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大日子,我們過去跟大家說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天子都是要去祭拜的。《禮記·月令》裏麵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於南郊。”這是周朝的禮兒,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領文武百官去迎夏。為什麼要在南郊呢?你想,立春是從東邊迎春風,立夏是火辣辣的太陽從南方逐漸覆蓋過來。立秋是人在西方,目送著這樣一個豐收季節的遠去。當然立冬的時候,朔風是從北邊吹來的。過去的迎接就是拜四方,在這樣的一個儀式上,夏天是要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農的,告訴農民抓緊耕作,儀式上君臣一律穿紅色禮服,配朱色的玉佩,馬匹車騎都是朱紅的,為什麼呀?這就是對司夏之神朱明季節的敬意,紅紅火火也是對夏糧豐收的祈求。
在中國傳統的習俗裏,立夏這一天老百姓是要嚐鮮的。你想這個時候,有一部分農作物已經收獲,人有的可嚐了。像在江浙一帶,一到這個時候會嚐嚐青梅,還可以做酒釀,還有鮮雞蛋,這就是三鮮。立夏嚐三鮮,在不同的地方嚐到的東西不一樣。但是呢,總能嚐點新鮮的入口的東西。最普遍的是這個時候喝茶,夏茶是清火的。不飲立夏茶,這一夏就會很難過的。福建人愛喝茶吧?福建喝的那叫“七家茶”,各家炒茶葉,手法不一樣,茶味也不一樣,大家要混合煮一大壺茶,一塊兒來喝,喝不同人家炒的這種茶香。你看,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熟人社會才能體會到的儀式感。我們今天真的是從鄉土的熟人社會進入網絡虛擬空間的陌生人社會,從原來宗廟祠堂的大家族進入了單元裏的一家一戶,所以各家把茶放在一起、把新鮮的吃的放在一起,喝大壺茶、吃長街宴,聽起來都變成曆史記憶了。
有一些習俗,我們現在越來越不理解了。比如說立夏的時候,人要約約(稱稱)輕重,那約輕重是為什麼呀?是怕自己掉秤,怕這個時候苦夏,人吃得不好。那個時候,都是在房梁上或者大樹上掛一杆大秤,小孩直接坐在籮筐裏,大人手拉著秤鉤子懸起兩腳來,看看多重。所以那個時候好多吉祥話,約老人的時候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哎呀,您老長壽。約小孩的時候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這個習俗現在大夥兒也不太理解,因為一到夏天大家都忙著減肥呢,覺得要穿春衫了,人要脫去油膩了。不像過去,約體重,就是因為覺得立夏了,再炎熱,人應該不會消瘦太多。你看,在不同的時期,人們有不同的習慣。
當然,過任何節氣,最高興的還是小孩。過去立夏的時候,小孩的胸前要掛上煮熟的蛋,據說可以讓小孩免受病災。而且這個時候要吃蛋,叫補夏,最好還是吃鹹鴨蛋,補補鈣、補補鐵。手巧的媽媽會給小孩勾一個絲網,還有的呢,會在他這個小網兜上做上鼻子、眼睛,然後小孩戴上這個,還要跟人家去“鬥蛋”,就是把涼了以後的蛋用絲網掛在小孩脖子上。小孩之間,拿那個蛋頭碰蛋頭,蛋尾撞蛋尾,看誰的先破了,就輸了。我中學的同學一直定居在美國,前不久還在信息裏問我,你們現在還給小孩撞蛋嗎?我還給我女兒勾了絲網,讓她去學校跟別的同學比一比,告訴他們這是中國孩子的習慣。有時候我想習慣其實都是跟環境相關的,農耕時代,一家都有很多孩子,大家都在鄉野上跑,孩子之間才有比試。那麼大人希望能夠吃喝好一點,不掉秤,大家才去約約體重。那當然都有一些沒有化肥的新鮮的東西收下來,大家才會嚐嚐鮮。
