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誰都不敢騙你:FBI教你一分鍾識破謊言》(2)(2 / 3)

齊桓公歎了口氣,說:“好吧,寡人聽仲父的就是了。”

後悔莫及

管仲死後,齊桓公果然把這四個人趕走了。可是,沒有了管仲扶持的齊桓公在政事上顯得吃力,再加上這四個能讓他開心、能給他安慰的人又不在身邊,齊桓公感到很孤獨。不久他又把這四個人召了回來。這些人受到重用,逐漸專權。

沒過多久開心日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病了。據說能祛病除災的常之巫放出謠言,說自己卜算到齊桓公死的日子。之後,易牙、豎刁和衛公子開方一同作亂,關上宮門,築起高牆,任何人不得入內,就這樣斷絕了宮中和外麵的聯係。可憐的齊桓公躺在病榻上,連口水都沒有人端給他。臨死之前,齊桓公討要水喝,隻有一宮女冒死爬進去送水。

齊桓公多寵姬,兒子也很多,這為齊國內亂埋下了隱患。在齊桓公病重的日子裏,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奪國君之位。

這一年的冬天,齊桓公在疾病與饑餓的雙重折磨下死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悔恨交加,長歎了一聲,說道:“仲父真的是見識深遠哪!”

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就開始興兵互相攻伐,齊國國內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放了67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國國君無詭才將齊桓公收殮。

可憐齊桓公一世英名,到了晚年卻落得如此下場。坑害他的這四個人偏偏是他晚年最依賴的四個人,管仲明明提醒他這四個人的忠心有假,可他還是沒有保持一定的距離,和他們走得那麼近,導致最後的慘劇。

作為一國之君,齊桓公手下聚集了很多人,這些人當中也有真正忠誠的,也有矯情偽裝的,辨明他們的真誠度,然後親賢臣、遠小人是必需的。因為小人就算不禍國殃民,也可能蠱惑人心。

齊桓公為什麼最初照管仲的意思做了,之後卻把這幾個人召回來了呢?因為當他擁有了權勢和地位,並且擁有的時間長了之後,就很容易失去警覺,覺得那些恭維的話越來越順耳,而別人的逢迎也就越來越理所當然,離開了這些逢迎和恭維,就渾身不舒服,最終被奸人所害。

我們與人交往,也需要識人。辨別哪些人可以多親近一些,以誠相待;哪些人是那種唯恐天下不亂,凡事恨人有笑人無的,這種人就應該與之保持一定距離。因為後一種人就算他不會來坑害你,他的行為和作風也可能影響到你。

不要低估對方的智慧

以為自己很聰明,自視甚高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聰明本身是沒有錯的,但很多聰明的人卻在競爭中失敗,原因是我們隻看到了自己的聰明,卻忽略了對方的智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抬著驕傲的頭,根本不去觀察對方的能耐,這樣導致的慘敗的確無話可說。

得寸進尺的東胡人

秦朝末年,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匈奴發生內亂,頭曼單於被自己的兒子冒頓射殺,冒頓當上了匈奴的單於。

與匈奴鄰近的東胡非常強大,東胡人見匈奴內部已經亂了陣腳,便借機挑釁勒索。東胡王派遣使者來到匈奴,向冒頓索求頭曼單於在世時騎的千裏馬。冒頓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紛紛指責東胡,說:“千裏馬是匈奴的寶馬,不能白白給他們。”然而冒頓似乎並不生氣,他把千裏馬送給了東胡人,還安慰大臣們說:“不能因為一匹馬傷了與鄰國的和氣吧。”

東胡人覺得冒頓很怕他們,不久,他們又派使者對冒頓說,想得到單於的一個閼氏。冒頓就此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氣憤不已,都說:“東胡太無禮了,竟然要求娶閼氏!我們應該去攻打他們。”冒頓說:“怎麼能為一個婦人得罪了鄰國呢?”於是把自己喜歡的一個閼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人先是要千裏馬,後來又要寵姬,冒頓都滿足了。這下子,所有人都覺得冒頓軟弱可欺,甚至有些癡傻,否則常人怎麼可能如此受氣,還能夠忍氣吞聲呢?從此,東胡人根本不把匈奴人放在眼裏。東胡王更加肆無忌憚,乘機向匈奴的邊境進軍。

