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腳是快樂的
腳所負責的是人的走路、與運動相關的一些動作,因此它最擅長的便是上抬、邁開、踢動等。而觀察周圍人的腳步,除了走路之外的動作,似乎最常見的便是它的擺動與抖動。這種動作的出現意味著腳的主人正處於非常舒適的狀態,情緒愉悅,讓他的腳忍不住出現抖動。
快樂的抖動
在傳統的中國長輩眼中,一個人如果喜歡抖腳,那是令人厭惡的惡習,因為這種動作會讓人顯得輕浮、浮躁。但並沒有因為這一忌諱,生活中便沒有了抖腳的人。仔細看那些悄悄抖動腳部的人,他們往往處於非常開心的狀態之中,神色也有一些得意揚揚。這種得意的神態與抖動的腳總是同時出現,因為大腦正在發布興奮信號。
要判斷一個人聽到某項消息的時候是否開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觀察他的腳,出現抖動動作的腳是興奮信息的最可靠信號,它所代表的含義是:這個消息正是他所希望聽到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在職場競爭中,如果有一方出現了腳部的抖動,說明他已經認定自己處於優勢狀態。
在一場牌局之中,有一個人抓到了一手非常好的牌。作為一個老手,他當然知道自己已經掌控了先機,很有可能在這一局中獲得勝利。所以,心中難免有些激動。但他也明白,如果將這種情緒表達出去,對手肯定會意識到自己手中握有好牌,如果別人形成聯盟,那他獲勝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
於是,這位老手麵部表情一直都保持著淡定的神態,似乎手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王牌。他努力抑製住自己的興奮,但腳卻泄露了這一秘密。因為他的腳在桌子下麵不停地抖動著,好像立刻就要開心地跳起來一樣。遺憾的是,他的對手根本就不會低頭去注意別人的腳,他們隻觀察對手的麵部表情,最後自然全部落敗了。
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臉來散布謊言,卻很少用腳來說謊。如果觀察者可以多注意腳,那他們將獲得更多有用的真實信息,自然會減少不該有的損失。
發現腳的語言
因興奮而抖動的腳不斷被人們忽視,在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經驗積累之後,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失誤。很多心理學家提出腳在非語言行為之中的重視度應該提升。
在醫院走廊兩側,放置著很多給病患及家屬休息的椅子,在等待醫生的過程中,人們都會坐在那裏稍作休息。有一個年輕的母親正在與自己的家人通電話,她在電話裏告訴家人自己的病情。
起初,她的腳是平放在地上的,但隨著電話時間的延長,周圍的人可以看到她的腳開始顫抖起來。這種強烈的顫抖讓她所在的那一排椅子都開始晃動,人們不解地看著這名慢慢露出笑臉的女士。
當她掛了電話,有人已經猜到她可能知道了更好的治療方案。果然,這名女士麵帶笑容地快步離開了醫院,雖然周圍的人並沒有聽到她電話交談的內容,卻可以認定她一定是獲知了什麼好消息。
聆聽腳的語言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不管是與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相處,隻要他們的腳露出快樂的抖動,都可以判定他們正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之中。
但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是:我們不能總是低頭鑽到桌子下麵去看別人的腳,這就阻斷了獲得腳所傳遞真實信息的途徑。事實上,正如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整體,每一個變化的出現都會有其他連帶的反應一樣,腳的動作也不是獨立進行的,它往往會牽動人體其他部位發生變化。當一個人快樂地抖動自己的腳時,他的上半身雖然會努力保持平靜,但會帶動自己的腰部與肩膀也出現搖晃。觀察對方的肩膀是否出現輕微的搖擺,便可以判定他是否正在快樂地抖動自己的腳,從而獲得相關信息。