無論我們是惆悵、眷戀,還是欣喜地進入一個商業更發達的時代,那些習俗就這樣固定在季節裏、固定在曆史的記憶中。起碼今天得知道這些,隨著季節的變換,讓自己跟上節令的心情。“夏者大也”,一個大大的時節已經來了,咱們能夠跟上這個大時節,降躁去火,讓自己在白天長長的時光裏多一點喜樂和平安嗎?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小滿·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俗話說“小滿小滿,麥粒漸滿”,到小滿了,顧名思義,就是這個時候的麥子越來越飽滿,眼看快要豐收了。北宋時候的歐陽修有一首描述小滿的絕句:“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這個時候花開始謝了,但是麥子茁壯地長起來了,灌尖了,麥粒逐漸飽滿起來,搖搖晃晃笑得很嬌憨,人心裏頭的那種飽滿也漸漸豐盈起來了。
小滿是夏天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的5月21日前後,太陽到了黃經60度,小滿就來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這句話多美,讓我們想起現在說的“小確幸”,“小得盈滿”,得到一點小小的收獲,有可以把握住的東西,心裏漸漸滿足起來。在中國北方,麥子之類的夏熟作物從這個時候開始抽尖豐盈,但還沒完全成熟,這個成長的過程就是小滿。“小滿三日望麥黃”、“小滿十日滿地黃”,從這之後一天比一天接近豐收了。
這個時候的鄉間是充滿情趣的,唱著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可以看見麥浪翻滾了,在陽光底下,風一吹,麥子真像波浪一樣。還有糧食香,新麥子的味道開始沁人心脾了。諺語說“小滿不滿,幹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也就是說看小滿就能知道年成怎麼樣,如果小滿的時候,雨下得不足的話,之後就沒有辦法插水稻了。
小篆·滿
我們看這個“滿”字,左邊是今天的“氵”,右邊是“”(liǎng)字,《說文解字》解釋說:“滿,盈溢也。從水聲。”也就是它豐盈到能夠溢出來了。“滿”的本義就是水的充盈。那“盈”跟“滿”又是什麼關係呢?
小篆·盈
“盈”字的小篆下麵是個皿墩,就是器皿。上邊滿滿地堆著東西。《說文解字》解釋說:“盈,滿器也。”也就是說“盈”的本義是儲存滿了的器皿。所以水或者是其他東西裝得滿滿的狀態叫作“盈”。《左傳·昭公五年》裏麵說“設機而不倚,爵盈而不飲”,“爵”是用於飲酒的三足青銅器,“爵盈”就是酒已經滿滿的了,但是不喝。所以引申為凡是處於滿溢狀態都可以稱為“盈”。大家經常說月亮盈虧,人有的時候“盈盈自喜”、“物質豐盈”,我們現在說“賓客盈門”、“熱淚盈眶”、“惡貫滿盈”,用的都是這個字。
可以看出,“滿”和“盈”其實是同義詞,它們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時代的先後,“盈”用得更早,戰國以前就已經在使用了,比如《孟子》、《左傳》這些文獻,大都隻用“盈”而不用“滿”。“滿”在戰國後期才開始大量使用。後來“滿”逐漸擴大了使用的範圍,從水充盈這個本義擴大成了到處都是、無所不在等意思。
我們經常說“布滿”,從天上的陰雲到人心中的疑雲,還會說滿大街的跑、滿世界的轉,這就是無所不在的意思。唐代詩人劉方平在《春怨》[4]裏寫:“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什麼意思?“梨花滿地”,就是滿滿的觸目都是,所以我們經常說“賓客滿門”、“滿目蕭然”、“滿麵塵灰”。當然再引申到人心的滿足,對這件事情的滿意,祝福別人諸事美滿,都指全部充實、不留餘地。小滿呢,隻是小小的滿,倒不是不留餘地的,小滿之滿恰恰是留有餘地的滿。到了這樣一個時間,就知道人心中的留白,花未全開、月未圓。恰在此時,要豐盈沒飽滿的時候,小滿來了。