匈奴並不懦弱

東胡和匈奴之間有一塊方圓一千多裏的荒廢土地,沒有人居住,兩國在這塊地的兩邊修建哨所。東胡王派人到匈奴去,要求冒頓以此地相贈。冒頓召集群臣,征求大家的意見。群臣對冒頓已經沒有多少信心,之前那些無理的要求冒頓都答應了,這次要一片荒原,他肯定會為了求和不肯拒絕吧。於是有大臣說:“反正這是一塊空地,給不給他們都行。”冒頓大怒說:“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塊地就算是片荒原,也是我匈奴的領土,怎麼能隨便將領地讓給別人呢?”他處死了那些主張給東胡土地的大臣,隨後暗地裏調兵遣將,準備發兵攻打東胡。

匈奴將士都受夠了東胡的氣,這次看冒頓單於終於不再退讓,人人奮勇當先,大軍氣勢銳不可當。由於冒頓之前表現出的“妥協退讓”使東胡人一開始很輕視他,沒有對他加以防備。結果冒頓帶領匈奴軍隊大敗東胡,將東胡的土地、百姓和牲畜財產都收歸己有,而東胡王也死在了戰亂之中。

起初,東胡的勢力強於匈奴,冒頓也知道這個局麵,所以他假意蒙蔽東胡,讓自己顯得軟弱無用,更沒有統領一個部族的能力,讓東胡人放鬆警惕,直至東胡人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裏。然後,在東胡人最放鬆、最得意的時候,冒頓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終擊敗了強勢的東胡。

東胡之所以會慘敗,不在於他們國力不強盛,也不在於他們兵不多、將不夠,相反,他們實力強大。被滅族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太過低估匈奴人的智慧,將冒頓的韜光養晦當成軟弱無能,最後敗在匈奴手裏。

冒頓征服東胡回來以後,又攻打月氏國並獲勝,之後向南兼並了樓煩、白羊河南王,並收複了秦朝時蒙恬鎮守的匈奴土地。匈奴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大,力量也逐漸增強。當時中原地區正是劉邦和項羽對壘之時,無暇顧及匈奴,於是在冒頓帶領下的匈奴在這段時間變得非常強大。

到吳國當人質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一幫死士向吳軍挑戰,他們排成三行衝進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這情景把吳軍都震住了,越王勾踐趁著吳軍沒有緩過神的時候發動了襲擊,吳軍大敗,闔閭重傷。

闔閭臨死的時候,讓伍子胥推薦繼承人。伍子胥認為夫差堪當大任,於是吳國的大權在闔閭死後就交到了夫差手上。闔閭咽氣之前,對夫差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勿忘越國”,意思是讓夫差雪恥。

公元前493年,勾踐聽說夫差在勤加練兵,要報複自己,於是他打算先發製人,在吳國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去進攻。謀臣範蠡阻止勾踐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情,使用凶器,親身參與最下等的事情,必定會失敗的。”

勾踐主意已定,不聽範蠡勸告,執意舉兵攻吳。

夫差聽到消息後,動用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阻擊越軍,最後在夫椒大敗勾踐。勾踐最終隻剩下不到5000人,退守會稽山。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山。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勾踐非常後悔,問範蠡道:“我當初不聽你的勸告,莽撞行事,才釀成了今天的苦果,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呢?”

範蠡說:“要想保住性命,可以先送給吳王珍貴的禮物;他要是還不肯放過您,您就親自去吳國侍奉他吧。您要記住,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製事情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製宜。”

勾踐聽從了範蠡的建議,他派文種去吳王那裏求和,表達了勾踐願意成為吳王的奴仆,並讓自己的妻子做吳王侍妾的意思。

伍子胥勸說夫差道:“上天既然已經把越國賜給大王了,此刻不收它,還等什麼呢?還請大王不要答應勾踐的要求。”

文種將伍子胥勸告吳王的話帶給了勾踐,勾踐決定殺死妻子,焚燒寶物,然後拚死一戰。文種阻止了他,告訴他說:“吳王身邊的太宰伯嚭十分貪婪,我們可以從他那裏入手。”

