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一分鍾聊出好人緣》(4)(3 / 3)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一些社會團體中。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無論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裏麵都有一個核心人物,這個核心人物說出去的話往往是很有說服力的,他們的威望是怎麼形成的呢?沒錯,可能是因為修養和社會地位,但是其中一定有不少人是因為善於聽而獲得更大的信賴,這種信賴往往是從心底裏發出的。曾有一位名人說:“自從我學會閉上嘴巴之後,我獲得了更多的威望。”把說的機會留給他人,自己就能收獲好感。人無完人,一個人最容易顯露其缺點的便是其言語。無論他多麼善於隱藏,隻要他說了,言語之間就難免會把自己的缺點帶出來,說得越多,警惕心就越低,展露出來的缺點就越多,就越容易被人發現,尤其是被那些善於聽的人所發現。極具說服力的人輕鬆幾句話,就能讓你驚歎,感覺好像遇到了知己一般,所以你願意聽從他、跟隨他。如果這個人是個善良的導師或者積極向上的人,他真心地開導你,那麼你人生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想要快速抓住人心,就要多聽少說,把說的機會留給別人。這樣做,不但可以讓你更清楚地看到這個人的內心,知曉他的喜好與禁忌,進而迅速結交這個人。同時你良好的態度也可以將尊重快速傳遞給他人,快速贏得他人的好感。

快速贏得好感,善用附和的魔力

在傾聽的時候適當地予以附和,代表的是一種認同,一種精神上的鼓勵與尊重。在滿足他人傾訴欲望的同時,你也會收獲他人的好感。

聊天必然是雙方都要進行的交談活動,聊天時一個人總是說,而另一個人一直在聽,這種情況還是很少見的。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說了一陣之後,就要由另一個人來說。所以,人際交往除了說之外,還要聽,在聽的時候給予對方一些積極的反應也是很必要的。

有一位美國專家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的第一個階段,讓學生們毫無表情地低頭聽教授講課,不做任何反應,這位教授也一直是照本宣科,毫無激情。而在實驗的第二個階段,專家讓學生們對教授的話語做出積極的反應,學生們不但和教授有眼神上的接觸,還時不時地附和一下或者點點頭。在這種情況下,教授的情緒變得高漲,他開始加入一些手勢,並且語言也活潑了許多。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就能看出,在對方說話的時候適當地附和很顯然會讓說話者受到鼓舞,並給予更加熱情的反應。當然,這種附和也是有技巧的,不是隨意的“嗯”或者“哦”就可以的。

女大當嫁,一個27歲的漂亮女孩很希望盡快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但是在接觸了好幾個男孩之後,她失望了。朋友問她:“甲小夥兒不行嗎?他人品好又收入不菲。”女孩回答:“甲小夥兒別的都沒什麼,最大的毛病就是總喜歡賣弄文采,有時候說到興頭上完全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既然是談戀愛,怎麼能一個人說呢?他既然那麼喜歡說,就回家找麵鏡子自己對著說去吧。”朋友又問:“那麼乙小夥兒總可以了吧,他好像不是個話癆。”女孩歎口氣說:“的確,乙小夥兒話不多,但是每次我說起公司裏的事情,乙小夥兒都是‘嗯嗯啊啊’的,看上去就是心不在焉,連附和的話都不會說。”最後,女孩總結道:“物質我不缺,帥氣更不是我看重的,我想找的是一個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還能坐在一起聊天的人。”

女孩的苦惱其實頗具代表性,的確,在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口若懸河的人,也不缺少願意聽的人,但是偏偏缺少一種既懂得聽又懂得說的人。有時候,我們在麵對地位、年紀比我們低的人說話的時候,他們是在聽,但是他們的聽並不能給我們以喜悅或者尊重,因為他們在聽的時候並沒有用心,他們做的隻是一種表麵功夫。

