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說白了就是百姓日常之用,每一個人都在時間軸裏。咱們都知道冬天有個《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但是大家知道嗎?夏天也有《夏九九歌》。夏九九就是從夏至那一天為起點,九天為一個九:“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這九九八十一天,從夏至開始一九比一九要寒冷,逐漸就過了秋天。
夏天陽氣盛於外,從夏至盛極轉陰,陰氣在內,飲食就要清涼、要泄暑,要吃一點苦味的東西,要給人一點清補。
中國哲學的陰陽相生並不是陰陽完全的對立和時間的切割,而是互相轉換。你看夏至這個日子有意思,陽氣最盛、白晝最長、人心煩躁。恰恰是從這一天,各種陰氣開始滋生了。心靜自然涼,到夏至的時候別心煩氣躁,這個時候可以早點起床,也可以稍微晚點睡覺,平心靜氣迎接整個歲月的交疊。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小暑·暑雨留蒸濕,江風借夕涼
過完了夏至是小暑,氣溫一天一天在升高。“暑”本身就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小熱,大暑是大熱。也就是說小暑這個時候漸漸要走向更熱了。從先秦時候我們有了二十四節氣,漢代的時候完全確立,它作為農事活動的指南針,讓人能夠預知冷暖雪雨。這裏頭有很多奧秘,它是一種係統相傳的農耕民族的經驗。其實有好多密碼也可以從漢字裏邊解出來。咱們今天就說說這個“暑”字。
小篆·暑
《說文解字》上對“暑”的解釋是“熱也,從日者聲”。也就是說,“暑”就是熱的意思。小篆字形上邊是個大太陽照著,下邊是一個“者”,除了表示這個字是它的音符以外,還可以表示世間的萬物。太陽照射著底下的萬事萬物,這樣的狀態就是“暑”。
夏天的太陽像個大火球一樣,散發出光芒普照大地萬物。有時候下午會看見那花草都給曬蔫了,所以在最熱的時候,人是不出門的。民間有個說法“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就是特別炎熱的開始,到大暑的時候,就是一年裏炎熱的頂點。什麼叫上蒸下煮呢?你想那太陽熱辣辣在那兒烤著,熱氣騰騰,人呢,還嘩嘩在冒汗。這像不像是一口大鍋在煮著呀?所以《釋名》[11]裏麵直截了當就說:“暑者,煑(煮)也。”這就更接近人對天氣的體感。怎麼來解釋這個“暑”字呢?《說文解字》更多是從字形、字義來談,但是《釋名》是從聲音上來談的。“暑”字和“煮”字不光讀音非常接近,它們的字形也是有一定的關聯度的,“暑”是日加者,“煮”的小篆則是者下邊加四點,也即火。
小篆·暑
小篆·煮
也就是說,暑天的太陽是上邊的一團火,而蒸煮是底下有一團火。為什麼要用“煮”來解釋“暑”呢?因為“煮”不是一般的熱,它還有濕漉漉的感覺。所以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就明確說:“暑之義主謂濕,熱之義主謂燥”。說白了,就是“暑”主要是濕熱,“熱”主要是幹燥的燥熱。所以《釋名》說“暑,煮也”,如水煮物也。而“熱”是什麼呢?是“爇也”,如火所燒爇也。也就是說,煮是帶水汽的,而熱是幹燒。所以呢,你看杜甫在《遣悶》[12]裏麵怎麼消夏?覺得這種“桑拿天”實在難受,所以他說“暑雨留蒸濕,江風借夕涼”。除了晚上去江邊吹點小涼風,白天這日子簡直就是上蒸下煮,它就是讓人有這麼一種濕熱之感。
早在古時候,中國人對小暑天氣的感知已經很準確了。咱們曾經說過一節分三候,小暑也分三候,五天為一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在最熱的大地上,沒有涼風的小暑季節,那你想一想,一候時覺得風來了,它是涼風嗎?是溫風,這說的都是客氣的。我們有時候感覺到那個風裏吹著熱浪。二候“蟋蟀居宇”,宇是什麼呀?就是房簷底下。所以《詩經·豳風·七月》裏邊說蟋蟀這個東西,“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裏說的八月,是原來夏曆中的六月,就是指小暑節氣。原來一到夏至的時候,它還在外麵,因為熱。等到開始要轉涼的時候,蟋蟀比人要敏感,它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避暑熱,開始進院了。再之後,老鷹因為地麵的氣溫太高,所以不在地上待著,而是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你看這三候,看的都是生物的變化,體會風,看蟲、看鳥,這原本就是中國人對於時節、氣候、物象的把握。其實這樣一套經驗係統在今天看起來挺奢侈的,起碼城裏的孩子就沒有這套經驗。因為農耕民族永遠是跟動物、植物共同生長在天地間的。
你看為什麼到現在,孩子們放寒假、放暑假,都是最熱和最冷的時候?人的身體是要休息的,這個時候人是不適合再操勞的。所以這裏要跟各位做父母的提倡一下,暑假和寒假就不要讓孩子上那麼滿的補習班了。它本來就是個假期,假期就是為了讓人在極寒、極暑的時候避開自然對人的侵害。