於是勾踐讓文種給伯嚭送去了很多金銀珠寶和美女,請伯嚭在吳王麵前說說好話。貪財好色的伯嚭果然答應為勾踐求情,他勸吳王說:“勾踐已經輸得這麼慘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您不妨就饒了他的性命吧,讓他來吳國給您當侍臣,這對您也是有利的。”

吳王聽從了伯嚭的建議,饒過了勾踐的性命。於是勾踐帶著妻子和範蠡一起去了吳國。

到了吳國之後,夫差有意侮辱勾踐,讓他住在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中守靈喂馬。有時候夫差騎馬出去,還故意要勾踐幫他牽著馬在集市上走過,讓大家看到勾踐卑躬屈膝的樣子。勾踐將自己掩藏得非常好,自稱賤臣,對吳王更是畢恭畢敬。他吃粗糧,住馬房,服苦役,小心地伺候著夫差,做到百依百順,他的妻子也跟著打掃馬糞,收拾庭院,極盡下人之責。整整三年,勾踐毫無慍怒和怨恨之色。

由於勾踐這邊盡職盡責地做著仆役,而文種也不時賄賂伯嚭,伯嚭拿了好處,在吳王麵前替勾踐說了很多好話。最後,吳王看勾踐已經沒有了任何大王的氣勢,被磨得隻剩下滄桑和頹喪,便答應放他們回國。

伍子胥再度勸說吳王,說勾踐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在吳國的三年,他是藏起了自己所有的鋒芒,這樣的人放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這一次,吳王依舊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

臥薪嚐膽得勝利

經曆三年的忍辱負重,勾踐終於回到了越國。經曆了戰敗的越國此時已是田地荒蕪、人口稀少,生產受到了很大的破壞。為使國家富強,勾踐采納了範蠡和文種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略,讓範蠡負責練兵,文種管理國家政事,使越國迅速強大起來。另外,他把國內最漂亮的女人西施和鄭旦送給了吳王,迷惑吳王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勾踐的勵精圖治和夫差的驕奢淫逸都被伍子胥看在眼裏,他多次勸諫,希望夫差看到勾踐要報複的陰謀,早日醒悟。可惜夫差一直認為勾踐在吳國已經卑賤至極,這樣的手下敗將,留給他性命就該感激涕零了,他的傲氣已經被磨盡,垂垂老矣,怎麼可能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呢?他不但不聽伍子胥的良言,還對伍子胥產生了強烈的反感。

後來,夫差要北上伐齊,伍子胥極力阻止,說越國才是最大的敵人。夫差不聽,固執出兵,並取得了勝利,這讓他非常得意。

吳齊戰爭之後,勾踐的使者又來到了伯嚭府上。這一次,伯嚭收受了重金,對伍子胥施以致命一擊。他在夫差麵前進讒言,說伍子胥這麼阻擋吳王伐齊,是因為他心裏根本就是向著齊國的。

夫差本來對伍子胥就有嫌隙,再聽伯嚭這麼一說,勃然大怒,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死前憤恨不已地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放在城東門,我要看著越兵是怎樣攻入城內的。”

伍子胥一死,夫差身邊就沒有什麼值得防範的人了。幾年之後,勾踐起兵伐吳。多年以來,夫差幾乎不理朝事,不管百姓疾苦,而代理朝政的伯嚭又隻顧自己斂財享樂,這時的吳國實際上已經是國力空虛了。勾踐對吳國實施了長達三年的圍困,夫差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於是派公孫雄脫去上衣跪著前行,與越王講和。

勾踐於心不忍,想就此饒了夫差。範蠡對他說道:“當年在會稽山的時候,上天要吳國收越,吳王心慈,才有了您的今天。而今在這裏,上天要我越國收吳,如果您也心慈,曆史就會輪回。您臥薪嚐膽為的是什麼?”

