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涉及具體求助的事務也是有一定的技巧要遵循。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求助的這件事很難做。比如,在去談一個大單項目的時候你比較沒有信心,想約上公司裏的談判高手Tim一起去幫忙。你如果說:“Tim,今天的客戶很重要啊,我心裏七上八下的,要不你陪我去吧,幫我一下,我真不知道怎麼辦呢!”
這時候Tim可能會想:我可不能答應,如果談好了倒沒什麼,如果沒談好,不但顯得我自己很沒能耐,還會落個埋怨,這種事情我才不要去做。所以,最後Tim還是拒絕了。
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可能就會讓Tim欣然前往。你可以說:“Tim,今天我要見一個大客戶,我準備好了一切,要好好發揮一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能跟我一起去嗎?我得需要一位高手的指點,以防我漏掉什麼或者哪些方麵做得不恰當,如果你能去,我就太高興了。”
這種說法既真誠地讚美了對方的能力,又避重就輕地提出了要求,告訴Tim整件事由自己扛著,他的責任隻是在必要的時候指點一下,這下子責任就輕了,他自然就樂意去幫忙了。求助於人要盡可能把要求具體化,別讓他擔太重的責任,否則即便是感受到你真誠的讚美和肯定,他也會覺得“受不起”。
除了把求助具體化、責任淡化之外,還要注意請人幫忙要適度,不能什麼事情都要請人幫忙,否則隻能惹來討厭。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事無巨細都求人幫忙,小到買盒飯、收發快遞、代班、借車、接送朋友,大到借錢、代辦重要手續……各種各樣的求助讓人煩不勝煩,而他們求助的理由總是那麼輕描淡寫的一句“來不及了”“我忙不過來”“家裏有點兒事兒”,也不管別人是不是忙得焦頭爛額,好像他的事情才是最要緊的。這種人通常會被人視為洪水猛獸,要敬而遠之。如果你不想透支自己的人情賬戶,想在別人的心中留個好印象,那麼還是要注意適度,不要濫用自己的請求。
如果別人確實不願意或者沒能力去幫你,你就要適可而止,不要步步緊逼或者苦苦糾纏,否則會傷了彼此的情誼,還會令對方覺得厭煩。如果別人接受了你的求助,幫了你之後,一定要記得感恩。除了口頭上的感激之外,如果別人因為幫你造成了什麼損失,你也應該及時給予補償。千萬不要做在接受過別人幫助之後就立刻健忘症複發的“白眼兒狼”,在別人需要幫忙的時候你也應該及時伸出援助之手。
借力打力,逐客令也有人情味
朋友很重要,朋友多了才能互通有無,發展才能更加順利。但是朋友多了也有煩惱,來往的過程總是花去我們太多時間,尤其是在朋友登門造訪的時候,在不得罪他的情況下下達逐客令就成了一門技術。逐客令富有人情味,關鍵還是要借力,借力打力才能不傷朋友麵子。
有時我們很希望能夠和三五知己暢聊盡歡,有時則更喜歡獨處,一個人想休息就休息,想看書就看書。但是總是有朋友會選擇這個時候登門擾了你的興致,而且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原本可供我們支配的時間就這麼浪費過去,實在是讓人覺得焦急、煩躁,但是如果貿然地請朋友出去,又很容易損傷彼此的情誼。“請神容易送神難”,怎麼才能對這些不請自來的朋友下逐客令,同時又不傷了彼此的麵子和情誼呢?的確,向訪客下逐客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事在人為,動動腦筋,在必要的時候就能送走那些不肯離開的客人。
自從無意間得知鄰居梁宇是名象棋高手之後,張兆遠就格外高興起來,他可是個象棋迷,以前下象棋要到公園裏去才行,可是現在完全不用了,鄰居家就有一位高手。於是,張兆遠就成了梁宇家的常客,兩個人坐在客廳裏下棋,經常一下就是好幾個小時,這下梁宇的妻子豆豆不高興了,以前梁宇可是個好丈夫,現在可倒好,洗衣服、洗碗等各種家務什麼都不做了。可是每次和梁宇說起這個問題,梁宇都無奈地說:“我有什麼辦法,都是鄰居,難道我趕他走不成?”豆豆心想也是,轉念一想,張兆遠這麼天天不著家,難保他的妻子秀秀就一點兒怨言沒有。於是,趁著張兆遠和梁宇在家下棋的時候,豆豆就去了張家,兩個女人坐在一起聊,說起家裏的男人,秀秀直抱怨,說張兆遠天天就想著下象棋,連家都很少回了。豆豆連忙把自己的馭夫術一招一式全部傳授給秀秀。從那之後,張兆遠就很少去找梁宇下棋了,即便偶爾造訪,也是停留一陣就走了,因為“晚了秀秀又得嘮叨了”。
