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建校資金
耶魯大學建於1701年,初名“大學學院”,位於美國紐黑文市,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三所大學。
1718年,大學學院名聲在外,急需大筆資金來修建校舍,以便更多的學生能在這裏學習。
第一任校長亞伯拉罕·皮爾遜為了籌到修建校舍的資金,他循規蹈矩地寫報告層層往上請示,但所有上交的報告都石沉大海,沒有得到半點兒回應。不得已,他隻得向當時在紐黑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高層官員伊萊休·耶魯求援。
亞伯拉罕之所以選中這位高官,是因為伊萊休非常熱心教育,經常救助貧困兒童,據說他在英國還讚助了一所學校。這樣的人,應該不會對大學教育麵臨的困難坐視不理吧。
遺憾的是,亞伯拉罕隻是聽說過伊萊休,並沒有見過麵,而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名氣,他是早有耳聞的。伊萊休能不能幫助自己,亞伯拉罕完全沒有把握,可是想到全校師生沒有統一的校舍,生活和學習都非常不方便,他覺得自己責任重大,無論如何也要硬著頭皮去試試。
於是亞伯拉罕敲開了伊萊休家的大門。
“尊敬的伊萊休·耶魯先生,您好。久聞大名,我近日到州教會的時候再一次聽到各界朋友對您的稱讚,深感欽佩,今天途經貴府,特來拜訪您。”亞伯拉罕的語氣充滿了謙遜。
“您真是太客氣了,亞伯拉罕先生。”伊萊休的語氣平淡且有距離感。
“在全紐黑文,誰不知道伊萊休先生具有遠見卓識,熱心慈善,並且創立了慈善基金會。您幫助窮人,支持教育,這樣不隻是影響了那些受到您幫助的人,更重要的是以您為榜樣,很多上流社會的紳士都開始關注窮人,熱心公益和慈善了。還有您創立的基金會,如今已經幫助了數以百計的孩子,他們將來不管走到哪裏,都會記得您,伊萊休·耶魯先生。”
亞伯拉罕一席話既講到了伊萊休所做的慈善事業的方方麵麵,又對他的行為給予了充分肯定,這一番讚揚說得伊萊休心花怒放。
接下來,亞伯拉罕話鋒一轉,開始訴說起自己的“無能”和悔恨。“身為校方的負責人,我明明知道學校無校舍,師生們無處休息,每天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耽誤了學習,卻毫無辦法。向上麵申請,總也得不到回應,我個人又毫無能力。唉,要是能多幾個像伊萊休先生這樣的人,真心實意地關心窮人、支持教育那該多好啊。隻要能申請到一些物資,孩子們就能在學校裏住宿,多些時間學習和做研究了。”說完,亞伯拉罕的情緒明顯低落下去。
聽到這裏,伊萊休立刻站起身拍著胸口,慷慨地說:“我了解您作為學校負責人的苦衷,難得我們為孩子著想的心都是一樣的。您不必再往上麵打報告了,這些物資我想辦法給你們,希望能夠真正幫到那些肯勤奮學習的孩子。”
亞伯拉罕激動地握住伊萊休的手,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謝。
後來,伊萊休先生果然向學校捐贈了九捆總價值五百多英鎊的貨物,還有四百多本書,以及英王喬治一世的肖像和紋章。這些現在看起來極其普通的物品,對於當時的耶魯大學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為了感謝伊萊休·耶魯的慷慨捐贈,學校正式更名為“耶魯學院”,它就是今日耶魯大學的前身。
要是當年亞伯拉罕沒有敲開伊萊休家的大門,或者在交談的時候絮絮叨叨,抑或是一開始就將目的表現得非常明顯,那麼結果未必會這樣了。亞伯拉罕所做的就是從伊萊休感興趣的話題說起,也就掌握了談話的方向。
與人交往時,如果能預先知道對方的喜好,或者在言談當中多注意對方說話的重點,然後在有意無意間自然地談到對方感興趣的事情上來,隻要對方不是心情極其糟糕,或者對你非常不滿意的話,他一定會非常高興認識你。
這位亞伯拉罕先生是聰明的,首先,他了解伊萊休的情況,知道對方對慈善事業抱有興趣和責任感。然後對其業績給予肯定和讚揚,這對伊萊休產生了極大的激勵作用。最後,他訴說了自己的無能與悔恨,也贏得了伊萊休極大的同情,從而打動了對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和胡佛聊天
保爾·裏奇是美國《芝加哥報》的著名記者,這一次,他的任務是采訪總統胡佛,而此時此刻,他正和胡佛坐在同一節火車車廂裏。
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保爾卻苦惱不已,因為盡管表麵上他已經擁有了采訪這位著名人物的絕佳機會,可是不管他說什麼,胡佛仿佛都不想開口,隻是用他智慧的、暗藍色的眼睛瞥了保爾幾眼。
難道就讓機會白白流逝?保爾十分不甘心。他看著窗外飛逝而過的景色,腦子飛快地轉動著。這時候,火車正經過內華達州。他看著窗外那些荒地和白霧彌漫的群山,突然說道:“上帝啊,沒想到內華達州還在用鋤頭和鏟子人工墾殖呢!”
