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手
影視劇中,如果一個人聽到了一個重大的消息,常常會失手砸壞手中的東西。最常見的便是掉落一個茶杯,碎裂的聲音配合演員的表現,表達震驚的情緒。而這種表演並不是無意義的誇張,它來自於人們生活中對重大消息的正常反應。如果一個人聽到或看到某些不好的事,手常常會發抖,如果手中握有東西,這種顫抖就會被放大。
手部肌肉能做出非常精密的動作,顫抖也是通過手部肌肉來實現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感受到壓力,它會將這種感受傳遞到神經係統,進而產生緊張心理,隨著腎上腺激素的不斷增多,手部肌肉就會出現顫抖的情形。
有一位疑犯一直不肯開口交代自己的同夥,為了緩和情緒,警察遞給他一支煙,並開始描述他在近期所接觸到的人以及做過的事。疑犯一邊抽煙,一邊麵無表情地聽警察敘述,當警察提到他曾經去一個超市,並且和超市的一名收銀員交談過很長時間的時候,那名疑犯夾著香煙的手指忽然顫抖了一下。
這個細節被敏銳的警察注意到了,在接下來的審訊中,警察有意再次提到那名收銀員。果不其然,疑犯的手指又一次顫抖了,隨著他輕微的顫抖動作,香煙的灰燼被抖落下來,掉在桌子上。警察認定:這個收銀員一定和疑犯之間有聯係。通過進一步追查,果然發現那名超市收銀員一直在為疑犯通風報信。
手顫抖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種顫抖表示內心正在產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在語言和表情上也許會被掩飾。
激動的手
在處於壓力中時,手會發生顫抖。而當人特別激動的時候,手也會發生顫抖。如果一個人收到期盼已久的來信,或者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打開信封的刹那,他的手也會發生顫抖,有時甚至會把信紙搖得嘩啦啦作響。
電視上正在直播一個歌星來城裏演出的畫麵,那些粉絲們正在演出場所的出口處焦急等待著自己的偶像。孩子注意到畫麵上的女孩們都麵帶喜悅,並且緊緊地握住自己的雙手,有人互相拉著手不放。他好奇地問:“她們為什麼要握住手呢?是在祈禱嗎?”
母親看了一眼,笑著說:“因為如果她們不這樣,手一定會抖個不停。”
除了對偶像的崇拜而產生的顫抖,生活中還有很多場麵會讓手產生顫抖。在機場等待著遠途歸來的親人時,人們的手也會顫抖;當中了巨額彩票的時候,手更會抖得非常劇烈。造成這些顫抖的原因都和環境有關,環境因素對人的大腦產生的影響,通過手表露無遺。
分辨不同的顫抖
同樣是顫抖,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因為激動還是因為緊張呢?這其中有一些細節需要掌握,當一個人感到緊張的時候,他一定不會讓自己就此停住,他會尋找解決壓力的方式和途徑。因此,手除了顫抖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動作。也許,他會用手去撫摸自己的臉頰和脖子,也許他會輕輕拍打自己的手背和胸口,這些行為都是對緊張心理的安慰。有時,人們也會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找安慰,譬如緊緊抿住嘴唇、用舌頭舔嘴唇等。具備安慰動作的人,多半是處於緊張之中。
並非所有手部的動作都是身體語言的表現,它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也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有些動作雖然也是無意識的,但不能被認定是情緒的表達。譬如帕金森症患者的手也會顫抖,但那隻能說明他正處於神經性疾病的困擾。而長期喝酒和吸毒的人,也會因為神經受損而產生不可自控的顫抖,這些情況在觀察的時候都應該排除在外。
表達自信的手
自信的人能夠傳遞出正麵的信息,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他正處於一個很舒適的狀態,就算不用語言,也可以讓別人感受到他充滿了信心。有時為了表示謙虛,人們也會掩飾自己的自信,尤其在中國人中最為常見。當一個人內心充滿絕對自信的時候,他的手也會隨之表現出一些變化。
伸出手指,表達自信
讓自己的兩隻手都伸出來,兩手的手指自然地相觸,類似於合掌作揖,但手掌卻是分開的。這種手勢常常會在一些成功人士的身上看到,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人們在做出這個手勢的時候,是自信心最強的時候。
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針對人們手勢的變化對於言論的輔助效果,實驗者被分成三組,分別麵對一個法官。
第一組人在講話的時候自然地伸出自己的雙手,手指相觸,做出自信的手勢。而第二組的人講話時十指交叉相握。第三組的人則將雙手放在膝蓋上,不做任何動作。
最後調查法官的感受,發現他對第一組的人所說的話更相信,因為他們對自己所說的內容表現得非常肯定;而第二組的人顯得有些自信心不足;第三組的人不敢有任何動作的表現,讓法官懷疑他們是不是在撒謊。
