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一分鍾聊出好人緣》(3)(2 / 3)

感激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意誌;感激欺騙過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過你的人,因為他喚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獨立。

有一個女子剛剛搬了家,她的新鄰居是一對貧窮的孤兒寡母。每天看著他們穿著粗布衣服衝她微笑,她就有一種眩暈的感覺,仿佛全身都是他們家腐敗的食物味道。

有一天晚上,他們那一帶忽然停電了,女子找到了蠟燭,點了起來。這時,敲門聲響起。她拉開門,看到門前站立著鄰居家的小男孩,髒兮兮的臉上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撲閃撲閃,亮晶晶的。他怯怯地開口:“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天哪,這是怎樣貧窮的家庭,竟然連蠟燭都沒有嗎?我可千萬不能借給他們,萬一被纏上了,可怎麼辦呢?

於是,她不耐煩地對小男孩說:“沒有!”

小男孩聞言雙眼一亮,高興地說:“我就知道是這樣。”說著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媽媽怕你一個人會害怕,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送給你兩根。”

女子所有的防備在這一刻崩潰,她又自責,又感動,什麼話也說不出,隻好緊緊地抱著小男孩,感受著來自他的溫暖,以及洋溢心中的幸福。

一位哲人曾說:“所謂幸福,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深愛你的人,一幫可同舟共濟的朋友。”感恩能夠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逐漸變得仁愛、寬厚起來。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世界裏,自然會感受到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和幸福。

從前,有一個遭受災難的城市,城裏的居民幾乎都忍受著難熬的饑餓。有一個善良的麵包師目睹了這一切,決定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於是,他召集了十幾個孩子,然後拿出一籃子麵包,告訴孩子們:“這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而且在饑荒結束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過來拿一個。”

孩子們激動壞了,瞬間,他們蜂擁而上,搶了麵包就跑,他們甚至都忘記了向給他們麵包的善良的麵包師說聲“謝謝”。

當然,也有一個例外,那是一個瘦小的女孩,她靜靜地站在外圍,等孩子們搶到麵包離開之後,她才怯怯地走上前,拿走那個大家留下的最小的麵包。然後,她走到麵包師跟前,用她軟軟的聲音表達著她的感謝。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孩子們照例來搶麵包師的麵包,然後轉身跑掉。女孩也依然等到大家都走了,才走上前拿起麵包,向麵包師道謝後離開。

這一天,她拿著麵包回家,媽媽切開的時候,竟然從麵包裏掉出來好多嶄新的銀幣。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趕快去!”當女孩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後,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親愛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一顆感恩、謙遜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的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女孩激動地跑回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睿智的麵包師用銀幣獎勵的是女孩一顆彌足珍貴的感思之心。

傳說,感恩是一棵小小的嫩芽,在上帝造物的時候,它就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但是,如果我們不小心地去發現嗬護它,它就不會發芽。而如果感恩的嫩芽茁壯成長,那麼幸福、快樂、好運也將會緊隨而至,隻因為它們都是人類心田裏的小夥伴。

感恩如同陽光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溫暖。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不管我們是社會哪個階層的人,不管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隻要長存一顆感恩之心,就會擁有一種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我們的生活中便會出現一處又一處的動人風景。

讚美送出,好人緣兒就來了

好話人人愛聽,高帽人人愛戴。讚美是人際交往的潤滑油,送出讚美,令對方的被認可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取悅別人的同時又收獲別人的好感,一分鍾就能換來好人緣兒,何樂而不為?