胡佛竟然馬上接話,說道:“近代以來,那些老舊的甚至毫無目的的開墾早就被先進的機械方法替代了……”
在接下來的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裏,胡佛都在興高采烈地對保爾講述有關墾殖的事情,而且越說越興奮,就像停不下來似的,後來還將話題引申到了航空、石油等行業。
盡管從未謀麵,但是胡佛竟然和保爾相聊甚歡。而且通過這次經曆,保爾給胡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保爾為何最終讓胡佛開口說話呢?很簡單,他找到了胡佛最感興趣的話題,當人們內心所保存的對某件事情的興趣和激情被調動起來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滔滔不絕。
怎樣了解對方的興趣
想要贏得對方的好感,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無疑是最快的途徑。不過,關於對方感興趣的事,又該從何處去了解呢?
首先,看看你的朋友中有沒有與對方認識的人或者有工作聯係的人,如果有的話,向他們探聽當然是最容易的。如果你需要了解的是公眾人物,那麼留心報紙或刊物,平日多關注對方的興趣愛好,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另外,隨時留心交際場中的談話,有些陌生人透露的信息可能正是你需要的。但是必須注意時效性,有些事情也許對方先前感興趣但現在已經不再感興趣,如果有這種情形,切忌貿然再提起,以免引起尷尬,甚至使對方不悅,那樣反而對你不利。
與人相處或有求於人,學會喜人之所喜,好人之所好,這並非是沒有骨氣。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對方感興趣的話,他人必會將你當成知己。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每個人都想聽感興趣的和愛聽的話,每個人都傾向於對自己了解的東西發表深刻的見解。
當然,說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過分誇張地讚賞,否則他會認為你是阿諛奉承;把握住事情的關鍵,弄懂他的想法,說到對方心坎兒上去,他會認為你是真正的知己。你一麵聽他的言談,了解更多他感興趣的事,一麵再說幾句讚同的話,如此一來,即使他是個冷漠的人,也會變得和藹可親,容易接近。如果你有求於人,那麼就利用這個機會,稍稍表達你的意思,也許成功會向你招手。
揀對方最在行的問題提問
有一名報社記者奉命采訪一位著名銀行家,向他請教金融學中關於國際彙率方麵的非常複雜的問題。大約談了15分鍾後,記者站起來準備告辭,他說:“非常感謝,我已經十分了解這個問題了。”銀行家笑道:“年輕人,你很了不起啊,我在銀行工作了40年,到現在都還不是很了解這個問題呢。”
問問別人在行的
上麵這個笑話諷刺了一些年輕人,在淺薄地認識了事物的表麵之後,就自以為很了解了。這導致他們不喜歡向別人提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知識已經足夠豐富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證明,要想取信於人,贏得別人的好感,表示自己對對方所擅長領域的知識的好奇和尊重是更有效的辦法。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就是這樣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羅斯福在任時,白宮的大門永遠敞開著,歡迎各界人士的到來。在麵談時,無論對方是專家還是訪客,他總能找到一個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在為人處世方麵,羅斯福是很成功的。
他的博學多才當然也會引起別人的誤解,人們會說他在炫耀自己,可羅斯福知道,很多知識都是從各界訪客那裏學到的,要說自己真的有什麼才能,不過是比別人更好奇罷了。
無論什麼人,羅斯福都能看到對方的長處,都能問及對方最擅長的領域,這些領域羅斯福未必能觸及,所以他願意孜孜不倦地學習,他這種好學和謙遜的態度總是讓人感到驚訝。
提問須知
怎樣的提問方式才是巧妙的,才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呢?