為什麼說是表麵功夫呢?仔細回想一下我們與人交談的經曆就能明白。我們很多人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表麵上很用心,不時地點頭或者發出“嗯”“哦”的聲音,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別人所說的話上,因為我們還要考慮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所以我們能做出的附和是很有限的,或許交談的雙方都不會發覺這個問題,但是談話的效果是雙方都不能盡興。再看那些人緣兒頗佳的人或者心理學家,他們可以說,也可以聽,在說的時候是有針對性地說,聽的時候也是全神貫注地聽,並總是可以以豐富的語言來附和引導對方,讓他說出心裏話。舉個例子也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小丙對小戊說:“我最近很煩躁,一個同事老是針對我,我就和他吵了一架,現在我更煩躁了。”小戊說:“哦。”小丙說:“唉,我好煩,感覺自己不能在這個公司待下去了。”小戊說:“誰說不是呢?現在變態的人到處都是,我們公司就有一個同事,整天找人借錢又不肯還,我真想揍他一頓……”

小丙找小戊聊天,小戊表麵上是在聽,實際上卻是在想自己的事情,結果話題自然就偏離了,小丙心裏的煩躁症結最終也沒有解開。這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在針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時所做的附和。如果感興趣的話,對話可能是下麵的情景。

小丙對小庚說:“我最近很煩躁,剛剛和一個同事吵了一架,吵完更煩躁了。”小庚立刻吃了一驚:“是嗎?那麼最後誰占上風了呢?”小丙說:“好像是我吧,因為我火氣比較大,大聲吵了幾句他就不吭聲了。”小庚說:“那你還挺厲害的,也許他是覺得理虧了,對了,你們是因為什麼吵起來的呢?”小丙說:“好幾天前的事情了……”

對於小丙的困惑,小庚倒是有興趣去聽,但是他更關注的是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地附和或者詢問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根本沒有去考慮小丙的困惑,也沒有想到站在小丙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更不曾設身處地地去引導好友。所以,即便小丙能夠在小庚那裏一吐為快,但是這對他的處境並不會有什麼幫助。我們真正想得到的附和應該是下麵的這種情況。

小丙對小丁說:“我最近很煩躁,和一個同事吵了一架,現在我更煩躁了。”小丁說:“這種事情幾乎每個職場人都會遇到,別放在心上。”小丙有些吃驚,他問小丁:“你說的是真的嗎?”小丁答道:“當然是真的,我身邊很多朋友在工作中都和人起過衝突,還有個甚至動手了呢,磨合期的時候出現這種問題是很常見的。”小丙聽了,頓時鬆了口氣,說道:“那我就放心了,我剛剛還想是自己的問題,正打算換工作呢。”小丁說:“放心吧,過段時間就好了。”

在整個過程中,小丁不但很認真地規勸好友,還把話題往好的方向去引,避免讓小丙回憶之前那些不愉快的經曆,幫助小丙從壞情緒中走出來。所以,他是小丙三位好友之中最能讓人感受到溫暖,並樂意與之相處的人。

想要在人際交往中收獲好人緣兒,適當的附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告訴你他很不開心,那麼你作為朋友的責任,就是讓他開心起來,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不開心,說不說隨他的意願,一味地想要去刨根問底探究原因,可能反倒令人反感。

附和對方同樣也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首先,附和應該是對對方的肯定,無論他說話的時候是興高采烈還是垂頭喪氣,你都應該對他持肯定態度。既然在聽別人說話,就不要再去發表自己的看法,作為傾聽的一方應該尊重對方,在別人說出對某事的看法時,你可以說“應該是這樣”“大抵如此”“我想也是”,而不要說“但是”“不過”這樣的話。這樣才不至於打斷別人的話語,讓他說下去。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隻是一種感情上的溝通或傾訴,沒必要像辯論賽一樣弄個兩邊不痛快。當然在附和的時候也要盡可能地加入一些肢體動作,比如,同意對方看法的時候點點頭,或者聽到驚險的事時瞪大眼睛等,都可以給對方以鼓舞,讓他繼續說下去。

