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一分鍾聊出好人緣》(2)(3 / 3)

假如對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麼,你就有機會據此找到你們兩個人觀點中的一致性內容。同時,傾聽也可以讓對方更加願意接受你的意見,這時候你再說話,就更容易說服對方了。

幾年前有一位采訪了世界上眾多知名人物的記者說過,許多人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並不好,原因就在於他們總是不注意聽別人講話。他們太過在意或者是太過考慮自己下一句應該說什麼,而不是打開自己的耳朵。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告訴我們,他們喜歡聽別人講話,他們的傾聽能力,甚至比他們的談話能力都要強。

有一天,某學校要舉行一次重大活動,老師們千叮嚀萬囑咐各班同學一定要準時到校,千萬不能遲到。可到了那一天,小齊卻來晚了,全校同學就隻有他一個人遲到。小齊的老師十分生氣,對小齊吼道:“你看看你,都什麼時候了,全校就你一個人遲到,你說你什麼時候遲到不好,偏要在今天,你不知道今天學校有很重要的活動嗎?”

當時小齊想解釋,但是由於時間太緊張,老師就打斷了小齊的話。當老師把手頭的工作忙完之後,才發現小齊眼含淚水,表情傷心、失望又委屈。

這個時候老師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就把小齊叫到自己的身邊。當小齊一抬頭的那一瞬間,這位老師永遠都不會忘記小齊那充滿恐懼與不安的目光,裏麵甚至有一絲憎恨。

原來小齊是因為媽媽生病了,著急把媽媽送到醫院才遲到的。老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全班同學麵前給小齊道了歉,也得到了小齊的原諒。但是小齊當初那種恐懼、不安,甚至有點兒憎恨的目光卻深深地印在了這位老師的腦海中。

可見不聽人解釋,會造成不小的誤會。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打斷別人的談話。也許別人談話之初,還沒有進入實質內容,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著急去打斷對方,要耐心地去傾聽,給對方理清思路、組織語言的時間,這樣更容易贏得對方的好感。千萬不要在對方還沒有說完時就打斷對方,妄自做出結論。努力去弄懂對方的真實意圖,能夠更好地把握對方談話的實質。經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是缺乏修養的表現,是傾聽能力不足的反應,很難與人進行良好溝通。

當然了,還有一種情況是比較特殊的,那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乒乓效應。什麼叫乒乓效應呢?就是指聽別人說話的人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候提出許多能夠抓住問題關鍵的意見或者感想,從而響應對方的說法。還有就是我們一旦聽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有聽不懂的地方,要等對方話語告一段落的時候,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

善於傾聽首先要注意抓住對方話語中的關鍵詞。什麼叫關鍵詞?就是指描繪事物或觀點的字眼兒,這些字眼兒往往能夠泄露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同時也能夠顯示對方的興趣和情緒。我們通過關鍵詞,就可以看出對方的傾向或喜好,快速獲得對方的信任。當然,找出關鍵詞還可以幫助我們來判定對方的說法是否正確。也隻有在我們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想法的時候,對方才會感覺到你是真正關心和在乎他的談話。

善於傾聽還要分清主次。對於一般性的談話,說話的人為了能夠不使聽眾感到枯燥,往往說得都比較動聽,甚至有美感,而這就需要對自己的語言進行修飾,所以有的話我們聽起來不是那麼直截了當,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不要被這些細枝末節分散了注意力,而忽略掉了對方談話的重要內容。

不要隨意打斷別人

任何人在講話時都不希望被別人打斷,所以溝通中我們要學會耐心傾聽。切記,隨意打斷別人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

插話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別人正說得起勁的時候,你突然一插話,別人的思路被打斷了,這必然引起對方的不滿。因此,要想保證良好的溝通,少插話很有必要。

小莉去修車時跟人吵了起來,回到家就一股腦地向丈夫傾訴起來:“我今天太倒黴了。去修車時,老板說油箱有問題,要收4000塊。我告訴他一定是弄錯了,我們買了保險。可他說保險裏沒這一條,修理工還氣我,說什麼漂亮女人就是不懂車。這太侮辱人了,於是我就和他們吵了一架。”“他要收多少錢?”丈夫問。“你剛剛沒有在聽嗎?”小莉有些生氣。因為她隻是想跟丈夫傾訴一番,來擺脫鬱悶和煩惱。但丈夫突然插嘴,想分析孰對孰錯,自己才沒有這個心情和精力呢!小莉白了丈夫一眼,進了浴室,把門一關,自顧自地洗起澡來。丈夫被丟在客廳,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丈夫在小莉煩躁的時候隻需要耐心聽她說完就好,可他卻錯誤地插嘴詢問,讓小莉重新陷入了煩惱中。