關於夏天的養生,《黃帝內經》說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也就是說在這個季節裏,是陽氣達到極盛,陰氣還沒有滋養起來的時候。人要平心靜氣,降燥去火。你看大夏天,為什麼咱們都講究喝綠茶呢?因為它屬於不發酵茶,是清心潤燥的,讓人平衡。所以《黃帝內經》說怎麼養生?就是夏天不能發怒。本來天氣就很燥了,人如果再很躁,是不是會很傷人呢?這個季節本來就陰氣不足,人晚上睡覺的時候,雖然可以比春天稍微晚一點,但是早晨應該更早起床,順應陽氣的充盈飽滿。不要怕白天的太陽太大,人有時候還是要曬曬太陽。保持情緒的愉悅舒暢,讓心情像花開一樣,氣息很舒暢,能夠流淌自如。
北歐有一些高福利國家,人過的日子也挺自在,但為什麼是抑鬱症高發地呢?那邊的朋友就告訴我,日照時間太短了。在冬天他們可能白天隻有正午那兩三個小時是白天,剩下就是長長的黑夜。所以人們都煩夏天,覺得太熱。但是真沒有了大太陽烤著的話,對人的養陽是不宜的。人在這樣的時候,怎麼配合季節調養自己,是中國傳統的學問。當然夏天有時候胃口不好,老百姓有個說法,說“大暑小暑,有米懶煮”。家裏就是有米下鍋,不愛做飯,為什麼?人好像被那個太陽蒸得散了架似的,吃不下東西,沒胃口。
中國人原來是特別講究食補的。在夏天,不光喝綠茶敗火,也提倡多喝蓮子羮、多吃涼拌菜,還有祛濕的薏米冬瓜湯、綠豆沙……所有這些都是解暑的。江浙一帶還流行在這個時候吃黃鱔。客家人有食新的習慣,什麼叫食新?就是小暑過後嚐新米。所有這一切的習慣,就是人在飲食上、起居上都配合著大地的節奏走。
一年來到最熱的季節了,靜靜心、敗敗火,讓自己心神從容,重要的是製怒,所以能不能在這個季節養生,最重要的還是看心裏頭是不是能通透舒暢。古人其實沒有這麼好的製冷條件,他們可能也就是喝杯茶,弄點綠豆湯。但是有一份散淡,不像今天這麼忙碌。寒暑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既然我們又走到這個節氣了,借鑒一點農耕文明的智慧,讓自己能夠心安神安,降燥去暑。
也許大家從學漢字到懂季節,就能過一個挺美好的夏天。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大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民間俗語有雲:“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意思是說在大小暑天,烈日當空,熱氣蒸騰,太陽底下的人和萬事萬物,都好像在一個大鍋裏被煮著一樣,特別形象地道出了炎炎夏日給人暑熱的感受。小暑節氣一到,就意味著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的時候,大暑節氣就到了,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烈日、高溫預警、雷陣雨和台風,都是大暑天的標誌。
甲骨文·大
金文·大
小暑為小熱,那麼大暑就是表示炎熱到了極點,是最熱的時節。“大”的甲骨文與金文的形體差別不大,隻是線條相對粗厚圓潤,像一個正麵站立、兩臂張開、兩條腿直立、頂天立地的巨人形象,正傳達出一種人是“萬物之靈”的認識。《說文解字》裏麵說:“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以人為大,所以就用一個人的形象來表現“大”這個詞。“大”後來就用來形容體積、麵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麵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所以,當炎熱到了極點的時候,古人就稱之為大暑,因為熱的程度超過了以往所有的節氣,當然更多的是與小暑相比較而言。
《山海經·大荒西經》[13]有一個記載這種極熱天氣的神話傳說:有個國家叫壽麻國。南嶽娶了州山的女子為妻,她的名字叫女虔。女虔生了季格,季格生了壽麻。壽麻端端正正站在太陽下不見任何影子,高聲疾呼而四麵八方卻沒有一點回響,可見炎熱的程度。其中有一句說“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就是說那裏異常炎熱,人不可以前往。注釋家郭璞[14]說,“言熱炙殺人也。”可見,在古人的觀念裏,大暑天確實是炎熱到了極點,對人和一切生物都造成很大的影響。《易經》有雲:“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從小暑到大暑,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在炎熱的極點之後便是立秋了,正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規律。