勾踐聽罷,收起了仁慈之心。吳王夫差見事情已無回旋的餘地,隻得自殺身亡。臨死前,他用巾帕蒙住自己的臉,感慨道:“我下去無顏見子胥啊。”

兩國相爭,非勝即敗,勾踐殺了夫差的父親,夫差報仇雪恥,戰勝了勾踐,吳國占盡上風。夫差輸就輸在他忽略了對方的智慧,被勝利、美女和奸臣的讒言衝昏頭腦,自負到以為自己是常勝將軍,不可能被打敗、被顛覆,這也最終決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兩國相爭之事我們無法評說,但是把這些事情放到當今為人處世之上,卻是能得出一些教訓的。競爭中,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和特長,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方的能力和努力。隻看得到自己的光芒,而看不到別人的用心,注定會失敗。

懂得傾聽才會戰無不勝

比起傾聽,更多人喜歡傾訴。我們有壓力,有迷惑,有不愉快和感到煩惱的事情,我們需要為這些事情找一個出口。有時候我們覺得沒有人能理解我們,那是因為大多數人忙忙碌碌,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事情,除非你說的是對他有用的,否則他很難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來聽你傾訴。

成功的大使

德懷特·莫羅曾經是摩根的法律秘書,後來柯立芝總統任命他為美國駐墨西哥大使。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墨西哥是山姆大叔手上最敏感的一根手指頭,到那裏當大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莫羅依然躊躇滿誌。

第一次拜見墨西哥總統瓜達盧佩·維多利亞,是有曆史意義的一刻,莫羅知道自己必須給對方留下好印象,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莫羅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使緊繃著一根弦的墨西哥人和焦躁不安的美國人都放下了心中那塊大石頭。瓜達盧佩總統私下對朋友說:“像莫羅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進退有據的大使。”

莫羅是怎樣做到的呢?

莫羅和瓜達盧佩總統見麵的時候,根本沒有談那些該由大使負責談判的重要問題,他隻是稱讚了廚師的廚藝,然後不慌不忙地抽了根雪茄,並請瓜達盧佩總統說了說墨西哥的情況,這邊的內閣對國家的期望,總統想做些什麼事情,以及對於未來總統有什麼樣的看法……

莫羅說得很少,隻是偶爾提問,誘導瓜達盧佩總統開口說話。他則認真地傾聽,這給瓜達盧佩總統的感覺是莫羅很尊重自己,並且願意傾聽。就這樣,莫羅讓瓜達盧佩總統的榮譽感得到了滿足,瓜達盧佩總統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尊敬。

傾聽的力量

許多時候懂得傾聽比懂得怎麼說話更重要。因此懂得傾聽的人更能贏得別人的好感。讓我們看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怎麼做的吧。

對舍瓦普先生而言,傾聽就是上天賜予他的天賦,他一言不發,就能恰到好處地使每一個朋友獲得安全感和榮譽感。哪怕是自己的賬房先生、廚師或者清潔工,隻要他們需要傾訴,舍瓦普先生都能讓他們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小時。

而舍瓦普自己呢?他凝視著你,非常注意你說的話,直到你說完。他甚至不需要給你什麼建議,不需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你就已經覺得自己像公主或者王子那樣受寵了。

很多人評價美國著名政治家約翰·海伊說,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更是一名忠實的傾聽者,不管誰在對他說話,他表現出來的姿態都是一種非常明顯的恭維,他態度謙卑,讓那些滔滔不絕的人感到麵前這位先生已經為自己所傾倒,這會讓傾訴的人感動於自己優秀的表現。

實際上,那些沉默的傾聽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因為他們深深知道,比起交流有一方不感興趣的話題,傾聽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他們不僅會安靜地、饒有興致地聽別人講話,還會把傾聽時的那種愉悅的感覺表現出來,讓傾訴者覺得自豪。

新聞記者馬克森以能成功采訪那些領袖人物而聞名。他在介紹自己經驗的時候說,為什麼很多新聞記者感慨自己並不能給領袖人物留下好印象,而的確有很多領袖會認為他們是有偏見或者很粗心的人,事實上是記者們自己給領袖造成了這樣的印象,因為他們普遍不懂得如何傾聽,哪怕他們已經提出了相應的問題,但在傾聽的過程中要麼不夠認真,要麼打岔,要麼急於進入下一個話題,或者他們自己就是健談的人,而且把這種健談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個大人物曾經對我說過,他們更喜歡那些善於傾聽而非健談的人。”馬克森總結道。懂得傾聽是一種才能。事實證明,傾聽是你能給予別人的最微妙的恭維,也是你贏得他人好感的最有力的武器。

運用他人熟悉的語言

當我們麵對陌生人的時候,會在心理上防備性地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在別人麵對我們的時候也存在。那麼回想一下,那些讓你在幾分鍾之內就產生好感的人通常的表現是什麼樣的?他們是不是會用一種你聽起來親切的語言,或者說起你感到親切的事情,迅速讓你們的心靠攏了呢?