拿破侖說:“人類自古就是如此,要靠美名和虛榮來點綴。”事實上人類的本性中就深深地埋藏著虛榮的因子,很多人做的很多事就是為了得到一句肯定或讚揚。適時滿足對方所在意的美名和虛榮,這就滿足了人的心理需求,自然會頗受歡迎,這種滿足對方美名和虛榮的方法,就是讚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讚美是一種可以迅速有效拉近雙方心理距離的溝通技巧,人的內心中都有被認同、被讚賞的需求,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多去注意他所在意的東西,並及時將你的讚美說出來,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成就自己的好人緣兒。

人人都愛聽讚美的話,有人說自己不喜歡,那是因為對方沒把話說到他的心坎裏,所以,誇人誇對地方,才能真正地愉悅人心。我們認識到了讚美的重要性,還要知道什麼樣的讚美才是最適宜的。既能讓人開心,又能讓人對你心生好感,這樣才算是成功的讚美。

成功的讚美要發自內心,話一定要落到實處,避免落入恭維諂媚。既然是讚美,當然是由美而讚,找到了美,再去讚,才能不留痕跡,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裏去。如果你偏要對著一個胖胖的女孩子說她身材好,那肯定會招來別人的討厭,還以為你是在出言譏諷。所以讚美的話一定要有理有據,帶有真情實感,不能信口雌黃,否則不但難以達到目的,還會事與願違惹他人厭,給別人留下油嘴滑舌、溜須拍馬的壞印象。

讚美要有原則,要保證在抬高別人的同時,又不至於拉低了自己的身份。有很多人在稱讚對方的時候說:“您這本事,恐怕是我三輩子也學不會的。”被讚美的人可能心裏覺得舒坦,但是同時他又可能會對讚美之人心生輕蔑,心想自己並沒花多少力氣就學到的本事,你居然三輩子都學不會!所以,在讚美別人的同時又不至於貶低自己,這是個基本的原則。

讚美別人不可太過誇張,別人取得了一點兒成就,你就說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勢必引來對方的反感。

讚美別人不可在多人麵前隻誇一人,否則抬了一個人,卻得罪了一群人,實在不是高明之舉。

讚美別人態度要自然,不可聲音太大,不然可能會讓對方覺得尷尬,讚美的目的也就很難實現了。

讚美別人要另辟蹊徑,挑對方在意的誇。對於一些剛剛在某些行業取得成績的人,讚美他的時候可以說他在行業內的成績;一位作家小有所成,誇獎的時候便可以說他的文章妙趣橫生或者結構嚴謹;一個年輕人剛剛升職,你可以誇他年少有成,這些稱讚大都是受歡迎的。當然,有些人在自身所屬行業頗有造詣,經常因此受到旁人的恭維,如果你再去誇讚他在這個行業內的成績,那麼對方早已習慣於此,類似的話就如同是隔靴搔癢完全是在做無用功。所以,讚美這類功成名就之人,一定要另辟蹊徑,說別人所未曾說且又令他頗為得意之事。

錢如意去拜訪一位金融公司的老總,這位老總在任期內實現了公司的迅速騰飛,令很多人刮目相看,當然,這位老總也因此受到了業界和朋友們的稱讚。錢如意心知老總長期被人讚揚在金融界的成績,恐怕早已聽得麻木了,想要和老總快速熟絡起來,一定要保證找到最合適的切入點,適時地讚揚對方。後來他聽人說這位老總寫得一手好字,便心中一動,上門拜求墨寶。老總聽說有人喜歡自己的字,立刻請了錢如意進去,找出自己最得意的幾幅字。錢如意看了直豎大拇指:“真有盛唐之風啊!”老總聽了心裏美滋滋的。錢如意沒用幾句話便輕鬆換來了老總的好感,這就是他選對了角度,讚對了地方。

讚美要具體一些,有內容的讚美更能引起別人的共鳴,讚美別人要落到實處。“你這幅畫畫得可真好”“你唱歌真好聽”“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真漂亮”“你家裏裝修得真不錯”這樣的話可能會讓對方露出笑容,但是如果能把話說得更具體一些,則可能會被人視為知己。昔日鍾子期之所以被俞伯牙視為知音,原因就在於鍾子期稱讚俞伯牙的琴音“如高山,如流水”,真真正正地把讚美落到實處。或許我們沒有在專業上有過多的涉獵,不能達到鍾子期的造詣,但是稍稍把話題深入一點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誇別人的畫出色,可以說:“前些天我在畫展上看到過一幅和這幅畫風格相似的,說實話,我感覺不及你這幅出色。”誇別人唱歌好聽,可以說:“你嗓音真好,簡直可以和專業歌手媲美了!”誇別人衣服漂亮,可以說:“這件衣服真適合你,你看上去更苗條了。”讚美的同時又表達出了對此人的關注,自然會深得人心。

