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論人長短,背後讚揚得人心
背後不說人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人際交往規則。但是,更高明的人往往把背後說人變成一種巧妙的恭維,在故作無意間恭維了對方,也抬高了自己。當麵恭維也許會讓人懷疑你的用心,但是背後讚揚往往會收獲奇效。
中國人很熱衷於交流,這一點和一向直來直往的外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講究先交朋友後談生意,聊天自然是促進感情、擴充交際圈的最好手段。聊天有一個眾所皆知的禁忌,那就是在別人背後說長道短。因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隻要說出去的話,就總有傳到別人耳朵裏的一天,這無疑是在為自己擺下一塊絆腳石。再說,即便是在傳播是非的當時,聽者也會對你產生一種不良印象。既然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人不斷地傳播是非呢?原因再簡單不過,因為在傳播是非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在述說他人是非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因為這個秘密是他所獨有的,而聽者專注又好奇的眼神無疑又會讓他獲得一種滿足感,加上對大多數人來說,傾訴本身就是一件快事,所以盡管很多人都知道說人是非是要冒著一定風險的,但依然控製不住說的欲望。
對於說人是非者來說,傾訴或許可以讓他得到心理上的快感,但是對傾聽者而言完全是另一回事。或許說人者覺得傾聽者是好奇而專注的,可也許傾聽者在得知秘密之後對說者會產生一種發自心底的鄙視,而且在旁人看來,一個論東家長西家短的人,和一隻嗡嗡叫的蒼蠅沒什麼兩樣,都是讓人討厭的。想用八卦來拉近與他人關係者,注定會事與願違。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喜歡說人隱私的人,他既然可以說他人的秘密,自然也能說出自己的秘密,對這樣的人,還是敬而遠之的好。雖然在背後論人長短的行為不好,但是我們可以在談話中用舊瓶裝新藥,把說人是非變成一種巧妙的恭維。
有一天,有人告訴林肯,國防部長斯坦頓說林肯像個長臂猿,還說他是個蠢笨的傻瓜。按照一般人的思維,聽到別人這樣說自己,一定會惱怒地去反駁,並以言語攻擊對方。但是林肯沒有那麼做,他微微一笑,說道:“斯坦頓將軍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他說的話總是八九不離十的,也許我真的如他所說,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呆笨不盡如人意了,我得好好反思一下。”
林肯所說的這番話,很快被傳入了斯坦頓的耳中,他沒有想到林肯竟會如此大度,更沒有想到自己在林肯心目中的印象居然是好的。這番評價讓他重新審視自己與林肯之間的關係,以後林肯提出什麼議案,他也不再像以往一樣必然反駁了。林肯去世之後,斯坦頓對著他的遺體說道:“他雖遺世,但曆史將永遠銘記他!”從這句話就能看出斯坦頓對林肯的崇敬。
林肯當選總統之後,一直有些反對派看不慣他,他們會公然嘲笑他。如果林肯反唇相譏或者公然示好,也不會令境況絲毫有所改善,但是他最終采用了一種“背後鞠躬”的辦法,借用他人之口,不動聲色地籠絡了反對派,這種手段才是真的高明。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對另一個人示好。讚美的話不好當麵說,就巧妙地借用他人的口委婉地道出讚美,然後自然而然就可以傳情達意了。
蘇玉邁和常新樂在商場上可以算得上是對手了,作為A市家裝市場的兩家最強企業的管理者,兩人明裏暗裏的競爭一直持續不斷,但是境況在另一家外企入駐之後發生了改變。外企財雄勢大,很快就擠占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蘇玉邁看著業務量大減,心中著急,他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常新樂一起聯合本地的多家企業,共同努力對抗外企。兩人之前已經紅了好幾次臉了,怎麼才能冰釋前嫌呢?蘇玉邁很快想了個好主意。
在一次聚會上,蘇玉邁和幾位家裝老板聊天,說到常新樂的時候,蘇玉邁說:“常新樂是我這輩子最佩服的人了,雖然我們之前有些不痛快,但是他這個人腦子轉得的確快,人也耿直,如果不是對手,我一定會跟他成為好朋友……”
