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經驗並非隻有警察才具備,當一個人行走在街頭,他身邊的人忽然改變了自己的步態,往往會引起周圍人的警惕。大腦會在第一時間產生保護自己的指令,女士也許會急忙抓緊自己的背包,男士也許會取出嘴裏的香煙,用目光緊緊盯住那個步態變化的人。這也是一種直覺的反應,人們通過觀察來了解對方步態改變的原因,以便更有效地應對此人接下來的動作。
喜歡?厭惡?身體告訴你
作為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軀幹似乎隨時準備逃離讓它感到不適的事物。這些事物也許是來自生存環境的威脅,也許是來自別人的挑釁,也許是讓我們感到厭煩的人和物,也許是淩空突然飛來的一個襲擊物。對於這些情況的出現,軀幹的反應有時候非常明顯,有時候卻非常細微。因此,對於軀幹的觀察也需要更加細致。事實上,在生活中出現的非語言行為非常豐富,隻要多點耐心和細心,就一定會發現。
對危險的恐懼
人類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加強自己躲避危險的能力,無論自然災害還是來自其他動物的襲擊,都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雖然很多危險已經不會出現了,但是對於危險的反射卻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
在學校的操場上,一群男孩子在歡快地踢球,他們充分享受著課間活動的快樂,卻沒有注意到操場上還有兩個人在邊走邊聊。忽然,足球被一個男生一腳掃射,朝著那兩個人飛去。因為是低著頭,他們似乎毫無防備,兩個人都沒有看到球飛過來。但當球快要砸中其中一人的頭時,他猛地向旁邊傾斜了身體,躲過了飛來的足球。
危險的出現總是沒有預兆,因此防範危險就需要格外注意反應速度。當足球飛向毫無準備的人時,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可當球飛近的時候,大腦快速地下達指令,讓身體傾斜躲避。這種反應快到不假思索,大腦邊緣係統似乎在人體外設置了防護罩,在接收到信息的瞬間便做出反應。身體軀幹在這一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它的傾斜、躲避,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遇到危險的時候,無論是飛來的足球,還是一根棍子,抑或忽然撞過來的一輛汽車,都會讓身體出現快速躲避的反應。而很多躲避動作完成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自己躲避的究竟是什麼,隻有當脫離了危險,才會關注剛才飛來的是什麼東西。
遠離討厭的人
在遇到自己並不喜歡的人時,我們的表情也許還會繼續微笑,但身體會非常誠實地做出反應。觀察那些和自己討厭的人聊天的家夥,他們的身體往往會朝著遠離對方的方向傾斜,有些人以為他們這麼做是為了看得更清楚,其實隻是身體想要遠離對方而已。
在擁擠的城市生活,很多人不得不經常與陌生人相處,不管是電梯還是地鐵,公共場合中難免會出現這種情況。當處於同一環境中的人不被他人喜愛時,身體傾斜以遠離別人的動作會非常明顯。
電梯裏的人總是努力使自己站得更遠,以達到避免與人過於接近的目的。而地鐵上出現的某些人,也會成為大家躲避的對象。如果高峰期地鐵裏的人實在太多而不得不與他們站在一起,他身邊的人都會微微傾斜身體,讓自己遠離。雖然這種遠離並無任何作用,擁擠的人潮還是會將他們推到一起,但是這個小動作卻讓人們的心理獲得撫慰。