借由他人的口來逐客,的確可以更有效。類似的還有家中剛剛誕生小寶寶的,可以提前和家人說好,朋友來了得去洗尿布,或者去煮飯燒菜,忙個不停,對方也就沒辦法和你在家裏暢聊了。如果覺得這樣失了麵子,也可以交代朋友,小孩子睡了,咱們小聲點兒,然後你的聲音盡可能地小,讓朋友覺得聽了實在費勁,那麼他心中的煩躁感就會越來越強。這時你可以說:“不如改天咱們去你家聊吧,這樣太費勁!”如此輕鬆達到了逐客的目的。或者在大門上貼一張“家有幼兒,請勿喧嘩,多謝!”的字樣,這樣做好像是給周圍鄰居看的,實際上同時也可以對來訪的客人起到警示作用,他看了便不好意思再在你家逗留,以後再聊天聚會之類的,便隻能在外麵了。但是,這種情況並不適合那些單身的人,沒有妻子兒女,老人又不在身邊,那該怎麼做呢?羅鬆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
李穎軒打電話給羅鬆,表示自己和女友吵架了,想到他那邊去住一晚。羅鬆聽了立刻說道:“真抱歉啊,我正在外地出差呢,沒辦法給你開門啊!”又一次,李穎軒去找羅鬆,羅鬆把頭發弄亂,打著哈欠過來給他開門:“不好意思啊,最近為了趕設計,一連忙了兩天和一個通宵了。你進來自己玩吧,我得去睡一覺,困死了!”李穎軒隻好說:“算了,你趕緊睡吧,我可不準備在你這兒睡覺!”或者提前設定好鬧鍾,在聊了一會兒之後,鬧鍾響,當作接電話:“什麼?你到車站了?好,我去接你!哦,不行,我朋友在這兒呢!”這時候,對方要是識趣的話自然會立刻告辭而去。如果看朋友還在呆呆地坐著,進而可以接著說:“要不這樣,我問問朋友,看他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去啊……”這時候對方大多會告辭,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把朋友送走,你就可以回家繼續做自己的事情了。當然,我們可以像以前電影裏的科學家一樣在牆上貼上一張諸如“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鍾”的條幅,但是可能會被人鄙視為“老土”。所以,在下逐客令的時候,最好還是把自己變成演技派。
還有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鼓勵他發展自己的興趣。比如朋友喜歡練習書法,那麼你便可以對著他的書法大大稱讚一番,然後告訴他:“隻需再進步一些,足可比擬王羲之了。過幾天送我一幅墨寶如何?”對方聽了一定大為欣喜,會刻苦練習他的曠世之才,以後恐怕你再想去找他聊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隻要多多開動腦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情況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逐客之道,在不傷害雙方麵子的前提下借力打力,讓客人不送自走。
人人都愛麵子,切莫把話說絕
打人不打臉,傷人不傷麵子。中國人向來注重麵子,給人麵子就是給自己開路,傷人麵子就是給自己堵路。為人處世,切記要給人留足麵子。
我們一向很看重麵子。美國傳教士明恩傅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說:中國人寧肯不要性命也要保住麵子,最顯著的一個表現就是一名官員在被行刑的時候,皇上給予他一種特別的恩賜,那就是讓他穿著官服俯身赴死,這樣做就是為了保住他的麵子。雖然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也都希望能保全自己的顏麵,但是中國人無疑比其他國家的人更看重麵子的問題。
春秋時期,鄭國的大臣子家和子公去拜見鄭靈公。在宮殿外麵,子公突然食指大動。子公對子家說:“今天有美食吃。”子家問他原因,子公說每次有美食時,他的食指就會顫動。子家起初不信,後來入了王宮,發現果然有美味的鱉湯,子公與子家相視而笑。鄭靈公問他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事情的始末告訴了鄭靈公,鄭靈公微微一笑,什麼話也沒有說,到了吃飯的時候,鄭靈公將鱉湯分與眾臣,唯獨沒有給子公。子公偷偷伸個指頭到鱉湯裏,嚐了一口便大搖大擺地離開了。鄭靈公大怒,要殺掉子公。但是子公先行發作起來,殺掉了這個不給他麵子的“無道昏君”。因為一樁小事釀成巨大的悲劇,好像有些過了頭,但事實上,事關麵子的事情在國人眼中從來就不是小事。人可以吃虧,明虧、暗虧,什麼虧都能吃,唯一不能吃的是麵子上的虧。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周全,不要傷了別人的麵子。