這番話很快就傳到了常新樂的耳朵裏,他頗為感慨,沒想到自己在蘇玉邁的心目中是這樣的,看樣子以前是錯怪他了。於是在下一次的聚會上,兩人就站在了一起,共同商討起對抗外企的辦法。
人心就是這樣奇妙,我們都認為當麵講的話不可信,那些經由他人傳來的話更有可信性,因為越是看似不經心的話,越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而且,即便我們說出去的話不會傳到另一方的耳朵裏,聽者也會因為我們對他人的正麵評價而對我們產生良好印象,對於促進人與人的進一步溝通無疑也是頗有助益的。
迂回曲折,話要說得八麵玲瓏
說話直來直去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八麵玲瓏的說話術顯然是人際交往中最安全的方式,既能迅速獲得好感,又不至於在無意之間得罪人,讓說者和聽者能皆大歡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遇見的人能直話直說,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這樣我們就能迅速從他的話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也能很快知道他的用意,省時又省力。但在很多時候,這種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很難動聽起來,有的時候還很容易得罪他人,甚至還可能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給他人攻擊自己的機會。所以,在很多時候,把話說得迂回曲折一些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多向《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學習。
林黛玉初進賈府,王熙鳳看到林黛玉的第一眼,就忍不住嘖嘖讚歎,說道:“天下竟有這麼標致的人物,我今兒總算見著了,竟像嫡出的孫女兒。”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既讚美了林黛玉,又連帶著將賈母和站在房裏的迎春、探春、惜春一起誇讚了一番。如果王熙鳳隻是誇林黛玉一人,說她是難得一見的標致美人,那麼自然就會得罪迎春、探春、惜春以及她們的母親。但是,王熙鳳可沒這樣做,後麵的一句才是重點,“竟像嫡出的孫女兒”一句話,說明賈母嫡出的孫女兒也是一樣的漂亮,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在場上諸位聽來,每個都是舒坦無比,人人都保全了麵子。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也應該首先考慮到對方甚至他人的情緒和麵子,在說話之前要想一想,自己說出去的話會不會傷了對方的麵子,會不會讓旁人聽了不舒服。要做到這一點,最穩妥的辦法莫過於說話的時候保守一些,不要顯露鋒芒,別把話說絕對,通過七分的語言來傳遞十分的意思。這種功夫顯然並不容易,一時半會兒練不成,但還是有些規律可以遵循的。
如果自己要說的話很刺耳,那麼就不妨借用小故事的方式說出來。艾森豪威爾有一次去參加新聞界的聚會,席間有記者不斷向他提出問題。
艾森豪威爾不好當麵拒絕,但是有些問題涉及國家機密,他又不能說。於是,在大家請他講話的時候,艾森豪威爾說道:“我記得小時候到農場裏去,看到一名農夫在擠奶,我就問那位農夫:‘你的奶牛是不是純種的呢?’農夫說:‘不知道。’我又問:‘那這頭奶牛一個禮拜能擠出多少奶?’農夫還是回答不知道。我不停地問,最後農夫不耐煩了,他說道:‘你問我的問題我都不知道,我隻知道這頭奶牛很老實,隻要有奶,都會給你。’”
說到這裏,艾森豪威爾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說這個故事隻是想讓諸位知道,我和那頭奶牛一樣,隻要有什麼新聞,一定會告訴大家。”
聽完艾森豪威爾的話,記者們都笑了,他們自然都明白艾森豪威爾的意思——請別追著我要新聞。
本來可能會讓人很沒麵子的話通過這種迂回曲折的方式講出來之後,變得讓人更容易接受了,自然能得到記者們的體諒。
其實,這種迂回曲折的說話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見到。妻子想讓丈夫幫自己過生日,這樣說道:“親愛的,在26年前的今天,有一個女孩來到這個世界上,從那之後的每一年,她的父母都幫她過生日,去年她結了婚,那個英俊帥氣的新郎發誓要永世愛她,和她度過以後的每一個生日……”丈夫聽到這裏,顯然已經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加上話語之間的恭維,丈夫自然會樂意為妻子辦一個最好的生日宴會。