在一定程度上,傾斜身體以拉大自己與別人的身體距離,這一動作被認為是領地的擴展。當屬於自身的空間獲得擴展,大腦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到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就算事實並不是這樣,這一動作的出現也是在表達這一心願。
轉身離開
讓自己處於一個舒適的環境,遠離不喜歡的人或物,是大腦的最基本需求。當出現身體的傾斜以表達自己的厭惡之情時,身體已經明白無誤地表明此人內心的喜好。隨著這種厭惡程度的提升,身體的逃離欲望會越來越強烈,發展到最後便是轉身離開。
在南京的一座紀念館,展出了戰爭時的大屠殺圖片,人們紛紛來到這裏參觀。在觀看那些展品的人身上,可以明顯地看到軀幹的情緒表達動作。當他們進入昏暗的展廳之中,會以各種不同的姿態行走、站立。來到展品前,有人會俯下身來,好讓自己看得更清楚。開始的時候,人們的動作會存在一些遲疑,似乎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要貼那麼近。但是,當他們看到好戰分子那些殘暴的行徑之後,圖片帶給大腦的巨大衝擊讓他們頓時變得決然。有人會猛地直起腰,身體甚至出現後仰的動作,隨後便匆忙掉頭離開。
轉身的動作是在強烈感官衝擊之下出現的應激反應,大腦對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深感不適,它急於逃離這種困境,唯有轉身離開這個環境。彼此之間保持距離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動作,距離的遠近可以用來衡量心理親密程度。麵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物,人們會努力拉開距離;麵對喜歡的人或物,人們會盡量拉近距離。
實在無法將自己的軀幹移開或轉向的時候,人們就會出現轉頭的動作,以便讓自己看不到不想看的東西。這個動作是軀幹無法轉移的彌補,退而求其次,讓大腦可以得到短暫的撫慰。
敞開胸懷
人類的軀幹因其脆弱、易受攻擊等特性,往往對距離非常敏感,它總是會提出逃避的需求,向大腦請求保護。因此,在確認喜好方麵,它可以被認定為最真實情感的指向標。在談話、交際的過程之中,如果有人出現了軀幹的遠離動作,那麼可以肯定當前所發生的事已經引起他的不適或反感。
胸懷的否定動作
軀幹部分有太多重要的身體器官,有時連同位於軀幹上方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及位於軀幹下方的生殖器,均可以納入軀幹所要保護的範圍之內。這些都是人體中最為脆弱的部位,因此更增加了軀幹的敏感性。當人們所處的環境令人愉悅,所麵對的人讓他喜歡時,軀幹會出現毫無保留的展示。如果有危險的氣息傳來,或者交談的話題讓人感到不悅時,軀幹就會出現明顯的否定動作。
軀幹的否定動作主要以胸前為最大的展示區,有時是上身的微微轉動,有時則是拒絕轉向自己不喜歡的方向。
在一個商務酒會中,小李正在和一位同事聊天,忽然看到另一個部門的總監端著酒杯走過來。他朝小李的方向微笑著,顯得非常和善。小李和同事也笑著向他點頭,等到那個人走開,小李卻忽然問同事:“你和他不會有什麼矛盾吧?”
同事很詫異地問:“你為什麼會這麼問?”
小李說:“沒什麼,我隻是覺得你好像不太喜歡他。”
同事見狀,隻好點點頭,說:“我們之間有些小摩擦,我確實不太喜歡他。你是怎麼知道的?難道我剛才表現得非常不禮貌嗎?”