第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能顯示自己對對方知識的敬佩,這種滿含崇敬的、謙卑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麥克蘭是世界知名鍛鑄技師,在獲得這樣的成就之前,他至少失去過20份工作。失去這些工作的原因並不是他的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忽略了謙卑的重要性。
年輕時候的麥克蘭有本事且很自負,他不是不愛提問,隻是他提出的問題太高深而常常使上司下不來台。在上司的眼中,他顯然“懂得太多”了,於是他不斷地失業。
當麥克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之後,馬上調整了思路。後來,他試著提出了一個上司十分精通的問題。他看到上司在回答時輕鬆愉悅的表情,他知道自己不會再失業了。
第二,確定你對這個問題是真的感興趣。
有一次,一位少婦對普斯林頓大學校長邁克博士提出了一個關於道德哲學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寬泛且沒有誠意,邁克博士立即反問道:“夫人,關於這個問題,你隻是想了解一點兒知識呢,還是想重點談一下這個話題呢?”
少婦自討沒趣地走開了,事實上,她提問的時候確實沒什麼誠意。
第三,應該確定對方樂於回答這個問題。
問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很討厭別人來追根究底地問一些涉及隱私的問題?比如:你拿到的某個產品的內部價是多少?你半年發了多少獎金?那個俱樂部的會費怎麼樣,你得付多少?某某的生日你送了什麼禮物,價值多少?
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不想回答而且心煩意亂呢?雖然沒有比你更清楚的人了,但這不屬於擅長的領域。這樣的事情放在別人身上也是一樣,挖人隱私的提問會讓人反感。
有人會問,當我們麵對陌生人的時候,怎麼知道別人對什麼在行呢?
很簡單,可以問問他閑暇的時候幹什麼,問問他經曆的最驚險的事情……要知道每個人都喜歡談論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並且都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就算你一時找不到他在行的事情,也可以問問他對近來的某一新聞熱點事件有何看法。
無論你麵對的是領袖式的大人物,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有一個策略能讓你快速贏得好感,那就是提出一個對方在行的問題,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
接受別人特別的習慣
在電影《愷撒大帝》中,龐培嘩眾取寵地在街上遊行。愷撒對克拉蘇說:“看吧,那就是龐培最特別的習慣。”克拉蘇卻轉頭對愷撒說:“你愷撒難道就沒有一些特別的習慣嗎?用婚姻擺布政治,這不就是你特別的習慣嗎?”每個人都有與別人不同的一麵,有一些特別的習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想要獲得別人的好感和支持,就要懂得尊重別人特別的習慣。
把債券賣給銀行行長
安東尼·提莫克是個窮牧師的孩子,18歲的時候從菲利普斯學院畢業,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上進的小夥子希望憑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片天地,使家人過上好日子。
剛開始的時候,他隻能做勤雜工,替一個商人打工,做一些雜活兒,每個星期的薪水隻有一塊半,勉強維持溫飽,不過他做得比其他人都勤奮。
老板看他是個討人喜歡的小夥子,就讓他去銷售鐵路公債券,希望能幫他改善一下生活。安東尼很高興,並且迅速找好了銷售的對象——銀行行長摩西。
想要把公債券賣給摩西,那首先就得和他認識。可是安東尼隻是個打工仔,和位高權重的銀行行長沒有任何交集,該怎麼辦呢?