當然,如果我們說出來的話可能會引起他人的惱怒,那就更加需要小心,必須繞過彎倒過來說。
中期和秦王為一個問題爭辯,巧舌如簧的中期把秦王問得無話可說,占得上風的中期得意揚揚地走出了皇宮,秦王看著他的樣子,氣得恨不能立刻殺了他。這時候,中期的好友恰好站在秦王的旁邊,看到秦王的樣子,心知中期闖下了大禍,於是立刻對秦王說道:“中期這個人實在是太狂妄了,竟然如此對待皇上,如果他遇見的不是像皇上這樣的明君,而是像夏桀、商紂一樣的暴君,恐怕早就被砍掉腦袋了。”
秦王聽了這話,心頭的氣已然消去了大半,也不再好意思因這種小事而怪罪中期了。此人知道直接讓秦王饒恕中期,可能更會導致秦王怒火中燒,於是他避而求其次,選擇了迂回曲折的辦法,把秦王奉為明君,既是明君,自然不會像夏桀、商紂一般胡亂殺人了。
想要掌握迂回曲折的說話技巧,把話說得八麵玲瓏,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摸索學習,日積月累,方能有所成就。
猜透心理再說話
抓住要點,事半功倍;用錯方法,功夫全廢。聊天時察言觀色,摸透對方心理,說對方希望聽到的話,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把話說到心坎裏,這就是虜獲人心的秘訣之一。
麵對同樣的一個人,有的人費盡了口舌也不能獲得他的好感,而有的人隻需簡單幾句,輕輕鬆鬆就能與之相談甚歡。這其中的緣由歸結到根本上,就是話說得對不對的問題。
什麼樣的話才算是說對了呢?判斷的標準不是話語是不是夠精彩,也不是夠不夠幽默,而是是不是揣摩透了人心,把話說到了他的心坎裏。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多或少都是帶著某種意圖的。作為交流的工具,語言除了傳達我們的思想之外,還承載了我們溝通的目的,而目的的實現,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另一方的態度上。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交流才能順暢進行,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所以,說話的時候準確地掌握對方的心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與之交談,才能一語中的,事半功倍,這就是同理心在語言交流中的應用。
同理心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指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思考的方式。說起將同理心運用得最爐火純青的人,就不能不提貪官和珅了。當年乾隆皇帝去世之後,繼任的嘉慶皇帝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抄了和珅的家,一共查獲了總價值約11億兩白銀的資產,這個數目比當時整個清政府年度財政收入的15倍還要多。和珅貪汙這麼多的資產,難道乾隆皇帝在世時絲毫不知嗎?當然不是!那麼為什麼乾隆皇帝知道和和珅貪汙也願意睜隻眼閉隻眼呢?說到根本上,還是乾隆皇帝不肯追究和和珅的貪汙行為,因為和珅是一個讓他覺得不可替代的人。說起和珅一躍成為乾隆皇帝寵臣的招數,實在是再簡單不過,那就是一個同理心,想皇帝之所想,為皇帝之所為。正是靠著這種本事,和珅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賴,成了他最為倚重的臣子。
知道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賦,和珅就特意找出乾隆皇帝所作的詩賦,分析詩賦中常用的典故及其出處,然後花大量時間記誦和進一步研究。前期準備做得足,和珅才能在乾隆的身邊受到寵幸,無論乾隆問什麼,和珅都能對答如流,這不僅讓乾隆有種遇到知己的感覺,還會讓他感到和珅知識淵博,須當重用。