有一位人事經理在負責員工招聘的時候,常常通過對腳的觀察來分析應聘者。在某次招聘中,他麵對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當他問及該女孩是否願意到別的城市去擔任外派的任務時,他發現這個女孩的腳開始左右擺動。這說明女孩的情緒非常愉悅,她願意接受外派,而女孩的答案果然是肯定的。但是,當這名人事經理問及女孩是否願意去深圳時,她的腳忽然停止擺動,保持靜止。雖然女孩沒有直接回答,但他知道這個女孩並不願意去這個城市。
於是,人事經理問:“你是不是不願意去深圳?”女孩詫異地說:“您是怎麼看出來的?其實我以為外派的城市是上海,如果是那裏,我會非常樂意去。但我在深圳沒有朋友,所以對那裏有些陌生,比較不願意去。”
腳總是先於臉部或者語言傳遞出我們真實的想法,就算真實想法被臉部表情掩蓋,也會在腳上泄露出來。正如這位應聘者一樣,在她未開口之前,她的腳就已經將她真實的感受告訴了對方。
特殊的擺動
所有的非語言行為都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之中進行觀察和分析,脫離情境而單獨存在的非語言行為不具有任何意義,也失去了觀察的必要。對於腳擺動的觀察也同樣需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如果一個人因病痛或者腳部疾病而出現擺動,它不代表任何的愉悅信息,相反是一種痛苦的表示。對於多動症候群中神經過敏足病患者來說,他們不斷抖動的腳是痛苦的根源,並不能算作非語言行為的展示。
在某些情境之中,腳部的擺動不代表愉悅,而是煩躁的表現。觀察正在上課的中學生,他們處於多動的年齡,總是希望可以走出教室跑到球場上去玩。上課的過程中,他們的腳和腿會偶爾出現抖動,這種抖動的頻率在快下課的時候會增多。如果不幸遇到了愛拖堂的老師,學生的腳部抖動會頻繁出現,有時候會出現多人一起抖動的現象,這都說明他們已經不耐煩,等不及想要跑出去了。
腳引導心的方向
人們常說:“腳尖的方向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這不隻是一種抒情的表達,更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腳對於我們內心意念的反應。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將自己的身體轉向喜歡的人或者事物的方向,而這一轉向動作常常通過腳來實現。在身體因為某些原因而抑製這種轉向時,腳也會悄悄地轉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腳的方向可以成為判斷別人是否喜歡我們的線索。
腳是意圖的線索
社會生活要求人們表現出足夠的禮貌來對待周圍的人,有時這種禮貌並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對社會規則的遵守。人的麵部負擔著重要的態度表達責任,因此它們總是處於這種規則的監控之下。而腳則不同,人們對它習慣性的忽視讓它顯得更加為所欲為。
在宴會中,很多人發愁怎麼與陌生人愉快地相處。因為這種場合總會有我們不熟知的客人,而如何判斷別人是否歡迎我們,是否願意讓你加入他們的談話,是否到了該離開的時候,是決定在這次宴會之中表現得是否得體的重要因素。
如果有兩個人正在交談,一位新來的客人想要加入他們的談話,在打招呼的時候,交談的人表現得彬彬有禮,但他們的腳並沒有朝著新來的人轉向,則說明這種歡迎僅限於禮貌,他們並不希望別人加入。而如果在表示歡迎的時候,交談的人都微微轉動腳尖,讓它可以朝向新來的客人,就表明他們真誠地歡迎這位新客人,並希望他加入到談話中來。
成為受歡迎的人並不難,掌握別人真實的態度,從而決定自己下一步的動作,便可以讓我們更受歡迎。作為一種意圖的線索,腳的提示信息在這種時候總是顯得很明顯,因此,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腳部,別人的意圖也會彰顯。
