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分鍾聊出好前程》(3)(1 / 3)

《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start_container_index\":13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1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7217762746014632964,69064046426665810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 02 奔前程,要練就好口才與人交際是一門學問,與人溝通是一門藝術,要想掌握好學問和藝術,必須練就受人歡迎的社交口才。當你的語言令人感到既舒服又愜意,當你和別人溝通無障礙,句句都是金口玉言,你就能在交際場上左右逢源,把事情辦得更加圓滿。口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如果你有一副好口才,那你的人生一定不會太失敗。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練就一副好口才,是打造成功人生必備的基礎。

口才是成功的敲門磚

所謂口才,就是口語的表達能力,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一個人說話的才能。中國著名演講家邵守義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通俗地說,口才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能夠運用準確、得體、生動、巧妙、有效的口語表達策略,取得圓滿的交際效果,就可以說他是一個有口才的人。

從古至今,漢語詞彙中有很多關於語言的巨大作用的描述,比如“一言定乾坤”“三寸之舌可當百萬之師”等,它們都表現了一個意思:口才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敗。現今這個時代,語言似乎在決定事情的成敗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良好的口才能夠讓我們在麵試中脫穎而出,敲開機遇的大門;良好的口才能夠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贏得大家的喜愛;良好的口才能夠讓我們在家庭生活中順風順水,讓一家人遠離矛盾,其樂融融……總之,語言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常能帶給我們奇跡,幫助我們成就很多意想不到的好事:《史記·陳涉世家》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因為大雨誤期,無法按時到達戍邊的地方,兩人決定揭竿而起。為了蠱惑眾人,陳勝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起義動員——“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短短數句話可謂誘之以利、脅之以威,最終掀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可見“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赫赫有名的盟國三巨頭之一,他在危難時刻上任,以堅強的意誌和大無畏的精神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誌,最終帶領英國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然而在這位著名政治家的一生中,口才一直是他克敵製勝、鼓舞人心和打擊對手的王牌武器,也是他獲得人生成功的基礎保障。一次,一位議員在會上滔滔不絕地發表演說。丘吉爾越聽越不耐煩,便把頭不停地搖來搖去,許多議員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過來。那位議員大怒,指著丘吉爾咆哮如雷:“我要提醒這位搖頭的朋友,我現在隻是陳述我自己的意見而已。”丘吉爾平心靜氣地坐在那裏,微微一笑說:“我也要提醒這位演講的朋友,我現在隻是搖我自己的頭而已。”還有一次,丘吉爾在自己家中接待了一位女權主義者南希·阿斯特女士。交談中,阿斯特女士大談女權主義,並要求丘吉爾幫助她成為第一個進入眾議院的女議員。丘吉爾卻嘲笑了她的這一念頭,也不同意她的某些觀點。阿斯特女士就對丘吉爾大喊說:“溫斯頓,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會往你的咖啡杯裏放毒藥!”丘吉爾麵對她的怒斥,溫柔地回答說:“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喝下去。”

除了語言回擊那些敢於向他挑釁的政治對手外,丘吉爾的口才也在外交事務中發揮了調劑潤滑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德國戰領,荷蘭的流亡政府在倫敦設立了總部。荷蘭首相德克·吉爾很少出國,也幾乎不會講英語。在第一次會晤丘吉爾時,他伸出手,本來想說一句“您好”,卻說成了“再見”……這在外交事務中是一個極大的尷尬,周圍的翻譯都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圓場,然而聰明的丘吉爾卻通過翻譯對荷蘭首相說了一句:“閣下,我真希望所有的政治性會見,都這樣簡短扼要。”一下子就安撫了忐忑的荷蘭人,讓整個會談可以從容進行。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歐洲大陸遭遇慘敗,張伯倫內閣倒台,丘吉爾奉命組建了戰時內閣。這時的英國已經在戰敗的邊緣徘徊,舉國上下人心惶惶。5月13日,英國下議院進行了對新內閣的信任投票。投票開始前,丘吉爾進行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說,他說:“我所能奉獻給英國人民的,隻有熱血、辛勞和汗水。你們問我,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說,我們的政策就是運用上帝賜予我們的全部力量,竭盡全力地在海洋、空中和陸地進行戰鬥,同一個人類罪惡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鬥。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大英帝國,就沒有大英帝國所代表的一切。我深信,我們的事業不會失敗。”慷慨陳詞的同時,丘吉爾還把自己的右手高高舉起,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叉開,做出了英語中“勝利”(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V”的形狀。丘吉爾的演講大大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誌,他一小時零十分鍾的演講也被稱為一個人掌握英國的一小時零十分鍾。