古時候,人們對大暑天的感知、認識就已經十分準確了,故而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螢火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會在枯草上產卵,大暑的時候,螢火蟲就會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變成的,也就是說螢火蟲在腐草中出現,就是大暑到來的特征之一。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壤中的濕氣蒸發使空氣也變得濕熱,正如前麵“小暑”篇裏說的,暑與熱是有區別的,那是濕熱,這與我們的感受非常契合。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可以使暑熱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我們今天對暑天的感受其實也是這樣,夏天雷陣雨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南方,在高溫酷熱的午後,常常有雷暴雨來襲,讓人猝不及防。諺語有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就是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裏,若閃電在西方,那麼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金文·伏
小篆·伏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最熱的時候不在夏至,而在三伏天。其實進入小暑之後,也就進入了三伏天,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看“伏”字的金文字形,左上方是“人”的形象,右下方是“犬”,《說文解字》裏說:“(伏)司也。從人從犬。”也就是說,“伏”是一個會意字,是犬趴伏著伺機吠叫、襲擊人之意。引申出藏匿、隱蔽、伏擊等意思。所謂三伏天,是說陰氣受陽氣所逼,潛伏、潛藏在地下。從夏至開始,晝漸長夜漸短,陽極陰生,陰氣在內,陽氣在外,通俗而言,就是炙熱當中潛伏著寒冷的因素,這個就是“伏”的得名緣由。
根據史書記載,“三伏”的說法始於春秋時代,流傳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曆史了。三伏天恰好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農諺有雲:“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雖然大暑天給人酷熱、潮濕等不好的感受,但對於莊稼而言,卻是豐收與否的關鍵時節。俗語說“大暑不暑,五穀不鼓”、“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大暑期間的高溫酷熱本來就是正常的氣候現象,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而且這時候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加迫切,正所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大暑期間,我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薑、燒伏香等各種不同的習俗。伏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曬伏薑源自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在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春夏養陽”[15]、“長夏勝冬”[16]的說法,就是借著夏天的旺盛陽氣,來克製和驅散冬天的陰寒之邪,使一些老毛病得以緩解、痊愈。生薑能夠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不但能把體內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不得不說這都是民間的養生智慧啊。除此之外,在大暑節那天,福建莆田人家還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作“過大暑”,親友之間,常常用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而在廣東很多地方還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叫涼粉草、仙人草,有著很好的消暑功效。台灣民諺說“大暑吃鳳梨”,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近,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酷暑天氣,容易讓人心煩意亂,產生許多不好的感受。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詩人白居易的《消暑》詩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隻要心平氣和地坐在窗台下,清風便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注釋】