讚美也要有的放矢,看清了對象再說。世界上的樹葉千千萬萬,但是很難找出兩片完全相同的。同樣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擁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在讚美的時候就要看人說話,想要一句話讚盡天下人是不可能的。

對待那些深藏不露、有主見的人,讚美不可誇張,簡單一句,點到即止;對待那些活潑單純的年輕人,就沒有必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他們的情緒可能會隨著你的稱讚水漲船高,對你的好感也會越來越多;遇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就要誇她身材好、衣著有品位;遇見做了媽媽的女人,可以誇她保養得好、氣質好;遇見帶小孩的媽媽,就要誇獎她的孩子漂亮,一臉都是聰明相。

除了這些,讚美還要看對方的情緒。如果對方心情糟糕,那麼你就最好隻是靜靜地坐著,聽他說,給他一個傾訴的機會,即便是要讚美,也要有理有據,不可誇張放大,否則隻會讓別人的心情更加糟糕。

發揮正能量,心態樂觀成就好口才

真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往往不是那些能言善辯者,而是渾身上下充滿正能量的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說出來的話往往更具感染力,更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思想決定行為,這無疑是一句至理名言。一個人是怎麼想的,在他的言談舉止中就會有所反映,情緒不佳、畏首畏尾的人,即便是勉強與人交流,恐怕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所以,想要以說取悅人心,單單靠鍛煉嘴上的表麵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從思想認知和情緒管理上下功夫,保證渾身充滿正能量,自信、樂觀,才能說得好。

7歲的富蘭克林很喜歡商店裏的一枚哨子,他下決心把它買下來,於是便帶著攢了很久的錢到商店裏去,把那枚哨子買了回來,他根本沒問哨子值多少錢,隻是把錢扔在櫃台上就跑回了家。回到家後,富蘭克林吹著哨子到處轉,當他的哥哥姐姐們得知他為哨子付了全部積蓄時,都告訴他:“你上當了,哨子根本不值那麼多錢。”富蘭克林當時立刻氣惱得哭了起來,那種懊惱的感覺直到多年之後都不能忘記。付出的錢遠遠超過哨子的價值,由此對他造成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快樂。後來,富蘭克林對他的朋友說:“我長大後看到很多人的行為,其實和我當初買哨子的經曆相似,很多人之所以遭受苦難,就是在於他們對事物的價值做出了過高的估價,為自己的‘哨子’多付了錢。”

事實上,從這篇故事中我們隻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生活中普遍讓人感到沮喪、畏懼、苦惱的事情,大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但我們還是不由自主地為這些壞情緒支付遠遠超過其價值的情感。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用壞情緒為那些原本無須憂慮的事情埋單,這和付出了遠超過哨子本身的價值的錢,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總是被壞情緒所侵擾,不妨問自己一聲:為這些事情發愁、擔憂,犧牲掉我的好情緒,是不是就值得呢?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沉沒成本效應,當事情已經發生,再去哀傷、哭泣,就等於是在不斷地增加沉沒成本,無疑讓自己的損失更大。所以,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還是盡早忘記這件事情,讓損失減到最少。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言語的表達又何嚐不是被內心的感覺所左右呢?在與別人進行交流之前,我們最先與自己交流,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語”。人在“自語”的時候,是注定會被凝結在心中的能量所影響。如果人的心中充滿負能量,那麼說出來的話語之中自然也會發生方向性的轉移。

一個人想要在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好印象,首先要保證自己身上散發著的都是正能量,由此,人的情緒也才是好的,說出來的話也才是自己真正想說的。當我們遭遇令自己不快的事情時,就應該立刻提醒自己:第一,我的情緒一定要好,否則隻會增加沉沒成本;第二,我不需要為這個“哨子”耗費我的好情緒,那太不值。

