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五年(1926)九月八日,我在巴黎國立圖書館讀了敦煌寫本《楞伽師資記》,當時我就承認這是一篇重要的史料。不久我回到倫敦,又在大英博物院讀了一種別本。這兩種本子,我都托人影印帶回來了。五年以來,我時時想整理這書付印,始終不曾如願。今年朝鮮金九經先生借了我的巴黎、倫敦兩種寫本,校寫為定本,用活字印行。印成之後,金先生請我校勘了一遍,他又要我寫一篇序。我感謝金先生能做我所久想做的工作,就不敢辭謝他作序的請求了。
《楞伽師資記》的作者淨覺,倫敦本作:
東都沙門釋淨覺居太行山靈泉穀集
巴黎本“穀”作“會”,又刪“集”字,就不可解了。《全唐文》卷三二七有王維的《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一篇,說:
禪師法名淨覺,俗姓韋氏,孝和皇帝庶人(韋後)之弟也。……將議封拜,禪師……裂裳裹足以宵遁……入太行山,削發受具。……聞東京有頤大師,乃脫履戶前,摳衣坐下。……大師委運,遂廣化緣。……門人與宣父中分,廩食與封君相比。
此文與《師資記》的自序相印證。原序說淨覺之師安州大和尚(即玄賾,王維文作頤大師)。
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景龍二年,敕召入西京,便於東都廣開禪法。淨覺當眾歸依,一心承事。
王維碑文中記淨覺死於“某載月日”,但王維死在乾元二年(757),而淨覺歸依玄賾在中宗景龍二年頃(708),我們可以推想淨覺死在開元、天寶之間,約在西曆740年左右。
此書著作的年代也不可考,但記中述神秀的門下普寂,敬賢,義福,惠福四個禪師,“宴坐名山,澄神邃穀”,可見作此記時,普寂等四人都生存。義福死在開元二十四年(736),普寂死在開元二十七年(739)。我們可以推想此記作於開元時,正當楞伽宗大師勢力最盛時。
楞伽宗托始於菩提達摩。達摩來自南印度,而《大乘入楞伽經》顧名思義正是南方經典,所以達摩教人隻讀《楞伽》一經。慧可以下,承襲此風,就成為“楞伽宗”,又稱為“南天竺一乘宗”。此宗的曆史,有兩處重要的記載:其一部分在道宣的《續高僧傳·習禪》項下《菩提達摩傳》及《僧可傳》;其又一部分埋沒在《續高僧傳·感通》項下法衝傳內。依《達摩傳》及《僧可傳》,此宗的世係如下:
慧滿死在貞觀十六年(642)以後,正和道宣同時,而道宣已說:
人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序?深可痛矣。
道宣的《續僧傳》自序中明說“始距梁之始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645)\\\"。但他後來陸續增添了不少的材料。法衝一傳就是他新添的材料。傳中說法衝:
顯慶年(656-660)言旋東夏,至今麟德(664-665),年七十九矣。
這已在《續僧傳》初稿成書之後二十年了。再過兩年(667),道宣自己也死了。法衝是道宣晚年垂死時候認得的,所以《法衝傳》中的材料都不曾整理,也不曾並入達摩、僧可兩傳。
《法衝傳》中說:
衝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無憚夷險。會可師後裔盛習此經,即依師學,屢擊大節,便舍徒眾,任衝轉教,即相續講三十餘遍。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又得百遍。
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法師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慧,不在話言。於後達摩禪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慧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今以人代轉遠,紕繆後學,《可公別傳》略以詳之。今敘師承,以為承嗣,所學曆然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