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懂得自嘲的幽默家不是真正的幽默家,美國有句話說:“能笑自己的人,才有權利開他人玩笑。”自嘲既可以活躍氣氛,又可以博得他人的同情或者認可。
美國一位著名女演員身寬體胖,經常拿自己的體形開玩笑:“我不敢穿上白色遊泳衣在海邊遊泳,我一去,飛過上空的美國空軍一定會大為緊張,以為他們發現了古巴。”一句自嘲,並沒有降低自己的品位,大家反而覺得這位胖女士有可愛的性格和豁達的心胸。
通過嘲笑自己的缺陷、遭遇等,可以使自己輕鬆地擺脫困境,為自己解圍。自嘲是一種淡定而寬厚的心態。自嘲的人不但能夠化解外界環境帶給自己的壓力,而且能在自嘲中放鬆自己的情緒,在博得他人一笑的時候,也博取了他人的同情。自嘲在生活與交際中的作用妙不可言。
首先,自嘲能化解心中的鬱悶。人們在社會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會聽到一些不合理的評價,在不適宜直接表達抗議和氣憤時就可以用自嘲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吐出來,這樣自己會好受很多。
有個大齡青年,幾次相親都以失敗告終。鄰居們看他幾次相親都不成,便有人說他眼光太高,太挑剔。他聽到這樣的言論隻是笑了笑說:“你們看看我的樣子,要相貌沒相貌,要個頭兒沒個頭兒,家境也比較悲慘,還在貧窮中奮鬥呢,我哪敢挑剔呀!”
這個回答既是自嘲,同時也是解釋,指出了自己相親失敗的原因,從而達到了為自己辯解的目的。這樣的自嘲比抗議和反擊管用多了,既沒有得罪別人,也體現了自己的大方。
其次,自嘲能使自己迅速擺脫窘境。交際中的人們很容易置於尷尬的境地,這個時候就要向自嘲求助。
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去拜見總統杜魯門。會見中,嗜煙如命的麥克阿瑟又不由自主地拿出煙鬥,裝上煙絲,將煙鬥叼在嘴裏。在取出火柴準備點著煙鬥時,他突然意識到杜魯門已經停止了講話,在盯著自己,於是停了下來,轉過頭說道:“我想你不會介意我抽煙吧?”杜魯門意識到這個時候說自己介意,會顯得粗魯和霸道,會讓兩人都難堪,但如果違心地說不介意,又跟自己剛才的行為表現不符。杜魯門想了想說:“沒有關係,你抽吧,人們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多。”
難堪的事情沒有發生,他語帶雙關的自嘲,借人們對他的政治攻擊化解了尷尬的局麵,既保護了麥克阿瑟的自尊心,也體現出了自己的大度。
再次,自嘲還能打破僵局。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此時可以用自嘲打破僵局。
有個女作家因為寫作太累,在開會時竟然睡著了,鼾聲大起,逗得與會者哈哈大笑。她醒來發覺大家都在笑自己。一位同仁說:“身為一個女人,你居然能打出這麼有水平的呼嚕!”她立即接茬說:“這可是我的家傳秘方,高水平的還沒有發揮出來呢。”於是,她的尷尬在大家的哄笑聲中消散於無形。
總而言之,自嘲是溝通中的秘密武器,有時甚至能扭轉乾坤,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聰明的你不妨一試。
談話中的“溫水煮青蛙”效應
細聲慢語猶如春雨,絲絲滋潤別人的心田;態度和藹仿若旭日東升,慢慢溫暖對方的心靈!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青蛙扔到熱水裏,青蛙馬上就能跳出來;如果水一開始是涼的,慢慢對水進行加熱,青蛙就會在裏麵遊得很悠閑,即使溫水它也不在乎,等到感到水熱得難以忍受時,青蛙再想跳出來已經來不及了。實驗結果表明,緩慢的改變因不易被察覺而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交際中要想改變別人,也要巧妙利用“溫水煮青蛙”效應,一步步地滲入別人的思想,這樣通常容易讓對方接受。
紐約格裏利奇儲蓄銀行裏有個叫詹姆士·艾巴森的客戶經理。一天,他接待了一個客戶,根據銀行規定,所有客戶在辦理業務之前都要填一份表格。客戶認真地填好了表格,但是拒絕提供兩個以上直係親屬的信息。
如果銀行的新職員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客戶親屬信息必須提供,因為銀行有理由拒絕不配合的客戶。但詹姆士·艾巴森沒有那樣做,他知道自己那樣做雖然遵守了銀行的規章製度,但也會因此而失去一個客戶。
詹姆士·艾巴森看了客戶的表格,對他說:“先生,打擾一下,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不知是否方便。”客戶看了看他,然後點了點頭。詹姆士·艾巴森說:“請恕我冒昧,萬一您存在我們銀行的錢出了問題,而我們一時聯係不上您,或者您不方便親自前來,您願不願意讓您的親人幫我們聯係您或者代替您本人來處理突發狀況呢?”
