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誰都不敢騙你:FBI教你一分鍾識破謊言》(4)(1 / 3)

Part 03 身體告訴你的事在自然界中,沒有比人類的手更為靈巧的工具了,它不僅可以繪畫、彈琴,更能雕刻出精美的塑像,還能操作高難度的手術。手能實現的動作太多了,靈活的手指和手腕以及手臂,可以完成大腦所發布的任何指令,不管是抓還是打,抑或是握與劃,都輕鬆完成。而當人們打手勢的時候,手還可以講話!這樣一個靈活多用的身體組成部分,對於非語言行為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表達渠道了。

手臂丈量情緒幅度

手臂和腿腳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肢體,它們共同負擔起保護人類免受傷害的職責。在這方麵,手臂比腿腳的責任更為重大,它不僅負責防守,還要同時負擔起反擊的責任。這種天生的職能讓手臂和腿腳一樣,培養了快於身體其他部位的反射速度,從而顯得更為誠實和敏捷。與表情的欺騙性不同,手臂可以表達可靠的非語言行為,通過對手臂與手的觀察,可以讓我們更快地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受。

手臂伸展幅度

因其獨特的構造,手臂的活動範圍要比腿腳更為寬闊一些,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手臂可以自由揮舞,占據身體周圍的全部空間。而人們每一次伸展自己的手臂,也不會按照固定的模式,總是出現各種不同的伸展幅度。同樣是一個打招呼的伸展動作,羞澀的人會輕輕抬起手臂,擺一擺手腕,晃動自己的手;而豪爽的人則會伸展開來,將對方大力擁入懷抱。更為激烈的是那些久別重逢的戀人與老友,當他們在機場或者車站遠遠看到時,會將手臂揮舞出最大範圍的幅度,引起別人注意的同時,也表達自己激動、愉悅的情緒。

孩子和大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保持著人類最原始的各種心態,開心時候的大笑,難過時候的大哭,都是毫不掩飾的。當成人因為各類社會規則而不斷桎梏自己的心靈與雙手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勇於做出各類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

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手臂動作,會發現他們的手臂似乎時刻處於待命狀態,總是半懸在空中,似乎隨時都要伸手去抓周圍的東西,或者是推動任何引起他好奇的事物。這種手臂狀態反映出孩子內心對世界的好奇,手臂是他們感受世界的觸覺來源。

手臂的幅度和我們情緒之間有如此緊密的關係,以至於人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通過長期的觀察,非語言行為研究者對手臂幅度做出了劃分。那些受到某些因素限製而不能完全舒展的手臂被認為是拘束型手臂,而那些似乎不受任何限製,可以自由揮舞,甚至連地球重力似乎都無法控製它的手臂,則被認為是活力四射型手臂。這種劃分對應的是情緒的不同層級,沒有一個嚴格的刻度可以作為劃分的標準,大多數人的手臂幅度在這兩類之間遊走。

超越重力的手臂

手臂的動作和地球重力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聯係,而人體受地球重力的影響,在無意識的放鬆狀態下,人的肢體總是會順從重力的方向。當人悲傷或情緒低落的時候,重力也會表現得非常明顯。當人情緒高昂的時候,不管是手、腳還是下巴,都會出現與重力相背離的行為。這種與重力對抗的非語言行為,也被認定為愉悅情緒的指標,不管身體任何部位出現這類動作,都可以判定此人正處於非常舒適的狀態之中。

快樂的時候,我們的手臂似乎不受重力的束縛。觀察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演講者,他們在台上揮舞手臂顯得輕鬆自如,動作也充滿了肯定。大幅度的手臂動作會在快樂、自信的人身上不斷出現,就好像動物總是在昭示自己的領地一樣,人類保持著遠古社會的一些生活習性,擴展開的手臂讓他覺得自己的領地獲得了保護。

