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好作有為,師達摩譏之,空術益顯。(《柳先生集》八)
這可見九世紀初年所傳達摩與梁武帝的問答還不過是“有為”一段話。越到後來,禪學的“話頭”越奇妙了,遂有人嫌“有為”之說為太淺薄了,於是又造出更深奧的一段話,如《傳燈》諸錄所載:
十月一日到金陵。帝問:“朕自即位而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雲:“並無功德。”帝雲:“何得無功德?”祖雲:“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雲:“如何是真功德?”祖雲:“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雲:“廓然無聖。”帝雲:“對朕者誰?”祖雲:“不識。”
帝不領旨。祖於是月十九日潛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二日屆於洛陽(此用宋僧悟明的《聯燈會要》卷二,頁二二九)。
這一段記事裏,不但添了“真功德”、“廓然無聖”、“對朕者誰”三條問答,並且還添上了詳細的年月日!七世紀人所不記,八世紀人所不能詳,而十一世紀以下的人偏能寫出詳細的年月日,這豈非最奇怪的靈跡嗎?(參看忽滑穀快天《禪學思想史》上,頁三〇七,論“廓然無聖”之語出於僧肇之《涅槃無名論》。)
這一件故事的演變可以表示菩提達摩的傳說如何逐漸加詳,逐漸由唐初的樸素的史跡變成宋代的荒誕的神話。
傳說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其實禁不住史學方法的日光,一照便銷溶淨盡了。
達摩的傳說還有無數的謬說。如菩提達摩(Bodhidharma)與達摩多羅(Dharmatrata)本是兩個人,後來被唐代的和尚硬並作一個人,竟造出一個最荒謬的名字,叫做菩提達摩多羅!於是六世紀還生存的菩提達摩,竟硬被派作五世紀初年(約413)譯出的《禪經》的作者了!
又如《傳法記》(最澄引的)說菩提達摩曾遣弟子佛陀耶舍先來中國。《曆代法寶記》也記此事,卻把佛陀耶舍截作兩人(見敦煌唐寫本)!這真是截鶴之頸,續鴨之腳了!
1927年8月21日
書《菩提達摩考》後
我假定菩提達摩到中國時在劉宋亡以前;宋亡在479年,故達摩來時至遲不得在479以後。我的根據隻是道宣《僧傳》中“初達宋境南越”一語。
今日重讀道宣《僧傳》,在《僧副傳》中又得一個證據。傳中說僧副是太原祁縣人,性愛定靜,遊無遠近,裹糧尋師,訪所不逮。有達摩禪師,善明觀行,循擾岩穴,言問深博,遂從而出家。義無再問,一貫懷抱,尋端極緒,為定學宗焉。
後乃周曆講座,備嚐經論,並知學唯為己,聖人無言。齊建武年,南遊楊輦,止於鍾山定林下寺。……蕭淵藻出鎮蜀部,遂即拂衣附之。……久之還返金陵……卒於開善寺,春秋六十有一,即[梁]普通五年也。
齊建武為西曆494-497.梁普通五年為524.僧副生時當464年,即宋孝武帝末年。建武元年他才有三十歲,已快離開北方了。故依據傳文,他從達摩受學,當在二十多歲時,約當蕭齊的初期,西曆485-490之間。其時達摩已在北方傳道了。
以此推之,達摩到廣州當在宋亡以前,約當470年(宋明帝泰始六年)左右。他在南方大概不久,即往北方。他在北方學得中國語言,即授徒傳法,僧副即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人。
他當520年左右還在洛陽瞻禮永寧寺,可見他在中國約有五十年之久,故雖隱居岩穴,而能有不小的影響。他大概享高壽,故能自稱一百五十歲。
1929年9月30日
又記
道宣在“習禪”門後有總論,其中論達摩一宗雲:
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然而誦語難窮,厲精蓋少。番其口慕,則遣蕩之誌存焉;觀其立言,則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兩輪,帝綱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
“誦語”二語,是指他的學徒雖眾,真能傳道的很少。“遣蕩”是指壁觀,“罪福兩舍”是指他的四行。“詳夫”以下不是單論達摩,乃是合論僧稠與達摩兩宗,故下文雲:
然而觀彼兩宗,即乘之二軌也。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賾則理性難通。
“念處”是禪法的“四念處”。僧稠傳的是印度小乘以下的正宗禪法。達摩隻有壁觀而已,已不是正統了。道宣是律師,故他論中推崇僧稠及南嶽、天台一派,而對於達摩一派大有微詞。
1929年9月30日
又記
《慧可傳》中明說“達摩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盛開秘苑”。這可見達摩死於東魏天平(534-537)以前,其時尚未有北齊。北齊開國在550年。故今本《續僧傳》傳目上作“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這“齊”字是錯誤的。
1929年9月30日
(原載1928年6月《現代評論》第3周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