小李笑著說:“不,你剛才的微笑很誠懇。隻是在他走過來的時候,你微微朝我這邊轉了一下身,好讓自己不正麵對著他。所以我猜你可能不喜歡這個人。”
同事一聽恍然大悟,大讚小李心細如發,這都能被他看出來。
軀幹通過轉移胸部朝向而進行的否定行為並不限於距離。有時,當兩個互相爭論的人離得非常遠,他們的胸部朝向也會微微轉變,身體會出現傾斜,以讓自己更遠離對方。這說明造成他們真正不適的並不是彼此之間的身體距離,而是心理上的厭惡感。
敞開胸懷的歡迎
與表達自己厭惡情緒的胸部否定動作原理相同,在表達自己正麵情緒時,人們樂於展示自己的胸前和身軀位置。通過對胸懷的展示,大腦傳遞著一種不設防的快樂,因愉悅、安全感、舒適感等正麵因素而產生的歡迎態度,在這一動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個年輕的母親下班回家,當她經過一條小徑,不得不和一些陌生人相對而行並擦肩而過的時候,她會不經意地將身軀轉向與對方相反的方向,或者將自己的雙手抱在胸前,或是拿自己的包擋在身體軀幹的前側。但是,當她走進家門,看到自己的小孩時,她會挪開擋在身體前的任何事物,還會張開雙臂完全地展示自己,將孩子擁入懷中。
將自己的胸懷完全展示出來,讓人們顯得非常熱情。在喜歡擁抱的國家中,有些人隻是禮節性地伸出雙臂來擁抱對方,有些人則會將雙臂完全打開,讓自己的身體全部展示出來。後者相對於前者顯得更為熱情,精神狀態也更為亢奮。
轉移胸部朝向以及傾斜身體所傳遞的是負麵情緒,而敞開懷抱則明顯伴隨著正麵信息的傳遞。敞開懷抱,代表對自己喜歡的人完全信任,因此將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展示給對方。轉身則代表要用背部來麵對那些不喜歡的人,這同時也是一種防備與抗拒心理的體現。
以軀幹動作分類人群
中國有句古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是當一群人混在一起,又如何區分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一個擁擠的會議室裏,開會的人坐滿大廳,大家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雖然表麵上保持著一片和諧的氣氛,但實際已經劍拔弩張。此時,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群進行分類,並不需要聽他們一一闡述自己的意見,隻需要看他們的軀幹動作,就可以達到目的。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持有相同觀點的人會產生親密感,他們會選擇坐在一起,以形成統一的陣營。如果是不能坐在一起的人,觀察他們的軀幹,會出現明顯的傾向對方或靠近對方的動作。而那些持有相反意見的人會努力控製自己的身體不要和別人接近,並且盡量傾向與之相反的方向,以此來告訴別人:我不讚同你!這種表達很多時候是下意識的,因此更加真實。
雖然軀幹動作可以明顯地告訴觀察者動作實施者此刻的情緒狀態,但對它的觀察依然要秉承情境判斷的原則。在同一個會議室裏,如果一個新人做出軀幹後傾或者轉向的動作,並不能說明他對會議發言者持有反對意見,也許僅僅是因為他感到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僵硬而已。
胸前鑄造的心防
軀幹部分的保護動作,在生活中極易出現,尤其以女性為多。有時候,這種動作會以手臂的交叉等大幅度動作為模式,有時候卻隻是一個細微的整理領帶動作。無論動作的幅度大小,它們所代表的含義都是相同的:處於不舒適感中的人們以此為自己鑄造一道自我保護的屏障。
胸前的壁壘
保護自己的前胸是一種條件反射動作,因為這裏是人體的一切動力之源——心髒的位置。當不得不去麵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不舒服的環境時,在胸前為自己築起一道壁壘就會成為大腦的應急措施。有時這種措施以雙臂動作來實現,它們交叉在胸前形成無形的盔甲。有時人們則會通過其他的方式,譬如衣服,來鑄造一道堡壘。
服裝不僅能為人類保暖和美化外形,還可以通過保護人體給大腦帶來安全感。觀察那些服裝暴露的女性,往往會坐立不安,總是下意識地遮蔽自己的身體。男性也同樣需要服裝的保護,在交談中,有人忽然將自己外套的扣子扣起來,表明此刻的談話或環境讓他感到不適,因此雖然氣溫適宜,並不需要加強保暖,他也會通過扣起扣子的動作來撫慰自己。當談話結束或離開那個環境之後,他又會解開扣子。在那個時候,衣服成為他為自己築起的一道胸前保護牆。
扣上衣扣的行為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在某些正式的場合,人們不得不扣起扣子,以表示對別人的尊重。這時,衣服和衣扣不會起到安慰作用,這一行為僅僅是一種禮儀。