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跟氣候變化相關。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見小滿的三候了:“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小暑至。”小滿的時候,苦菜花其實是特別美的,菜也好吃。原來在農村,苦菜花是大家普遍食用的野菜。《詩經·唐風》裏就有這樣的句子,“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就是在首陽山下采摘苦菜,為什麼呢?因為苦菜是古時候救荒的糧食,野菜也是可以充饑的。為什麼過去會唱“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有的時候,它是能填飽肚皮,作為糧食補充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大家知道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充饑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苦菜。苦菜學名也叫敗醬草,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菜”,能清熱、涼血、解毒。《本草綱目》[5]裏麵還有相應的記載。
“二候靡草死”,就是小滿節氣的時候,那些喜陰的、枝條細軟的草,在越來越強烈的陽光底下開始枯死了。什麼是靡草?《禮記》的注解說:“草之枝葉而靡細者。”就是那些經不起曝曬的小草。小滿時候,北方也都進入夏天了。在陽氣日盛的時候,細小的草枯死了。
“三候小暑至”,後來在《金史誌》裏麵改成了“麥秋至”。理由是照《月令》上的說法,四月“麥秋至”,五月“小暑至”;而小滿是四月中旬的節氣,所以把它們改換過來了。“秋者,百穀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雲麥秋也。”你看這多有意思,雖然還是在夏天,但是秋收的麥子已經在這個時候都熟了,能收割了。這都是古人長期對自然界的物象進行觀察的經驗總結,裏邊充滿了生活的智慧。
小滿的習俗呢,有“祭車神”和“祭蠶”這兩個古老的傳統。江南一帶有個說法,叫“小滿動三車”。所謂“三車”,就是水車、紡車和牛車。傳說萬物有靈,車身是白龍,它是掌管三車的神靈。在小滿這天,農民會在水車前頭放魚肉、香燭來祭奠車神。比較特殊的祭品就是白水一杯,祭祀的時候潑入田中,有祝願水源充盛、雨水充足的意思。小滿這一天,為什麼還要祭蠶蟲呢?傳說小滿也是蠶神的誕辰,南方養蠶比較多,蠶是很嬌寵的東西,有時候難以養活。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有養蠶寶寶的經曆。在小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采桑葉,看蠶寶寶在上麵吃桑葉,一點一點長大,然後觀察它的冷熱、幹濕,等著那個蠶寶寶吐絲。想起來,蠶寶寶確實是很難養的。而過去人們還指望著蠶絲做成紡織品去換錢,所以就特別在乎小滿這個時候。幼蠶開始孵出來了,桑葉也比較充足。這個時候,人們就會用米粉、麵粉做出像蠶繭一樣的小吃,人也吃這些東西,也供神,祈禱今年的蠶寶寶吐絲也能夠豐收。這些節氣習俗,其實都是人心的一種期盼,希望風調雨順,天人合一。
人在小滿的時候,也要注意養生。你想,這時候天氣太熱了,人呢,就要清熱養陰,要溫補。在我的印象裏,小滿是喝湯的季節,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去濕邪”。現在呢,城裏的孩子對這個季節沒有什麼概念了,我記得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剛好是小滿當天,我就跟我的學生說:“今天是個節氣,小滿了。”有一個小姑娘當時就問我:“老師,有大滿嗎?”我就愣了:“沒有。”這個小姑娘說:“那有小暑、有大暑,有小寒、有大寒,有小雪、有大雪,你說為什麼有小滿,沒有大滿呢?”我忽然覺得她問了一個特別好的哲學問題,之前我們說了,麥粒抽尖,豐盈飽滿,逐漸要走向豐收,這個時候農民心中有小小的滿足。但是中國人的喜悅從來都是“小得而盈足”,在“小確幸”裏有他的小歡喜,不敢奢望天上掉餡餅的大滿。你說什麼叫大滿?比如說今天買個彩票,突然就中了上千萬的頭獎;選秀,忽然就成了爆紅的明星,這些大概就是我們理解的大滿吧。但是靠天吃飯的中國農民寧可相信小滿,讓凡事都循序漸進。
在小小的滿足裏有小小的安寧與踏實,沒有大滿,就不會有大失落。所以你看,小滿是個節氣,但它何嚐不是一種哲學呢?
