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你看,多美的一個名字。清明是個好時候,不僅天地之間有風景,人心中的一些東西也逐漸顯現出來了。
小篆·清
我們來看這個“清”字,一看就知道從水,右邊是它的聲符“青”。《說文解字》解釋說:“朖(lǎng)也,澂(chéng)水之貌。”“朖”其實是今天明朗的“朗”字,而“澂”就是今天澄明的“澄”字。所以“清”也就是清朗、幹淨的水的樣子。我們今天說的清水,用的就是它的本義。
甲骨文·明
至於“明”字,我在另一本《於丹趣品漢字》的“光明”一節裏已經詳細講過,這次簡單說一說。甲骨文的“明”字和今天我們寫的“明”字還不太一樣,左邊不是“日”,而是“月”,右邊畫的就像是一扇窗戶。
金文·明
小篆·明
到了金文和小篆,月亮的形態變化不大,可窗戶的樣子就逐漸變得像“囧”字了。《說文解字》解釋說:“明,照也。從月從囧。”這個“囧”字當然不是今天的網絡用語,它其實是一種象形用法,是雕花的窗戶的形狀。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就是“明”。明朗、明亮,就是“明”字的本義。所以清明節氣的命名用的是“清”和“明”的本義,清明時節,氣候清爽,景物明朗。
作為一個節氣,清明三候是什麼呢?“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什麼叫“桐始華”?就是白桐開花了,白桐樹開花是清遠的、幽香的。這個時候豈止白桐花,各種花都競相開放了,所以就用白桐開花代指花開。“二候田鼠化為鵪”,田鼠怎麼都鑽到洞裏不出來了呢?然後樹梢上,小鳥怎麼飛了呢?這個說法,其實帶一點想象力。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開始熱了,田鼠躲在陰涼的地方不出來了,而小鳥反倒很高興地到處飛,“田鼠化為鵪”就這麼出來了。“三候虹始見”,天上的彩虹在這個時候出現特別多,春天,來一陣暴雨的滌蕩,雨後天晴,美麗的彩虹就映出來了。所以清明其實是一個浪漫的時節,你可以看見天空上最美麗的風景。
節氣就是節氣,怎麼變成節日的呢?有人說清明祭祖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民間後來仿效帝王,才逐漸興起,久而久之就沿襲下來。也有人認為清明祭祖跟寒食節有關。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候晉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流亡到國外十九年。在長長的流浪過程中,他的隨從怎麼都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他的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了。後來重耳發現介子推居然割自己的肉救他,心裏就很感恩。
等到公子重耳終於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以後,他當然要重賞當年伴隨他流亡的這些重臣。唯獨介子推悄悄收拾好行裝到綿山裏去隱居了。晉文公心裏過意不去,就去請介子推。但是綿山山高路遠,樹木又很茂密,大家怎麼找都找不著,介子推帶著他的老母親也不出來。最後就有人出了一個下策,三麵點山火,留一條通道,想用火逼介子推出來,接受封賞去做官。但是大夥兒燒遍綿山也沒見介子推出來。火熄之後,大夥兒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在一棵樹底下被燒死了。
晉文公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對不起這個人了,為了紀念介子推,他定了這樣一個日子為寒食節,禁煙火,家家戶戶隻能吃冷食。這一天就變成了一個隆重的祭奠節日。後來寒食節因為跟清明離得近,逐漸就合二為一了。嚴格來講,清明原來是節氣,寒食是節日,這樣一來,清明節就兼具了節氣和節日雙重的意味。清明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就多了慎終追遠的意味。後來百姓們也在這天追悼先人,表達追思。
清明是憂傷的,因為人在這個時候要去追憶。明代《帝京景物略》[28]裏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chǔ)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到清明的時候,要去上墳,給墳墓除草,打掃垃圾,獻上鮮花,焚燒字錢,擺放供品,還要把一杯一杯的酒灑在那兒,跟祖先說說話,報告一下自己的情況,表達自己的追思。明代的記載很詳細,但其實這種儀式在秦以前就有,到了唐代開始盛行。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裏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儒家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能夠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祭祀過世的祖先,那麼民風就能逐漸歸於淳厚,人們就能少做錯事。
甲骨文·終
金文·終
小篆·終
你看,慎終追遠的“終”,甲骨文像不像一束絲,兩頭綁著結。到了西周晚期的金文,兩頭還是有結的,但是到了小篆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從糸(mì)冬聲的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說:“終,絿(qiú)絲也。從糸冬聲。”也就是說“終”就是把絲纏緊的意思。紡出來的絲兩頭打上結,這事完成叫作終了。