想要逃跑的腳
當人們麵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腳也會表現得非常明顯。作為負責逃跑的主要工具,腳曾經是人類遠離危險的實現者,這種天賦的使命讓它時刻接收大腦的指令,待命逃跑。在逃跑未能實現之前,腳會首先確定自己的路線,即使它不會立刻行動,也會指明方向。
在法庭上觀察律師們的言行,可以明顯地反映出他們的態度。當某些他們不喜歡的證人出現時,律師處於程序的要求也要上前與之討論,借以了解信息。當他們靠近這些人的時候,雖然肢體表現得非常得體,對於正在提供證詞的證人也會表達出尊敬,但他們的腳卻總是朝向最近的一個出口處,或者朝著支持自己的陪審員。
這種情況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法庭上的人們因神經高度緊張,總是努力克製著自己的情緒,但腳卻處於這些情緒控製之外,反映出律師真實的喜好。它所朝著的方向正是一種逃跑的路線,通過這個方向,可以讓律師在潛意識裏感受到安全感,那才是他們希望去的地方。
逃跑路線有時並不會成為具象的表達方式,它的指向並不是真的適宜,而且人們也並非真的要逃跑或脫離這種環境。腳的朝向隻是對人們大腦此時情緒的表達,意即它不喜歡眼前的環境。
希望獲得解脫的信號
很多人以為腳的移動隻是一種下意識地尋找舒服的擺放方式的行為,或者是對站姿的一種調整。而很多時候,這種下意識的動作會更真實地表達我們內心的情緒。對腳進行調整正是釋放出的重要信號,如果與你交談的人忽然改變了腳的方向,或者慢慢地將腳從你這一側移開,則說明他的情緒已經起了某些變化,談話需要做出調整。
腳的變化有時突然出現,有時則在談話過程中默默地改變,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有時是因為交談者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做,有時則是因為他們對於談話感到厭倦,希望早點結束。這些信息說明對方在這個環境之中希望獲得解脫,及時改變話題是必要的。成就一次令大家都感到愉悅的談話其實很簡單,一個腳的轉向信息的提示就可以讓我們成為善於交際的人。
有一位非常善於交談的銷售人員在大街上遇到了自己的客戶,於是他熱情地上前攀談。兩個人在街邊嘈雜的環境中居然聊了足足半個小時。雖然談話的過程非常愉悅,談話內容也很充實,並沒有出現敷衍之詞。但這位銷售人員敏感地發現對方將腳調整成與身體成直角的方向,他立刻問:“您是不是有什麼事急著離開?”對方麵帶歉意地說:“對啊,我很想跟你繼續聊下去,不過我與別人有約,現在已經接近約會時間了。”
善解人意的人,可以抓住對方的每一個情緒變化並全部照顧到,讓人感到他敏銳的關注。雖然在交談中不斷獲得熱情的信號,但腳卻誠實地反映出人們的需求。希望獲得解脫,並不總是因為厭倦,也不代表談話進行得不愉悅,隻是說明對方雖然很想繼續,卻有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負麵情緒:踢腳和鎖腳
讓腿出現顫動是人們經常會做的一個動作,在有壓力的環境中,出現這一動作並不能完全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的依據。無論誠實的人,還是不誠實的人,他們都會有這樣的動作出現,或者出於習慣將這樣的動作完全抑製。對觀察者而言,重要的是判斷這些動作出現在什麼時候,或者何時忽然終止。這是我們判斷負麵情緒發展程度的重要信息。
忽然出現的踢腳
當人們的腿部出現顫動時,腳的表現會更為激烈,很多時候以踢動的形式出現。因處於腿部的末端,腳會在無形之中將這些動作放大。觀察一次抖動的起點和終點,可以讓我們了解對方的情緒變化。
在一次審問中,一位被詢問經濟問題的高級官員不斷地抖動自己的雙腳,雙手也總是緊張地互相搓動。這種行為在此時並不具備很重大的意義,它隻是官員因感受到壓力而出現的自然反應,代表著一種安慰傾向,通過抖動和撫摸來獲得鎮定。
當審問人員忽然問到一筆款項的來源時,這位官員原本輕輕抖動的腳忽然變成了踢動,這種幅度的改變在瞬間完成,並且很快完全停止。它引起了審訊人員的注意。