芒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諺語說得好:“芒種芒種,連收帶種。”一到芒種這個時節,農民們就要開始忙碌了,既要收割又要播種。說到芒種,大夥兒都知道,“芒”字除了跟“忙碌”的“忙”諧音,同時呢,它還有個草字頭,你說帶草字頭什麼意思?它是指穀類種子殼上或者草木上,像小針一樣立著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針尖對麥芒”。咱們今天就了解一下仲夏時節的芒種節氣。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也是夏天的第三個節氣,到這個時候,仲夏時節就正式開始了。每年當太陽到達黃經75度的時候,芒種就到了。為什麼說“芒種芒種,連收帶種”?因為這個時候有芒的麥子要趕快收割,有芒的稻子可以種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邊也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我們把“芒種”分開看,“芒”字是說麥子一類有刺有芒的植物能收。那種什麼呀?穀黍一類該播種,反正是挺忙,所以呢,大夥兒也開玩笑說這節氣就叫“忙著種”。
跟芒種節氣相關的,剛才咱們說的“針尖對麥芒”,現在形容爭執雙方實力相當,互不相讓。那這個“芒”字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能夠跟針尖拚呢?這裏就該感受一下漢字的奇妙所在。
小篆·芒
“芒”字的小篆上麵是草,下邊是亡,《說文解字》解釋說:“芒,艸(cǎo)耑(duān)。從艸亾(wáng)聲。”這裏邊說的“艸耑”其實就是草木的頂端,它的尖兒。
甲骨文·耑
你看這個“耑”的甲骨文,中間這一橫把它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麵就是植物初生漸漸長出枝葉的形狀。中間這一橫,穩穩當當,當然是指土地、地表了,地下是什麼?地下盤根錯節,不就是草木從地下鑽出地麵的樣子嗎?所以這個“耑”的本義,按《說文》的說法,“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上麵是長出來的,下邊是根脈,“物初生之題”,也就是植物剛長出來的那個頂端。所以說,這個“芒”是指草木頂端的芒刺,麥子、稻子殼上的那些小細毛,所以它才能跟針尖相互用力。你可別小看這麼一根小刺,它那麼大的壓強,其實能夠穿透很多東西的。
“芒”字從穀類種子殼上、草木上的針狀物這個本義,引申出像芒的東西這個意思,咱們說這個人鋒芒畢露、光芒萬丈,你看是不是都指那個放射的尖兒?後來呢,又在旁邊加個三點水,茫茫指什麼呀?模糊不清、廣大遼遠。《莊子·盜蹠》裏“目芒然無見”,就是指極目遠望,模糊不清。《左傳·襄公四年》說:“芒芒禹跡,劃為九州。”杜預注解說:“芒芒,遠貌。”茫茫的大地上遍布著大禹的蹤跡,他把天下分為九州。那“麥芒”的“芒”和“茫茫”的“茫”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已經說了,這裏麵是有一個演繹的關係。那“芒果”是怎麼回事呢?這兒告訴大家,沒什麼關係。英語mango這個詞翻譯過來的時候,音譯兼意譯,它是個水果,再找個草字頭的字,所以就有了芒果,跟字義沒太大的關係。由此可見,漢字是個有趣的事兒,也是個很靈活的事兒。
那麼再回到芒種這個節氣來講,有什麼物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鳴,三候反舌無聲。”這三候其實都跟蟲子和鳥兒有關。
螳螂深秋的時候產卵,到第二年芒種的時候,感覺到夏天快要過去,所以破殼要生出小螳螂了。這時候不還是特別熱嗎?但是草蟲感受靈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麵就說過,螳螂是草蟲,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有一絲絲陰氣,它就能感覺到。它能捕蟬食,“深秋生子於林木間,一殼百子”,繁殖能力非常強,到了這個時候呢,“則破殼而出”。藥裏麵還有一個名字,叫桑螵蛸,其實它是指螳螂掛在桑枝上的那點卵蛸。
二候“鵙始鳴”,“鵙”就是指伯勞,你別看它個頭小,它可算是個猛禽,為什麼叫“鵙”呢?這個伯勞在《本草綱目》裏麵寫作“博勞”,朱熹《四書集注》裏麵說:“博勞是惡聲之鳥,蓋梟類也。”名聲不太好,是屬於梟這一類的。《惡鳥論》裏麵解釋過,說:“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也就是說“鵙鵙”是形容伯勞的叫聲。到芒種第二候,喜陰的伯勞感覺到天氣從極熱要開始轉涼了,它們就出現在枝頭,“鵙鵙”而鳴。
至於“三候反舌無聲”,“反舌”指的也是一種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複其舌故名。”這裏的“反舌”不是指“正反”的“反”,而是指反複學舌,什麼鳥叫什麼聲音,它都能夠跟著學。它在芒種這個時候也感受到了陰氣,所以啼聲比過去弱了。大家能感覺到盛夏之時有些蟲子或者鳥兒叫得特別大聲吧,比如說蟬鳴。但是這個時候變微弱了,聽不見了。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特別細致入微,這一年整個節序如流,他們根據草木鳥獸的變化得出對節氣的認識,用簡單明了的話總結起來,概括出每個節氣對應三候這些特有的現象。