不容忽視的言行舉止

包裝人人都會,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心理,就要有見微知著、小中見大的本領。通過觀察未經掩飾的微動作、發自本能的語言應對,我們便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將溝通進行下去。

正如行為學家所說,麵對大事人們會表現出自己希望能夠表現出的樣子,但是在小事上便會做回自己。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從點點滴滴的小細節著手,分析其個性,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是最接近真相的。

明末清初,皇太極派範文程前去遊說被俘的明朝大將洪承疇。麵對皇太極許下的諸多好處,洪承疇義正詞嚴地給予拒絕。範文程正擔心無功而返,恰好從房梁上落下一點兒灰土,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立刻用手指把身上的灰土彈去。範文程回去之後,將席間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部告知皇太極,皇太極聽完就笑了,他對範文程說:“洪承疇不足為懼,他定會歸降我大清。一個連自己的衣服都這般愛惜的人,怎麼可能會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呢?”之後,皇太極親自去探望洪承疇,然後將貼身的狐裘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說道:“先生這下不冷了吧?”洪承疇癡愣半晌,之後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天賜明君,人若奈何?”便跪下叩頭,正式歸降了皇太極。皇太極信守諾言,不但給予洪承疇諸多封賞,還開席設宴,大肆款待他。眾位大臣很不服氣,認為皇太極對洪承疇好得有些過分了。

對此,皇太極說:“我們努力了十幾年,就是為了入主中原,現如今得了洪承疇這麼一個熟悉中原的向導,如果不能讓他後顧無憂,又怎能讓他傾盡全力為我們效勞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皇太極知人、用人之道的正確,靠著對手下大將的了解,他才能指揮若定,知人善任,以至於後來可以揮斥方遒,創下一統中原的豐功偉績。皇太極從一個小小的細節上就能看出洪承疇的個性,其洞察力不可謂不強。人們常說,細微之處泄天機。雖然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創立豐功偉績的念頭,但是掌控人心的確能讓我們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

從一個人坐著的姿勢來看,隻要是坐著,總是忍不住抖動雙腿的人一般比較自私,占有欲很強,但有時也能提出一些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將左腿疊在右腿上、兩手交叉放置大腿兩側的人,一般都很聰明,有很強的自信心,願意盡自己的努力去行動,但他們往往朝秦暮楚,遇到好事就會得意忘形;將右腿疊放在左腿上、兩手交叉放置大腿兩側的人,雖然表現出的樣子是和藹可親的,但事實上性情冷漠;兩腿兩腳並攏,雙手放置於膝蓋上,這種人一般性格謙遜溫和,雖然內向卻有很多朋友,喜歡按部就班地做好工作,自律性高;兩腿兩腳並攏,兩手交叉放置大腿兩側,這種人喜歡說多過於做,想象力豐富,卻極少有耐心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坐的時候喜歡兩腿膝蓋並在一起,同時叉開兩腳的人,一般個性保守害羞,樂於幫助別人,人際關係一般也很不錯;兩腿分開,兩腳跟並攏,兩手交疊放在小腹的人,一般屬於好戰分子,有勇氣有擔當;坐的時候兩腿分開較寬的距離,兩手位置不定,一般這種人是有較好的人緣兒,好奇心強,但是為人處世難免會流於輕浮;坐的時候喜歡緊緊靠著椅背,姿勢半躺,這種人一般成熟穩重,自製力強,口才出眾。

從一個人走路的姿勢來看,走路時喜歡靠著牆根走的人,一般缺少自信,為人謙虛,有內秀,但是內在的潛能必須要借助外力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對待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表揚和肯定;走路不慌不忙的人一般行事穩重,屬於比較務實的一種人;走路前傾的人一般溫柔且謙遜,有修養,重感情;走路低著頭的人,不是遇到了難題就是受到了打擊;抬著下巴走路的人一般比較強勢,也會有些傲慢;走路比較快的人一般個性比較開朗,做事有目標。