你看中國人用終身、終生,但是一般不用“死”字,因為大家忌諱,所以當一個人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怎麼說?就用“終”來代替。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裏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病終”是什麼呀?就是說南陽人劉子驥他想要去桃花源,還沒去成呢,就因病去世了,後來也就沒人再去了。所以我們說“慎終”,把父母的喪事看得非常重要,死者為大,能夠恭敬地對待父母,同時追慕祖先的美德,規範自己當下的行為。
當然除了掃墓,清明還有其他的一些習俗。比如說寒食、踏青、植樹、蕩秋千、打馬球、插柳條。你說這個日子,大家本來心裏是很肅穆的,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活動?因為寒食節禁火,吃涼食,怕傷身傷胃,讓大家多多運動,有助於身心的平衡。再加上清明春回大地,這個時候一片生機蓬勃,踏青就是這樣來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家家戶戶的童蒙教材,很多人從小的時候就會背的。但是在這個時候,如果讓我們念起來,你可以找到另外一種節奏嗎?比如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絕句是不是可以斷成一闋詞呢?中國的音韻,有它內在的跌宕;中國的節日節氣,有它內在的道理。不管走到哪個節氣、哪個節日,隻要我們肯靜下心來,好好揣摩它的習俗,好好吟誦當時的詩詞,總會找到我們的心跟此刻的一種關聯。何況這是我們都熟悉的清明,我們都有自己的先人,這樣的節日裏,既有慎終追遠的莊嚴,又有風清景明的歡暢,讓我們把這樣一個特定的時節真正過出特定的意味來。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穀雨·花開時節動京城
在細雨綿綿、淫雨霏霏的清明節過後,迎來了春天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是穀雨。穀雨時節,正是“楊花落盡子規啼”[29]的時候,在中國南方地區,柳絮飄飛,杜鵑鳴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種種景象都告訴人們,時至暮春了。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標誌著天氣要轉熱了,這特別有利於穀物的生長,可以說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最好的時候。諺語說:“穀雨下秧,大致無妨。”說明穀雨與農忙有關。穀雨,顧名思義,即雨生百穀之時。
先從“穀”說起,咱們現在有時候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自《論語》,還真是批評孔夫子的。那我們今天的人分得清五穀嗎?五穀指的是黍、稷、稻、麥、菽。黍就是我們說的黃米。稷,就是穀子,北方作物。《說文解字》裏說稷是“五穀之長”,五穀中最重要的,所以周人才把他們的始祖農神尊稱為後稷。稻,大家都認識,產大米的水稻。麥,大家也認識,現在我們做饅頭、做麵包的小麥,還有燕麥、藜麥都屬於這一類的。菽是什麼?就是豆子,在戰國以前,豆子都被稱為菽。那豆原來是什麼?“豆”字原本是一種器皿,一個酒器、禮器。這麼說來,“穀”其實就是所有這些糧食作物的通稱,原來的字形寫作“穀”,今天和表示山穀的“穀”合並了。
小篆·穀
《說文解字》解釋說:“穀,百穀之總名。從禾殻(qiào)聲。”意思是說這個“穀”是一個形聲字,“禾”是它的形旁,表示所有的穀物都跟禾苗有關。“殻聲”是怎麼回事呢?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解釋說它是“穀必有稃(fū)甲,此以形聲包會意也”。也就是說這個聲旁不僅表音,還能表意,因為穀類大多都有堅硬的外殼、外皮包裹著。你看稻子、麥子、穀物外頭不都有層皮嗎?現在為什麼要脫粒呢?就是要把那個殼給脫下去。所以“殻”不僅表音,還有外殼的意思,穀物的外殼要被脫下去才是糧食。
百穀養人,後來“穀”就引申出養活的意思。《詩經·小雅·甫田》裏:“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天上下雨吧,讓莊稼豐收吧。給我些糧食吧,來養活我的這些百姓。種莊稼要祈雨,百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食,所以“穀”還有生存、活下來的意思。比如《詩經·王風·大車》“穀則異室,死則同穴”,活著的時候在不同的地方,死後要埋在一起,這就是“穀”引申為活著的意思。你看看這個“穀”,原來不僅寫得複雜,它的意思也好複雜。說白了,人活一口氣,要吃五穀雜糧,沒了糧食,怎麼活呀?後來呢,這麼複雜的一個“穀”,逐漸就演變、合並為簡單的“穀”了。
穀雨為什麼百穀生長呢?《群芳譜》[30]裏麵說:“穀雨,穀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得更清楚:“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大家看,這個“雨”為什麼讀作yù呢?因為它在這裏用作動詞,就是下雨的意思。“雨其穀於水”,這個時候天上嘩啦啦開始降水了,養活了田裏頭的那些秧苗。這些剛插的秧苗,最開始生長的時候,當然需要天上下雨滋養。南方大部分地區這個時候降雨都還是比較豐沛的。每年第一場大雨往往出現在穀雨前後。而在它之前呢,我們總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地流”。那雨都下得不透徹。春夏之交,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雨能下透了,對水稻、玉米、棉花都是非常有利的。