《史記·遊俠列傳》中曾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洛陽某人與人結怨,很希望能找個人從中化解矛盾,與對方言歸於好,可是他請了十多位當地頗有名望的人幫忙登門做說客,以求得對方的諒解,可對方始終不肯原諒他。萬般無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名叫郭解的俠客,希望他能幫忙做一次說客。郭解答應了他的請求,登門勸說那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後,對方終於答應不再追究。郭解的任務順利完成了,照理說應該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郭解對那人說道:“我聽說在此之前洛陽本地十幾位頗有名望的人來調解糾紛,卻未能如願,如今您給我麵子終於讓事情得到了解決,讓我深感榮幸,但是同時又要為自己擔心。那些有名望的人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居然讓我給解決了,難免會讓他們感覺失了麵子,請您務必再幫我一次,裝作不曾給我麵子。我離開之後,幾位有名望的本地人會再次登門遊說於您,屆時您再給他們麵子,讓此事和解。多謝了!”
緊接著,郭解又讓求助者請來那些有名望之人,請他們再次登門做說客。果不其然,這十多人不辱使命,麵子得以保全,回來的時候都是興致高昂。
麵子從某種程度上說,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和尊嚴。在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被尊重和實現自我價值”更是人類在滿足生理、安全後緊隨其後的問題。我們的內心都是渴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喜愛和尊重的,所以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受損,人人都愛麵子。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要記得給人留麵子,別人有了麵子,自然會對你心存好感,屆時你再有所要求,他便不會吝惜幫忙了。
卡耐基年輕的時候,曾舉辦過一個宴會。在宴會上,一位賓客發表了一番祝詞,卻把其中一句來自莎士比亞的話說成了是《聖經》裏的。年輕的卡耐基按捺不住,上前對那名客人說道:“您剛才說的話是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而不是《聖經》!”這位賓客卻不肯承認:“肯定是《聖經》上的,不可能是莎士比亞說的。”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便去問卡耐基的好友賈蒙,他可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不可能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誰知賈蒙卻說:“是卡耐基錯了!”卡耐基聽了很鬱悶,在宴席結束之後問賈蒙:“那句話明明出自莎士比亞,為什麼你卻說我錯了?”賈蒙說道:“你覺得在宴席上讓一位賓客失了麵子,這件事你做得很對嗎?賓客來參加你的宴會,你為什麼要為一個無謂的問題和他爭辯呢?像這次的衝突,希望以後越少越好。”
的確,在很多時候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為了麵子也依然不肯承認,如果有人執意要解開真相,讓我們失了麵子,那麼我們也一定要把他拖下水,讓他沒麵子。所以,在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有機會為他人保全麵子,那麼對方一定會對我們感激不已,以後再對他有所要求,他也自然會大開方便之門。
除了不傷及他人的麵子,同時還要注意給人麵子要給足。有的人聲望、地位都很高,結果你偏偏不給他應有的待遇,而是將他和普通的賓客放在一起,那就是一件很不合適的事情,會讓對方覺得沒了麵子。
趙韓伊在公司是一位金牌銷售,別人怎麼都搞不定的案子,隻要他一出馬,一準拿下。有人問他個中的竅門,趙韓伊總是微微一笑,連說是自己運氣好。真的是他運氣好嗎?當然不是,隻不過趙韓伊深諳麵子之道,他可不願去做一個給人傳道授業解惑的夫子,擺高了自己的位置,並不會給他人帶來好感,所以他對自己的竅門從來是絕口不提的。其實,趙韓伊的成功之道說起來就兩個字——麵子。無論客戶是什麼人,他都是謙虛有禮。談論起價錢的時候,趙韓伊從來都是文質彬彬,以一個“拖”字來應付,對方摸不著他的心意,慢慢地也就撐不住了,這時候趙韓伊又會在對方給出的價格上再探討出一個友情價,合作自然皆大歡喜。即便是應對那些火氣很大的客戶,麵對對方的猛攻,趙韓伊也謹遵和氣生財,寧肯犧牲掉自己的麵子也要保持一團和氣,因為麵子是最要緊的,如果自己也站起來開火,那麼對方下不來台,生意自然也就沒得做了。很多和趙韓伊合作過的人都在他那裏得到了麵子,進而成了他的朋友,朋友又會帶來新的朋友,所以趙韓伊的金牌銷售地位也就屹立不倒了。