安東尼爭取了很多次,終於得到了一個進入行長辦公室和摩西說兩句話的機會。他信心滿滿地朝著辦公室的方向走去,同時在心裏不停地默念著早已想好的開場白。
他剛走到摩西的辦公室門口,忽然聽到摩西無比煩躁的、近乎咆哮的聲音:“說正題,說正題呀。”
站在摩西對麵那個由於緊張而顯得有些窘迫的人顯然已經找不到正題了,他結結巴巴地把一句話重複了三遍,盛怒之下的摩西直接把這個人趕出了辦公室。
接著,摩西向安東尼點頭,示意他可以過去說事情了。安東尼走了過去,從口袋裏掏出公債券放到摩西的辦公桌上,說了一句:“97美元。”
摩西感到有些意外,看了安東尼一眼,問道:“你的老板是誰?”
“托馬斯先生。”安東尼回答。
“那麼銷售這些公債券他給你多少回扣?”
“0.25%,先生。”安東尼又答。
“這點回扣太少了,你回去,問他要足1%的回扣,如果他不肯給你,那麼我來替他付!”
就這樣,安東尼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賣掉了手上的公債券。不僅如此,他還成了當時聲名顯赫的銀行行長摩西的朋友,在以後的事業中,得到了摩西的很多幫助。三年之後,安東尼通過努力成了百萬富翁。顯然,在這件事情中,人脈的積累比他簡單地賣掉一些公債券要有價值得多。
看到別人的習慣
在第一次與摩西的見麵中,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安東尼在很短的時間裏發現摩西是一個非常討厭別人囉唆的人,像那種詞不達意或者絮絮叨叨半天說不到正題上的人,肯定會讓他暴躁。這個習慣摩西身上體現得很強烈。
認識到這一點後,安東尼直接上去就報了價,省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甚至連問候都省去了。如果是別人,也許會覺得安東尼不懂禮貌,惹人討厭,但這樣的簡潔卻迎合了摩西特別的習慣,這個說話一點兒也不浪費口水的小夥子就這樣贏得了銀行行長摩西的好感。此後,摩西還陸續從安東尼這裏購進了很多公債券,並給他介紹了很多朋友,這也是安東尼能在短時間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人與人不同,習慣也不盡相同,甚至有的習慣是你難以忍受的。對於別人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習慣,聰明的人懂得容忍,智慧的人懂得發現並接受,遲鈍的人隻會遵照自己的習慣來辦事。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讓別人產生強烈的好感,而有的人一出現就惹人討厭。
揭人勿揭短
打人不打臉,揭人勿揭短,每個人都是要麵子的,都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長處,而把自己的短處深深地藏起來。別人拚命想隱藏的東西,你偏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揭露出來,那麼就要小心了,對方很可能記仇。就算你們是再要好的朋友,也可能成為冤家對頭。
要個官來做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當過和尚要過飯,也曾和一幫窮朋友在長蘆花的野地裏用瓦罐煮些偷來的東西吃。有一次,大家餓極了,不等食物煮熟就爭搶起來,結果把瓦罐打破了,湯水灑了一地。大家哪顧得了這些,蹲下來把撒在地上的青皮黃豆和紅辣椒都撿起來吃了。
這件事情當時的窮朋友們都知道,可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慢慢地開始避諱起這些事情,曾經吃苦,曾經命賤,這些都成了他不能觸碰的隱私。
朱元璋早年的一個乞丐夥伴聽說他做了皇帝之後,想找朱元璋,看能不能謀得一官半職。想好之後,這個乞丐就去了。
見到朱元璋後,乞丐三呼萬歲後就直接問朱元璋要官做。因為時間隔得太久了,朱元璋一下子沒想起來這個人是誰,於是就問:“你是誰啊?開口就問我要官做,那麼你有什麼本事呢?要知道我們大明朝的官不是那麼容易做的。”
乞丐心裏暗想,難道朱元璋做了皇帝就不認人了,故意推托?於是他說道:“皇上啊,您不記得我了?當年我們一起要過飯,一起給人家放過牛啊。那時候我們一起做壞事,每次逃跑你都比我跑得快,挨打的總是我。有一次我們一起去偷豆子,有了豆子卻沒有鍋,隻能用瓦罐來煮豆子吃。可是煮了半天豆子都不熟,您那時候餓極了,端起瓦罐就要吃豆子,我不答應,您就搶奪瓦罐,結果一頓拉扯,把瓦罐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皇上您也不嫌棄,蹲在地上就撿來吃,卻不小心把紅草葉都吃進去了,葉子哽在喉嚨裏出不來也咽不下去,把您給折騰哭了。最後還是我給皇上出的主意,讓您把青菜葉子在手裏揉成一個小團,一口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帶下去的。”
官沒做成反丟命
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此人竟然絮絮叨叨地說這些事情,真是太讓人難堪了。朱元璋大吼道:“夠了,大膽刁民,竟敢編這等故事來騙朕,朕哪裏會有諸如你這樣整日偷雞摸狗的朋友?又怎麼會有這些不光彩的事情?”