[1] 《遵生八箋》,明高濂輯錄。八箋為清修妙論、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延年卻病、飲饌服食、靈秘丹藥、燕閑清賞、塵外遐舉。內容包括情誌、季節、飲食、起居、氣功,以及清賞逸事等養生保健的理論與方法。
[2]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纂集詞義訓釋材料的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語義分類詞典。《爾雅》的作者已經失考,現在多數人認為,《爾雅》是由秦漢間學者采集六經的訓釋,特別是有關《詩》的訓釋,遞相增益而成。
[3] 宋·趙友直《立夏》: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台。
[4] 劉方平《春怨》: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5] 《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撰,是舉世聞名的博物學巨典,集食物、藥物的種植、收采、調製及醫養功效之大成。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
[6] 陸遊《時雨》: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7]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8] 孔穎達,唐代經學家,孔子後裔。奉唐太宗之命編纂《五經正義》,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總結保存。《春秋左傳正義》是其中之一。
[9] 朱駿聲,清代文字學家,研究許慎《說文解字》的四位大家之一,代表作《說文通訓定聲》,是一部按古韻部重新編排順序,從字形、字義、字音三方麵研治《說文解字》的書。
[10] 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裏,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11] 《釋名》,東漢人劉熙撰,是一部從語言聲音的角度推求字義由來的訓詁學著作。
[12] 杜甫《遣悶》:地闊平沙岸,舟虛小洞房。使塵來驛道,城日避烏檣。暑雨留蒸濕,江風借夕涼。行雲星隱見,疊浪月光芒。螢鑒緣帷徹,蛛絲罥鬢長。哀箏猶憑幾,鳴笛竟沾裳。倚著如秦贅,過逢類楚狂。氣衝看劍匣,穎脫撫錐囊。妖孽關東臭,兵戈隴右創。時清疑武略,世亂跼文場。餘力浮於海,端憂問彼蒼。百年從萬事,故國耿難忘。
[13]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曆算、卜筮,長於賦文,尤以“遊仙詩”名重當世,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
[14] 《山海經》,中國誌怪古籍,記載的內容包括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等。現多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
[15]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16]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秋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鴻雁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雷始收聲,
蟄蟲坯戶,
水始涸。
鴻雁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
菊有黃華。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鹹俯。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南宋·劉翰《立秋》
立秋·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俗話說“立了秋,扇子丟”,現在不用問大家丟沒丟扇子,因為大夥兒連電扇都丟了,我們都是開空調。雖然說進入立秋了,天還是熱的,但其實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季節了。
每年太陽到達黃經135度的時候,立秋就到了。“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季節。“立秋”就表示暑去涼來,到了秋收的季節。《禮記·月令》裏麵曾經說過:“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更迭的門檻,這樣一個開始的儀式,四個季節都是相同的。所以過去天子在四立的時節都要有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立秋是夏秋之交,是“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的一個節點。我們來看“立”字的甲骨文,寫得很簡單,小篆也相去不遠。