雖然腳的踢動不能說明這位官員在說謊,但至少說明在這個時刻,某些信息讓他的大腦受到很大刺激,讓他的腳產生了強烈的反應,而且大腦對於這些信息表現出明顯的反感信息,這都是造成腳部忽然踢動的原因。
腳部行為的忽然改變往往說明一個人接收了一些負麵的信息,當輕輕搖晃的腳開始踢動時,人們總是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之下,因為他的大腦正急著處理某些信息,根本無暇顧及腳的變化。因此,這種行為被認定是自覺的,而且是潛意識的強烈反應。常規狀態下的搖動是身體的正常表達,而那些忽然出現的變化則是腳對大腦的出賣和背叛,它已經不處於被抑製狀態,所以顯得更為真實、可信。
腳部的凍結行為
處於負麵情緒的壓力中時,人們總是希望通過一些小動作來撫慰自己,讓自己變得鎮定。腳部的擺動有時可以起到這個作用,處於運動狀態下的腳讓大腦獲得一定的安慰,如果負麵情緒不斷升級,那麼腳部擺動的幅度增大。但如果在某一個瞬間,腳忽然出現凍結,迅速地靜止或回到地麵,則說明大腦所承受的壓力瞬間增加到一個快要無法承受的程度。
情緒波動是因為大腦感受到壓力,當這種壓力是負麵信息時,腳的反應總是更為直接。讓腳處於運動狀態是人類的本能,它可以讓人體迅速移動,逃離危險或自己不喜歡的環境,而讓這種本能停止的信息,必然是更為巨大的刺激。也許是談話之中出現了讓他內心刺痛的內容,也許是某些問題正好說中了他一直想要隱藏的事情。
讓處於運動狀態下的腳忽然靜止,是大腦控製反應的一種極端表現。在麵對危險的時候,凍結反應可以表達人們想要逃離或者反感的強烈願望,忽然的靜止有時是因為潛意識中不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因為他擔心被別人發現的某些事情正在慢慢地露出真容。
腳踝互鎖
在炎熱的夏季,女性總是喜歡穿上各色短裙,獲得涼爽的同時也享受美麗。觀察穿短裙的女性,當她們坐下來的時候,時常會將腳趾轉向內側,或者將雙腳互鎖。這種腳部動作的出現,說明她們感到不安全或焦慮。當人們受到威脅的時候,也容易出現類似的行為。而觀察那些受到審訊的嫌犯,當他們接受詢問的時候,也常常將腳踝互鎖,這說明此時的他們正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中。
用腳踝互鎖,讓腳部處於一種被保護的狀態之中,說明人的內心對於安全感的期盼。這種行為偶爾出現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人們總是出於各種原因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性。當大腦感到受到威脅時,這種反應是正常出現的。但如果這種動作持續過久,或者在男性身上不斷出現,就應該引起觀察者的注意。
觀察那些接受審訊的嫌犯,會發現他們非常喜歡出現腳踝互鎖的現象。這個腳部動作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但說謊的人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會有特別的表現,他們會將雙腳用腳踝互相鎖住,並長時間保持不動。這種堅持不能說明他們有毅力,而是他們試圖通過限製自己的動作來避免引起別人的關注。
對說謊者的長期觀察表明,當人們說謊的時候,會有故意限製自己肢體動作的行為。無論手臂還是腿部,讓它們保持不動,幾乎是所有說謊者的通病。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晃動自己的腳部,那表示此人是一個非常自製的人,或者他的生活習慣不會在這方麵顯示。而對於一個習慣晃動腳部的人出現腳踝的互鎖,則說明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感到安全。
膝蓋的語言
膝蓋雖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機能,但對於情緒表達而言,它們似乎很少參與,對於非語言動作來說,膝蓋的表達力就更弱了,人們從來都不去注意它。事實上,膝蓋自身雖然不善於表達,卻可以牽動小腿實現某些動作,或者與膝蓋有關係的某些動作也可歸類到膝蓋的非語言動作範疇。