為了給舉目無援的英國“回血續命”,丘吉爾在“二戰”期間屢次前往美國,請求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予全麵的軍事支援。有一天,丘吉爾叼著一支特大號的哈瓦那雪茄,正泡在白宮的大浴缸裏。羅斯福突然搖著輪椅進了浴室,兩位首腦四目相對,無比的尷尬。這時丘吉爾大腹便便地爬出浴缸,站在羅斯福的麵前,一本正經地說道:“羅斯福先生,您瞧,我這個大英帝國的首相,可是什麼也沒對美國總統隱瞞啊!”兩人一陣大笑,似乎一切問題都在那坦誠的笑聲中解決了。

從丘吉爾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決定一項事業或一個計劃成敗的主要因素,真的可能隻取決於一次演講或一次談話。如果我們出言不遜,無理與人爭吵,那麼,我們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理解、合作與幫助。無數成功者的事實證明,善於說話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成敗。口才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它影響著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如事業成功、人際和睦、生活幸福等。口才也是一種可以隨身攜帶且永遠不會丟失的能力。

好話題是愉快溝通的開始

與人交談的時候,需要特別關注對方的特點,避開談話雙方的禁忌,避免進入“談話雷區”。

善於說話的人總是能找到“安全值”最大的話題,引起大家的談論興趣。在“雷區”之外會導致對方不悅的敏感話題也需要時時注意避開。

與遭逢不幸的人聊天,應避免聊起不幸的往事;與失戀的人聊天,應該避免聊起愛情與婚姻等問題;而如果對方身體有殘疾,則應該盡量避免過分關注對方身體的問題。與專業人士交談的時候,在工作之外的時間要少談工作,在工作時間則應少談家務;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聊天時,應該盡量少談宗教、政治和性等敏感話題,以免引起對方不悅,讓彼此的談話陷入僵局。

很多人都很羨慕那些能夠和陌生人熱烈交談的人,這些人似乎和誰都能聊得來,總能找到話題,並且能引起對方的興趣。是不是他們有什麼特異功能,能夠用眼神吸引對方?

其實不然,他們能夠和陌生人自由交談的最大秘訣就是善於發現雙方的共同點,找到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俗話說得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然這句話含有貶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要想和陌生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就要懂得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隻有找出和對方的共同點,引起對方的興趣,才能讓對方覺得和你有話可說。

相反,如果不能找到共同點,對方想說東,你卻聊西,那估計你們的交談不會超過三句話。你們的關係隻會是隻有一個交點的兩條直線,一瞬的相交之後便永遠地越走越遠。

同陌生人建立和諧關係,就要在交談中讓對方覺得和你相見恨晚,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而產生這種感覺的關鍵就是聊他感興趣的東西,譬如,嗜酒者聊到酒就會滔滔不絕,武學癡迷者大都會對同樣的武癡有著惺惺相惜的感覺,同樣,文學愛好者談論起文學來可以聊三天三夜……

一位年輕的雜誌記者想請一名脾氣古怪的導演為自己的雜誌寫一篇影評,然而見麵之前,他就聽說這位導演很有性格,曾讓很多記者吃了閉門羹,因此心裏非常忐忑。當他與導演會麵時,他發現對方果然是一個很難捉摸的人,兩個人連話都說不到一起,而記者因為緊張得語無倫次,最後被導演拒絕,空手而回。