在一次刑事案件的調查中,刑警為了搜集證據,來到一個嫌疑人的住所進行詢問。當提到一些相關的問題時,這位坐在沙發上的嫌疑人似乎無意中拿起了一個沙發靠墊擺放在自己的膝蓋上,形成一個抱著靠墊的動作。
這個小動作在平常人眼中隻是一個習慣而已,但在細心的刑警眼中,它代表著深刻的含義。在有了沙發靠墊作為屏障之後,這位嫌疑人的情緒顯得比較穩定。在接下來的又一次詢問中,他被安置在一個無法尋找到任何屏障的椅子上。這一次,他完全喪失反抗的能力,很快交代了所有自己知道的信息。
通過撤除屏障來擊潰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是刑事審訊過程中常用的手法。嫌疑人常常被安置在沒有任何屏障的椅子上,並使用光線明亮的燈照著,這種做法令其感覺完全暴露,能使其心理防線崩潰。
心防的反向使用
通過在胸前製造壁壘來保護自己,從而隔開身體與別人的距離,這是一種負麵信息的傳遞。但有心人可以通過這種壁壘讓自己顯得平易近人,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可與歡迎。
在選舉大會之前,很多候選人會走進社區和街頭進行宣傳,爭取更多的選票。觀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著裝,就知道他們想要表達的意圖。在一些正式場合,這些候選人穿得非常正式,西裝領帶一個都不能少。但在和選民見麵的時候,他們會顯得非常隨意,有些人會脫去外套隻穿西服,有些人會將西服最上麵的扣子解開一些,更有一些人還會將袖子卷起來,看上去就像任何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平凡鄰居一樣。
通過脫下外套、解開扣子和卷起袖子的動作,這些候選人得到了什麼?答案顯而易見,大多數人會因為這些不經意的非語言行為對他們產生親近感,雖然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就像很多人在麵對一個雙臂交叉、眉頭緊鎖的人時會莫名地緊張一樣,當人們看到一個對自己張開雙臂、毫不設防的人,會很容易產生信任感。候選人這麼做,是對心防作用的反向使用,他們通過撤除心防來獲得別人的信任,從而贏得選票。一個小小的動作,所傳遞的信息勝過千言萬語。
鞠躬的敬意
雖然全世界有多種不同的文化並存,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之中會有大相徑庭的表達方式,但在非語言行為上,卻可以找到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共同點。出於人類天性等因由,很多非語言行為有著相似或相同的含義,微笑、豎起大拇指等非語言行為,不管什麼人看到都能理解。鞠躬也是通用的非語言行為中的一種,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可以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敬意。
東方人的鞠躬禮
幾個亞洲國家中,中國人和日本人最常用鞠躬來表示自己對別人的尊敬,或者表現自身的謙遜。很早以前,人們行鞠躬禮時會有很大的幅度,常將自己的軀幹彎曲到90度,這種姿態被認為是非常有誠意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鞠躬的幅度越來越小了,人們現在通過微微彎腰來表示鞠躬,很少有人將自己的腰彎到90度。除非是道歉的時候表達非常強烈的悔意。令人遺憾的是,中國人行鞠躬禮的越來越少了,除了一些特殊場合,譬如追悼會等,會出現鞠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鞠躬。反倒是日本人將鞠躬禮儀嚴格地繼承了下來,現在,即便是日本的年輕人也經常會有鞠躬的動作,不管他遇到的是平輩還是長輩。
西方人的鞠躬禮
在崇尚個性張揚的西方國家,鞠躬禮是一種非常莊嚴的禮節。在社會交際過程中,人們通過握手來表示彼此的好感,而在握手的時候微微彎曲自己的身體,便是西方人的鞠躬。這種彎曲身體的動作隻會在遇到長輩與非常值得尊敬的人時才會出現。
在東歐,依然保存著一種古老的鞠躬禮。當人們遇到彼此時,會頓一下自己的足跟,並微微鞠躬。這種古老而優雅的禮儀現在僅存於一些老人身上,年輕人被鼓勵表達自我,很少有人用這麼嚴謹的禮儀去對待別人。
鞠躬的多重含義
一個簡單的鞠躬,可以有很多含義,人們對比自己年紀大、地位高的人表達尊敬時鞠躬,這是對別人的肯定,同時也是對自身修養的展示。