那些身處不舒適環境中的人,因大腦感受到強烈的壓力信號,他們總是下意識地壓製自己的手臂動作,縮小手臂的活動範圍,好像稍微加大動作幅度就會引來災難一樣。

手臂情緒的傳染

作為肢體對於大腦邊緣係統信號的直接反應,手臂動作反射速度非常快。手臂的肌肉因長期勞作和大量精密動作的訓練而非常智能,它們可以毫無難度地反射各類動作,就算某些生疏的動作,也可以通過大腦印象提示實現。在表達情緒方麵,手臂是僅次於表情的利器,它們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而且富有感染力。

球迷一向被認為是最瘋狂的人,當他們觀看比賽的時候,情緒像潮水一樣不受控製。在球員射門的時候,球迷們會舉起手臂、緊握拳頭、凝神屏氣,好似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打擾到球員一樣。

當球被射入,所有的人都會大力揮舞自己的手臂,伴之以尖叫和呐喊。那高高舉過頭頂的手臂便是他們情緒的最好說明。如果此時裁判忽然判進球無效,球迷們會默默地放下自己的手臂,肩膀失去力量的同時,手也頓時沒有了生氣。

群體性狂歡之中,手臂的動作最常出現,不僅因為手臂出現的愉悅動作可以刺激我們本身,也能感染到身邊其他的人。一個揮舞手臂表達情緒的人出現時,他周圍的人會很快跟上。看球賽和演唱會的時候,這種群體性受感染事件很常見。當歌星站在舞台上,總是喜歡說“伸出你們的手”,這個號召也是因為揮舞的手臂更有利於帶動大家的氣氛,讓所有人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

被禁錮的手臂

情緒高昂的人手臂總是向上高舉的,而情緒低落的人卻很少出現這個動作,與之相伴的多為手臂的禁錮。在大腦對周圍環境做出分析之後,手臂通常會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果大腦判定目前有威脅因素存在,手臂往往會處於備戰狀態。

情緒焦慮的手臂

大腦遭遇負麵情緒襲擊的時候,手臂便會形成禁錮。將原本伸出去的手臂收回,並保持一個不變的姿態,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認定的手臂禁錮形態,這一形態說明主人感受到來自環境的威脅,目前情緒焦慮不安。那些受到傷害的小孩,以及認為自己處於危險之中而缺乏安全感的女性,通常都會出現手臂的收回和禁錮。

在一個公園草地上,一群小孩子追逐一個皮球,他們玩得非常開心。但因為小朋友年齡和體質不同,有一些小朋友總是可以得到玩球的機會,而有一些小朋友則隻能在邊上看著。身體比較弱小的孩子有時還會遭遇到來自強壯小孩子的襲擊,運動過程中不小心的碰撞也會讓他們跌倒在地。

此時,觀察草地邊上小孩子的父母,便可以明顯地觀察到手臂的禁錮動作。但看到自己的小孩被別的小孩推倒在地,或他總是搶不到球時,母親們總是會顯得非常焦慮。她們很想上去幫忙,或扶起小孩子,但現代的教育理念讓她們明白此時要靠孩子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才能培養他們堅強的性格。

於是,理智和母性之間的鬥爭讓母親處於不安的狀態中,她們因為擔心而將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也有人兩手相握放在腹部,似乎想要用一隻手的力量撫慰另一隻手,或者讓一隻手來抑製另一隻手想要衝上去抱起孩子的衝動。

焦慮狀態下的手臂出現交叉是一種生存戰略的體現,這也可以映射到遠古人類的生活習慣中,他們通過手臂的交叉來控製、撫慰自己,從而讓自己變得冷靜,以便應對周圍的變化。

憤怒者的手臂語言

當人們的負麵情緒積累到一定層級,便會出現對立和憤怒,處於這樣的情緒之中,很難有人會刻意保持自己的非語言行為,因此會更真實地流露出我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觀察那些爭吵中的人,有一些人的手臂會出現外伸,不管是指向對方還是推搡對方,都算是手臂的攻擊動作。而有一部分人的手臂卻會出現回收,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想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更因為他們的教養和習性還在起作用,讓他們保留理智,進行手臂的自製。

手臂的自製行為常出於人類對自身的保護,對方的憤怒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並不安全,也許還會受到更多的威脅。因此,將手臂收回反映出內心的不舒適,這種情緒從反麵刺激消極狀態的爆發。