相同的經驗

18歲的阿莫斯·科明第一次來到美國紐約,他想在報社找一份編輯的工作。可是紐約比他想象的更加繁華,人才濟濟,大家都需要工作。他找了很多地方,但是所有報社都被求職的人擠滿了。科明知道,憑著自己隻在印刷廠做過幾年排字工人的經驗,是很難如願的,該怎麼辦呢?

後來,科明打聽到《紐約論壇》的老板賀拉斯·格裏萊和自己一樣,年輕時曾經在印刷廠做過排字工人,他決定去《紐約論壇》試一試。

科明覺得格裏萊一定會對那些與他有著相似經曆的年輕人感興趣的。科明想得沒錯,他果然被錄用了。科明求職成功原因在於格裏萊是從印刷廠的學徒做到老板的,他對自己的這段經曆感到很驕傲,他同樣會給予和自己有相似經曆的年輕人機會。

當然,科明采用的策略不隻是相似經曆那麼簡單,這裏麵還有語言的藝術。比如我們看到一艘新式輪船,想要介紹給別人,當我們對街上的人說輪船有多長時,就可以說從這棟大樓至那棟大樓那麼長。要是我們告訴村裏的人,就應該說從這塊地到那塊地那麼長。我們應該用別人聽得懂的話,用他們已經掌握的經驗來說話,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

用別人熟悉的語言交流

查爾斯·布朗曾經是一名船長,後來他成了全球最大的玻璃工廠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的總經理。最初創業的時候,他還在做著彩色玻璃的生意。當時,有一個同行在和他競爭一筆很大的生意,當然最終布朗贏得了合作機會。

因為布朗了解到,能對這筆生意說了算的人都是些美國西部的人,西部人的性格粗獷豪放,不拘小節,非常霸氣,於是布朗針對他們的性格,做了一份風格非常豪放的計劃書。而他的競爭對手卻恰恰相反,所以布朗做成了這筆生意。

布朗抓住了買主熟悉的、喜歡的風格,並最終得勝。

伊萬傑琳·普斯女士也是很好地運用這種策略的代表,她在同罪犯溝通的時候,總是能讓那些冥頑不靈的、凶狠的罪犯在幾分鍾內淚流滿麵地懺悔。她的辦法是開始就談罪犯們幼年的事情,甚至用他們熟悉的地方語言。不管這些人在成年之後感受到了多少壓力、不公和欺辱,也不管他們鍛煉出多麼狠毒和冷漠的心靈,卻無法忘記藏於內心深處的關於年少時的種種回憶……

在美國電影《與狼共舞》中,男主人公鄧巴中尉剛被派到西部的時候,差點兒無法生存下去。最初,他不熟悉當地人生存的方式,更是被當地的印第安人當成外來的“可惡的人”。後來,他慢慢學會了印第安語,學會了用印第安人特殊的方式與他們交流,甚至學會了他們的祭祀和祈禱方式,學會和當地的狼相處,最終受到了部落的歡迎,並在那裏迎娶了自己美麗的妻子。

當你想要獲得陌生人好感的時候,最棒的策略無異於知道點兒他們的語言或者他們熟悉的經驗,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來。

亨利·桑敦是美國鐵路專家,他出任英國大東鐵路公司總經理。剛上任的時候,他發現這裏的人對他很冷漠,雖然身處高位,但是明顯地感到高處不勝寒。想來想去,他突然記起來自己曾經說過那麼一句話:“任何英國人都沒有擔任此職務的資格。”想必這句話惹惱了英國人,才招來人們對他的不滿。