從一個人站立的姿勢來看,站的時候不能挺直腰身、視線低於水平線的人一般膽小沒自信,做事畏首畏尾,不敢承擔;站的時候兩腳與肩齊、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的人,一般做事有魄力,自信正直;站的時候雙臂抱胸的人一般比較緊張,或者對周圍懷有警惕,比較消極;喜歡雙手插進口袋的人,除了天冷的原因之外,還可能是源於其愛挑剔的個性,有的則玩世不恭。

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根據個人的小特點來察看他的心理。例如,一般方向感差的人依賴性比較強,動不動就喜歡找個鏡子照來照去的人一般比較自戀,看見便宜貨就忍不住走上前去買上幾件的人一般缺少自製力,接電話總是避開他人的人疑心比較重。

以上我們所說,是針對人的下意識行為。如果一個人經過專門的訓練,舉止都是中規中矩,那麼我們便不可以再通過他的身體姿勢來判斷其個性,而是通過他的言談來判斷其個性。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琳達·米克裏斯特博士在其發表於1992年的《我希望這樣說:讓你遠離麻煩並走向成功的溝通方式》論文中提到了六種溝通方式,極具代表性,獲得了國際學界的一致認同。在這篇論文中,米克裏斯特博士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分為六種:貴族式、蘇格拉底式、內省式、長官式、候選人式和議員式。根據不同的溝通風格采用不同的策略,就能將自己的麻煩降到最低,產生較好的溝通效果。貴族式的人喜歡有話直說,什麼話都可以擺出來說,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有時欠缺考慮;和人交流的時候,不喜歡拐彎抹角,喜歡直入主題。和貴族式人物溝通,就要坦率、直接道出重點,那些可能是他們無意說出來的話完全可以忽視掉。蘇格拉底式的人在交談的時候總喜歡擺出一堆問題,然後讓對方跟著自己的思路去走,這種人有極強的說服力,更喜歡討論和爭論,所以和這種人打交道,耐挫力一定要強,因為他們總是可以從對方的言談中挑出毛病。內省式的人一般更看重人際關係,說話也會看人下菜碟,喜歡且善於傾聽,一般缺少威信。和這種人打交道,就要和其建立起感情上的聯係,言語要委婉而不強勢,充分考慮他的感受。長官式的人一般隻喜歡說而不喜歡聽,不喜歡一對一的交流方式,他關注細節,更關注結果。和這種人溝通,可以先奉承幾句,然後將觀點擺出,留足時間讓他仔細分析,如果他覺得好,就會接受你的觀點。候選人式的人熱情隨和,有耐心,詞彙量豐富,喜歡通過交談來解決問題。和這種人打交道,首先要好好聽他們說,然後用事實論據來印證或反駁他的觀點。議員式的人在六者之中是最智慧的,在交談開始之前,他會視察環境和人,並有針對性地選擇溝通方式,說時巧舌如簧,聽時也很用心,很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和這種人打交道要格外小心,不要輕易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要好好地觀察他們,並審時度勢,有針對性地溝通。

當然,看透一個人的個性心理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多多觀察和分析,並有針對性地練習,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可以把話說到人的心坎裏的口才達人。