在其他負麵而非憤怒狀態下,手臂的自製行為可以看作是對自身的安慰。通過限製自己手臂的動作,讓大腦感覺到它並沒有遠離自己,比如胃疼的時候將手收回並放在胃部,便是一種明顯的自我療傷和安慰。

凍結的手臂

當大腦在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手臂會出現凍結情形。它盡量縮小自己的行動範圍,甚至放棄行動,以不引起別人的注意。這種減少動作的行為有時就像企圖要隱形或者消失一樣,他們在逃避任何可能引起的關注,如果可以將自己的手臂藏起來,對手臂凍結者來說是最好不過的。

教育學者在對受虐兒童進行研究時發現,那些受到父母或者他人虐待的兒童,常常會出現明顯的手臂凍結行為。這種現象不是偶爾的動作,而是出於人類的本能。那些受到虐待的孩子,總是企圖逃離讓他們不安的環境,他們慌亂的眼神足以說明他們的恐懼。而要避免虐待,就要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從而逃離傷害。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越多,就越易受到虐待,這種經驗的積累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孩童的好動天性,將自己的手臂禁錮起來。

對手臂的凍結是人類大腦邊緣係統做出的自我調整,同樣也是出於保護自己的天性。在生活中,強大的人總是顯得張揚,而弱小者則會凍結自己的手臂。當人們總是以“縮手縮腳”來評價自己的孩子時,首先應該反省自己是否做出了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事。一個孩子可以完全地釋放自己的手臂,在空中自由地擺動雙臂,才是他精神健康的最佳表現。

領地維護與身體距離

動物有維護自己領地的本能,它們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在領地內的權威,有時候甚至要為此付出生命。在人類社會中,領地的爭奪意識依舊存在,雖然社會的融合讓人們可以共享很多資源,但在潛意識裏,維護自己的領地是安全感、權威感的一種表現。手臂在領地維護的過程中,可以傳遞出豐富的信息,通過它,可以告訴周圍的人與自己保持距離。

雙手背後的拒絕

將自己的雙手放在身體後麵,形成一種背手動作,這個姿態常常出現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在所有人的腦海裏會出現很多具象的人物。他們也許是某位領導,也許是某個年紀偏大的人。很少有人看到年輕人做這個動作,因為大家都覺得這種動作帶有一定的權威性,不是年輕人可以做到的。

背手動作之所以頻頻出現在領導者的身上,是因為它傳遞的首要含義:地位。擁有較高地位的人,往往會不經意間做出背手動作,用以強調自己與別人不同。其次,背手還可以給人以拒絕的態度。當人們伸展雙臂時,就連孩童都會感受到這是一種歡迎,當他們麵對做出這個動作的父母,就會迅速地撲進他們的懷抱。而當手背到身後時,相當於雙手被藏了起來,人們失去了歡迎的依據,會在潛意識裏認為對方在說:“不要靠近我!”

在博物館裏或者畫展中,人們都非常安靜地觀察各類藝術品。仔細觀察那些參觀者,他們的一個常見動作就是背手。當他們來到一件精致的藝術品前仔細觀察,全神貫注讓他們脫離了周圍世界的喧嘩,仿佛全世界隻有他與這件藝術品似的。此時,他的手會無意識地慢慢放到身後,形成背手姿態。

人們常常會認為背手動作是一種思考的表現,這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錯誤,因為它通常會和思考一起出現。但其實這個動作並不是思考的直接表現,而是為了思考想要營造出一種安靜的氣氛與獨立的空間,告訴周圍的人:不要打擾我!

