牡丹亭》[18]裏麵,杜麗娘遊園的時候,她說“閑凝眄兀生生燕語明如剪,聽嚦嚦鶯聲溜的圓”。如果沒有了這樣的聲音,怎麼能像一個春天呢?再過五天“鷹化為鳩”,鷹本來是凶猛的大鳥,驚蟄前後動物都開始繁殖了,這個時候鷹悄悄躲起來養育後代了,而本來安靜的鳩卻開始鳴叫求偶了。大家沒看到鷹,不知道它躲起來了,就覺得周圍的鳩怎麼一下多了起來,所以大家就說,鷹化為鳩了。你看多有意思,這個時候人是關心動物的。當然人們在春天更關心植物。你看春天是有花信的,驚蟄三候的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我們可以期待姹紫嫣紅開遍的滿園春色了。

民間有一種說法,這個時候祭白虎,可以化解是非。吃梨、蒙鼓皮、打小人,都是這時候的一些講究。

所謂祭白虎,就是在紙上畫出白老虎,然後用生豬肉之類的東西抹在老虎的嘴上,告訴它充滿油水了,就不能張嘴說人是非了。這樣看來,其實自古而今,論人是非都是個毛病。

這時的天氣還是乍暖還寒,春天有各種病菌,口幹舌燥,容易咳嗽感冒。那怎麼消咳呢?就是驚蟄吃梨,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著吃、煮著吃,當然也可以榨汁,也可以煮水。

為什麼要蒙鼓皮?我們現在打鼓的時候少了,因為沒有那麼多民間民俗,過去大家要一起鬧個社火,舞個燈,舞個龍,咚咚咚要打鼓。往鼓上蒙皮這個季節,一定要在驚蟄。你想鼓聲咚咚像什麼?像春雷。驚蟄的時候最典型的天氣是打雷。過去有人說“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也有說“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這個時候就是應該有驚雷的。那怎麼解釋呢?古人認為天上雷鳴,就是有一個擬人化的雷公,它乒乒乓乓在那兒敲鼓,所以這聲音就越來越大。你還能在想象中描述這個雷神,應該是長著鳥喙、人身,還有大翅膀,一手持錘,另外一隻手擊打環繞周身的很多個鼓,就像一個人指揮一支鼓樂隊一樣,才會有咚咚的雷聲。

那麼驚蟄這一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有鼓這麼一個樂器,也需要鼓舞人心,那就等著這個時節蒙鼓皮吧。當然從季節上來講也合理,因為你想想看,寒冬的時候,動物的皮太硬;到了盛夏的時候,天降雨水,裏麵含的潮氣太多,鼓聲就發悶發沉。隻有在春天水分是相當的,而天上又有雷聲,把這個鼓給繃上,你想一想,這是多好的時節啊!

甲骨文·雷

金文·雷

說到天神打雷,咱們就順帶說說這個“雷”字。你看甲骨文和金文的“雷”寫得特別有意思,是不是都像閃電,嘩啦啦地穿過兩個或者四個車輪子形狀的東西?古人真聰明,他能把一種聲音描繪成圖形。造字之初,古人認為雷是跟著閃電來的,天神駕車,臨空而過,接著轟隆隆的那個聲音就來了,它是雷聲,也是天神駕車過去、車輪子碾過的動靜。嘩嘩的閃電就好像是天神甩著鞭子,然後是轟隆隆的輪子碾過去。這就是《淮南子》裏麵說的“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這樣就把這個字是怎麼回事給解釋清楚了。

歸根結底,民間蒙鼓皮的習慣,是人們不僅意識到百鳥百蟲的生態與四季運行的規律,就連萬物靈長的人類,也得順天應物,也得聽著天上的雷聲耕耘地下的土地。所有生命的生發跟上春天才是這個時候的正理。

也許驚蟄是一個和春天結緣的好時光。我們都去看看自然,讓自己有更多飛揚的理由,讓自己遇到更多春天的詩意。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春分·忙趁東風放紙鳶

農曆二月,“春雨驚春清穀天”,春分在這個時候到來了。在春天的六個節氣中,春分剛好是一半。徐鉉在詩裏說:“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19]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春分”是個什麼節氣。

“春”字,咱們在立春的時候已經說過了,它就是指一年四季中生機蓬勃的第一個季節,“春”字的整個字形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圖。

金文·春

小篆·春

《公羊傳·隱公元年》[20]有雲:“春者何?歲之始也。”什麼是春天?“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的希望都是隨著開始的季節蓬蓬勃勃長起來的。那麼從開始立了春,一點一點走到春濃處,就到了春分兩半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三個月不正好九十天嗎?正到一半的時候,春天從中間分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21]。春到一半時,我們來看看“分”的字形:

甲骨文·分

小篆·分

《說文解字》解釋說什麼叫“分”呢?“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上麵這個“八”的字形,不就是分兩半了嗎?下邊是“刀”,也就是用刀把這個東西分成兩半。那大家要說了,“八”現在是個數字,連小孩都知道這樣一筆分開是“八”,它怎麼能解作分開呢?