上班趕上下雪,人出於本能會感歎:“唉,這下子路就難走了。”這種感受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影響到我們的能量場,類似的小事不斷擠壓,直至人的身上充滿負能量,由此在表達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害處是不言而喻的。

當我們遇到令人不快、愧疚、擔憂、困惑的事情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下麵的步驟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有了好情緒,才能表達出眾。

當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首先想想它的好處。遇見下雪,就想雪景之美,降雪會減少幹旱,又會帶來一場大豐收。同樣的,我們也要努力在事業上取得大豐收。聽到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可能會讓你生氣,但是轉念一想,這也反映出你在辦公室內人氣上升,因為如果你就是默默無聞的角色,根本不會引起關注。再說了,即便你生氣,那也於事無補,流言止於智者,那些造謠或傳播者隻能給他人留下小人的印象,時間是讓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最佳角色,讓你的形象在別人心目中先抑後揚,或許對你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換個角度來想,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就別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說錯了話,站錯了位置,形象變差……這些事情或許已經發生在你的身上,既然它已經是一個事實,你再去懊悔已經全然於事無補,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提升自己的修養,在下一次機會來臨的時候爭取有更好的表現。

假如你依然覺得不舒服,就去想想哨子的故事。你願意為廉價的哨子付出那麼多嗎?很多人因為一次的失誤留下陰影,以後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便打死不肯上前,其實,這樣就等於為一個哨子付出了遠遠超出其價值的金錢。很多人不敢在人前發表言論,或多或少是其曾經遭遇過溝通失敗,假若過去的言論是那隻哨子,當時你已經用失敗為之付費,若繼續因此而消沉,那麼你所付出的便遠遠超出其價值。任何一個懂得計算的人都會明白自己究竟是得了,還是失了。

很多時候,那些失敗的人際交往不是輸在嘴上功夫上,而是輸在自己的心理上。語言的表達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保持不斷練習、學習的動力。內心充滿了正能量,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出來的話自然就能吸引別人的注意,進而就能輕鬆獲得別人的好感。

言語得體賺得好人緣兒

評論一個人言語是否得體,歸結到根本上,還是兩個問題:一是態度,二是修養。敢說、說對話、把握住分寸,這是言語得體的三個基本標簽,也體現著一個人的態度與修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人在麵對熟人的時候能夠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但是一旦麵對陌生人,就會變得靦腆起來,不肯多說一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你就這個問題詢問當事人,他可能會告訴你:“我就是緊張,患得患失,總擔心自己說錯話,加上互相之間本就不了解,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確實,當我們麵對一個陌生人,尤其是一個有可能改寫我們命運的陌生人時,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緊張起來。越是想把話說得完美,舌頭就越是打結得厲害,久而久之還可能會患上人際關係憂鬱症。

其實,這些人都把交談看得太重了,事實上,即便是那些可能改變我們命運的人,基本也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所看重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的態度問題。如果麵對一個人,你連話都不敢說,別人怎麼可能願意給你機會呢?所以,想要給人留下好印象,一定要把心態放輕鬆,無論你說的話多麼缺少內涵,至少你開口說話了,那就遠勝於默然不語。萬事開頭難,人際交往最難的莫過於開始的幾句話,在結束了最常見的問候天氣之類的寒暄之後,便可以尋找合適的話題與對方交流。首先把心態放輕鬆,找一個不太難的問題向對方谘詢,如果所選擇的問題恰恰是對方感興趣或者他所擅長的,那麼他就會很樂於向你展示這方麵的知識,這時候你隻要畢恭畢敬地傾聽即可。即使對方給出的答案不太正確,你也完全不必較真兒,因為這隻是你與他展開深入了解的一個橋梁而已。一旦交談得以展開,下一個話題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交談中自然地熟識起來,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上麵我們所說的是一對一的交談,如果同時麵對一群人,他們紛紛向你表示歡迎並七嘴八舌地同你交談,這種情景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春節的時候遇見親朋好友,“結婚了沒?”“有男友了沒?”“我鄰居的八姨婆的孫子人不錯。”“早生孩子好恢複。”……這些來自親朋好友的問候雖然都是出於好心,卻令很多年輕人難以招架,恨不能立刻消失。可現實的問題是你不能消失,為了維持自己良好的形象,你還得想辦法應對這些問題,然而如果一一回答很顯然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甚至讓人難堪。這時候,最為得體的做法就是將話語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比如回答:“謝謝關心,難得你們都這麼關心我,我實在是太感動了,若有時間,歡迎到我工作的城市去啊!隨時歡迎……”巧妙地將難以回答的問題撥開,轉到工作上,如果不願意再交談下去,也可以找個借口熱情地同他們告辭。