那好,既然芒種到來了,就要順天應物,組織農業生產,改善生活了。“春爭日,夏爭時”,要說春天按天爭,那夏天都得按時辰來爭,特別是這麼忙的時候,又在收割又在播種,這個時候播種其實越早越好,才能保證在秋天前有足夠的生長期。在長江流域有個說法,叫“栽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呢,叫“收麥種豆不讓晌”,大晌午,人多熱,連晌午都舍不得休息,這才真叫忙著種。陸遊《時雨》[6]詩中寫過:“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這個時候人都忙成這樣了,還顧得上什麼習俗嗎?有。說起習俗,當然要數送花神、安苗和煮梅子了。
陰曆五月了,大夏天裏,百花凋零殘敗,民間有民間的浪漫,大家通常在芒種祭祀花神。早春的時候,你把它迎來了,這個時候送走,要有感激之情。當然,這個習俗並不是太普遍,今天好多人都不知道芒種時要送花神。
安苗知道的人當然多一些,因為它跟農耕有關。這個習俗起自皖南,始於明初,一到這個時候,皖南的農民種完水稻,為了祈禱秋天收成好,就要祭祀。用剛割的麥子打出的麥麵蒸發包,把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各式各樣的形狀。然後用蔬菜汁給它染顏色,當作祭祀的貢品。你看現在經常會有巧手的一些姑娘、媳婦兒包五彩餃子、做五色麵條,大家都說手真巧。可別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以前的人就已經在用各種顏色的物料去打扮各式各樣的食物了。
煮梅子,最有名的是三國時候的典故“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試探劉備是不是真英雄。其實現在在南方,也有芒種煮梅子的習俗,因為這個時候熱,梅子多清涼啊,煮梅子酒消暑是個挺好的選擇。我每次去雲南到大理一帶,都會有朋友捧出家裏已經放了很久的梅子酒,那一種香甜,酒氣其實已經不是很重了,但是入口以後,你還是會覺得神清氣爽。當然,大多數的梅子剛泡的時候,太酸了,有的還很澀,怎麼樣能夠剛泡就能入口好喝呢?就是把它煮一煮。現在還有梅子曬幹了以後做蜜餞或是煮酸梅湯、酸梅茶的做法。
《論語·鄉黨》[7]裏,孔子曾經說過“不時不食”,也就是說吃任何東西都要應時令、按季節。所謂的“春吃芽、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就是根據時令去進補。到芒種這個天時最熱的時候,怎麼調理自己呢?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形容什麼?形容懶,真不愛動,沒人拽著你、沒人拉著你、沒人推著你,你都不愛出去。這個時候江南進入梅雨時節了,天氣很潮濕、很悶熱,人的新陳代謝也加快了,能量消耗也大了,出汗也多了,頭腦也不那麼清醒了。這時是濕熱之氣彌漫的時候,人食欲當然也不太好。煮梅子也是為了提升食欲嘛。所以這個時候要注意什麼呀?這正是防中暑的時候,要順應旺盛的陽氣,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你看好多人都有夏天午睡的習慣。
飲食上,這時候基本上吃不下什麼大油大膩了,多吃點脆生生的蔬菜、水果、豆製品。走到任何一個時令都有時令的講究,為什麼夏天學生放暑假,冬天學生放寒假?其實就是在天地極熱和極冷的時候,人要有休息調整的時候。無論是暑假還是寒假,作業還是別太多了,它既然是個假,就是要順天應物,調整內心,生機蓬勃,讓人高高興興再迎來一個學習的舒適時節。當然了,芒種這個時候,各個學校的孩子們正要進入期末考試,千萬別太上火。這個時節,農民也在地裏忙著呢,學生確實也該忙。但是忙著的時候,也要忙而不亂,心裏麵清涼,才能有個好成績。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咱們今天就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說二十四節氣裏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夏至。什麼是夏天?這個“夏”字是個象形字。
甲骨文·夏
甲骨文字形從上往下看,有頭發、有腦袋、有軀幹,還有腳,就像一個完整的側視的人形,因此甲骨文的“夏”字所表現的,就是史學家們所說的威武雄壯的夏族人。我們中國人古代就自稱“夏”,直到今天我們還會自稱華夏民族。為什麼呢?簡單地說,因為古文“夏”就是一個頭、身、手足俱全、完美無缺的人,因此我們的先民就借用這個美好的字眼,來代指我們這個民族。
金文·夏
小篆·夏
“夏”字的金文字形繼承了甲骨文“夏”字的形體,在結構上也變得越來越細致。小篆則基本上保持了金文的形體,隻是在筆畫上做了些減省。《說文解字》解釋說:“夏,中國之人也。從夂(zhǐ),從頁,從臼(jiù)。”“臼”是指兩手,下麵這個“夂”是指兩腳,而“頁”呢,是指頭頂。咱們現在說的頂、項,不都是從頁嗎?