客戶考慮了一下,說道:“我願意。”詹姆士·艾巴森接著說:“還有萬一您突然發生意外,我是說萬一,您願不願意讓您的親人來取出您的這一大筆存款呢?”客戶又點了點頭。詹姆士·艾巴森微笑著說:“那麼您需要提供詳細的親屬信息,把這張表格填完整。”
客戶聽了點點頭,按照銀行要求填好了自己的親屬信息。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棘手的事情——進一步會讓別人難堪,退一步會讓自己為難。這時候,想要說服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首先要解除他的戒備心理。聰明的人會慢慢地深入別人的心裏,讓別人接受自己,進而改變主意。如果急於求成,反而會弄巧成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戰略物資緊缺,負責為政府供應精細貨物的美國國家銀器公司任務很重,但公司的人員不斷流失。總經理巴林非常著急,他找到人事總管詢問情況:“最近公司怎麼人員流動那麼大?”總管解釋說:“其實也不能怪他們,人往高處走,他們隻是想要找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巴林對總管的解釋並不滿意,他同時了解到,工廠還有數百名工人等著領完這個月的工資就離開。為了挽救工廠的生產,巴林決定找工人們談一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這天下班後,巴林把管理工人的主管們都打發走了,跟工人們進行了一次坦誠的交流。他這才明白,工人們陸續離開的原因並不全是因為工資低,還因為公司有很多地方管理不當。工人們每天的勞動都是超負荷的,而且有時要連續幾天晚上加夜班,夥食也不是很好,所以工人們希望找個更好的工作。
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後,巴林向工人們承諾,會盡快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改善他們的夥食及待遇。巴林還借勢講到了國家的為難之處,也分析了當前戰爭形勢下就業艱難的情況,令很多工人打消了辭職的念頭。
巴林後來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說:“我覺得不能直接說我離不開他們,我要讓他們明白我的努力,同時也了解自己的處境,這樣他們才會慢慢地接受我的建議。”
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或者建議很不容易,我們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無所作為,最佳的方式就是從對方容易接受的一點開始,慢慢說服對方。“溫水煮青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交際場合運用好這個原理必能如魚得水,增加自己的製勝砝碼。
投其所好,事半功倍
魚兒喜歡在水裏遊,鳥兒喜歡在天上飛。恰當地融入別人的喜好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拉近彼此的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意或者熱衷的事情。在日常溝通中,如果能夠找到對方的興趣、愛好,然後巧妙地投其所好,很快就會讓雙方的關係變得和諧起來。
劉海跟同學合夥開了一家建築公司。有一天,他通過熟人介紹認識了當地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趙某。趙某那時正要找公司承建兩棟辦公大樓,有很多建築公司在暗中競爭,而劉海也很想抓住這個機會。於是,劉海通過方方麵麵的渠道打聽,知道趙某出身書香門第,儒雅清高,酷愛書畫和古玩,便想出了一個計劃。
劉海特地到書店買回一大堆關於書畫和古玩方麵的書籍,閉門苦讀、刻苦鑽研起來。過了一段時間,他儼然就像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書畫藝術家了。之後,他又到古玩市場買回幾件瓷器和幾幅名家書畫,陳列於公司辦公室。
一天,劉海邀請趙某來公司參觀、指導。趙某一進大門就被掛在牆上的字畫所吸引——一幅是鄭板橋的書法,一幅是金農的畫。趙某看了好一陣後,驚喜不已地說:“劉總,你也喜歡‘揚州八怪’的作品?”
