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誰都不敢騙你:FBI教你一分鍾識破謊言》(5)(1 / 3)

《木偶奇遇記》reference_book_ids\":[722292024602001718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 04 他說謊了嗎有人說這個世界是虛偽的,人人都戴著麵具生活;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模糊的,分不清是非真假。而FBI探員說,這個世界其實是透明的,我一眼就能看透你在想什麼……這就是非語言的奧秘——讓虛情消失、假意不再,讓生活隻剩下有趣和可愛!

神奇的閱人術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現階段,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人人將自己的心包裹在嚴嚴實實的保護殼裏。這層保護殼可以使自己免受別人的攻擊,也讓別人無法一眼看穿你。但是這層保護殼是脆弱的,它在閱人術麵前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你了解閱人術嗎

閱人術就是在短時間內對一個人的品性、能力和真實想法做出正確判斷的技術,判斷的正確與否和做出判斷的時間長短與閱人者的技術熟練程度有關。它涵蓋了心理學等深奧複雜的社會學知識,不易掌控,閱人術又是一門人際交往的藝術,它滲透於人與人交往的任何環節中,我們在潛意識中時刻都在使用它。

初學者一般會對閱人術有一定的誤解,認為閱人術就是解讀一個人的表情和語言。這樣的想法是膚淺的,閱人術不隻是閱讀一些表麵的東西,它的精髓在於能深入了解被閱者的內心,去偽存真,從本質上去把握一個人。

在生活中閱人術經常被人們用錯或忽視,並由此導致不好的結果,而人們主要表現為以下反應——“我看人很準的,這次居然看走眼了”“他怎麼會欺騙我呢”“我竟然領會錯了他的意思”……如果你曾經這樣抱怨過,那麼你是否平心靜氣地想過這個問題——你真的了解閱人術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隻要你自己清楚就可以。這是你閱讀自己的一麵鏡子,它可以將你的性格、人品和內心反射出來——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承認自己並不了解閱人術,那說明你是一個心態良好、善良、勇於承認自己缺點並奮發上進的人。因為閱人術這門學問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沒有任何人、任何書籍和課程教授你學習它,你又怎能深入學習甚至精通呢。

像其他的工具和技能一樣,閱人術並非可望而不可即。我們通過係統學習,再多加訓練,還是可以達到熟練運用的。

剖開大腦看門道

人的大腦是人一切思維行動的命令者,要學習閱人術,首先要了解人的大腦。

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科學家已經借助相關軟件來對大腦進行解讀了。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科學家根據司職不同,大體將大腦分為三部分,引用美國醫生、神經學家保羅·麥克萊恩的說法,那就是人類的大腦是由爬蟲類腦(腦幹)、哺乳動物類腦(邊緣係統)和人類大腦(新皮質)組成的。

首先是被稱為爬蟲類腦的腦幹。

腦幹也叫原始腦,是人類大腦最古老和最小的部分,也是所有動物大腦的核心部分,它掌管著所有動物的本能活動。雖然它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但依然與爬蟲動物的大腦一樣(不僅樣子一樣,而且功能也一樣)。爬蟲類腦控製著動物和人類的本能和直覺,維持著生命大部分的基本功能,例如:機體感覺到餓了,就會自己找食物吃;到了繁衍的發情期,就會找異性去交配;遇到危險時,要麼奮力戰鬥,要麼迅速逃跑。

雖然爬蟲類腦的功能十分單一,也不能凸顯人類比其他動物高級的特性,但它的指令在閱人術的使用過程中不可忽視。

其次是邊緣係統,即哺乳動物類腦。

之所以稱它為哺乳動物類腦,是因為邊緣係統是動物進化到哺乳動物階段所形成的特有的腦。它主要包括杏仁核和海馬體,主管著人類的情緒和感覺功能。這是哺乳動物類腦優於爬蟲類腦的關鍵,也是哺乳動物不像爬行動物一樣“冷血”的核心器官。