觸手的重要意義

當一個人背手的時候,帶給周圍的人什麼樣的感受?經過調查,研究者發現很多人認為背手者通常會顯得比較冷漠。這種動作的出現伴隨著拒絕意味,它拒絕的是人們的靠近,這本身就是一種讓被拒絕者失望的事情。手與手臂的接觸代表著安慰和接納,對於人類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們會覺得非常沮喪。

當一個小孩子向自己的母親跑過去,希望得到母親的擁抱時,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於和母親肢體接觸的渴望。這種接觸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全、開心,如果母親此時忽然將自己的手放到背後,看看孩子的表情,你會發現他眼神中的失落無法遮掩,因為他心中感到非常孤獨。

和孩子一樣,動物也會對拒絕接觸表現出失望。馴獸師對此有豐富的經驗,他們發現當麵對一條狗的時候,將雙手背起來,會傳遞冷漠的信息,就像告訴小狗:我不願意撫摸你。小狗的雙眼頓時失去神采,顯得非常委屈。

事實上,與周圍的人發生肢體接觸不僅對被接觸者有重要意義,對接觸者而言意義也是同樣的。科學研究發現,當一個小孩子從小就接受到來自父母的肢體接觸,他們會很快獲得心理安慰,變得平靜,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成為一個開朗的人。而在看望病人的時候,如果病人此時處於傷痛之中,肢體接觸也會讓他們獲得暫時的安慰,通過撫摸他們的手背甚至可以對恢複有所幫助。

不僅身體與心理的健康需要肢體接觸,就連人類是否可以長壽都和肢體有關係。身體接觸所帶來的益處數不勝數,雙方在這個過程中都獲得了安慰。養寵物的人都喜歡輕輕撫摸它的毛,而醫生發現,撫摸寵物的過程中,有些人的心率會慢慢降下來。

維護自己的領地

手臂可以盡情地舒展,這一特性成為人類對自己領地維護的重要武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領地維護動作總是隨處可見。觀察那些會議中的人、坐在椅子上的人,都可以發現他們無意中顯露出來的領地維護動作。

地鐵上,擁擠的人流使人們不得不忍受與陌生人的近距離接觸,這種被迫的接觸會讓人們感到非常不舒服。而此時,手臂的領地維護動作會特別突出,人們會在不經意間將手臂橫過來,擋在自己的身體前麵;或者,將雙手環抱在自己的胸前或者腹部,這同樣可以起到領地維護的作用。

在不擁擠的狀態下,或者在辦公室裏,人們不需要為自己製造空間以便與他人保持距離,但領地維護動作依舊會出現。那些將手臂放在桌子上的人,他們其實也是在維護自己的領地。

捍衛自己的領地,警告他人與自己保持距離,手臂在進行這一動作時,和國家之間爭奪領土的意義不同,手臂這樣的行為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保護和心理安慰。觀察那些自信的人,他們最易出現手臂領地的維護動作,不管是手放在椅背上,做出一副輕鬆的姿態,還是將手放在別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宣示著:“我是老大,這裏我說了算!”

心理或者地位處於劣勢的人,很少出現領地維護動作,他們一般都會將自己的手臂收起來,盡量不去占據更多的地盤。這是他們不自信的心理狀態導致,同時,這種動作也會導致他們的自信心更加萎縮。那些獲得一定地位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擴展自己的領地,椅子、桌子,甚至走在路上,他們都會占據最大的麵積與最好的位置;當他們遇到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這種維護動作就會悄悄收斂起來。如果在職場裏你隻是一個新人,觀察別人的領地維護動作,你就可以快速判斷對方的地位和心態了。

擁抱:最熾熱的情感表達

在非語言行為中,擁抱所包含的熱情度可以排在前三名之內。它是人們表達關懷最直接的方式,當兩個人擁抱在一起,他們會通過身體接觸而感受到對方的真誠,從而在心理上更為接近,讓彼此都得到撫慰。

最佳示好行為

要讓別人接受你的好感,表達你對別人的熱情,最佳的方式就是擁抱。一個微笑所能傳遞的信息固然豐富,但真正近身的接觸,會令彼此都進入對方的領地之中,從而互相信任,促進情感。情侶之間最易出現擁抱,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迫切需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或提升彼此的信任度。近身擁抱讓他們有一種占據對方的心理暗示,如同一個動物來到另外一個動物的領地,而且受到接納,它會認為這裏也成了自己的領地。

雖然善意的擁抱有很好的情緒表達效果,但因文化和教育的不同,不同地區與國家的人對擁抱的態度各不相同。在拉丁美洲,人們以熱情著稱,互相之間的摟抱動作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男性之間的擁抱還會出現胸部互相貼近,並將手臂一直摟到對方背部的動作,更為熱情的人在擁抱的同時,還會伸手拍打一下對方的肩部或者背部,表示好感。