在一些正式場合,隨便插嘴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表現。沒有人會喜歡自己正談論某件事說到高興處時,冷不防半路有人進來插話。

有一個老板正與一個客戶談生意,一位朋友突然登門造訪。朋友在來時的路上遇上件新鮮事,就忍不住插嘴說:“哇,我剛才在大街上看了一個大熱鬧,一大群人圍著一個人和一條狗……”老板伸出手指示意他不要再說,而他卻越說越起勁。客戶見談生意的話題被打斷,就對老板說:“你先跟你的朋友談吧,我改天再來。”客戶說完就走了。老板的這位朋友亂插話,攪了老板的一筆大生意,讓老板很是惱火。

老板的朋友在老板跟客戶談生意的重要時刻插話,讓原本的話題無法繼續,最終引起了老板的不滿,看來插話真是要不得啊!

在日常交往中,隨便插話不可取,隨便插手別人的事情同樣不可行。

小王歌唱得比較好,樂器掌握一般。小程的鍵盤和吉他水平都不錯,而且還會作曲,但是歌唱得不太好。所以,小王和小程就想組建一個組合,兩個人優勢互補,一定可以做出成績。小程的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對小程說:“唱歌好的人很多啊,你為什麼偏要跟小王合作呢?我認識一個哥們兒,聲音特別棒,要不你跟他交流交流吧!”小程沒有說什麼,但朋友非常熱心,主動安排了兩人見麵。後來,雖然小程依然願意跟小王合作,但這件事讓小王心裏有了疙瘩,認為小程看不起自己,而且小程是因為找不到更優秀的主唱才選擇自己。因為心裏有了芥蒂,兩人之前的默契感再也沒有了,他們這個組合表現平平,慢慢銷聲匿跡了。

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安排,外人隨便插手,反而打亂了原有的計劃,打斷了事件的進程。

小森是一家軟件公司的程序員,工作幾個月以來,他感覺越來越鬱悶。領導常常在小森工作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跑過來問:“幹到哪一步了,下一步做什麼?”“還有多少沒有做,搞不定就給我打電話。”這樣常常打斷了小森的思路,而且還有一種被人幫扶的感覺,讓小森很是不爽。

要獲得好人緣兒,要想讓別人喜歡你、接納你,就必須根除隨便插手的陋習,在別人辦事時千萬不要搗亂。

插話插手都是不好的習慣,讓我們自覺避免這樣的行為,贏得別人的歡迎!

傾聽是禮貌的表現

沒有被聽見,會讓說話者覺得被冷落、被忽視,覺得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欣賞。被了解、被重視是滋養人心的養料,耐心傾聽別人談話,是一種修養,是基本的禮貌。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不僅是聞名世界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語言學家,他曾經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所謂勇氣,需要挺身直言;所謂勇氣,也需要靜坐傾聽。這個道理在英國著名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雅登的著作《不管你在想什麼,反向思考就對了》中也得到了體現,不同的是雅登用一個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了傾聽的重要性。

雅登告訴我們,他曾經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去哥本哈根的酒吧喝酒,喝到中途,由於他有急事,隻好非常抱歉地把這位朋友單獨留在了這家酒吧裏。雅登的這位朋友是英國人,對於丹麥語隻會說“對”與“錯”兩字。

就在他的這位朋友一個人喝酒的時候,搖搖晃晃過來了一個酒鬼,這個酒鬼還跟他的朋友聊了起來。可是由於雅登的這位朋友隻會用丹麥語說“對”和“錯”,所以兩個人就這麼應付著。

等雅登辦完事回來時,兩個人還坐在那裏進行著天南地北的對話,可是聽聽自己的朋友口中仍然還是那兩個字——“對”和“錯”。雅登看到這種情況,起初的時候還有點兒納悶兒,到了後來才想明白,酒鬼肯定是像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般,所以纏著雅登的這位朋友開始高談闊論。別無緣由,因為在酒鬼的心裏,認為雅登的這位朋友是一個難得的能夠聽他講話的人。

傾聽是人類天生的本領,任何人都不需要去進行什麼特殊的學習,一生下來就能夠耳聽八方。然而,如何才能將這一本能發揮得更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幫助,看起來好像挺容易,其實不然,尤其在朋友和夫妻之間最不容易。