不僅是在做生意的時候,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給他人留麵子。如果我們不給人麵子,那麼我們自己的麵子也就很難保住了。隻有懂得保全別人的麵子,才能更容易得到人心。
傾聽是種禮貌,更是一種交流
會說還要會聽,表達自己的同時更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多給別人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不但可以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還能表達出自己的尊敬,獲得別人的好感。
在這個世界上,最省力、最富有感染力的交流方式有兩個,一個是微笑,另一個就是傾聽。微笑可以瞬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傾聽會使人更受歡迎。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往往會比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有更好的人緣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是和人的本性分不開的。
從心理學上來說,每個人80%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表現自己而不是讓別人表現是一種本能。所以,如果我們願意把表現的機會留給別人,讓他在表達中獲得滿足和有被尊重感,那麼在交談結束之後,我們往往就能收獲好人緣兒。
卡耐基先生在參加一次聚會時,鄰座的女士知道卡耐基曾寫過很多世界各地的旅遊見聞之後,便饒有興趣地問卡耐基可不可以給她講一些有趣的見聞,因為她和丈夫前段時間去非洲,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卡耐基聽了女士的話,立刻驚叫了一聲:“非洲?那一定是一次很愉快的經曆吧!我一直很想去卻沒有機會呢!你能告訴我一些非洲的見聞嗎?”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女士興高采烈地向卡耐基說起了自己在非洲的經曆和見聞。卡耐基一直很認真地傾聽,讓女士把她的話題繼續下去。聚會結束之後,女士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卡耐基並約他下次見麵的時候再聊,女士對卡耐基的印象真是好極了。
其實,在整個交談過程中,卡耐基沒說幾句話,他所做的隻是滿足了女士傾訴和被傾聽的需求。而恰恰是他在整個過程中的認真傾聽讓女士獲得了被尊重的感覺,進而也讓他自己收獲了對方的好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傾聽代表的是一種不加言辭的讚美和尊重。可惜在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人不了解或者不願意了解這樣的事實,他們總是希望一直說下去,而不是傾聽,卻不知道訴說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好人緣兒,甚至可能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感覺更差。
當我們遇到什麼喜事或者心中愉悅的時候,總願意把這份喜悅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神采飛揚地向另一個人訴說一些令他高興的事,那種興奮溢於言表。其實,這樣做的後果除了讓聽者覺得厭煩和嫉妒之外,沒有任何益處。就像法國著名哲學家羅西菲戈說的那樣:如果你在別人麵前炫耀,你將得罪他;反之,如果你讓別人在你的麵前炫耀,你將收獲友情。事實就是這樣,當一個人在其他人麵前滔滔不絕地炫耀之時,聽者大多會感受到壓抑,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嫉妒,不用懷疑,這是人的本性。德國人經常說到這樣一句話——最令人高興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一直走運的人終於倒黴了。一個人不停地述說自己的好事隻會惹來厭煩,但是如果他願意傾聽,那麼就無異於賜給別人一份最好的禮物了。就像一句西方諺語說的那樣:傾聽是最好的恭維。真正的口才高手需要掌控心理,適時表達,更需要認真而專注地傾聽,即便是一個脾氣火爆、百般挑剔的人,麵對一個有耐心的傾聽者,也會感受到溫暖和尊重。
除了表達尊重和禮貌,傾聽還是一種交流的手段。隻有認真傾聽,我們才能明白對方的意圖,甚至得到意外收獲。