中國人一向以含蓄著稱,中國文化也一直

倡導彼此之間的尊重,要求人們保持一定距離。因此,中國人對於擁抱非常陌生,也很少發生類似的行為。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擁抱,當它真正來到你的生活之中,你會發現它產生的魔力超出想象。

擁抱也可能是侵犯

對類似中國人這樣含蓄的亞洲人而言,擁抱的含義有時並非是正麵的。它會被認定是一種對私人空間的侵犯,因此常常被拒絕。如何對擁抱的性質進行界定,從而在發生擁抱的時候避免引起對方反感,需要我們謹慎麵對。

在一個亞洲國家的酒吧裏,有人帶來一個歐洲的旅行者喝酒,他被介紹給在座的一些人。雖然這群人以亞洲人為主,但大家還是順從了這位歐洲旅行者的習慣,一一與他擁抱,並表達出最大的善意。但是,當這位旅行者與一位女士擁抱的時候,卻引起了她的男友不滿,他將正在擁抱的兩個人一把拉開,並憤怒地帶著自己的女友離開酒吧,丟下尷尬的眾人不知所措地看著彼此,而這位旅行者也感到異常難堪。

不愉快的擁抱往往會出現在異性或者不同文化者之間,這種誤會的形成和個人習慣、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係。過長的擁抱時間、過於貼近的身體,在某些時候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亞洲人出於禮貌的擁抱都會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手臂更不會用力摟抱對方;而某些熱情洋溢的國家的人卻不在意這一點,他們不僅會發生摟抱,甚至還會在耳畔發出輕吻的聲音,雖然他們認為這是禮儀,但別人卻認為這是冒犯。

叉腰:手臂的宣言

在手臂非語言動作中,雙手叉腰也是極為常見的。當人們出現這種行為時,便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基本上可以認定為一種權威性的姿態。在某些場合,雙手叉腰也被認為是對自己領地的一種捍衛動作,因為叉腰的動作無形中將人體所占據的空間麵積擴大了。通過擴展自己的身體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從而達到恐嚇對方目的,嚇退那些進攻者,這是動物界常見的行為,人類出現的雙手叉腰行為在本質上與之有相同之處。

捍衛權威的宣言

仔細觀察生活中出現雙手叉腰動作的人,會發現多數是警察或者軍人。他們的職業特性要求這些人不斷彰顯自己的權威,以便讓別人服從。這種初衷讓叉腰動作的出現顯得順理成章,而這一動作也非常有力地說明了他們的權威。

在一次有商人參與的宴會上,一位心理學家見到一個企業家。他顯得非常有威嚴,而且在手中沒有拿酒杯的時候,便會習慣性地出現叉腰動作。於是,心理學家笑著問:“你在生意場上一定有一些困擾,覺得自己不太受別人歡迎吧?”

企業家很詫異,忙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心理學家說:“因為我觀察你半天,發現你很喜歡做出雙手叉腰的動作。在做生意的人之間,出現這個動作對於合作的促成非常不利,久而久之,別人會離你越來越遠。不過我知道這不是你的本意,你隻是習慣這樣而已。我猜你曾經是一名軍人!”

企業家更加詫異了,佩服地說:“您說得非常對,我曾經參軍,退伍後留下了很多軍人習慣。看來要想在生意場上獲得機遇,以後不能隨便叉腰了。”

將雙手叉在腰間,這個動作讓我們的態度顯得非常強硬。對於維護自己的權威而言,這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威懾到周圍的人,從而在心理上起到敬畏作用。但是對於日常生活而言,頻繁地出現這一動作,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隻有將強硬的態度變得軟化,讓我們的非語言行為更加柔和,才能幫助你成為受歡迎的人。

叉腰的好處

除了那些地位較高、有很強權威感的人,普通人出現叉腰行為時,基本不會發生什麼好事。就算是警察,如果他們不改變這個行為習慣,在做便衣的時候也會很容易暴露自己。叉腰讓人們顯得盛氣淩人,讓別人望而生畏。但在需要掌握主動的時候,這種動作對我們是有益的。

女性身處社會之中,往往會缺乏安全感,這種感覺有時候來自於自身,有時候來自於環境。當著裝暴露或者身邊有陌生人存在的時候,女性都會感到緊張。而職場中常常會出現的女性職員,也會因為性別的緣故被認定為是軟弱的,就算她們能力很強,也會在同等競爭條件下輸給男同事。如何增強自己的氣場,讓自己顯得值得信任呢?