一位歐美人士曾經如此形容夫妻結婚以後的關係:結婚第一年,丈夫講話,妻子傾聽;結婚第二年,妻子講話,丈夫傾聽;結婚第三年,夫妻兩人爭著講話,旁人傾聽。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是最講究雙向溝通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主管或者領導,是不能永遠高高在上的,一個隻知道對自己的下屬發號施令的領導,即使部下有了非常好的意見,他也會充耳不聞。當然,有的領導還常常擺出一副自己很牛的架勢,甚至在與下屬談話的時候都是以教訓的口吻,這也是非常要不得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常常會滔滔不絕地來談論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人是一位談話的高手嗎?他們這麼做就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樣的人既不是談話的高手,更不可能引起別人的注意,隻因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戴爾·卡耐基曾經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談話高手,那麼首先你得學會聆聽,要鼓勵別人多談他自己的事,而不是讓別人隻聽你說話。

戴爾·卡耐基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去紐約參加一場重要的晚宴,在這場晚宴上,他碰到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植物學家。戴爾·卡耐基從始至終都沒有與植物學家說上幾句話,隻是全神貫注地聽著,聽這位植物學家介紹有關外來植物和交配新品種的許多實驗。

等到晚宴結束以後,這位植物學家向主人極力稱讚戴爾·卡耐基,說他是這場晚宴中最能鼓舞人的一個人,更是一個最有趣的談話高手。其實戴爾·卡耐基幾乎沒怎麼說話,隻是傾聽,最後卻博得了這位著名植物學家的好感。可見,我們在社交場合不僅要會說話,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讓對方多說話,自己當一個好的聽眾。傾聽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它還有很多好處。傾聽可以使對方受到肯定與鼓舞,從而迅速拉近雙方的距離。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專心地聽別人講話,就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最大讚美。”這句話的確精辟,因為不管是什麼人,領導、下屬、同事、親人或者朋友,我們如果學會傾聽,都能夠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我們每個人的天性中,總是期待著自己關注的問題能夠引起他人的興趣,而恰巧這時候有人願意聽你談論自己關注的事情,那麼你自然就會有一種被別人重視的感覺。

傾聽可以緩和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

傾聽有的時候可以解決衝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特別是在公司裏,如果每個人都學會傾聽,那麼就能夠使領導與下屬之間或同事之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這不僅節約了時間和費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傾聽可以緩解他人的壓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向別人訴說心中煩惱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減緩心理壓力。所以,當你有了一些心理負擔或者是心理疾病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找一個善良、有同情心的傾聽者。

傾聽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

正是由於傾聽,我們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因為傾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人和事,讓我們變得聰明起來,最後成為一名智者。

如果現在的你是一位話多的人,那麼就應該學會改變自己,先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聽眾吧。隻因傾聽別人的講話是一種禮貌,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修養。

豎起耳朵,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

與人溝通,耳朵要靈敏。要努力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捕捉到對方心裏最真實的想法。

很多人喜歡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果我們不豎起耳朵仔細辨別,就會造成尷尬。

王編輯約作家老劉為刊物寫一篇稿子,恰巧編輯部召開會議,便也邀請了老劉。老劉剛一進會場,王編輯就衝了過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呢!”

“糟糕!”老劉一拍腦袋,拱手說,“抱歉,抱歉,稿子落在家裏,忘記帶了。”接著又拍拍王編輯的肩膀說:“明天,明天上午,您派人來拿,好吧?”

“沒關係,”王編輯一笑,“不用等到明天,我一會兒開車送您回去,順便拿。”老劉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會兒不直接回家,還是明天吧。”

會議結束後,王編輯到停車場開車回家。轉過街角,他看見老劉和另一個作家小李在等出租車。王編輯搖下車窗熱心地問:“到哪兒去呀?”小李說:“陪老劉回家。”王編輯一聽,馬上停下車將老劉和小李拉上車,邊開邊說:“我送您回家,順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一到這假日,車停得滿滿的,不容易進去。”老劉拍拍王編輯說,“您就把我們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把稿子給您送去。”誰知王編輯說自己順路,一定要去,他硬是轉過小巷子,慢慢往裏擠,開到作家老劉的家門口。

“我還得找稿子呢,再說這巷子不好停車。”老劉有點兒著急了。“沒關係,您不是說放在桌子上嗎?”王編輯說。正說著,後麵的車子已經鳴喇叭催促了。

“您還是別等了吧,”老劉一拍車窗,不好意思地說,“告訴您實話,我還沒寫完呢。”王編輯這才明白過來,鬧了個大紅臉。

老劉再三找借口推辭,王編輯居然硬是沒有聽出他“我還沒有寫完”的弦外之音,結果造成了尷尬。

很多人在特定的環境中不方便表達自己的直接觀點,於是便間接地表達。這時,用心加以辨別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戰國時期,楚國發兵攻打齊國。齊威王決定派能言善辯的淳於髡去趙國求援。他讓淳於髡駕上馬車10輛,裝上黃金100兩。淳於髡見了放聲大笑,連係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

齊威王就問:“先生是嫌這些東西少嗎?”