要如何彌補過失、改變現狀呢?亨利為此苦惱了好一陣子,後來,他用了一個小辦法就把英國人的敵意消除了。他改用純正的英式英語並且引用他們的成語發表了一次公開演說。在演說中,他特意強調自己到英國來任職,隻是想有個戶外競技的機會罷了。

如果你不能一開始就讓別人知道你打算說什麼,那麼後麵的話對方可能就懶得聽了,特別是在你為自己解釋的時候。所以,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說對方聽得懂的話,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打好友情牌

“動人心者,莫過於情。”當你懂得用感情去打動對方的時候,就算你的表現方式不夠完美,你的嘴巴不夠靈巧,說出來的話有些笨拙,照樣能夠贏得對方的好感,因為這樣的真情能讓對方內心溫暖,而不隻是嘴角帶笑。

說服罷工的工人

1915年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是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沒有幾個人認識他。當時,美國發生了曆史上最激烈的罷工,而且持續了兩年之久。憤怒的礦工們要求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薪水,當時的小洛克菲勒正負責管理這家公司。

工人們的情緒被一次又一次抗議之後無響應的沉默徹底激怒了,他們衝進公司,砸壞了很多設備。公司財產遭到破壞,公司不得已請來軍隊鎮壓,又造成了一些流血傷亡,雙方的矛盾越發激化了。

當時的情況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民怨沸騰”。後來小洛克菲勒運用了一點兒小策略,擺平了這件事情,並贏得了罷工者的信服。

小洛克菲勒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他提前幾個星期就開始結交朋友,去走訪那些工人,看到他們實際的困難。他和大家聊天,了解工人們真實的想法。工人們的要求並不高,可是一切都被開始的不協調激化了。

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後,小洛克菲勒對工人們發表了一次充滿真情的演說。這次演說讓小洛克菲勒一下子出了名,而且為他贏得不少的讚譽。他是這麼說的: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代表公司出麵,而且是和我們的員工代表以及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員見麵。我可以真誠地說,我很高興站在這裏,而且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

“要是這次聚會早三個星期進行的話,我敢說我對大家來講是陌生的,而我自己也隻認識少數幾張麵孔。可是三個星期以來,我走訪了整個南區礦場的營地,認識了很多人。我和你們交談過,去你們的家裏拜訪過,還和你們的家人共進晚餐,因此現在我們已經不是陌生人了,是朋友了,那麼我就要和我的朋友們一起探討一下我們的共同利益。

“由於這次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組成,所以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不是股東,也不是勞工,但是我覺得我和大家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一番充滿真情的話完全化解了雙方的矛盾,把本來對立的兩方勢力用朋友關係拉在了一起,雖然這個時候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敵對的氣氛已經緩和多了,接下來的談判也就好進行了。

贏得友情牌

博克是《婦女家庭》雜誌的創辦人,雜誌創辦之初,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拉瑟福德·海斯在雜誌的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使得雜誌名聲大噪。借著名人的勢頭走捷徑的好運氣每個人都想有,但那也隻是想想而已,為何真正幸運的隻有博克呢?

其實,他從13歲時就開始著手為今生的事業做準備了。當時他還隻是西聯電報公司的一個送報小孩而已,但是經常給大人物寫信。為了加大信件的針對性,他總是事先琢磨名人的性格,然後根據他們的性格來安排信件的內容。有時候他會追問對方做某件事情的理由,有時候他又會問起對方童年時候的經曆。在信中,他總是會提到對方生平最重要的事情或日期,這些問題甚至是好朋友也會忽略的。通過這種方式,他認識不少社會名流,並且和其中很多人成了好朋友。

小洛克菲勒和博克,他們為自己贏得友情、贏得尊重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合理地打出友情牌。人生在世需要朋友,我們應該試著在適當的時候打出一張友情牌,哪怕對實際情況沒有什麼幫助,至少能讓別人從心靈上感到溫暖和力量。

就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談

人人都有自己感興趣和為之驕傲的事情,這些事情就像藏在人內心深處的小天使,不管這個人是多麼豁達,多麼不在乎名利,多麼淡定,一旦觸碰到他心中的小天使,他也會眉飛色舞、神采飛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