做出自信手勢不僅是自信心的流露,同時也會表明自身對問題的看法,對於自己所提出的建議或者觀點表現出肯定。十指交叉的動作雖然和手指相觸的動作相差無幾,卻帶給別人不同的感受,可見細節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實驗中,觀察者注意到第一組人做出手指相觸的動作時,法官也會受到感染,做出類似的動作,這說明他們的自信心已經感染到法官,讓法官更加堅信他們說的話。
自信標杆大拇指
豎起大拇指,是全世界通用的身體語言中表示讚許的手勢。在大多數國家的文化中,大拇指代表的是權威、讚同和自信,這些正麵的信息不僅是對別人的態度,也是對自己的認可。人們雖然不會對自己豎起大拇指,但無意中會通過它來表達自己的自信。
觀察那些具備一定社會地位和權力的人,他們喜歡將自己的大拇指露出來。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所遺留下來的照片中有一個共同點:他總喜歡將手插進衣袋,卻把大拇指露在外麵。這個有趣的發現反映出肯尼迪在當時對自己的態度充滿了讚賞,他的大拇指是為自己而豎的。同樣觀察一些成功人士的照片,很多人喜歡用單手或者雙手抓住衣領或衣襟,而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是將大拇指朝外放的。
將自己的大拇指高高豎起,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態度,做出這個手勢的人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對自己的現狀也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心中充盈著自信,讓他們的神經感覺到愉悅,從而調動肌肉變得靈活有力,大拇指處於這種狀態下,自然會不由自主地背離原有的下垂姿態。即便是那些看起來不自信的手勢中,如果出現了大拇指豎起的動作,也可以被認定為是自信的手勢。譬如,當一個人雙手十指交叉,緊握在一起,通常是因為他內心感到一些壓力,但此時大拇指是豎立的,則說明他有信心麵對當前的情況。
不要藏起自信
在表達自信的過程中,手能夠從多方麵為我們提供幫助,一個小小的手勢變化可以讓別人感受到你對自己觀點的堅持,也可以讓別人發現其實你心裏沒底。
在一次演講中,演講者慷慨激昂地陳述自己的觀點,他不斷做出各種有力的手勢,讓聽眾感受到激情。當他坐下來的時候,手放在桌子上,手指輕觸,顯露出非凡的自信。
一個提問者卻在這時冒了出來,並且提出一個非常刁鑽的問題。演講者的表情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波瀾,但是聽眾發現他忽然將自己的手藏了起來——他站起來,將手插進褲袋裏。
在演講結束的時候,有人對演講者說:“那個人的提問一定讓你感到了威脅吧?”而演講者對此也坦然承認:“他確實問了一個我從未想過的問題。”
藏起自己的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體現,當人發現一些自己無法處理的問題時,便會通過這個動作來掩飾自己的慌亂,也許在他的潛意識裏,隻要藏起手,就是將自己的弱點隱藏了。恰恰相反,藏起手的小動作反而讓人們看出他的弱點所在。
在工作場合,人們在探討問題的會議上常看到這個動作:有些人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將自己的手塞進口袋,或者將大拇指插進口袋,而將其他手指留在外麵。這種動作所顯示的信息均為不自信的內心態度。如果麵試的時候忽然有這個動作出現,則表示麵試者對於自己所講的內容不肯定。而管理者很少做出這種姿態,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邀請一位好友來做個測試:在與他交談的時候,可以將手全部袒露出來,並做一些手指相觸或豎起大拇指的動作,也可以將手藏起來,或將大拇指插進口袋。然後問一下你的朋友有什麼感受,他一定會告訴你:把大拇指插進口袋的你顯得沒有主見。所以,要建立起自信的形象,就應該避免這些動作。
不斷變化的手
手勢是內心變化的外在體現,人的內心情緒的變化則是非常迅速的,有時候幾秒鍾的時間,人們就可以體會到從興奮的巔峰跌到失望的深淵。因此,身體語言也隨著我們的情緒而不斷轉化,它的出現也許隻有幾秒鍾,所以隻有準確、敏銳地抓住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掌握情緒起伏,探查到對方的內心變化。
如果一個人非常自信地暢談某件事,他的手指會相觸,做出一副很舒適的樣子。要是他的觀點受到了質疑,自信心受到了打擊,他的手指會迅速彎曲緊扣,讓兩手變成祈禱式的緊握狀。這個過程非常迅速,隨著事件的發展也會出現反複,在經過一番努力辯解之後,隨著自信心的恢複,他的手也會恢複到最初的手指相觸的自信手勢。關注每一個手勢細節的變化,循著它的指引,能找到對方情緒變化的軌跡。
不開心的手
當人們感到愉悅、舒適、自信的時候,肌肉相對放鬆,姿態也較為舒展。當人們感到不開心、緊張、懷疑的時候,則會出現肌肉緊縮,動作也變得相對緊張。通過這些肢體動作,可以傳達內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不舒適感,手在表現這些感受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特殊的動作。