雙手按膝蓋
在情緒表達中的一些意圖線索可以很好地幫助觀察者了解對方的心態,這些線索的出現往往非常明顯。與腳的轉向線索相似,當保持坐姿的人忽然將自己的雙手放在膝蓋上,出現按住膝蓋的動作,便是一個很明顯的離開線索。
通常當雙手按膝動作出現時,與之相隨的一個動作便是從座位上起身。但當談話未能完全結束,或者並不能立刻離開時,這個動作會出現暫停。如何判斷雙手按膝的動作是否是離開的信號,需要觀察與之相輔的其他肢體變化。就算不能立刻離開,人們在出現按膝動作後,也會將自己的身體微微向前傾斜,或者將身體轉向與談話者相反的一麵。
當接收到雙手按膝的動作信號時,聰明的談話者就算沒有看到接下來的動作,也應該立刻提醒自己:該結束談話了。
與雙手按膝動作類似,還有一個由膝蓋參與的動作也可以判斷為想要離開的意圖線索,那便是“起跑動作”。原本保持靜止的腳忽然提起,變成一個起跑者的預備姿勢,後腳跟蹺起,將重力完全放在前腳掌上,說明他已經準備好離開。通常當他開始收縮膝蓋部位,便是這一意圖的開始信號。
膝蓋所牽扯的其他動作
情緒的變化是引導非語言行為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當人們處於興奮或者舒適狀態時,會表現得較為輕鬆,肢體動作也會顯得流暢自然。當人們處於壓力中時,非語言行為也會變化多端,總是處於緊張之中。膝蓋可以通過控製腿部肌肉讓我們的小腿與腳出現一些反應,來反映內心情緒的轉變。
在開心的人眼中,世界是美好的,很多時候他們精神愉悅,身體變得輕鬆,肢體會出現與重力相背離的動作。愉悅的人總是喜歡蹺著二郎腿,這是膝蓋對於重力的反抗。通過與重力相反方向的動作,膝蓋似乎要表達一種自信。觀察那些談論自己成就的人,或者受到旁人讚美的人,他們的坐姿都會顯得輕鬆,同時伴隨著小腿的上翹動作。
身體的拔高行為
演講者、老師或者講故事的人,總是通過肢體動作來加強語言的感染力。拔高身體的動作在他們身上很常見,這些動作出現的時候,都是在他們強調某些重點的時候。嚴格意義來說,身體的拔高動作不算是完全由膝蓋完成的動作,因為它需要腳部和腿部的配合。但毫無疑問,處於腿部中段的膝蓋在這一動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強調自己所講內容的重點,有時會伴隨一些手勢。通常手勢的出現是一種有意而為的動作,但身體拔高行為卻常常是無意識的。它反複出現在講話的過程中,為演講者的重點言論做出輔助。一定程度上說,身體的拔高是與重力相背離的,因為它所要指向的方向是天空,人體似乎想要脫離重力和地麵。
對於情緒處於低落期的人來說,身體的拔高行為很難出現。尤其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幾乎看不到他們會有小腿或者腳尖的上翹以及身體拔高,這些動作的出現可以反映人的精神狀態。
讓腿和腳有個好心情
在精神和大腦處於非常愉悅的狀態下,人體會出現許多與之匹配的行為動作。戀愛是人的精神處於愉悅狀態的典型情況,戀愛中的人常常會有一些表達愉悅情緒的行為,它們通常是將平時情緒進行適當地誇張。生活中快樂的人,總是會出現和周圍趨同的反應,即與別人保持相同的動作,這種行為在戀愛的男女身上會表現得尤為強烈。
戀愛中的腳部行為
處於戀愛關係中的人精神放鬆,他們的腳部動作也顯得很輕鬆。女性常常會出現一些小動作透露她們此刻的心情,譬如玩弄手中的小玩意兒、腳部的輕微抖動。當他們保持坐姿的時候,女性還會出現用腳來玩鞋子的動作。如果她們這種愉悅的情緒忽然消失,這些動作也都會瞬間消失不見。
在一家餐館裏,大家在猜測隔壁桌的那對男女是什麼關係。隻見他們彼此將身體傾向對方,隔著餐桌親切交談,有人認為他們相處融洽,應該是親人。但是隨著晚餐的進行,談話也出現了一些中斷,兩個人各自靠向他們的椅背,互相之間的交談也少了很多。有人據此提出:他們可能正在談判,你看他們開始互相對抗,並看對方不順眼了,否則不會將身體遠離。
但有一位卻認為,這對男女一定是情侶。大家忙問他的判斷理由,他說:“你們隻關注桌子上麵的部分,我卻一直注意到他們桌下的腳。他們的腳彼此距離非常近,如果不是關係非常融洽並親密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動作。而且當他們互相將身體遠離餐桌的時候,他們的腳碰到了一起,並開始互相摩擦。這個過程中,沒有一方退縮。可見這兩個人是聯係在一起的,就像他們的腳一樣。”