無奈的記者被深深的挫敗感所困擾,回到辦公室後,他思前想後,尋找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通過深切的自省之後,記者認為自己對導演的了解不夠,所以才導致了此次會麵遭遇尷尬。於是,他用心收集了報紙和雜誌中關於這位導演的所有資訊,仔細研讀了他的所有電影作品,在自己對這位導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後,又預約了第二次見麵。

第二次的會麵氣氛開始時與前一次一樣沉悶,但是記者很快就熱情地說:“最近您的電影要參加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評選了,恭喜您!不過您更喜歡戛納的氣氛,還是更喜歡威尼斯電影節的氣氛?您覺得美國電影在歐洲會不會遇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呢?”這個話題立刻引起了導演的興趣,因為他這兩年正和一些歐洲導演進行電影合拍工作,他深為歐洲和美國文化差異問題所困擾。

於是,他馬上回答說:“戛納和威尼斯都是不錯的電影節,但歐洲人的口味確實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一直都在尋找融合兩種風格的辦法,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記者和導演進行了愉快的談話,記者獲得了導演的認可,導演答應為記者寫影評,而導演也認為記者給自己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議,與後者成了朋友。

和陌生人建立關係不難,難的是發現對方的興趣點,學著像對方一樣圍繞著這個“共同”的興趣點繼續話題。

莫言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總是默默不語,很少和人說話,尤其是陌生人,熟悉的人都偷偷地稱她為“冰美人”。大家都覺得是她太高傲了,不願意結交朋友。直到大四吃“散夥飯”時,大家才知道這位冰美人有多麼痛苦。

莫言說,不是她不想和大家交流,隻是因為她是個獨生女,從小到大父母都怕她出事,所以不讓她外出,不讓她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二十幾年了她幾乎沒有朋友,以至於她都不知道該怎樣和陌生人說話了。她不知道為什麼同學們總能找到那麼多共同的話題,她很是羨慕那些不到三分鍾就能跟別人聊成一片、鬧成一團的同學,認為他們是那麼神奇。而她呢,想和別人成為朋友,但每次都是打個招呼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結果很快陷於尷尬當中,隻能草草地結束談話。

和陌生人建立和諧的關係,是每個人都希望做到的,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難題。正如莫言所困惑的,怎樣和不熟悉的人找到話題交流下去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隻要找到自己與陌生人的共同點,以這個共同點作為交談的突破口。

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況、興趣愛好等,很多時候都能通過他的表情、衣飾、談吐等表現出來,隻要留心觀察就能窺見其中的“秘密”。

其次,要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試探性交談。選擇一些淺顯的、擦邊的內容來“試探”對方的興趣,這樣才有深入了解對方的可能。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我們還要善於傾聽、分析別人的聊天內容,然後適時開口,這樣會更有把握抓住別人的興趣,製造話題。

2010年,美國網站總結了與人談話聊天時萬無一失的共同話題,可以幫助人們避免說錯話的尷尬,還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找到共同之處。

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天氣。天氣和生活息息相關,當然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暢談無阻。但是要避免“今天下雨了”這樣難以接口的話,應該采用“下雨了有沒有提早出門啊”這樣的問句,和對方形成互動。

排名第二位的是最近的電視節目。詢問對方看了哪些電視節目,尋找與自己的共同點並加以挖掘,應該會聊得非常開心。排名第三位的是兩人都熟知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偶像,都可以作為談論的對象。但是不要說別人的壞話,以免留下“愛傳八卦”的印象。

交談中,地位處於劣勢的一方有義務尋找話題,引起另一方的談話興趣。

求人辦事時,有所求的人要尋找可以讓對方愉悅的話題;談生意的時候,乙方要選擇有利於合作的話題;處於戀愛中的情侶,往往是男人尋找話題來引發女性的交談興趣,以便讓氣氛變得熱烈融洽。如果話題引起對方不悅,就會增加處於劣勢一方的難度。

要尋找話題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在你的生活環境中,凡是能看得到的東西,都可拿來當作社交中的話題。