劉海說:“是啊,我非常喜歡。清代中期,一個彈丸之地的揚州,居然出現金農、鄭板橋、李鱓、黃慎、李方膺、汪士慎、羅聘和高翔八位大家,真是奇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趙某見遇到了知音,說:“他們當中,我更喜歡鄭板橋和金農的作品,他們以極端的方式,標新立異,衝破傳統流派的清規戒律,拓寬了表現主義的意境,不僅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有鮮明的個性和濃烈的情調。金農的書畫繼承了楊無咎、王冕、陳憲章的傳統,又自成一家,更加氣韻古拙。鄭板橋多畫蘭,也擅畫竹;他更精書法,曾創‘六分半書’,名噪一時;他也是官場中人,曾經當過縣太爺,後來覺得官場險惡便專事書畫了。你看這幅字,運筆瀟灑自如,筆意沉雄穩健,結構舒展多姿,顯得凝重而飄逸,富有力感和質感,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是啊。”劉海不停地附和著,氣氛非常活躍。
最後,劉海跟趙某提到了承建辦公樓的事,趙某說:“你我是知音,我自然會考慮你,放心吧!”
一旦對了別人胃口,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乎的地方,在談話中,如果能做到時時照顧到別人的興趣,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主角,就能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麵包商約克經營著一家小型的麵包店。店裏做出的麵包質量好、外觀漂亮,味道更是鮮美,約克輕而易舉地打開了市場。但是有一家飯店始終拒絕跟約克合作。約克在連續四年內,經常打電話給飯店經理,參加該經理的社交聚會,甚至在飯店訂大房間,住在那裏搞推銷,結果都失敗了。
約克一定要把麵包賣到這家飯店。他製定了一個策略,決定先找到經理的興趣點。他打聽到經理是“××執行者協會”的主席,於是不論這個協會在何處舉行活動,他都必定出席,哪怕是跋涉千山萬水。
約克再次見到經理時,就和他談論他的“執行者協會”,果然,一下子就打開了經理的話匣子。經理的反應異乎尋常,語調充滿著激情、熱忱。“協會”顯然是他最得意的一部分,有人跟他談論這個,一下子便調動起了他的情緒。經理在麵包商離開辦公室之前,還送給了他一張協會的會員證。
約克自始至終都隻字未談麵包的銷售之事。但是,幾天以後,飯店的人主動打電話要他們送去麵包樣品和價格單。
在和人交談時,如果能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就會激發他們的談話熱情。投其所好,收到的效果往往非常好,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煲好讚美這碗湯
讚美是一碗湯,把握火候是關鍵。火小了,湯不鮮美;火大了,又會變味。隻有讓湯保持一定的溫度,才會讓人滿意地享用。
美國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質的願望,就是希望得到讚賞。由此可見,讚美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在人際交往中,真誠而恰當的讚美能讓我們迅速獲得別人的好感,在談笑間消除別人的戒心和敵意。但如果你在稱讚別人時用詞不當,反而會讓對方聽了很不舒服。
一位男士在飯店用餐時碰到一個女性朋友。那個朋友正和一位女伴用餐,兩人剛聽完歌劇,穿戴很漂亮。這位男士不禁眼前一亮,由衷稱讚道:“噢,康妮,今晚你看上去真漂亮,真像個女人。”誰知,對方聽後生氣地說:“我平常看上去什麼樣呢?像個男人嗎?”