在中國古代,臣子和皇帝商討國事時,要行鞠躬禮;在討論結束後,臣子離開之前還要行鞠躬禮。而這時的鞠躬並不是彎一下腰就結束,要一直保持彎腰,直到皇帝離開或自己離開皇帝的視線範圍。如果要離開的人是臣子,他會一直麵朝皇帝,基本保持著倒退行走的姿態。
中國封建時代的禮儀規矩繁複到了極限,通過這種姿態,臣子表達自己對皇帝的尊敬,更有對權力的敬畏。
歐洲國家的人雖然少有類似的舉動,但在特殊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非常隆重的鞠躬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麥克阿瑟將軍得到全美國軍人的尊敬,當他離開美國要去菲律賓任職時,軍隊的將領們便通過鞠躬對其功績表示肯定。其中一位軍官在鞠躬之後,倒退著走出將軍的辦公室,在紀錄片的鏡頭中,這個畫麵震撼人心,軍官用這個動作表達了自己對將軍無比敬仰的心情。
寫在胸膛的憤怒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的意識中,胸膛是自我意識的強烈象征,它們似乎將自己的尊嚴、自信以及權力都寫在胸口。動物園裏的大猩猩,總是會出現挺起胸膛的動作,借此顯示自己的權威以及領地占有能力。這一意識在人類的大腦中也存在,當人類的領地或者權威受到挑釁的時候,會通過挺起胸膛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憤怒與威脅
挺起胸膛這個動作需要多個部位肌肉和骨骼的配合,其中最主要的是脊柱的挺直與胸腔的擴張,隨之而來的是頭部的仰起。完成這個動作的關鍵在於身體的舒展,以及擴大身體占據更大空間。挺起胸膛這一動作代表人的自信,隻有充滿自信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擴展動作。
拳王阿裏是世界拳壇上的一顆明星,他不僅以出色的技巧稱霸拳壇,還以其人格魅力獲得了很多人的尊敬與喜愛。在每次比賽開始之前,拳擊運動員都會通過一些動作來威懾對方,助長自己的氣勢。這種氣勢上壓倒對方的動作有著威脅的含義,警告別人要小心。很多人的動作是挺起胸膛,或者兩個人的胸膛相撞。
阿裏的示威動作也與此類似,他總是挺起胸膛,做出蔑視對方的樣子,同時伴隨著低沉的吼聲。然而,在威脅對方的同時,阿裏總是讓自己顯得非常有趣,他用一些其他動作來引起觀眾的注意,讓他們哈哈大笑,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不要以為這些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會削弱阿裏的威懾力,他的不屑一顧會加大對方的心理壓力。
雖然生活中很少有類似拳擊比賽那樣激烈的場景,但挺胸表達憤怒的動作也會時常出現。孩子對於自己情緒控製的能力遠不及成人,觀察那些在學校的操場上吵架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胸部高高挺起,以表達對別人的不滿。有時這種挺胸動作會發展到肩膀都端起來了,說明他們內心的憤怒正在增長。
起伏的胸膛
胸腔承擔著呼吸的重任,通過胸腔的擴張與收縮,氧氣被吸入我們的肺部,供給人體所需要的養分。這是人體存活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會受到大腦的極度關注。在日常生活中,胸腔的動作不會太明顯,它以細微的擴展來實現自身的操作。如果一個健康的人胸腔忽然出現大幅度起伏,那麼一定是大腦發現了什麼問題。
醫院的手術室門口,一群人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剛剛被送進去的孕婦出現了難產,她的丈夫和父母都感到非常緊張,雖然親人不斷在身邊安慰他們,但他們還是坐立不安。無奈之下,眾人隻好讓他們都坐下來,靠在椅背上放鬆自己。那位丈夫的胸口一直在不斷起伏著,好像剛剛跑完長跑一樣,巨大的呼吸聲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了他的壓力。
終於,手術室傳來了好消息,孕婦順利分娩,母子平安。丈夫興奮得跳起來,胸口的起伏也逐漸消失了。
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人身上,胸腔的起伏極易出現。胸腔之所以擴大自己的運動幅度來吸入更多的氧氣,是因為大腦對危險的感應能力被極大地激發,讓它不得不處於戰備狀態,也許是為了逃跑,也許是為了戰鬥,在大腦的分析中,應該會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發生,所以它通過胸腔吸入更多的氧氣,以備接下來的行動。
伸展的身體