說話要迂回,層層遞進達目標

能夠完美地說服別人是成功交際所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當人的內心充滿疑慮和築起堅固的防備圍牆的時候,你一言洞穿所有的行為並不能完全取信於人,相反,還容易引起對方的警惕。這時候應該采用層層遞進的策略,一點點讓對方放下心理包袱,一步步開始讚同你的觀點,最終被你說服。

懷特洛·利德是《紐約論壇報》的主編,在赫拉斯·格裏萊手下工作。他想要找一個助理編輯,這個助理編輯不但要業務能力強,而且還能幫助格裏萊成為《紐約論壇報》的所有者和出版人。利德將眼光放到了年輕的約翰身上。這個小夥子渾身上下充滿了激情、活力和智慧,當時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完成任務歸來,準備動身去伊利諾伊州做一名律師。如何說服約翰,讓他放棄做律師的念頭而來報館做事情呢?

利德誠懇地邀請這名小夥子去智慧俱樂部吃飯,慶祝他圓滿地完成了在馬德裏的任務。整頓飯期間,利德都沒有提起想要約翰來自己身邊工作的想法。吃過飯以後,他邀請約翰去報館玩。到了報館,閑談之間,利德從諸多的電報中抽出了一條十分重要的消息遞給約翰,並說:“我們報館負責國外新聞這一塊的編輯剛好出差了,我也不是很擅長這方麵的內容,你能幫我給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個消息的社論嗎?拜托了。”作為好朋友,約翰自然不好推辭,當下就幫助利德完成了任務。

第二天,利德將約翰寫的社論拿給格裏萊看。“寫得太棒了,我非常滿意!”格裏萊由衷地稱讚。於是利德打電話給約翰,態度非常誠懇地邀請約翰再待幾天,原因是報館的那位編輯要一周之後才能回來,自己手上沒有像約翰這樣寫得出如此好的國際新聞的人,他在老板麵前很難交代,希望約翰站在一個朋友的角度上幫他度過這個困難期。

約翰同意了。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他每天都到報館來幫利德的忙,將國際新聞這一塊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一個星期過去了,格裏萊專門表揚了約翰。負責國際新聞的編輯似乎因為新的任務繼續在外出差,利德又一次誠懇地邀請約翰再留一周。

就這樣,一周、一個月……約翰成了報社的一名編輯,他徹底放棄了做律師的計劃,一心一意留在《紐約論壇報》。利德采用的正是層層遞進的策略,他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心願,而是先讓約翰幫了一點小忙,然後再一步步加大,最後讓約翰進入自己設計好的“套”中,主動地留了下來。

1921年,美國百萬富翁哈默聽說蘇聯實行新的經濟政策,就打算到蘇聯去看一看,看能不能把美國的糧食賣到蘇聯,再從蘇聯買進美國缺少的毛皮、白金、綠寶石等。這樣的交換是一筆不錯的交易。在哈默來到蘇聯首都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列寧就讓人將他請到了辦公室,同他進行了親切的交談。把糧食問題說完之後,列寧真誠地說:“我們真的很希望您能夠在蘇聯投資,經營企業。”

西方國家對於蘇聯實行的新經濟政策並不看好,存有很深的偏見,甚至做了很多惡意的宣傳,這些都讓哈默心存疑慮,所以他沉默不語。列寧將哈默的表情看在眼裏,他接著說:“蘇聯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就是要求重新發揮我們的經濟潛能,我也很希望建立一個國際平台,讓更多外國人能通過工商業承租權的製度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

列寧詳細地為哈默解釋了蘇維埃政權的性質和蘇聯吸引外資企業所承諾的平等互利的原則。哈默的眉頭漸漸有些舒展了,可是他又想到自己曾聽說蘇聯政府機構是人浮於事、手續繁多,機關工作人員辦事拖拖拉拉,非常麻煩,於是又有些猶豫起來。這點猶豫同樣沒有逃過列寧的眼睛,他主動問哈默:“如果不是擔心新經濟政策的問題的話,那麼您現在擔心的是不是投資的手續以及後續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