除了這一點,和珅還能做到和乾隆皇帝同情同感。乾隆皇帝的母親去世時,皇帝難過得食不下咽。文武百官紛紛上前勸諫皇帝節哀,說的都是一些體麵動聽的話。但這時候唯獨和珅一句話也不說,他默默地跪在皇帝的身後低首垂淚,之後一連數日不肯休息也不肯進食,弄得自己憔悴不堪。皇帝見了分外感動,深覺天下隻有和珅才能體會到自己的悲愁,因此更對他格外寵幸,盡管皇帝知道和珅有貪汙之嫌,最終還是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有一次,嘉慶皇帝和和珅去拜見當時已經退位的太上皇乾隆帝,兩人見到乾隆帝的時候,他正盤膝而坐,雙目緊閉,口中念念有詞。過了一會兒,乾隆帝睜開雙眼問道:“此人何名?”嘉慶皇帝一頭霧水,和珅卻高聲答道:“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帝這才點點頭繼續閉目默念。後來嘉慶皇帝問起和珅為何知道太上皇所言,和珅回答:“我聽說有種西域秘咒,隻需默念便可令自己討厭的人立即死於千裏之外。普天之下能令皇上如此仇恨的人,莫過於白蓮教賊首高天德、苟文明兩人而已。”嘉慶皇帝聽了立刻連連頷首,心中暗暗佩服不已。
了解其品性,感受其情感,揣測其心意,正是靠著這種本事,和珅最終成了乾隆帝眼前的紅人。其實,在生活中,想要迅速和一個人拉近關係,就要時刻銘記同理心的原理,把自己當成對方,揣摩對方的心理,進而把話說到他的心坎上。如此,很多看起來很難的問題就能輕鬆化解,還能得到對方的信任和好感,能有個好人緣兒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高柏陽去參加一個聚會,正好看到一位有過幾麵之緣的企業家坐在一旁若有所思地喝悶酒。
高柏陽走過去寒暄了兩句,對企業家說:“出來玩兒就隻想開心的事兒,今兒咱哥兒倆不醉不歸。”
企業家舉起杯子道:“沒錯,但是我們公司的一批產品出了紕漏,我根本就笑不出來。”
高柏陽說道:“確實,誰遇見這種事兒都會心煩。”
“這還不算!”企業家說,“我們公司的首席設計師跳槽到了對手的公司……”
高柏陽聽著、附和著,就這樣企業家說著說著反倒情緒好了一些,他對高柏陽說:“謝謝你,兄弟,今天和你說這麼多我心裏舒服了很多,別為我擔心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到時候咱們再坐在一起好好聊聊!”
其實整個過程高柏陽並沒有為企業家提供什麼可靠的建議,他隻是付出了一份情感,感受企業家的困難並給予體諒和尊重,所以最終收獲了對方的好感。
語言的力量有的時候超乎我們的想象,善用同理心的人往往可以抓住對方心理,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裏,如此便可獲得別人的好感甚至信賴。世上那些總是專注於自己而不顧及別人心情的人即便是費盡了口舌也徒勞無功。同樣的一句話,可能說得人笑,也可能說得人跳,區別如此之大,關鍵在於是不是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了對方的心情。交流善用同理心,如此方為上上策。
話別說滿,給自己留條退路
話說得太絕,就容易斷了自己的退路;留點兒餘地,才能給自己轉圜的空間。適當運用模糊言語,既可保全麵子,又能擺脫麻煩。為人處世,理應如此。
中國有句俗話“事不可做絕,話不可說滿”,如果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地把話說滿,那麼就等於堵住了自己的退路。仔細觀察很多成功人士的辭令,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說話總是含含糊糊,有些話甚至是說了也等於沒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越是成功的人士,越需要為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負責任,牽涉的利益是很多的,一句話不慎或者說出去的話不能兌現,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要保證自己說出去的話是留有一定餘地的,適當的時候采用一些模糊言語,可以大大減少生活和工作中許多潛在的麻煩。
新年伊始,歡顏公司敲定了幾個大項目,幾個小組的組長都摩拳擦掌,想要爭取到一個項目,這樣在項目完成之後不但可以在公司揚眉吐氣,還能增加升職的機會。經過一番競爭之後,孫陽和趙謙禮各自拿到了一個項目。
在項目啟動的時候,領導問他們有沒有信心。
趙謙禮點點頭,說道:“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在合約約定的時間內完成。”
孫陽則說:“請盡管放心,我保證提前完成任務。”