穀雨也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一候萍始生”,萍,浮萍,就是水草,因為跟水相連、相平,所以你看“萍”字的寫法,既有水,又有草,又取平音,這就是水草嘛。這個時候,雨量多,水位上漲,浮萍就開始生長。“二候鳴鳩拂其羽”,鳴鳩是什麼?就是成天“布穀布穀”叫的那個布穀鳥。這個時候它開始梳理自己的羽毛,提醒大夥兒要播種了。“三候戴勝降於桑”,戴勝是一種頭頂有黃白細紋的小鳥,戴勝會飛到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常常棲息在桑樹上,所以穀雨前後桑樹上見到戴勝出沒了。所有的三候,都是從植物、動物來看大地生養萬物的特征。人其實也是在植物、動物身上找到自己的節奏。
那麼在穀雨節氣有什麼習俗呢?流傳比較廣的活動,就是喝雨前茶。當然穀雨也是吃香椿的時候,也是賞牡丹的時候。這個時候喝茶,既是文人雅士之間的儀式,也是老百姓清火明目的一種習俗。很多人家開始炒香椿芽了,這個時候的香椿真是香,有的人甚至舍不得用它炒雞蛋,就把它掐下來,用開水焯一下,拌一拌,滿桌都是清香。這個時候的香椿,用詩人的話說叫“雨前香椿嫩如絲”,絲絲縷縷入口即化,香味悠長。穀雨的時候呢,很多地方要開始賞牡丹了,“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31]我們都知道這是詠牡丹的名句,不管和什麼花相比,還是牡丹最好。芍藥太妖豔,荷花太清淡,隻有牡丹雍容華貴。牡丹花期一般在三月,穀雨的時候是它綻放的最佳時節。
牡丹還有個小名,就叫穀雨花。“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賞牡丹是綿延千年的傳統,也有在夜裏掌燈賞牡丹花會的。清代的時候,就有這樣的詩:“神祠別館築商人,穀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無國色,錦棚隻護玉樓春。”[32]現在一到這個時候,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還會舉行牡丹花會,供人們遊樂聚會。
所以呢,穀雨是個歡暢時節,飲茶賞花,所謂賞心樂事不過如此。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唐代李涉那首著名的《題鶴林寺僧舍》:“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這浮生半日閑才是真美好。
穀雨真是個好時節,春天快要過去了,夏天就要來了,出去賞一賞暮春的風光吧!或許還可以看見牡丹,在這樣的暮春顏色裏滌蕩一下天地精神,像莊子說的那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注釋】
[1]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2]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 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曉日,沽酒與何人。
[4] 這是明代洪應明《菜根譚》中的話。
[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舊本題“元吳澄撰”。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代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始源於黃河流域。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按《禮記·月令》本無七十二候之說,早期相對完整的記載,首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
[6] 《四民月令》,東漢崔寔著。該書以農業生產以及商業經營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推廣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
[7] 《風俗通義》,東漢應劭著。漢代民俗著作。該書記錄了大量的神話異聞,並加上了作者自己的評議,從而成為研究漢代風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獻。
[8] 出自盧仝《人日立春》。舊俗以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民間還把這天叫作“人日節”或“人勝節”。
[9]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0] 《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而成。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諸家思想,一般認為它是雜家著作。
[11] 陸遊《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12] 蘇軾《如夢令·有寄》。
[13] 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月令是上古一種文章體裁,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並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係統中。
[14]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15] 仲春即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春季三月,第一月為孟春,第三月為季春。