過了一會兒,那對男女結束用餐準備離開,男士親昵地將胳膊環繞在女士的腰間,證明他們果然是一對情侶。
通過觀察人們的非語言行為,就算沒有聽到任何語言提示,也可以準確地判斷別人的情緒狀態和關係。如果一對男女正襟危坐,彼此都非常客氣,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戀人。而戀愛中的兩個人即使麵部出現生疏,腳的動作也會透露他們的關係。
傳遞正麵情緒的腿和腳
通過觀察腿和腳的動作,可以讓你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一個總是抬眼望天的人,會錯失了解別人想法的機會,也會徹底忽視反映他人真實想法的細微動作。當麵臨一些重大決策或需要建議的時候,選擇對方情緒最為愉悅的狀態來交流,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你更快達成目的。
在坐姿中,雙腳互相鎖住腳踝部位,顯示出一個人緊張的心理狀態;在站姿中,如果一個人雙腿交叉,看起來似乎也是一種鎖住的動作,其意義卻大不相同。要做出坐姿的鎖腳動作需要大腿、膝蓋、小腿和腳踝部位用力,而肌肉的緊張則是大腦緊張的直接反應;但做出站姿的雙腿交叉動作時,人的胯部、雙腿(至少是負責交叉的那條腿)都要求舒展。整個過程中,除了負責保持站立的肌肉外,其他部位都是放鬆狀態。
下班的時候,同事們一起等待電梯,一般會談論一些下班的計劃,看電影、朋友聚會、去酒吧等活動是大家最熱衷的選擇。如果想邀請別人和自己一起去,卻不希望被拒絕,需要一定的技巧。同事中,小李總是能邀請到別人和他同往,而其他的同事總被拒絕。有人向小李討教技巧:“為什麼你總能約到人呢?有什麼秘訣?”
小李笑著說:“其實很簡單,我隻是掌握了約人的時間點而已。你看,現在等電梯的這幾位,姿態各異。你隻要選擇那些雙腿交叉站立的人,就很容易成功,因為他們一般都心情很好,出去玩這種提議正合他們的心思,所以不會拒絕別人。”
雙腿交叉的站姿不會在正式的場合出現,因為正式場合都較為嚴肅,令人感到壓抑。同樣在電梯裏,一個人乘坐時會出現雙腿交叉,因為他感到非常自在。如果此時電梯裏有別的人進來,他會立刻收攏雙腿,筆直站立。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雙腿交叉的動作也很少出現,因為大腦在分析陌生人的信息時,往往充滿了戒備。而和相熟的好友站在一起時,這個站姿又會頻繁出現,因為大腦對這個人已經有足夠的信任。
握手後的腳步玄機
對於首次見麵的人而言,握手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禮儀。在短短的幾秒鍾,人們通過接觸來傳遞情緒,輔之以對非語言行為的觀察,就可以全麵了解對方的精神狀態和態度。對第一次見麵的人來說,腿和腳傳遞的信息應成為觀察的重點,這些地方會透露出對方對你的第一感覺。
禮儀專家告訴我們:正確的握手禮儀應該是直視對方,然後真誠地握手,在此過程中,應該保持目光接觸,還要伴以問候性的語言。握手結束後,應該退後一步再開始交談。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通過短短的接觸,一個人的素養和雙方交談的氛圍已經顯露出來。
握手之後如何判斷當時的氛圍與對方的態度,關鍵在於腿和腳:如果對方在握手結束後一直在原地不動,說明他對於雙方目前所處的位置感到非常滿意,情緒也很愉悅,談話可以馬上開始。如果對方在握手後腳步後退或者移開,說明他其實不想留在這裏,也不願意進行更多的交談。老朋友之間,最常見的便是握手之後雙方不僅沒有後退,腳步還朝前移動,也許是一小步或者隻是一個腳部的動作,但已經說明他們希望和彼此交談、相處,並且非常愉悅。
雙腳在會麵過程中是最值得信任的,也許對方一直麵帶微笑,但他的腳步卻出現後移,觀察者就應該明白此時的距離已經過近,導致對方不滿。想讓彼此都保持舒適,就應該給大家空間,從而營造好的氛圍。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掌握這樣的小技巧,可以讓你更快地融入到人群之中。如果此時有什麼需要對方幫忙的地方,則應該在別人腳步朝前移動的時候提出,精神愉悅的他一定會對你伸出援手。