在這一刻,領導看孫陽的眼光明顯多了一些讚許。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趙謙禮居然悶聲不響地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務。而之前拍著胸脯打包票的孫陽遇到了難題,導致他在超過約定日期五天才完成任務。這時候再看領導那陰沉沉的麵孔,孫陽知道這次升職的事情肯定是沒戲了。
在生活中,我們都對那些總是喜歡說大話的人心生厭煩,不管他們是出於習慣講大話,或者因為對自己太過自信而打下包票,隻要他們說的話不能兌現,我們就會失望。大部分失望的源頭就是起初他們的允諾已經拉高了我們的期望值,當最後的結果低於我們最初的期望值時,失望、煩躁就是必然的事情了。相反,像趙謙禮一樣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就用好模糊言辭,將領導的心理期望值拉低,結果出色地完成任務之後,就會讓領導產生一種意外的驚喜,這就是人的心理。
明代洪應明在其收集編著的《菜根譚》中曾經說:“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係無厭之人心;禦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大致意思是說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說話辦事,都要事先給自己留足餘地,這樣一方麵可以擺脫麻煩,另一方麵也可以給他人和自己留下麵子。
某天,王新泰和耿永濤開車去辦事,在路上不經意間看到趙經理挽著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走在路上,王新泰立刻說道:“沒想到啊,趙經理竟然也找了情人!”耿永濤仔細看了下說:“也不一定是情人吧?”“一定是,如果不是情人,怎麼會那麼親熱?”耿永濤聳聳肩,不置可否。這下王新泰急了:“我告訴你,如果不是情人,我把腦袋切下來給你當球踢!”耿永濤依然沒有作聲。三天之後,事情的真相揭開了,趙經理領著女孩來到公司,告訴大家那是他的親妹妹。得知這個消息,王新泰立刻就垂下了頭。耿永濤笑著說:“你的腦袋還是留著吧,我也沒時間去踢球。”
王新泰之所以會那麼尷尬,就是因為當初他把話說得太滿了。如果他說“看上去好像是”或者“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話,那麼即便自己的推測錯誤,也可以用“真是出乎意料”這樣的話為自己開脫。當然,這隻是一件小事,最多也就是在別人麵前沒了麵子。但如果是在麵對一件大事的時候還是這樣武斷,那麼就不隻是沒麵子這麼簡單了。現在許多人都習慣用懷疑的態度去看世界,你說得肯定但又缺少理據的時候,人們心中的疑慮反倒會更重。就像一個銷售員推銷東西,他越是把這種東西說得天上有地上無,人們就越是要懷疑,這是人之常情。所以,無論到什麼時候,為了自己的麵子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說話的時候適當運用模糊言語,給自己留下餘地還是很必要的。
麵對他人請求的時候,別一口答應,可以說:“我試試吧,這事兒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或者說:“我會盡全力去幫您做這件事。”而不是“沒問題”“這事兒包在我身上”這樣的話。
在大家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的時候,尤其是那些牽涉利益的事情,你對對方持否定態度,但是直接否決對方很可能會傷了對方的麵子,你可以說:“你的觀點我也讚同,但是在實施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樣很顯然是否決了對方的提案或者建議,但從表麵上看是給對方留了麵子,也為繼續討論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在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如果對方開出的條件不在你的理想範圍之內,你可以說:“您說得很對,您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但是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想在做決定之前好好考慮一下。”這樣無論是對己方還是對方來說,都有足夠的回旋空間,無論合作成功與否都不會引起雙方的不快。
無論何時,話別說滿,用好模糊語言不僅可以保全麵子,還更容易擺脫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