透視微表情,洞察人心方能一語中的

如果把人比作電腦,那麼人的臉無疑就是顯示器了,言語可以偽裝,人的麵部表情卻大多能顯示一個人真實的想法。通過人麵部的表情觀其內心,溝通便可以更加順暢。

現代心理學家證實,人的心理動向是完全可以憑借麵部表情來推斷個大概的。

春秋戰國時代,梁惠王即位,廣招天下賢士,有客卿向他舉薦了淳於髡。但是,梁惠王連續兩次召見淳於髡,屏退左右之後,淳於髡卻不說話。梁惠王很生氣,向客卿抱怨:“你對我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幹,那麼為什麼我連續兩次召見他,他都一言不發呢?”客卿把梁惠王的話轉述給淳於髡。淳於髡說道:“我第一次見梁惠王,他麵有馳騁之色,一定是在想著驅馬奔騰之事,所以我沒有說話;第二次見梁惠王,他麵有享樂之色,定然是想著聲樂享樂之事,所以我也沒有說話。”客卿將淳於髡的話轉述給梁惠王,梁惠王聽了,立刻驚歎道:“淳於髡先生果然是高人啊,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正好有人送上一匹馬,我還沒來得及去看,所以心中一直惦記著;第二次見他的時候,有人剛送上一名歌姬,我還沒來得及去聽,所以心中也在想著聲樂之事。”

淳於髡從梁惠王的麵部表情就能看出其心中所想,識人手段不可謂不高明了。或許我們不能像淳於髡一樣看出別人心中所想,但是至少可以利用現代心理學知識,通過審視人的表情來推斷一個人心中的真實想法,這對我們在聊天之中更有針對性地說話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從表情看內心,除了我們平時所知道的那些喜怒哀樂所表現出的常見表情外,我們也應該讀懂一個人的微表情。在現實中,也許有的時候人們因為要顧慮別人的感受,會盡量避免表露某種表情,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麵部的微表情來看一個人內心的情緒。

一個人在傾聽的時候眉頭稍蹙,大多是對對方說的話有疑問,或者突然想起什麼問題想問一下對方;牙齒咬著嘴唇,一般是緊張或對接下來要說的不太確定;鼻頭冒汗的人,不是剛剛吃了辣椒,那就一定是心跳加快;臉色泛紅,要麼害羞,要麼就是心虛了。

麵部的表情70%由眼睛表現出來。我們看一個演員演戲,眼睛無疑是最考驗演技的地方,因為眼睛大多是跟著人的內心活動而活動的,語言、動作很容易掩飾,但要掩飾一個人眼睛的表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睛瞬間張大,大多是對方所說的話超出了他的預料;眼睛先向下看,之後又突然上翻,說明他已經將對方所說記在了心底。

當然,眼睛的表現大多展露在眼神上。曹操曾派刺客去刺殺劉備,諸葛亮便是從來人“視線低而閃爍不定”看出了他真正的目的。從眼神來看一個人的心理動向,可以稱得上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了。眼神沉穩的人,一般對你所說的事甚有把握;一個人麵對你的問題眼神散亂,那麼你再多說也無益,他是解決不了的;說話時眼神陰沉的人,一般都是想到了對付他人的辦法;如果一個人眼神呆滯,那麼他可能對即將麵對的問題感到六神無主了;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眼珠轉得很快,多數是心懷鬼胎,想著去整治他人。

麵部表現是主體,但是同時也不能忽視一個人頭部的小動作。在交談中總是隨著言語不時地搖頭晃腦的人,一般自信心特別強,喜歡表現自己,有較強的進取心,但是因為太重視自己,所以人際關係一般會有所欠缺;在說話的時候總喜歡笑的人,要麼是心情特別好,要麼就是天性樂觀、性格開朗,這種人人際關係一般都比較好,是知足常樂的一種人,他們很珍視親情、友情和愛情,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缺少進取心;在說話時麵部表情豐富,即便是麵對很多人也總是擠眉弄眼,這種人雖然比較高傲,卻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手;說話的時候總是緊盯著對方卻又不是源於對對方的喜愛,這種人一般比較強勢,做事我行我素,喜歡表現自己,一旦認定目標就會全力以赴;說話的時候總喜歡抹嘴、捏鼻子的人一般世故圓滑,但缺少主見;說話的時候常常低頭的人,一般為人比較謹慎,喜歡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地做事。

通過一個人的微表情與動作去看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便可以快速找出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對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少走彎路無疑會有很大幫助。當然,除了看書學習之外,還需要在生活中多多觀察,不斷累積經驗,這樣才能真正地成為一名識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