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一分鍾聊出好人緣》(4)(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中國人的性格》reference_book_ids\":[6959124344568040485,725740804102317981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 03 做得好也要說得好,會說話方能事事如願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語言藝術的正確運用。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隻有很好地運用語言,社交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忍讓克製是良好的修養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爆竹脾氣一點就著,更不能針尖兒對麥芒,你倔他更強。如果這時候我們能有意識地讓自己冷靜下來,能忍讓時就忍讓一下,我們的人生就會得到升華,心情也會隨之愉悅起來。

忍讓並不是妥協,更不是屈服和投降。它是一種策略,是一種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處世智慧。

忍讓是一種道德品質,它能彰顯一個人的胸懷,也能顯示出一個人內心之中真善美的比重。生活之中不可缺少忍讓,不管是困境還是順境,不管對同事還是對家人,都需要以忍讓的胸懷來對待各種不如意,學會忍讓是人類可以和諧共處的第一要義。

古人說:能屈能伸,方為君子。但如何做到屈伸自如、忍讓有度呢?這其中所隱含的正是做人藝術之中“彎曲之道”。人生就好比江河,不可能一路狂奔,總要有一些彎彎繞繞,要想在遍布的坎坷之中走出一條坦途,就要學會“彎曲之道”。

有一對夫婦,在經曆了多番的互相折磨之後,終於決定分道揚鑣。在婚姻即將破裂的時候,他們打算做最後一次旅行,讓兩個人可以回憶當初戀愛的甜蜜。

當他們旅行到一座由東向西的山穀時,遭遇了一場大雪,前方的道路阻塞,隻好暫時先住在山穀的旅館裏。

這座山穀的南坡長滿了鬆樹、柏樹,樹木非常茂盛,而在北坡隻有雪鬆。夫妻二人看到這一番景象,感到非常好奇。當他們欣賞雪景的時候,發現北坡的雪總是比南坡要大很多,不一會兒雪鬆上麵就落了厚厚的一層。但當雪積累到足夠厚的時候,雪鬆富有彈性的樹枝就會慢慢地彎曲,將雪從樹枝上抖落下來。這個過程不斷重複,雖然雪很大,但雪鬆沒有因此被壓斷樹枝。

再看南坡的那些鬆柏,它們的樹枝過於堅硬,在風雪中無法彎曲,等大雪積累到一定程度,樹枝隻能被壓斷。所以它們隻能生存在雪相對小一些的南坡,而無法享受北坡更為充足的陽光與營養。

妻子對丈夫說:“在北坡上肯定也曾經長過鬆柏,但它們因為不會彎曲,失去了在這裏生存的機會。”丈夫點頭說:“對啊,隻有像雪鬆一樣學會彎曲才能卸掉壓力,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

頓了一會兒,丈夫忽然說:“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外界的壓力我們必須承受,而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又必須要學會彎曲,不然就隻能被壓垮了,這和我們的婚姻是一樣的。”

妻子激動地點點頭,他們終於找到挽救婚姻的秘方,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大自然中的樹都是如此,何況人類呢?彎曲不是倒下,也不是投降,它是一種忍耐,是一種人生境界,更是一種生存本領。彎曲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懂得適當彎曲的人並非不是大丈夫,它讓人學會忍讓,是更為完善的人格,也是對困難的超脫。

在生活之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很多都是由於不懂得忍讓而造成的,即便是一點兒小事,如果要針鋒相對也會演變成不共戴天的仇恨,當人們恢複理智,必定會為自己不能忍一時之氣而感到後悔。隻要稍微學一學忍耐,多一些忍讓,許多的矛盾都可以煙消雲散。

在公共汽車上保持衛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一個時髦的男青年卻非常不屑地將一口痰吐在了地上。售票員見狀便告誡他:“為了保持車廂的衛生,請您不要隨地吐痰。”

被當眾指出吐痰的惡行,這名男青年頓時覺得非常沒有麵子,他不但沒有道歉,反而惱羞成怒,對售票員開始大罵。一邊罵,一邊又吐了一口痰在地上。

這一行為讓車內的其他乘客非常氣憤,而那位售票員小姑娘也被氣得麵色通紅,大家都看著她,不知道她會怎麼處理這個難纏的乘客。有人大聲地建議將男青年趕下車,也有人要求將他送到派出所。可是售票員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隻是告訴大家要坐穩,一邊說,一邊從口袋裏拿出紙巾,將地上的痰擦掉,將紙巾丟進了垃圾桶。然後,就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似的,售票員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售票員的忍讓使得男青年頓時羞紅了臉,大家看著售票員的一係列動作也變得鴉雀無聲,紛紛對她豎起大拇指。

車剛到站,那個尷尬的男青年便急忙跳下車去。下車後,他紅著臉對售票員喊了一聲:“對不起!”