凝固的手
那些誠實地訴說自己內心感受的人,身體受到大腦的支配,所以動作舒緩而且自如。那些撒謊的人,大腦因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不能有效地調整自己的肢體,導致邊緣反應呈現出來。他們往往不願意做出幅度過大的動作,一方麵是因為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想縮小自己的動作,以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人類的大腦邊緣反應要比直接的大腦反應真實,它可以反映內心真實的欲念。而手部動作也在這一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在交談的過程中,為了輔助自己的語言更加準確地傳達信息,說話者往往會用一些手部的肢體語言來幫助表達。而撒謊者由於要掩飾,不希望將某些有用的信息傳達給別人,所以他們往往會采取相反的表現,下意識地凝固住所有的動作,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動作。
有這樣一個刑事案件:父親在逛街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女兒不見了,於是他慌忙向警察報案,希望得到警方的幫助。作為這個案件唯一的線索,警察自然要仔細地詢問他整個事件的過程。在詢問時,經驗豐富的警員卻發現這個父親的一些異常舉動。
對於一個女兒失蹤的父親來說,他的情緒必然會非常激動,講述也許會沒有條理。以往所遇到的那些親人遭到襲擊的報案者,便有類似的反應。不同的是,那些人在講述的時候可以說是張牙舞爪,他們會不斷地揮舞手臂,努力向警察說明情況。這位父親的手部動作卻顯得非常謹慎,他努力凝固住自己的雙手,隻是用慌亂的語氣講述著。
警員沒有感受到一個父親該有的焦急,他放棄使用身體語言來加強自己的說明。他們開始懷疑並調查這位父親,最後竟然發現,是這位父親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企圖騙取保險。
在這個刑事案件中,對身體語言的了解讓警員找到了破案的線索。而這位凶手雖然準備了全套的說辭,但是無法抗拒自己的邊緣反應,那些被禁錮的身體語言透露了消息,使他暴露了自己,讓警察發現並破案。
交叉的十指
在重要的會議或者談話中,在做出重大決定之前,或者在麵對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時,十指交叉並且緊扣的動作時常會出現。查看這些場合,都是讓人麵臨非常大的壓力的時候,不管是重要談話還是重要人物,都需要交談者審慎地考慮並做出一些反應,因此人們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手指交叉起來。一方麵是承受壓力的表現;另一方麵則是對自己的撫慰,以舒緩壓力帶來的不適感。
十指交叉的手在全世界都有相似的含義,它所代表的是正在承受著壓力的大腦。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人們還認為這個動作是一種安慰動作。因為在很多地區的宗教中,進行祈禱的時候,都是十指交叉緊扣,這個手勢帶有宗教含義。當人們下意識地做出這個動作的時候,說明他的內心正尋求幫助,希望得到自己信仰的指引。
試一試將自己的十指緊緊相扣,你會發現手部正在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手指也許會因為缺血而變得蒼白。這樣的表象反映內心壓力的增強,如果和你交談的人做出這個動作,並逐漸用力,以至於手指都變白了,那說明此刻的他非常不自信,心中的壓力已經上升到快要無法承受的地步了。
搓手的安慰
處於壓力中的大腦會讓人的身體變得不安,從而在動作上表現出各種不適的反應。但人的潛意識是不願承受這個結果的,所以它會冒出來尋求安慰。而這些安慰動作,會經由我們的肢體去完成。
當受到質疑,或者感到不自信、不開心的時候,很多人出現搓手的動作。這個動作正是一個小小的安慰動作,它是處於壓力中的人潛意識所表達的撫慰。將做出重大決定的人,或者被審訊的囚犯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些動作。它說明主人感到非常苦惱,又不得不麵對這些難題。搓手是手與手之間皮膚的摩擦,這種皮膚撫摸動作可以讓大腦獲得放鬆,而當它不能起撫慰作用的時候,人們就會顯得急躁起來。
手的撫摸
當一個內向的人說錯什麼話,他除了會臉紅之外,還會有一個很固定的動作,那就是撫摸自己的脖子,或者抓一抓後腦勺。這個動作的出現是非常典型的安慰,說明此刻的他感到非常不自信,或者有很大的壓力需要釋放。
手部的動作並不一定隻是圍繞自身,它還會到達身體的其他部位,如果一隻手出現在脖頸或者後腦勺,它所攜帶的信息是大腦所發布的安慰指令。通過撫摸脖子和後腦勺,人們會感到自己似乎受到了撫慰,從而緩解壓力。
同事們正在會議室裏討論工作,忽然看到部門領導走出去接了一個電話。隻見他拿著手機站在過道裏,聽著電話那端的人講,自己卻一言不發。過了一會兒,隻見他抬起手臂,將手放在自己的脖頸後,並且停留了一會兒。
於是,有人說:“看來,老大遇到麻煩了。”
其他人很好奇,忙問:“你怎麼知道的?”