男士本來是真心讚美對方的,但由於用詞不當,倒讓對方覺得受到了侮辱。
在一次培訓課上,一位女士登台做報告。會議主持人向大家介紹:“這位就是劉女士,這幾年來她的銷售培訓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算有點兒名氣了。”這末尾的一句話用得很不恰當,讓劉女士聽了非常不舒心。
主持人其實是想表達劉女士很棒的意思,不料畫蛇添足,不但偏離了本意,還讓劉女士覺得貶低了自己。
在讚美別人的時候要懂得把握讚美的尺度,看清楚讚美的對象,選擇正確的方法。恰到好處的讚美是一種有效的感情投資,發自內心的讚美是人際關係的調和劑,讚美有時甚至可以成為激勵別人的有效方法。
意大利有一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少年時代便表現出唱歌的天賦,被譽為少年之星。家人為她請來一位年輕有為的音樂教師,這位音樂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絕不放過學生的任何一點錯誤。女歌唱家為音樂教師超凡的才華所傾倒,偷偷愛上了他。從那以後,隻要是在教師麵前唱歌,女歌唱家便感覺緊張不安,生怕出現一點兒錯誤。漸漸地,她的歌唱得越來越生硬,表現也越來越差,直到後來幾乎沒有音樂廳請她唱歌了。幾年後她雖然與這位音樂教師結了婚,但是也放棄了自己的歌唱理想。
時光流逝,音樂教師因車禍不幸去世。丈夫的不幸去世反而成了女歌唱家的事業轉機。一天,在她做家務的時候有個推銷員上門推銷產品,聽著她哼唱的歌曲,推銷員誇獎說:“您唱得真好,我很少聽到這麼美妙的聲音,您為什麼不到音樂廳唱歌呢?”她不好意思地說:“沒有音樂廳願意請我。”推銷員自告奮勇地說:“怎麼會呢,我可以推薦您到一家音樂廳去唱歌。”最後她買了推銷員的商品,而推銷員也出於感激真幫她聯係了一家音樂廳。
她去音樂廳演唱的那天,推銷員叫了許多熟人朋友坐在前排,她一唱完,他們就拚命鼓掌歡呼,推銷員又及時地送上鮮花。她在眾人的鼓勵下決定繼續唱下去。此後,隻要是她登台唱歌,推銷員就必定坐在第一排,不僅掌聲最熱烈,還要送上一束飽含情意的鮮花祝賀,原來他已經愛上了她。她在推銷員真誠的鼓勵下恢複了原來清新自然的歌喉,歌唱得越來越好,最後成為意大利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後來,她與這位推銷員結了婚。音樂教師雖然深諳音樂,但因為不懂運用讚美,埋沒了一位頗有天賦的歌手;推銷員對音樂雖然一竅不通,但他善於運用讚美,因此造就了一位歌唱家。
“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恰到好處的讚美不但能打動別人,也會增加自己的魅力。在人際交往中,請用心去熬製一碗讚美湯,讓人們享受它的美妙滋味吧!
練就一雙洞察人心的火眼金睛
了解別人才能更好地溝通,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便能在舉手投足間洞察對方的內心。
與人交往,觀察很重要。認真觀察,準確分析,才能更了解你的談話對象。
一天,曾國藩收到學生李鴻章的一封書信。在信裏,李鴻章向恩師推薦了三個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在老師的帳前效力。曾國藩放下學生的信,照例背著雙手出去散步。
黃昏的時候,曾國藩剛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來,低聲告訴曾國藩,李大人推薦的人已經在庭院裏等待很長時間了。曾國藩悄悄在離他們不遠處停了下來,暗暗觀察這三個人。隻見其中一個人不停地觀察著院內的擺設,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另一個年輕人則低著頭,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裏;還有一個年輕人相貌平庸,卻氣宇軒昂,仰頭看著天上的浮雲。
曾國藩胸有成竹地回到房間,召見了這三個年輕人,和他們攀談起來。曾國藩發現,不停打量庭院擺設的那個年輕人和自己談話最投機,自己的喜好習慣他似乎早已熟悉。相形之下,另外兩個人的口才就不是那麼出眾了。不過,那個抬頭看雲的年輕人雖然口才一般,但對事對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隻是說話過直,讓曾國藩有些尷尬。