從步態中看性格
因為人的個性不同,在肢體語言上也表現出非常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很難被量化,隻能通過觀察者的感覺去感受。對於熟知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步態、背影中認出,說明這種步態有其獨特性;更親密的人甚至可以從腳步聲分辨出來人是誰,這種不可捉摸卻非常明顯的信號非常有趣,以至於人們喜歡從這個方向入手去猜測自己不熟悉的人的個性。
走路姿勢與情緒
在電影表演中,演員總是用誇張的手法將生活中的情形進行演繹。默劇時代的巨星卓別林就用自己獨特的走路姿勢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用這種獨有的步態表演出人物的個性。當他夾著腿,用外八字的姿勢搖搖晃晃走出來時,這個人物即使不開口,也會讓大家笑得前仰後合。
一個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走路的姿態大不相同。小學生作文中時常會出現“蹦蹦跳跳走來”的語言,這也是對生活中快樂心態的生動描摹。
在人行道上常常可以看到忙碌的人一邊接電話一邊趕路。他們的步調往往不會保持勻速,隨著談論的內容,會出現時快時慢的情形,有時候還會站在路邊半天不動,而有時候又會拔足狂奔。
走路的姿態是非語言行為中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告訴觀察者這個人情緒波動的狀況。
當一個心情很好的人忽然聽到一個壞消息,從他走路的步態中也會直接反映出來:步伐從輕鬆變得沉重,也許會加快步子,好像要立刻逃走;也許會放慢腳步,好像腳沉得抬不起來一樣。
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步態
個性很急的人,他們走路不會慢條斯理;而個性較穩的人,他們走路也很少風風火火。一個人步態的形成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心情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與他的經曆、個性有更直接的關係。
要想快速了解別人,在非語言溝通的情況下,信息多來自觀察者的眼睛和被觀察者的舉止。步態是舉止的重要組成部分,舞台戲劇表演對步態的掌握非常生動,觀看京劇演員的演出時你會發現:一個官員走路的姿態和一個小偷走路的姿態相差甚遠,一個手握腰帶邁著四方步,不慌不忙,表現出從容的氣度;而另一個卻腳不沾地,步子邁得又碎又急。這都是藝術家對生活中各種不同步態的總結和提煉。
在職場和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步態不會那麼戲劇化,但也會露出端倪。通過對不同的步態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很快了解對方的個性特點。這種比較很難有具體的衡量標準,更多地來自於“感覺”——我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積累的經驗。
注意步態變化
和腳部其他動作的變化一樣,一個人肢體語言的忽然改變,可以快速反映出他內心的情緒變化。這種快速反應往往快於語言,有時候更快於大腦,由大腦邊緣係統發出指令,形成條件反射。因此,這種反應往往是發掘秘密的重大突破口。
在倫敦街頭,一些經驗豐富的警察總是打扮成便衣抓捕人群中隱藏的罪犯,他們可以通過人們步態的不同很快找到有犯罪企圖的人。因為這些人總是選擇人行道內側的位置行走,而且走路的時候目光漫無目的,不像普通人那樣目標明確。當他們的目光忽然找到落點,步態也會習慣性地改變,加快或放慢速度。這些變化會引起警察的注意,將罪犯鎖定在觀察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