甲骨文·立
小篆·立
“立”是什麼?《說文解字》說,“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大”我們以前講過,就像一個長大了的人,叉開雙腿伸開雙臂,站在地平線上,所以“立”本身就是站立之意。後來又引申出了建立、設立、確立種種意思。
我們常說的“春去秋來”、“沐春風而思飛揚,臨秋雲而思浩蕩”,這個“秋”都是指秋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秋”字。在這個字形裏,其實不太容易找到它最初的樣子。
甲骨文·秋
甲骨文的“秋”字好複雜,這是個象形字,大家看得出來嗎?這是個小蟋蟀,惟妙惟肖的,是蟋蟀振翅鳴叫的樣子。大家能從這字形裏看見它頭頂上那兩根觸須嗎?還有下麵兩條很粗壯的後腿,背上還有一對又薄又透明的羽翼。
古代幽州地區有諺語說:“促織鳴,懶婦驚。”就是懶媳婦聽見蟋蟀的叫聲,心裏就一驚。你說她驚什麼啊?就是手不勤快,沒給家人準備冬衣呢!這蟋蟀一叫,天馬上就涼了。所以在催快點快點,要縫製寒衣了!大家知道,寫蟋蟀的故事,在《聊齋誌異》[1]裏麵,題目就叫《促織》。什麼叫促織?就是催著人趕緊織布,趕緊備冬衣。所以甲骨文裏這個“秋”還有個寫法,就是在象形的蟋蟀底下,再加一把火,寫成這個樣子:
甲骨文·秋
“火”字為什麼在蟋蟀底下?其實這就是先民焚田殺蟲的習俗。後來到了小篆的時候進一步簡化,就簡化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個“禾”跟“火”一調過來,就成了今天通行的“秋”字了。
小篆·秋
“秋”字的小篆,具體表達了秋天這個季節火燒秸稈的現象。這個禾苗的“禾”字凸顯出來,就表示禾穀成熟。燒了這些秸稈以後再去準備下一輪的播種,所以要突出這個“火”字。
《說文解字》說,“秋,禾穀熟也。”也就是莊稼成熟,萬物都開始要收獲的時候就是秋天。所以它逐漸就被用來代表一年中的第三個季節,也即最重要的收獲的季節。
這一個節氣也分成三候。“初候涼風至”,涼風撲撲拉拉吹過來了,天氣肅殺下來,不再是暑天中的熱浪滾滾了。這個時候我們國家好多地方開始刮偏北風,就帶來涼意了。“二候白露降”,因為白天日照強烈,那晚上的風跟白天的暑氣碰在一起就形成了晝夜的溫差,空氣裏的水蒸氣就在室外的一些植物葉子上凝成了薄薄的晶瑩的露珠。到“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很充足,溫度又很舒服,所以這是蟬最得意的時候,伏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不停地叫著告訴人們,夏天即將過去了。
當然從感知上來講,立秋的時候暑熱還沒有消退,秋陽的肆虐依然是很厲害的。中國有所謂“秋老虎”的說法,就是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之後,俗話說“秋後一伏熱死人”。這個感覺過去在南方最明顯(這些年北方的天氣也變暖了),在很多地方,天氣的這種熱裏麵還加著濕氣,所以按中醫的說法,立秋到秋分這一段日子叫長夏。就是夏天拖著一個尾巴,拖到了這個時節。《黃帝內經·素問》裏麵提到“長夏勝冬”、“春夏養陽”,這是個養生的季節。傳統的中醫都強調天人和諧,人體是個小宇宙,順應四時的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要想延年益壽,一定要順應每個節候的變化,人是不敢反時節任性的。立秋既然由暑熱開始轉向清涼,那麼陽氣收斂、陰氣增長,這個時候其實就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調節期,人的飲食起居都應該從放到收了。
立秋時節自古而今,南北各地是有不同風俗的。
清代在立秋的這天,會懸秤稱人。人上秤為什麼呢?咱們現在有一種說法叫苦夏,就是到了夏天天太熱沒胃口,又流汗多睡覺少,容易消瘦。所以到立秋的時候稱一下體重,這個人苦夏期間到底減了多少分量?過去可不認為瘦就是美,認為瘦了就得補補,所以叫貼秋膘。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該吃肉進補了。為什麼古人不以瘦為美呢?你看看這個字,瘦字是個什麼偏旁?是病字旁。過去認為一個人是得了疾病他才瘦。那瘦了當然就要補,補就是要讓你胖,也就是貼膘。所以以肉貼膘,是現在中國北方還流傳著的習俗。當然姑娘們可不願意貼秋膘。
其實在南方,像湖南、江西、安徽這些地方,還有曬秋的習俗。就是到每年立秋的時候,農民在房前屋後,自己家的窗台屋頂上,都曬著各種農作物,久而久之,曬秋就變成一個農耕的慶典,大家曬著富裕,曬著收成,曬著喜悅。
這個時候什麼葉子最先落?往往是梧桐葉先落下來。所謂“一葉知秋,萬葉秋聲”,宋代立秋的這一天要把宮裏麵盆栽的梧桐移入到大殿之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就高聲稟奏“秋來了”,梧桐就要進去了,那這一搬一移,梧桐就嘩啦啦掉下來幾片葉子。這就是它來報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