老板講話的時候認真傾聽,不但能給他留下你認真和尊重他的印象,還能把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弄明白,明白老板的意圖之後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工作。
聽成功人士說成功道失敗,不但會讓對方有遇到知己的感覺,還能讓自己從對方的經曆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甚至還能獲得一些意外的商機。
有人說,世界上有很多人之所以不能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是因為他們隻關注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而沒有耐心將別人要說的話聽完。傾聽看上去不難,實際做起來卻不簡單。想要獲得一個好人緣兒,首先要學著去傾聽,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有耐心的傾聽者遠勝於一個滔滔不絕表達自己真知灼見的人。
真正的口才高手都是善於聽的人
在聽的時候不要去思考接下來自己要說的話,像個真正的心理學家一樣,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真真正正地去感受這個人,傾聽他的心聲,這樣做不但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還可以獲得更多人的信賴和好感。
很多人都對人際交往感到壓抑,因為他們總是會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怎麼去麵對一個人,尤其是麵對陌生人的時候,總是莫名其妙地緊張起來,擔心自己說不好,擔心自己說錯話。大多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內心都比較追求完美,更擔心因言語不當而失去麵子,這是人之常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一個是多多鍛煉自己的口才,但這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練習;另一個是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迅速贏得好感的辦法,就是聽了。
聽似乎很簡單,坐下來,別人說,自己隻需付出一對耳朵去聽,多簡單啊!但是事實上,真正的傾聽一點兒也不簡單,尤其是我們專注於聽而不發表自己言論的時候,很多人可能聽一個小時就累了,這絕非聳人聽聞。沒錯,確實很多人都有過徹夜長談的經曆,說一夜都不覺得累,但是這是一種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純地聽。我們說話的時候,隻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就可以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如果是一個認真的傾聽者,他就要跟著對方的思路去走,去理解對方的意思。如果對方說的話和自己的認識相衝突的話,他還必須得克製住自己反駁的欲望,強迫自己的思路跟著對方走。其實,這個過程隻要我們嚐試一下,就會明白其中的感受——聽其實比說更累。為什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的麵前一言不發,到了心理醫生那裏卻肯說話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做父母的總是想用自己的經驗去糾正孩子,他們在孩子開口說了一段話之後就會出聲糾正或者指責孩子的謬論,既然他們不肯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肯聽孩子說,那麼孩子自然也不肯聽他們說了。而在心理醫生那裏,孩子可以暢所欲言,因為大多數成功的心理醫生都是以疏導為主,他們引導孩子去說。當孩子敞開心扉地說的時候,就像是一張張開了的網,哪個地方脫了線,哪個地方打了結,醫生能看得一清二楚。在輪到醫生說的時候,他就能一針見血地把其中的症結道出,並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疏導,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他才願意接受醫生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