孔穎達[8]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也就由此而來,所以“華夏”自古就是漢民族先民的莊嚴自稱,後來更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合稱。
“夏”最早指中原古部族名,也就是夏族,後來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爾雅》解釋說“夏,大也”,可知“夏”還有“大”的意思,這個概念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因為戰國以後,封建大一統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夏”與“大”的意義日漸相合,“夏”便逐漸引申出了“大”這一義項。今天的山西、陝西一帶是中華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那裏的方言中,仍稱“夏”為“大”,就是一個例證。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裏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中的“廈”字,就是在“夏”的外麵加了一個大大的支架,加上了一個建築的外形。
“夏”現在我們更普遍地理解為表示季節,“夏”又是如何表示“夏季”的意思呢?
朱駿聲[9]《說文通訓定聲》中,針對小篆“夏”的字形解釋說:“夏,象人當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就是說像人大熱天懶得動,赤足露背、攤手攤腳地躺在那兒的樣子。人能這麼閑閑待著,露手露腳,肯定是夏天,要是冬天的話就凍著了。這是拿人們在夏天的形象來表現夏天,由此引申出春夏秋冬的“夏”。“夏”可以表示偉大、盛大的意義,夏季天氣炎熱、草木茂盛,因此就用“夏”來表示“夏天”。“夏”字從一個民族到一個季節,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那“夏至”的“至”又是什麼意思?
甲骨文·至
“至”也是個象形字。《說文解字》把“至”字解釋為“鳥飛從高下至地也”。你看這個字形,就表示的是一個動態。“至”字是鳥從高處飛落到地麵,由此引申出“到達”的意思。而從到達,又引申出“極端”的意思。夏至,就是夏天到了極至的時候。夏至這一天是全年裏北半球地區白晝最長的時候。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大概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先人用土晷測日影,就確定了這白晝最長的一天是夏至。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夏至避暑北池》[10]。說白天的日子已經到極至了,所以物極而反,你聽夜裏頭那個宵漏聲音從此一天比一天長了,白天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在古代可是節日。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百官例行放假三天。到遼代,夏至日叫“朝節”,女人之間要互贈禮物,如彩扇、脂粉袋、香囊之類。
中國古人把每個節氣分為三候。而夏至的三候是什麼呢?“一候鹿角解”,就是鹿的角這個時候要脫落了,要換新角了。“二候蟬始鳴”,每天嘰嘰喳喳的知了,要開始叫了。“三候半夏生”,我們現在說的藥材“半夏”,這個時候生長起來了。我們老說麋鹿,其實麋、鹿同科不同屬性,按中國人萬物皆分陰陽的說法,一屬陰一屬陽。鹿角是朝前生的,屬陽,到夏至日呢,陰氣生,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就開始脫落了;而麋是屬陰的,所以到冬至日麋角才開始脫落。第一候鹿角開始脫落,第二候的時候,雄性的知了也感覺到陰氣漸漸要滋生了,就開始鼓翼而鳴。半夏本身是個喜陰的藥草,到了夏至第三候陰氣滋長的時候,在沼澤地裏、水田裏,半夏就開始長出來了。炎熱的仲夏裏,地下的陰氣漸漸開始滋生,喜陰的植物開始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