遭到別人的辱罵時,對方蠻不講理,售票員卻可以做到忍耐,這一點已經非常難得。忍耐讓售票員掌握了事情的主動權,她沒有和乘客對罵,更沒有將他的羞辱放在心上,反而以自己的忍讓使得對方相形見絀。當她擦掉痰跡時,也同時讓男青年受到了最大的教育。這種以身作則、忍讓大度的舉動也使得售票員不戰而勝。

雖然倡導文明的標語隨處可見,但難免會遇到蠻不講理的人,和這樣的人對峙隻能讓自己陷入困境,而且還會帶來其他意想不到的麻煩。互不相讓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形象的損失,更會讓我們氣憤難平。如果可忍耐一時之氣,抑製住自己的脾氣,正是對這種人最好的反擊。正所謂:忍字頭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禍必招;如能忍住心中氣,過後方知忍字高。

揣摩人心,說話擲地有聲

無論是讚美還是批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猜透對方的心。說話有針對性,才能事半功倍;說話時言語鏗鏘、擲地有聲,方能加強效果,真正發揮語言的魅力,讓你得償所願。

很多人都懂得說話的重要性,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些人認為,不是他們不願意說好,而是總也抓不住要點,更抓不住人心,結果捧人變成了踩人,更糟糕的是一席好意的話把朋友變成了敵人,各種因言語惹來的麻煩常常讓他們苦惱不堪,為什麼明明是一番好意卻落得個完全相反的結果呢?說到底,就在於他們沒有用有力的話語把話說到別人的心裏。

《孫子兵法》中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其實,這種道理也適用於人際交往中,抓住人心就能速戰速決,得償所願。就像我們在上文中說過的,讚美一個人就是要投其所好,讚美他最喜歡的、最在意的,這樣就能讓他打心眼兒裏高興,而不覺得是在被人奉承。同樣,我們在批評別人、說服別人或者請求他人諒解的時候,同樣也要把話說到別人心裏去。

簡單說,批評人就要避免傷到別人的麵子,所以要委婉;說服他人,就要旁敲側擊,放低姿態,讓對方感受到真誠又不至於因改變主意而落個下風;感覺自己將要受到批評的時候就要先自我批評一番,讓對方不好再去批評或者嘲笑你。

揣摩人心說起來很簡單,真正操作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因為其中還涉及不少心理學的知識,更需要相當豐富的社會經驗。所以,想要快速抓住人心,除了需要在實踐和閱讀中熟練掌握各種各樣的技巧之外,還要掌握一個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說話一定要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言語有力,才能讓人感受到真誠、自信,才能讓人信服。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說話水平太差的人更容易招人不待見,尤其是在我們心情浮躁或者憤怒的時候,對方偏偏還在詞不達意、答非所問、吞吞吐吐或者語速過快讓人聽不清楚,那種無奈、憤怒、壓抑的感覺真是讓人難以忍受,甚至忍不住要發作一番。而同樣的一番話,經由那些口才達人說出來,不但可以傳情達意,聽起來要順耳得多,還能讓人心情在一瞬間平和下來,感受到真誠甚至為他折服。他們說話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中一定不乏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擲地有聲的話語。

馬丁·路德·金曾發表過一次精彩的演講,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講稿曾經被引入英文課本,但是大多數人都很難讀出其中的韻味,更不能像馬丁·路德·金那樣讀出煽動力,這其中的原因,除了馬丁·路德·金本身的激情之外,言語鏗鏘也是重要的一個因素。怎樣才能讓自己說出去的話鏗鏘有力呢?這是一門需要內外兼修的學問。

從內在上說,要有自信,有激情,有知識儲備。自信無疑是最基礎的,說話沒有底氣,言語自然就無力。人有了自信才敢說,才不會患得患失,總擔心出錯。

一個人言語表達的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知識儲備。一個人想要說出更動人的話,一定要有豐富的詞彙量,有豐富的知識,這樣說出去的話才不會流於膚淺,才不會因為思路受限而影響表達。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有側重點,經常閱讀相關的書籍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除此之外,還要多多練習,多多向他人學習,總結他人的遣詞、他人的思路,還有他人的語言閃光點,並漸漸地在自己的語言中運用出來,久而久之你也能成為一個口才高手。至於激情,就更不用說了,曾有人專門做過研究,一次成功的演講一半取決於演講的內容,另一半則取決於演講者的激情。