甲骨文·八

小篆·八

“八”的甲骨文字形,兩畫向背,向兩邊張開,表示這個東西分成兩個方向了。到小篆,字形演變成這個樣子,像不像背靠背的兩個人呢?也就是說兩個人往不同的方向走了,這是不是分別?《說文解字》解釋說:“別也,象分別向背之形。”兩人各走各的方向。

所以“八”字的本義就是分別,後來被借用表示數字。高鴻縉在《中國字例》裏麵就說過:“八之本義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後世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為意符作分。”也就是借用的時候久了,它的本義大家找不著了,所以下麵加了一個“刀”字。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分”,在“春分”裏麵當作一半講,就是平分之意。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一個重要節氣,每年大概陽曆的3月20日到21日,太陽到了黃經0度。我們常說立春是節氣之始,也有人說冬至是節氣之始,但是要從太陽黃經來講,春分正好是黃經0度,陽光筆直地照在赤道上。而後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北移。我們處在北半球,晝長夜短,天氣一天比一天暖,恰恰就從春分開始。所以春分還有天文學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各為12個小時。

其實春分在古代還被稱為“日中”、“日夜分”。董仲舒,我們知道他寫了《春秋繁露》[22],在《陰陽出入上下篇》裏他說:“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我們知道陰陽相半、寒暑相平這樣的日子一年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春分,另一個是秋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這是老百姓的說法。董仲舒寫《春秋繁露》,他從春秋裏衍發深意,產發陰陽五行之說,比賦自然人世,創立了天人感應的思想體係。他眼中的陰陽平分、晝夜平分,當然就有更深的哲學意義了。我們現在除了這種天文學的意義,更多看的是春分對農耕的指導。因為原來農耕民族靠天吃飯,人們要觀察動物、植物的變化。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鳥至”。玄鳥是什麼?“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其實不就是小燕子嗎?古人寫得好,“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23]。燕子選在春分的時候歸來,秋分的時候離去。“燕來還識舊巢泥”,它還會找它的老窩。燕子的古名就叫玄鳥,而且它很古老,是上古殷商民族的圖騰。

傳說裏,殷商始祖契的母親簡狄就是吞了燕子蛋懷孕的,所以殷人都把燕子跟吉祥、生育聯係在一起。你看《史記·殷本紀》:“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說燕子蛋掉下來了,簡狄把燕子蛋吃了就懷了契。

這第一候玄鳥回來了,兒歌要問一問:“我問燕子為啥來?燕子說,這裏的春天最美麗。”你看,多美呀!要到春半之時,燕子才來。

“二候雷乃發聲。”春分過了第一個五天,雷聲就隆隆大震了。中國人認為雷聲是陽氣之聲。春分之候第二候,天地之間有這樣的聲音,天雷驚動地火,大地要開始蓬勃起來了。到秋分以後,雷入地就無聲了。你看中國人的觀念多有意思,春分的雷出地發聲,秋分的雷入地無聲。春天裏一切在向天空招展,而秋天的一切在向大地回歸。從天到地,一年四季,這是一個大循環。盡管都有雷聲,但在觀念上是不一樣的。

“三候始電。”在最後的這五天,電閃雷鳴,那轟隆隆的雷聲裏麵,雨水降落。這大概就是李清照寫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4]。這個時候,人心的歡喜已經融入了濃濃的春天。

春天有很多儀式,春分是重要的祭祀慶典。從周代開始,帝王們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慣。所以我們才有日壇、月壇。《帝京歲時紀勝》[25]裏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這件事情還必須由天子領著,老百姓隨便祭祭日月那是不允許的。現在北京朝陽門外的日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太陽神的地方,那個時候還叫大明神。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祭地,但儀式也是極為隆重的。我們今天老說古人不懂科學,但你看他們祭天地、祭日月、祭農耕,他們對自然多麼敬畏,懷著那樣一種莊嚴的恭敬心,去呼喚天人感應,去順天應物。

當然了,春分民間也有好多好玩的活動。“春分到,蛋兒俏。”民間流行春分這天豎雞蛋。我們都知道雞蛋容易滾,但它能夠立得住嗎?我們現在有時候也會看見有些鄉村的小孩把雞蛋頭朝下,要讓它立住,那必須得是新鮮的雞蛋。我們知道雞蛋稍微放沉一點,大頭那邊就空了,所以能立得住的雞蛋一定是新鮮的。這個習俗後來被華僑帶到了海外,成為世界性的遊戲。春分的時候很多人家還要送春牛圖,因為要讓春牛耕地,祈禱收成。一邊送圖,一邊還要唱唱春耕的吉祥話,這就叫說春。這些送春圖、唱春的人就叫春官。

春意一天天濃了,白晝長起來了,蝴蝶翩翩飛舞,人被烤得暖暖的。心中春意蘇醒了,是慵懶的,也是美好的。你看在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除了青藏高原,還有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都進入明媚的春天了。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了,油菜花大片大片潑灑在大地上,這個時候是不是踏春的好時節?春分來了,帶著孩子出去放風箏吧,也讓現在的兒童“忙趁東風放紙鳶”[26],別負了春天跟孩子的約定。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了,又到了一年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27]的時候。說起來,清明節很特別。一方麵,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另一方麵,它又是中國傳統中最大的祭祀節日。節氣與節日合一,是中國文化裏一個特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