很快,那位部門領導掛了電話,快步走進辦公室對大家說:“非常抱歉,我父親忽然心髒病發作,進了醫院,所以我要離開一會兒,我的工作先交給其他人代理吧!”
當大家隔著玻璃看時,並不知道他在電話裏說了什麼,而一個撫摸脖頸的小動作卻說明了這件事的性質。類似的行為所折射的正是處於壓力或麻煩中的人們的表現,隻要抓住這個動作所代表的含義,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它背後的事件。
與大腦同步的手
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身體會給出最直接而且真實的反應,因為大腦來不及思索判斷,不能及時地分析出是否要透露這些信息,身體隻能根據以往的經驗快速反應。這個過程被很多人稱之為“下意識”,這種習慣養成的動作是最真實的,因為它未經修飾。
緊急反應
在一個宴會上,一位先生帶著自己年輕美麗的未婚妻來到大家的身邊,當他介紹這位女子的時候,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眾人的祝福顯然讓他忘記了自己和這個女人之間的年齡差距,他感到非常幸福、開心,所以想要當眾親吻她。
這個突發的動作讓剛才還微笑著對大家點頭示意的年輕女孩瞬間緊張起來,她的手忽然握成拳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慌亂。雖然並沒有做出過激的反應,但人群中有敏銳的觀察者已經發現了這個端倪,他判定:這個女人並不是真心想要和他結婚。
果然,不久之後就聽說那個年輕女孩在婚禮上忽然逃走了,因為她是受到母親的壓力才和那位先生交往,卻實在沒有辦法說服自己接受這段婚姻。
緊急情況往往會迫使一個人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最真的。而手部動作的突然轉換也能說明動作的實施者正在經曆思想的急速變化。那隻緊握的手雖然很快恢複了放鬆的狀態,但它已經說明了主人的內心感受。
緩慢變化的手
手作為靈活的身體部分,所能做出的動作非常複雜。除了緊急情況之外,在一些正常發生的事件中,它也泄露各類信息。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大家都談論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困擾。有人抱怨自己的投資長期得不到回報,再這麼下去非破產不可;有人說自己已經失去了耐心,想要割肉保本,放棄讓那些損失恢複的機會。
談論過程中有一位女士說:“我們投資的股票還不錯,雖然沒有大漲,但也一直有一些賺頭。”她的丈夫在一邊揚揚得意,他的手放在桌上做出一副非常輕鬆的樣子。那位女士卻又接著說:“不過最近有點不太好,賬麵上的錢一直在減少似的。”
在女士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她的丈夫忽然停止了手的搖動,並且慢慢握緊雙手,隨著妻子的話將手從桌上撤了下來,悄悄放在桌下自己的腿上。
將手從桌子上拿開,反應出一個人想要逃跑的心態。他感受到了一些威脅,不願意承受這樣的壓力,企圖悄悄逃離這個困境。手部動作的縮小緣自他想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而遠離眾人視線的手正是他此刻想做的事的真實反應。
事後不久,這位先生果然因為偷偷挪用賬上的錢被妻子發現,從而爆發了一場家庭戰爭。
做作的表演
從接受影視表演訓練的初級演員身上,以及某些企圖撒謊騙人的人身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僵硬的、機械化的動作,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感受,傳達並不存在的信息給別人。這些做作的表演往往是一個過程,它們持續地出現,而且花樣翻新,因為它的主人認為這樣可以加強自己表達內容的可信度。
機械化的動作之所以顯得做作,是因為它喪失了真誠度,整體而言不流暢。真誠的人所做出的手部動作變化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有時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動作,隻是在通過下意識的反應來完成它。而那些做作表演中的手部動作卻是刻意而為,希望通過這些表現來獲得別人的認同。出發點不同導致表現差異,對於演員來說,他們需要克服這種做作的表演,而對於撒謊者來說,他們需要超越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