將自己的胸膛挺起,讓胸部完全展現出來,這種動作有時會伴隨其他行為,譬如身體其他部位的伸展,將雙腿或胳膊展示出來。對於保持坐姿的人來說,挺胸並伸展身體的動作往往會形成後仰的姿態,就好像他們是躺在椅子上的,這種動作顯得非常霸道無禮。單獨觀察胸部動作並不能真正了解他的意圖,隻有經過整體的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有一位母親對於子女教育問題感到頭疼,因為她的兒子自從進入青春期以來,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總是和父母作對。這位母親說:“當我和他說話的時候,他常常會做出一副很不以為然的樣子,展開身體、靠著椅背,這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這位母親之所以有這種感觸,是因為兒子的這個姿態所傳達的不尊重。教育專家提醒她:一旦孩子出現這種身體伸展的行為,應該立刻製止,要求他坐端正。如果他不按照要求去做,那就坐到他的身邊去,讓他感到威脅,他自然就會坐直了。
讓自己的身體伸展開來,本來是一種舒適的非語言行為,但是在某些場合中,會成為對權威的漠視以及質疑行為。這種行為在職場人士及年輕人身上是不值得鼓勵的,獨處時可以表現任何形式的舒適,但在商務會議上出現身體伸展並挺起胸膛的行為,會令其他人感到不舒服,上司更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可容忍的挑釁。
不容忽視的肩膀情緒
在很多關於非語言行為的研究中,肩膀的信息常常被忽略,這會讓人們無形之中損失掉許多有用的信息。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肩膀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發現它所傳遞的信息也非常豐富。
肩膀收縮
形容一個人非常頹廢或者膽小怕事時,人們常常會說:“縮頭烏龜。”這個詞看似無意,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一個非語言行為的真實含義。處於消極狀態下的人,往往會出現縮頭的動作,完成這一動作的主要施動者便是肩膀,通過肩膀的提升,人們似乎將自己的脖子藏進身體裏,讓腦袋被肩膀遮住。雖然不會真的達到這個效果,但這一動作已經揭示了大腦的意圖。
收縮肩膀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當人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便會出現這一動作,似乎想將自己隱藏起來。
在業績總結會上,老板讓員工們講述自己的工作內容,那些表現優秀的員工總是侃侃而談,充分炫耀自己的成績。而那些業績不理想的員工會將肩膀收縮起來,隨著壓力的不斷上升,他的肩膀會不斷提高。
將肩膀收縮並高高聳起,想要讓它盡可能地靠近耳朵。這一動作所透露的是弱勢感、無安全感以及情緒的低落感。成年人在社會壓力之下所出現的肩膀收縮行為,在兒童身上更為明顯。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在考試之後因為害怕父母責怪,總是聳起肩膀,似乎想逃離這種困境。
肩膀聳動
快速地聳動自己的肩膀,這個動作在亞洲人中並不常見,在西方人身上卻頻繁出現。隨著文化的交融,很多歐洲文化和生活習慣融入中國,這一動作也出現在很多中國人身上。聳動雙肩是一種和地球引力相背離的行為,有人將它界定為自信的表現。這一動作非常簡單,卻有不同的變化,變化之中隱藏著不同的信息。
公司的客戶服務質量一直不能令人滿意,為此,老板召開會議請大家探討。他問其中一個客服經理:“你聽到過客戶的抱怨嗎?”那位客服經理聳了聳自己的右肩,故作輕鬆地說:“沒有啊!”雖然他的語氣非常堅定,但眾人都知道他在撒謊。聳動右肩的行為已經說明他非常緊張,並急於推卸自己的責任。
聳動一邊的肩膀和兩邊肩膀同時聳動,有不同的含義。聳動一邊肩膀,常常是為了掩飾某些事,因此出現這一動作時,說明此人所講的話不可信。對於一個誠實的人來說,他會快速地聳動自己的雙肩,以一致的動作讓雙肩同時對抗地球引力。因為他並無不適的感覺,並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某些西方國家的人還會通過聳肩來表達無奈的情緒,麵對某些問題而無能為力的時候,這種聳肩動作便是在說:“我已經盡力了,但是非常遺憾。”
服裝和裸露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形象問題,更有人將形象視為一種重要的能力與資源。在心理學家眼中,形象的展示也屬於非語言行為的範疇,人們通過不同形象的塑造來給別人形成印象。形象的非語言行為包括服裝及裝飾,有時候卸去服裝的裸露也是它的一種。