能夠放鬆心態,在他人麵前說話,這就意味著你向良好的人際關係邁出了重要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說對話。話人人都會說,但是懂得怎麼才算說對話的人就少很多了。說對話,指的是在話題的選擇上,不至於招來別人的反感,更不會踏入對方的“雷區”而不自知。

很多人倒是敢說話,而且為了表現自己的幽默,還會講一些自認為好笑的笑話,其實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三種不良的後果:一是講笑話的人講著講著自己先笑得不成體統了,給人留下莫名其妙或者“此人笑點真低”的印象;二是笑話是很久以前就為人所知的,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此人知識更新換代太慢”或者“拿無聊當有趣”;三是講的笑話偏於低俗,這個後果更嚴重,等於親手把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拉至低俗。所以,如果你不是講笑話的高手,那就不要自己給自己拉低檔次了。

除了不要隨便講無聊的笑話之外,閑言碎語、他人隱私更不可作為談資。

有些人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增加談資,便會找出一些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話題出來聊:誰誰因為什麼原因被領導批了一頓,誰誰剛剛接了一筆私活掙了多少錢,誰誰的老公出去偷腥了……沒錯,這些話題的確很勁爆,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可以滿足人的窺私心理,但是這樣做除了會被人冠上“長舌婦”之名外,還有可能被當事人所知,惹上麻煩。無論你是不是謠言的第一個傳播者,你都難逃被人怨恨鄙視的命運了。

除了話題選擇上需要注意之外,還要注意交談的對象。很多年輕人在一起信口開河、誇誇其談,如果大家都是誌趣相投,那自然無妨,誰也不會當真。但是,如果和你交談的人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年長者,這種不著邊際的海侃胡聊可能會讓他覺得很不舒服。所以,說話也要看對象是什麼人,然後根據對象來調整說話方式。麵對不相識的交談對象,最好采用保守的聊天方式,不說無聊的笑話,不去打探別人的隱私,多聽少說,既能在傾聽中漸漸了解對方,又能獲得對方好感。

當然,我們在這裏所說的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東西,真正要想成為一位言語得體的交際高手,還要遵循一定的技巧,把握好一個度,不要把話說過了,過猶不及。對於不確定或者不好回答的問題,就可以巧妙避開,或者運用模糊詞彙,以保證說出去的言語得體,又不至於為自己帶來麻煩。

羅茜剛剛走進辦公室,就被上司叫了過去。上司拿出自己剛剛做好的設計稿給她看:“快來看看,我剛完成了一份設計稿,正想找個人參謀一下呢!快來幫我看看吧!”

羅茜接過設計稿,仔細看了一遍,說實話,她覺得這篇設計稿雖然挑不出毛病,但是也沒什麼出彩的地方。然而,如果照直說,可能會得罪上司,如果不說實話,大肆稱讚,上司可能就直接將設計稿交上去了,後果可能會更糟。羅茜想了想,說道:“挺好的,不過呢,如果隻聽我一個人的觀點,可能不太客觀,不如等一下再找咱們設計部的幾名設計師一起來看看,也許意見更中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