罵過之後還不解恨,朱元璋命人將這個乞丐拖出去斬了,罪名就是造皇帝的謠!
可憐的乞丐到死都沒想明白,自己是怎麼得罪了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幼年時孤苦無依。他在當皇帝之前,有過許多經曆,懂得民間疾苦,這也為他之後管理天下奠定了基礎。但是江山坐穩之後的朱元璋漸漸顯示出他性格中極端的一麵:一方麵,他希望手下的人能吃苦,他把當年自己所吃的苦當作教訓、當作激勵人向上的動力來講,教育大家要勤儉節約,時刻不要忘記天下百姓;另一方麵,他又非常忌諱有人主動提起他從前的事情,不管是要過飯,還是當過和尚,所以這個時候找上門來卻不知道怎麼說話的乞丐自然撞在了槍口上,哪壺不開提哪壺,朱元璋最不愛聽的就是誰說他當過叫花子,乞丐卻說起來沒完沒了,自然就把命搭進去了。
我們可能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信任而知曉一些秘密,或者無意中看到、聽到別人不願讓人知道的事情,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因別人有把柄落在你手裏而沾沾自喜,更不要在有求於別人的時候或者因為私人恩怨將別人的秘密或短處揭發出來。俗話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當你真的揭出對方最隱私的東西時,可能會引起對方極大的憤怒,後果不堪設想。
給別人恰如其分的讚美
如果我們很自私,一心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些什麼,又完全不考慮別人感受的話,我們就不會給予別人一點點快樂,一點點真誠的、恰如其分的讚美。如果我們氣量很小,那麼我們最終會不可避免地失敗。
讚美女傭
肯特太太原來的女傭告老還鄉了,她準備聘用一位新女傭。當她找好人選之後,就打了個電話給這個女傭原來的雇主,詢問一些情況,可是原來的雇主對這個女傭的評價是貶多於褒。
女傭來的那天,肯特太太對她說:“我打過電話給你之前的雇主,她說你這個人老實可靠,而且做得一手好菜,唯一的缺點就是家務方麵比較外行,有時候會把家裏弄得髒兮兮的。我想她的話也未必可信,我覺得你一定能夠把家裏整理得井井有條。”
結果當然是主仆二人相處得很愉快,女傭真的把家裏打掃得幹幹淨淨,而且工作勤奮,那一手好菜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肯特太太當時給予新女傭的不是肯定和讚揚,而是照前雇主說的那樣先去指責的話,這個女傭的工作態度就不會那麼認真,主仆二人也會產生難解的心結,更不可能像朋友一般相處了。
肯特太太這樣的策略很高明,當你想要矯正某個人的缺點時,不妨反過來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會更樂於迎合你的期望,進行自我矯正。
這個世界上,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地位高的人還是地位低的人,隻要他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都會維護這份榮譽,生怕辜負了別人,詆毀了自己。
恰如其分的讚美不但會讓別人感到自豪和高興,而且能讓你從別人那裏獲得好感、友誼、支持和幫助。
真誠的讚美
查爾斯·施瓦布是在20世紀初年薪即超過100萬美元的人,他是在1901年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選拔人才的時候,被定為美國鋼鐵公司的第一任總裁。當時的施瓦布隻有38歲,可以算得上年輕有為了。
為什麼鋼鐵大王會看上施瓦布呢?因為施瓦布是天才嗎?不是這樣的。那麼是因為他對鋼鐵的製造有著特殊的見解或有非常出色的技術能力嗎?事實上也不是。施瓦布自己也承認,他手下有很多人對於鋼鐵的知識要比他豐富得多。