服裝透露的秘密
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充分說明服裝對於人的重要作用。不管哪個時代的人,對於著裝總是有非常強烈的觀察、比較欲望。適宜的服裝可以令人增色不少,而不適合的服裝則會改變人們對他的印象。穿著體麵不僅能吸引別人的注意,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還能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風貌。
服裝看似與人體的關係不大,其實它反映著一個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通過服裝可以窺見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對其形成初步的印象。現代社會的服裝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類和發展,無論質地還是款式都達到了曆史的巔峰,雖然種類繁多,但並沒有增加人們的分辨難度。我們可以通過服裝來判斷一個人,包括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個人品位,都會在服裝上體現出來。那些身著特定服裝的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譬如穿著球隊隊服的球迷,便是用著裝這種非語言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狂熱。
因為服裝所透露的這些秘密,所以人們習慣通過服裝來定位別人。由此可見服裝對於一個人的印象會產生很大影響。
看到衣著邋遢的人,很多人會遠遠躲開,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人沒有能力和地位;看到衣著精致的人,人們便會憑空生出對他的好感,因為他的服裝說明此人一定大有來頭。這種“以衣取人”的現象在生活中大範圍地存在著,所以美國在發生“9·11”事件後,每當街頭出現中東國家打扮的人士,人們就會紛紛投去憤恨與戒備的目光。
因為服裝對於判斷形成的影響力很大,所以人們總是精心挑選自己的服裝,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僅憑服裝對人就下定論,會非常片麵,很可能會是錯誤的結論。在倫敦白金漢宮附近的大街上,人們時常會看到一些年輕的女孩穿著精致昂貴的阿瑪尼時裝走來走去,如果你因此認定這些人都是上流社會人士或貴族,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她們隻是白金漢宮的女仆,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在常人眼中的品牌服裝隻是她們的工作服而已。
裸露的信號
與用服裝將自己的身體包裹起來相反,生活中也常出現各種裸露身體的行為。這些行為因其情境不同而具有不一樣的含義。
炎熱的夏季,很多人會穿上單薄、裸露肌膚的衣服,這種選擇是為了讓身體更為涼爽。有些身著昂貴服裝的人,為了愛護自己的衣服,在適當的場合會讓自己的肌膚裸露,這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衣服。這種種情況雖然都是將身體露出,卻並沒有過多的非語言行為含義。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處於亢奮情緒中的裸露,抓住它所包含的信息能讓我們推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在一個社區的門口,兩個青年男子發生了爭執。一個想要走出去的人不小心在門口撞到了一個想要進來的人,這本是一件小事,但暴躁的年輕男子卻互不相讓,最後爭吵起來。
當爭吵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周圍的人都聞到了火藥味。其中一個青年忽然解開自己襯衣的扣子,並將它快速脫掉。人群中有人驚呼:“要動手了!”果然,兩個人廝打在一起。
將衣服脫掉,這一動作在特定的場合出現,起到了意圖線索的作用,通過這一線索,可以推測這個動作實施者意圖:他已經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要將矛盾升級。如果在爭吵的情況下發現這一動作,哪怕隻是摘掉自己的帽子,就應該立刻引起注意,避免接下來事態發展更嚴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