出人意料的是,曾國藩並沒有對和自己談得最投機的年輕人委以重任,而是讓他做了個有名無權的虛職。規規矩矩、很少說話的年輕人被派去管理錢糧馬草。最讓人驚奇的是,那個仰頭看雲、偶爾頂撞曾國藩的年輕人被派去軍前效力,曾國藩還再三叮囑下屬,這個年輕人要重點培養。
在大家對曾國藩這般安排充滿疑惑時,曾國藩說出了自己的識人秘訣:“第一個年輕人在庭院裏等待時,用心打量周圍的擺設,與我談話時,我看得出來他對很多東西不甚精通,隻是投我所好罷了,由此可見,此人善於鑽營,有才無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個年輕人遇事唯唯諾諾,沉穩有餘,魄力不足,隻能做一個刀筆吏;最後一個年輕人不焦不躁,竟然還有心情仰觀浮雲,就這一份從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將風度,更難能可貴的是,麵對顯貴他能不卑不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見地,這真是少有的人才。”曾國藩一席話說得眾人連連點頭稱是。“不過,他性情耿直,很可能會招來口舌是非。”說完,曾國藩不由得一聲歎息。
那個仰頭看雲的年輕人沒有辜負曾國藩的厚望,在後來的一係列征戰中迅速脫穎而出,並因為戰功顯赫被冊封了爵位。不僅如此,他還在垂暮之年,率領台灣軍民重創法國侵略軍,從而揚名中外。他便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不過,正如曾國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劉銘傳後來被小人中傷,黯然離開了台灣。
曾國藩的分析、判斷非常準確,讓世人讚歎不已。
洞察人心要從細節開始,仔細觀察,並結合其語言表達,從而洞察其內心。
陳香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一天,他召集手下的員工開會,大家都踴躍發言,隻有吳明比較沉默。陳香不動聲色,仔細觀察,發現吳明的臉色有點兒不對勁。陳香覺得吳明內心一定有強烈的不滿,隻是敢怒不敢言,隻好故意裝出一副麵無表情的樣子,顯得毫不在乎。
陳香裝作沒有在意。散會後,陳香另選時間,請吳明來自己的辦公室,開誠布公地與他談了談。這才知道自己曾答應吳明的事情忘了辦,讓吳明開始怨恨自己。陳香向吳明認了錯,並馬上幫吳明辦了那件事,讓吳明恢複了對自己的信任,又開始以積極的態度工作。
察言觀色是一種本領,在溝通中,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用我們的“火眼金睛”洞察一切。
傾聽也是一種交流
傾聽是溝通中的重要內容,會聽的人才更會說。每個人都需要聽眾,善於傾聽的人在社交場合比誇誇其談的人更受歡迎,他們就像沙漠中的甘泉一樣可貴。
傾聽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更是交際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研究發現,在人的一天當中,有40%的時間在傾聽,而且社會學專家還指出,在人們的日常語言交往活動中,也就是聽說讀寫中,聽的時間大約占了45%,而說的時間大約是30%,讀的時間大約是16%,剩下9%的時間就是寫的時間了。所以我們從這個數據當中也能夠看出來,傾聽在一個人的日常交流中是多麼重要。
就拿記者來說吧,記者在進行采訪之前,肯定要設計一些采訪提綱,但是回答者是不會受到記者采訪提綱限製的。有時候采訪者可以引導被采訪者向著自己設計的思路闡述,但是這種引導肯定不是生拉硬拽,更不能強迫進行,而應該是一種不著痕跡地過渡和引導。要想做到巧妙過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學會傾聽,我們隻有懂得傾聽,才能夠抓住對方話語中的信息,才能順勢而為,進行巧妙地嫁接。
傾聽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對別人的恭敬與尊重,更是一份理解。一個人願意聽別人的看法,這會讓說話的人覺得受到了重視,有利於雙方建立融洽的關係,從而能夠更好地溝通。
如果我們能夠讓對方先開口說話,就可以避免與對方競爭的嫌疑。傾聽可以培養良好的開放氣氛,因為說話的人不必擔心別人與自己競爭,所以可以專心致誌地講,當然也就不會為了遮掩矛盾之處來尋找托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