那麼施瓦布能拿到那麼高的薪金,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原來他有一套和別人相處的本領。他曾經說過:“我認為我能夠使員工振奮起來的能力是我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恰如其分的讚賞和鼓勵。再也沒有比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了。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讚美鼓勵別人的工作。說實話,我喜歡讚美,討厭挑錯。”
施瓦布就是這樣一個樂於稱讚的人。正是因為這樣,他手下的員工做事情都很賣力,而他周圍的朋友也很喜歡他。他那顆樂於讚美別人的心為他贏得了友誼,也贏得了財富。
真誠且恰如其分的讚美也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功的秘訣之一。有一年,他的合夥人貝佛在南非做一宗買賣,由於判斷失誤,使公司損失了100萬美元。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按理說洛克菲勒應該大大指責一番。可是他知道貝佛已經盡力了,何況事情已經發生,指責沒有絲毫用處。於是洛克菲勒選擇了另外的方式,他讚揚貝佛道:“感謝你為我保存了投資金額的60%。這已經很棒了,至少我們還有那麼多的資金可以做下一筆生意,不是嗎?我覺得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這麼幸運的。”
正是因為洛克菲勒的讚揚,貝佛擺脫了失敗的沮喪,及時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要是洛克菲勒不懂得寬慰人心,而是針對那100萬的損失大發雷霆的話,貝佛可能會帶著沮喪和自責離開。但離開又有什麼作用呢?損失的錢已經不可能回來了,何必再損失一個好助手呢?
讚美換來的動人微笑
年輕人維克因為真誠的讚美為自己換來一個動人的微笑,這樣的微笑充滿著友情和美好,是積極的力量。
有一次,維克在美國紐約某條街上的一家郵局排隊,他要寄一封掛號信。維克發現那位專門管掛號的工作人員似乎很不耐煩,不是因為碰到了煩人的顧客,而是因為稱件、賣郵票、收錢、找零錢、開收據……這些動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工作的激情已經被磨滅了,剩下的隻有不耐煩的情緒。
維克對自己說:“我要使這位兄弟喜歡上我。”很顯然,做這樣一份每天麵對千萬張臉的工作,那位郵局工作人員估計很難再喜歡上什麼陌生顧客了吧,維克要獲得他的好感,必須說一些好聽的話。
於是維克問自己:“他身上有什麼值得我欣賞的地方嗎?”有時候,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特別是麵對陌生人的時候。但是維克很快從對方身上發現了令人欣賞的地方。
當排到維克的時候,他很熱情地對這個工作人員說:“我真希望有你這種頭發。”
對方抬起頭,表情有些驚訝,隨後露出了一絲微笑。“嗯,其實這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好看了。”他謙虛地回答。
維克對他說,雖然他的發質失去了一些光澤,但是仍然很好看。這番話讓對方感到很高興,他們在整個寄件的過程中愉快地交談著。最後,這個工作人員告訴維克,有相當多的人稱讚過他的頭發。
後來,維克講起這段經曆的時候,有人問他:“你想從那個人身上得到什麼呢?”
是啊,維克想得到什麼呢?他又能得到什麼呢?將寄件的速度加快?還是免費得到幾張郵票?
顯然都不是。如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想從中得到什麼,我們就不能帶給別人任何快樂了。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因為這些肯定能帶給人一種存在感,而讚美就是肯定最好的形式。給別人恰如其分的讚美,這既不需要花錢,也不會費掉多少力氣,還能夠給別人帶去快樂,鼓舞人向上,同時贏得別人對你的好感,這樣的事情,何不多做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