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寶林傳》殘本七卷(1 / 3)

《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山西趙城縣廣勝寺藏的金代刻經四十六種,民國廿四年(1935)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影印流通,題作“宋藏遺珎”。此四十六種是“孤存古籍”,其中有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第一、二、三、四、五、八卷。

《影印藏經會》又用日本常盤大定發現的第六卷(原載昭和八年——民國廿二年,1933——《東方學報》第四期)補為第六卷。故共存七卷。《寶林傳》原編“秦”字,題為“新編入錄”。其卷第二的首葉有原刻小字校記雲:

失第二、第十兩卷,而京師遍問皆無。遂取《聖胄集》,立章品,補此卷。由(猶)欠第十。(“立章品”是分章分品。此卷共分七章七品。)

可見此卷第二不是寶林傳原文,但可以因此考見《聖胄集》的內容是什麼樣子。卷第二的末頁,又有原刻小字注文,雜亂不可讀,其中有關《寶林傳》的注文是:

長安、終南、太一山、豐德、開利寺譯經沙門雲勝遊禮齎行,借忘(亡)第二、第十二卷。今取《聖胄集》補之。闕第十。

其實《寶林傳》整部是一部雜湊的禪門偽史。雜湊來的資料很多,不但第二卷是用《聖胄集》補的。

第一卷是釋迦文佛的傳記,其中全收《四十二章經》,僅闕第一、二章及第三章的一部分。這可以說是《四十二章經》的一個古本,可以備校勘之用。第五卷裏,“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章,辨珠品第三十”題下注“五明大集”四字。就是抄湊的原書一種。此章已記師子比丘被殺了。下一章“師子弟子章,橫師統引品第三十一”題下注雲:

此下一章,魏支疆梁樓三藏《續法記》。

師子比丘已死,法已“絕”了,故不得不捏造一部《續法記》,這又是雜抄來的偽書一種。

《續法記》雜亂荒謬的可笑,但偽造此書者已在神會的“傳衣”大謊語流行之後多年,故書敘支疆梁樓至罽賓國,向達摩達曰:“某乙昔聞師子否迍於此,特訪其由。”達摩達答曰,“自調禦滅後——法教流行。迦葉傳持大乘心印,加是相付,至師子大尊……其嗣者則南天竺國同學婆舍斯多,彼南天梵名曰婆羅多那也。自師子尊者在日,傳付衣法,令速往南天。唯此同學,賑物利生,是傳衣教”。這就是“續法”了。

日本發現的《寶林傳》卷第六首章題為:

三藏辨宗章,示化異香品第卅二

題下有注雲:

此章亦名《光(璨)錄》。

這又是雜抄來的一種偽書。《光璨錄》說是“黃初三年壬寅之歲,有中天沙門曇摩迦羅來至許昌……時有當土名僧光璨”記他敘述的話,“光璨命筆錄之,編入僧史。

卷六的次章題為:

第廿五[祖]婆舍斯多章,焚衣感應品第卅三。

有小注雲:

亦名後魏、佛煙三藏《五明集》。

這就是第三十品引的《五明大集》了。所謂“佛煙三藏《五明集》,其詳見於《寶林傳》卷八僧璨大師章之末:

自此集(指所謂曇曜付《法藏傳》)後,又經一十三年,丙午之歲,[文]成帝敕國子監博士黃元真再窮佛典……時有北天[竺]三藏吉弗煙,譯名佛陀扇多也,五天通明,並善神足,秦、梵俱契……先翻釋氏之經,次明菩薩之傳,就此之中,辨得其前後,於彼教綱,甄別宗承……先陳六葉,次述五明,楷定古今,共詳佛事。

卷八第一章題為:

達摩行教遊漢土章,布六葉品第三十九。

有小注雲:

並梁武帝碑文,昭明祭文,並集於後。此一章亦名《東流小傳》。

所謂《東流小傳》,記達摩見梁武帝的事,作者號稱“高座寺靈觀”。(見此章中。)此書是當時出的一部荒謬書,但頗影響後來的禪宗史!此傳記:

達摩至廣州實梁普通八年丁卯之歲九月二十一日。

十月一日而赴上元,

十月十九日渡江,

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北,時當後魏第八主(明帝)太和十年。

達摩被毒死,“時後魏第八主孝明帝太和十九年”。即“梁大同二年”。

這種最荒謬的紀年,後來都被《景德傳燈錄》(影瞿氏藏宋刻本)采用了!(大正藏本同。)

梁普通八年丁未(527)當魏孝昌三年。魏太和十年(486)當蕭梁武帝永明四年!相差四十一年!魏太和十九年(495)當齊明帝建成二年。梁大同二年(536)也在四十一年後!這種最荒謬的紀年最可以證明《傳燈錄》是采用《寶林傳》引的《東流小傳》的。

此章中有昭明太子祭“南天竺國聖胄大師之靈”的祭文,(《聖胄集》的書名起於此)又有梁武帝製的達摩碑文!都是最荒謬的文字。然而《傳燈錄》竟說:

初梁武帝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乃成之。

第卅九章之末,有這一句:

至唐大曆年,代宗睿聖大文孝皇帝諡號[達摩]圓覺大師,敕空觀之塔。

代宗死在大曆十四年(779)五月。此處已稱“代宗”,可見《寶林傳》之編成至早不得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之前。

《曹溪大師別傳》的偽作,忽滑穀快天因為其中有“先天二年壬子……至唐建中二年計當七十一年”一句,猜測建中二年(781)為《別傳》脫稿之年。我讚成此說。《寶林傳》的偽作也在這個時期,可能是同一個人或同一派無知的和尚製造出來的。

《寶林傳》的編造是在唐德宗的時代,約當八世紀的最後一二十年,大概是無可疑的。因為日本和尚圓仁的承和五年(開成三年,838)目錄,和承和七年(開成五年,840)目錄,和承和十四年(大中元年,847)目錄,都有:

韶州雙峰山曹溪《寶林傳》十卷,會稽沙門靈澈字明泳序。

可見這一大部禪宗偽史的總彙在九世紀的前期已很風行了。不過在那個時期,《寶林傳》的編者還是會稽的有名詩僧靈澈,而不是後來署名的“朱陵沙門智炬”(常盤大定發現的《寶林傳》第六卷題“朱陵沙門智炬集”。朱陵不知是何地)。依據《唐詩記事》卷七十二,靈澈生於會稽,本湯氏子,字澄源(圓仁錄作“字明泳”)。與吳興詩僧皎然遊。“貞元中(785-801)遊京師,緇流嫉之,造飛語激動中貴人,浸誣得罪,徙汀州。後歸會稽。元和十一年(816)終於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