淳於髡說:“我怎麼敢嫌少呢?”

齊威王又問:“那你剛才笑什麼呀?”

淳於髡說:“大王息怒,今天我從東麵來時,看見有個農民在田裏求田神賜給他一個豐收年,他拿著一隻豬蹄和一壇子酒,祈禱說‘田神啊田神,請你保佑我五穀成熟,米糧滿倉吧’!他的祭品那麼少,想得到的卻是那麼多。我剛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齊威王領悟了淳於髡的意思,馬上給他黃金1000兩,馬車100輛,白璧10對。於是淳於髡自信地出使趙國,搬來了10萬救兵。

齊威王聽出了淳於髡的弦外之音,馬上重新配送了禮品,最終順利地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明朝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為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問他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作了一首詩,詩中說‘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變賣田產,自己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向江湖泛遊而去。此後不到兩年,江南大族富戶都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隻有萬二的財產得以保全。

既然我們有一對靈敏的耳朵,就要善於利用。在溝通中要學會認真傾聽,認真分析,以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

及時回應對方的精彩論述

精彩的言論值得我們用心讚美,這樣的回應會讓述說者心情愉悅,彼此的關係也更加融洽。

日常溝通時,麵對別人的精彩言論,我們應當給予及時的回應,這樣不僅能讓對方感到高興,還能有效地鼓勵對方。

孔融10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去。他聽說士大夫李膺很有威名,就想去拜訪。

如果不是名士或主人的親戚,守門人一般是不願通報的。於是,孔融對守門人說:“我與你家主人是通家之好。”守門人不敢怠慢,忙去通報主人。

孔融來至大堂,李膺一看來者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娃娃,便問:“請問你和我有什麼通家之好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

李膺很佩服孔融的機敏,在許多客人麵前誇獎孔融機智聰明,有膽有識,將來必成大器。從此,李膺將孔融敬為上賓,讚賞有加。孔融得到了李膺的讚美和鼓勵,他非常高興。從此孔融更加努力,發揮自己的過人之處,成了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李膺對孔融的精彩言論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讓孔融非常自信,以後也更加努力。

及時回應不是簡單敷衍,而要真心實意,發自內心,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激發他人。

一家幼兒園的教室裏,老師正在讓小朋友做“找家”的遊戲。黑板上畫著一塊草地、一條河以及一棵樹,講台上放著玩具白兔一隻、鴨子一隻和猴子一隻。老師出完題目後,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

老師讓一位手舉得高高的男孩上了講台。這個看上去很機靈的小男孩卻犯了很低級的錯誤:他把白兔放在了河裏,鴨子放在草地上,而猴子則在半空中。其他小朋友頓時發出了一陣哄笑,也有一些按捺不住的,把小手舉得老高,要來糾正男孩的錯誤。

老師接著讓一位女孩上講台。隻見她很快就把白兔放到了草地上,讓鴨子遊進了河裏,而猴子,當然是在樹上了。“嘩……”教室裏響起一片掌聲。“大家說,應該給她一個什麼鼓勵?”老師繼續提問。“一個紅五星!”小朋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恰在這時,剛才那位做錯了的男孩突然又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讓他起立發言,他說:“老師,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一個夏天的午後,天氣很熱。小白兔在草地上玩兒得滿頭大汗,它實在受不了,就跑到河邊。一看小鴨子那麼舒服地在水裏遊,小白兔也就撲通一聲跳了下去。沒想到它根本沒學過遊泳,很快就沉了下去。而小鴨子雖然自己會遊,卻因為身體太小,救不了小白兔,所以它就到岸上拚命呼救‘小白兔落水啦,快來救呀’!樹上的猴子擋不住炎熱,正躲在那裏打瞌睡呢,突然被小鴨子的喊聲驚醒,一下從樹上摔了下來,所以在半空中。”小男孩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響起了一陣更熱烈的掌聲。老師讚許地摸摸小男孩的頭,獎勵了他兩個紅五星。在全班小朋友羨慕的目光中,小男孩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固化的思維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故事中的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肯定了孩子獨特的創造。

及時回應別人的精彩言論,既是對別人辛苦成果的肯定,又表現了自己良好的素養和真誠的態度,會讓溝通變得更加愉快,彼此的關係也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