想象自己的內心有一團火,這團火必須要通過言語抒發出來,於是便聲音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高漲,感染人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強。

從語言的表達上說,一個人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是具體的、連貫的、可被人感知且有始有終的。在展開一場會話之前,一定要花上一點兒時間將自己要說的話在腦子中整理一下,事情的緣由始末都要理順,爭取一次隻有一個主題,在說的時候要盡可能具體一些,不要急於說出核心的部分。從頭到尾,力求每個點都說得具體而生動,讓聽眾可以感知到。比如“我今天上班時碰到一件很驚險的事情,一輛黃色的加長林肯車在拐彎的時候……”這樣的描述不但可以激起聽者的好奇心,話說得具體些還能讓聽者腦子裏更有畫麵感,自然就能被你的話語所吸引。說話的時候還要保證一個主題,這一點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減少失誤,免得東一棒槌西一榔頭,讓人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雲。

無論多麼縝密的思路,最後都要通過聲音來表達,所以練好自己的聲音同樣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沒有發聲經驗的人都會發現,說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覺得嗓子很累,但是歌手即便是載歌載舞兩個小時,嗓音好像絲毫不受影響,這其中的緣故就在於對聲音的練習。

很多普通人說話都是用嗓子發聲,但是經過訓練的播音員和歌手都是用丹田發聲。用手按在腹部,開始說話,如果感受到腹部隨著聲音有節奏地動,那便是用丹田的聲音,如果腹部動作很小或者沒有,那麼就是純嗓子發音。純嗓子發音不但會傷及嗓子,還會因氣息不足而讓聲音聽起來缺少底氣。聲音的練習,首先就要練習用丹田發聲。找對了發聲的部位之後,還要練習氣息,平時練習的時候可以用3秒鍾的時間深吸一口氣,然後花上15秒鍾甚至更長的時間慢慢呼出氣息,如此反複。習慣了之後可以在呼出氣息的時候數數字或者說話,練習一段時間,氣息飽滿,說出來的話就有底氣了。在吐字上,要像京劇老生那樣學習咬字,咬字一定要清晰,語音一定要有力。如果覺得自己言語有些含混不清,可以每天練習讀繞口令,把字讀清楚。

以上所說,終歸是紙上談兵,具體還是要靠我們在生活中多多積累和學習,由內而外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保證自己說出去的話能夠讓人聽懂,進而達到抓住人心的目的。

言語搭配動作,別忽視身體語言

言語能夠表述自己的意思,但是真正表現出自己情感的,一定離不開身體的動作。相比較口頭語言來說,身體語言更能傳達一個人真實的想法,也更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我們向另一個人傳遞思想和感情是要通過言語來進行的,沒有言語的幫助,我們的日常交往恐怕就沒辦法正常進行。但是,語言並不是傳遞思想和感情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大多數人在聽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除了聽他的話語之外,還會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因為言語可能騙人,但是下意識的動作往往更能透露出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一個人不注意一些身體上的小動作,不但會讓人看穿你真實的想法,還可能會因為一些你可能根本就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而得罪他人。所以,我們與人進行交談的時候,在確保言語質量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姿勢和小動作,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語言更有說服力,並且不會讓人因為不當的身體動作產生不好的感覺。

曾有美國專家做過研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眼睛的影響高達77%。中國人也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注意自己的眼睛,可以讓語言的表達能力更強,也能給人更直接的觀感。大家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接觸到的人,便能發現很多給我們第一麵就留下良好印象的人往往眼神很真誠,他們不會眼珠子亂轉,更不會逃避我們的目光,他們的眼神大多散發出一種積極的光芒。正是這種眼神給我們以可以親近的暗示,所以我們即便從未與他說上一句話,也會立刻對他產生好感。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睛。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眼神不要躲避,更不要低頭,這樣會給人你為人膽怯、沒自信或者有事隱瞞的感覺。說話的時候眼光不停地往四下亂瞟的人,很難讓人感覺到被尊重。因此,在交談的時候要把目光聚焦在對方的臉上,並隨著對方的言語而不時地點頭或者微笑,才能讓人感受到你是在認真地聽他說話。當然,在看對方的時候也不要緊盯著對方的雙眼,以免造成壓迫感,讓人覺得不舒服,最好看向對方鼻子與眼睛之間的位置,不要讓目光太過聚焦。如果和你交談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那麼你就應該在某個人發言的時候看向他。如果是你在發言,那麼就應該把視線輪流放在每個人身上,停留片刻之後再看向下一個人,避免有厚此薄彼之分。