在會議室裏開會時,女主管的講話往往被認為沒有威懾力,如果此時她出現雙手叉腰的動作,同事們會瞬間感覺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有能力駕馭這一切。這一動作的輔助作用非常明顯,有效地樹立起女性的自信心,也讓周圍的人頓時改變了自己傳統的眼光。

當別人出現雙手叉腰的驕傲態度時,女性完全可以效仿,以同樣的叉腰動作來宣示:這個地盤我也有份兒,我並不怕你!

拇指朝前的叉腰

普通意義的叉腰行為是指手臂彎曲,雙手放在腰間,四指朝前,大拇指朝後。這種行為讓人感覺脊椎受到了支持,肩、背也會挺直起來,整個人顯得充滿了生氣。而某些時候,人們也會做出拇指朝前的叉腰動作,這一動作雖然和拇指朝後的動作區別不大,卻給人以微妙的變化。朝前的拇指不能給脊椎以太多的支撐,人也不會顯得過分挺直。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拇指的方向發生改變,手肘的指向也發生了變化。

不同的肢體語言代表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拇指朝前的叉腰動作與內心的權威感並沒有太多的關聯,反而與我們的好奇心有很大關係。觀察那些對某件事物感到非常好奇的人,他們在思索或研究的時候,就會出現類似的非語言行為。當自己所好奇的事物一時得不到答案,這個動作就會更加明顯。

有時候,人們因為未知而感到恐懼,好奇也會演變成擔心,那麼叉腰的雙手拇指會慢慢朝外側轉移,這表示心理壓力已經在逐漸增多。這一動作反映出人們想要增強自身控製力的心理變化,但拇指的位置未能發生更大的變化,依舊保持著叉腰的位置則說明所麵對問題的答案還沒有揭曉。

與叉腰類似的手臂語言

叉腰的手臂動作一般出現在人們站姿的時候,坐在椅子上的人很難做出叉腰行為。而當人們保持著坐姿的時候,一種含義類似於叉腰的手臂動作就會出現:抱頭。

將雙手伸到腦後,手指交叉枕在後腦,形成一個扶住後腦勺的動作,便是抱頭。與抱頭同時出現的還會有身體向後稍微傾斜,微微靠在椅背上。

電視訪談節目中,有一位文化名人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詢問,他們彼此交換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意見。隨後,主持人問及這位文化名人最近出版的著作,並且將網絡上對這本書的質疑提了出來,請他做出回應。此時,這位文化名人身體微微後傾,並且將雙手放在腦後出現抱頭動作,然後才緩緩地開始說話。

這一行為說明這位名人感覺這個問題是對自己的侵犯,他想要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證明這些問題都在他的解決範圍之內,而這一範圍是他的領土。

抱頭的動作和叉腰類似,都在於擴張我們身體在空間中的麵積,想讓自己看上去更龐大。通過這一行為,我們的空間“領土”被擴展,讓人感覺自己是一個強大的、有威懾力的個體。

抱頭的行為還表示出自己對狀況有所控製,當前的一切都處於他的掌控之中。和其他掌控力宣言一樣,抱頭動作也會根據所麵對的人不同而選擇性出現。注意一下辦公室裏的副總在會議上的表現,當他在會議室裏開會的時候,抱頭動作會出現;但當總經理進來的時候,副總的抱頭動作會瞬間消失。因為他知道,這個領地已經不在他的控製下了。