[16] 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三: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17] 《牡丹亭》,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自明代話本小說,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18]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19] 徐鉉《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20]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相傳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撰,是一部專門解釋《春秋》的儒家典籍。與《左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1] 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22] 《春秋繁露》,西漢哲學家董仲舒撰,是一部以陰陽五行、黃老之學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政治哲學著作。
[23]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4]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5] 《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編撰。所記皆為作者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曆,屬北京人記北京風土,資料翔實可信。此書是迄今所見清代第一部北京風俗誌書。
[26] 清·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7]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8] 《帝京景物略》,明朝人劉侗、於奕正撰,是一部集曆史地理、文化和文學三者於一體的著作,詳細記載了明代北京城的風景名勝、風俗民情。
[29]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30] 《群芳譜》,明王象晉撰。全書30卷,40餘萬字,內按天、歲、穀、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藥、木、花、卉、鶴魚等12個譜分類。對每一植物都詳敘形態特征,是此書的特點。
[31] 唐·劉禹錫《賞牡丹》。
[32] 見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
夏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苦菜秀,
靡草死,
麥秋至。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鹿角解,
蟬始鳴,
半夏生。
溫風至,
蟋蟀居宇,
鷹始鷙。
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南宋·趙師秀《約客》
立夏·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代的趙師秀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多悠閑的境界呀,外邊淅淅瀝瀝下著雨,黃梅時節聽著池塘裏處處都是蛙聲,等朋友還不來,一個人“閑敲棋子落燈花”。這時節春盡夏來,天也暖和了,心情也越來越輕盈了。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1]裏評立夏:“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你看,立夏是個好時節吧。
今天我們還是回到漢字角度看看“立夏”這個美麗的時節。每年公曆5月5日、6日的時候,太陽到了黃經45度,就到了立夏。這是二十四節氣裏的第七個節氣,表示春天結束,夏天開始,所以立夏又叫“春盡日”。立夏這個節氣很早,戰國末年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它標誌著由春到夏的季節轉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個“假”,在這兒解釋為“大”。漢代的揚雄在《方言》裏麵也說:“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就是那些龐大的、宏大的東西叫作“夏”。你看我們的民族叫“華夏”。“夏”字外邊要加上廠字頭呢,是大廈。所以“夏”表示“大”,我們容易理解,但是前邊還說“假”也是指“大”。“假”跟“夏”之間是個什麼關係?
小篆·假
先來看看這個“假”字,是個形聲字,“從人,叚(jiǎ)聲”。《說文解字》解釋說:“假,非真也。”跟“真”相對,這是“假”的第一義。第二義,我們其實也知道,是借助、憑借的意思,比如說狐假虎威、假公濟私。咱們文字裏不也有假借字嗎?這是第二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用得最少,就是“假”過去有“大”的意思。《爾雅》[2]裏麵就說:“假,大也。”《尚書·虞書》裏麵也說過:“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人不敢自滿和自大,這裏麵的“假”其實都是在說“大”。為人不自滿、不自大,就叫作“不自滿假”。在中古時期,“夏”字跟“假”字音很近,所以就用“假”字來訓詁“夏”,同樣表示“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