除了要注意眼睛,我們還要注意嘴巴。有些人喜歡時不時地咬嘴唇或者舔嘴唇,這種習慣是很不好的,不但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還可能會引起他人的誤會,所以一定要改正。另外,還有些人在笑的時候不自覺地將嘴角斜向一邊,也許他自己覺得是調皮,但是在別人看來這種笑可能代表著一種輕蔑、不懷好意。所以,如果你不想被人誤會,還是對著鏡子練習一下臉部的微表情吧。

除了麵部表情之外,還要注意我們的姿勢和手勢。很多沒有注意過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修飾的人都有不好的習慣,比如,說話的時候喜歡把雙手背在身後或者兩隻手插進口袋裏,這樣可能很休閑,但是會顯得漫不經心,很難給人留下好印象。很多口才高手都喜歡在說話時用手勢加強語言的感染力,或者使自己口中所說的某種事物變得更形象具體,所以也往往能給聽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說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添加一些必要的手勢以增強自己語言的表達力和吸引力。

當我們指責某人或者為某件事感到氣憤的時候,就可以在訴說中加入有力的手勢,連同麵部的表情都變得凝重起來;當我們說到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時,可以蹙緊眉頭,緊握拳頭並放在自己的胸部,這樣可以把心痛的感覺表現得更加具體;當我們說到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時,便可以喜笑顏開,同時加入靈活輕巧的手勢,可以把氣氛變得更加歡快。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手勢來描述一些物體的形狀或者大小,比如說到某地的鴨梨很大,你就可以順手比畫出一個圓形來,讓人知道那裏的鴨梨究竟有多大。

坐姿和站姿同樣也關係到一個人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相信大多數人對於一個坐得鬆鬆垮垮又蹺起二郎腿的人都不會產生什麼好感,站的時候不停地抖腿更會讓人覺得痞氣十足。雖然這些小細節可能隻是你的無意識行為,但最好還是改正過來,“站如鬆,坐如鍾”的人更容易給人可以信賴的感覺。關於身體語言的內容當然不止這些,我們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總結,往往能有更大的收獲,就像先人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請人幫忙, 以真誠打動人心

人生在世,誰不需要人幫忙?請人幫忙,代表的是一種對對方能力和價值的認可。麵對真誠的請求又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大多數人是樂於幫助他人的。要注意的是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一定要記得及時回報對方,莫要做健忘症複發的“白眼兒狼”。

人在世界上生存,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都是難免的,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不需要他人的幫助,無論他是多麼有能力。普通人自然也要請人幫忙,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願意去求他人幫忙,一是總擔心為他人帶來麻煩,二是擔心欠下人情債,最在意的也許還是怕傷了麵子,如果自己請人幫忙卻遭到拒絕,那該有多糟糕啊!

這些擔心當然不無道理,但事實上,有相當比例的人並不介意幫助他人,甚至還會以得到他人的求助而高興。原因很簡單,收到求助代表著自己有能力去幫助他人,自己是被人看重並信任的求助對象,由此可以確認自身的價值是受到肯定的,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讚美,至少從感覺上來說,收到求助給人的感受是很好的。而進一步來說,幫人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能收獲他人的尊敬和感謝,如此,自然是樂於幫助他人的。即便是針對他對你的請求給出了否定,那麼你的形象也不會在他的心目中受損,他也不會對你生出反感,因為你求助於他,實際上已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讚美。

由此看來,大多數人是不介意幫助他人的。所以,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妨對著你要求助的人問一句:“能幫我一個忙嗎?”

請人幫忙,態度一定要真誠,無論對方是朋友還是不太熟悉的人,真誠的態度永遠是必要的。態度代表著你對他人的尊重,也代表著對某人能力的肯定,如果求人幫忙還像個大爺似的對著自己尋求幫助的對象頤指氣使,肯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態度不叫作請人幫忙,應該叫作使喚人。態度太過隨意同樣可能讓人不舒服,收到求助的人心裏可能會想:沒錯,我們是朋友,但是我希望在我出力幫助你的時候,也能得到你的尊重。

求助於人必然會與對方的交往更加頻繁,無論是來自行為上還是言語上,這種接觸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那麼最後由此使得友情更加深厚的概率自然就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