你的腳也在說話

由於眼睛在人體中所在的位置較高,而且麵部可傳遞的信息最多,因此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別人的臉,很少有人低下頭去看對方的腳。臉部傳達的信息往往會夾雜故意而為的虛假信息,腳卻不同,因為不被過多地關注,人們很少用腳的變化來傳遞虛假的信息蒙蔽別人,這也導致腳比臉更值得信任。

腳感

要完成一種情緒的表達,腳看上去似乎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但實際操作中,當人們感到興奮時,往往會蹦跳;感到懊惱時,往往會跺腳,這些行為其實都和腳有關係。

舞蹈演員是最常用到腳的情緒表達者,他們對肢體的使用非常頻繁,而腳在所有肢體中,被更頻繁地用到。在原始部落之中,捉到獵物時,常常會舉行各類慶祝活動,現存一些部落保持了千年以來的傳統,其中有一種慶祝方式便是不斷地跳躍。通過跳躍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喜悅,這種形式可稱之為舞蹈最原始的形態。

喜歡觀看球賽的人,在情緒激烈的時候也會用腳來表達。賽場上有一種常見的加油方式便是跺腳,球迷通過集體跺腳來產生震動與聲音,讓自己支持的球隊明白大家正在為他們加油。這也是用腳表達情緒的典型案例。

人們麵對令人恐慌或興奮的事情時,腳總是無意中參與到情緒表達,並成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它時刻都在傳遞著我們的感覺、思想和感情,隻是長期以來都被人忽視而已。“腳感”正是對這種通過腳來表達情緒的統稱,通過掌握“腳感”,可以讓我們通過腳來窺測到人們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真實情緒。

父母最為頭疼的事,便是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想要玩,因此,他們總是厲聲要求孩子放下玩具,或者關起房門,讓他放棄出去玩的念頭。當一個小孩被放在椅子上,被要求認真吃飯的時候,難道他真的已經不想出去玩了嗎?觀察他的腳,便可以得出結論。

被強行安置在餐桌邊的孩子,心中出去玩的念頭還在熊熊燃燒,所以他的腳會不停地擺動,總想從椅子上跳下來。如果父母按住他,不允許他在吃飯的時候做出其他的動作,那他的腳也會慢慢地朝著房門的方向轉過去,以此來表達自己想要走出房門的心願。

通過觀察腳,可以讓我們抓住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線索,通過這一線索便可以了解他真正想要的。對於成年人來說,當然不會像孩子一樣總是想著出去玩,他會用理智來控製自己的欲望,但如果他心中並沒有真正放棄一些念頭,腳依然會誠實地做出相應的反應。抓住“腳感”,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忠誠的情報員,讓觀察者直達對方的內心。

不隱藏的腳

因為所處的位置,腳似乎很少受到關注。處於身體末端的腳總是默默地承擔著各種又苦又累的活,行走在各式各樣的道路上,但它卻從未受到人們的關注,僅以一雙襪子和鞋來捆綁它,讓它不至於受傷。然而對於腳的情緒,卻無人顧及。

經驗豐富的警察喜歡觀察別人,但他們卻不像常人僅僅關注麵部的信息,而是將腿和腳也納入信息采集的範圍。很多時候,一些警察看人都是選擇與常人相反的方向,先從腳看起,然後才一路向上看到臉部。他們在長期的職業訓練過程中已經發現了腳與腿在情緒中的重要作用。

“察言觀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也被認為是一個成熟的社會人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察腿觀腳”。在受到的教導之中,我們也被告知:要微笑,要露出開心的神態!就算是心中有一萬個不樂意,這種教導也會引導我們露出假笑來應付身邊的人和事。受到訓練的麵部肌肉開始學會了撒謊的本領,而腳卻一直保持本色,當它不開心的時候,它就會保持不動或者逃離姿態;當它開心的時候,它便會抖動、輕踢或者跳動。

不管是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承受這種壓力,還是出於快樂和幸福之中感到舒適,也不管是自信還是沮喪,腳都在默默地參與著我們每一種情緒的變化。如果你注意到情侶之間見麵時腿腳的幸福跳動,注意過靦腆的小姑娘在遇到陌生人時微微朝內的腳尖,注意過暴躁的父親在看到兒子不合格成績單時岔開的雙腳,你就會知道——腳,是值得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