邊緣係統對我們周圍世界的反應是條件式的,它能夠對環境做出相應的判斷,所發出的信息也是最真實可信的。另外,邊緣係統也是我們的情感中心,各種信號從這裏出發,前往大腦的其他部位。而這些部位各自管理著我們的行為,有的與情感有關,有的則與我們的生死有關。一個人在心理壓力非常大時神色緊張和流汗,正是邊緣係統對周圍環境最真實的第一反應。

最後一部分是人類大腦,即新皮質。

新皮質是哺乳動物進一步進化到人之後才出現的,因此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係統。這部分腦負責高級認知和記憶,讓我們有能力去記憶、計算、分析和產生直覺,因此也被稱為思考大腦。正是這部分大腦將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也正是這部分大腦讓我們有了經濟、社會和文化。不過,它也是大腦中最不誠實的部分,因此它又被稱為“愛說謊的大腦”。我們的這部分大腦會行騙,而且經常行騙。在閱人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就源於這個愛說謊的大腦所下達的指令。

爬蟲類腦、哺乳動物類腦和人類大腦,三者雖然有高低之分、先後之別,但缺一不可,它們共同維持著人類的大腦運行,讓它們的主人不僅要生存下去,而且還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當人們學會了趨利避害之後,謊言、偽裝、裝腔作勢便產生了。

你閱人,人也閱你

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人類群居的生存狀態。作為群居動物,個體的人是不可能離開其他人單獨生活的,所以,用以滿足生存的吃、穿、住、行等都需要你與其他人打交道,誰也躲不過這一法則。

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說起來既簡單又複雜——簡單之處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千百年來不外乎以下幾種:要麼喜歡,要麼討厭;要麼害怕,要麼親近;要麼真誠對待,要麼欺瞞敷衍。說起來確實很簡單,但簡單之中又充滿變數,上一秒明明是喜歡,下一秒卻因為一點兒小事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以上兩點,決定了你在紛雜的人際交往中應該學會閱人術的必要性。要處世,先識人,它是處世的基礎。一個人的表情變化、無意間舉手投足的小動作和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等,都會將他的真實想法泄露給你。人們在拚命地掩飾自己,卻無法將自己掩飾得天衣無縫。

或許有人會說,我對閱人術不感興趣,所以我可以不去學習閱人術。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不去主動解讀別人,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不會來解讀你。當你與別人接觸時,為了防止別人解讀你,故意擺出一副冷若冰霜的姿態,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你城府很深,難以捉摸,或者認為你自命清高,對別人不屑一顧。可能你很想與這個人接觸,但由於你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差,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不僅會對你敬而遠之,還會處處提防著你。

閱人是相互的,你在閱讀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解讀著你。學習閱人術並不是一味讓我們去揭穿別人的謊言,而是要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本著和諧共贏的原則,在既不誤解別人又不會被別人誤解的前提下,做到更加有效的溝通。

謊言都是這樣開場的

一個正在說話的人突然打噴嚏前的征兆——明明正在說話,卻突然停了下來,並且頭部抬起、鼻子急促吸氣、閉眼、張開嘴,然後一個噴嚏就這樣打出來了。這些征兆很明顯,我們可以做好充足準備以防被噴嚏嚇到。然而一個人說謊卻沒有明顯的外在特征,更不會昭告天下他要說謊了。正如一句名言所說——最殘酷的謊言,往往無聲無息。

說謊是有前兆的,我們如果對說謊者的表情、語言、動作進行分析就會得到非常明確的信號——他開始說謊了。

說謊者的表情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人臉的43塊肌肉可以組合出一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這些複雜的表情隱藏著說話者的真實感情,它們會配合所說的話,有時又會與語言相左。閱人術專家告訴我們,人的語言可以欺騙人,表情卻不會欺騙。如果我們能把握好下麵的特征,就會從其表情來判斷這人是否在說謊了。

第一,真實的表情出現時間極短。

如果你的一份重要文件不知被誰損壞了,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對身邊的同事說文件損壞的結果。這時你要留意看同事們的反應,如果你夠仔細,一定能找到那個故意損壞你文件的“幕後黑手”。

人維持一個正常的表情隻有一秒鍾甚至更短,也就是說,真實的情感會在臉上停留極短時間,稍縱即逝。唯有對方在偽裝、隱瞞時,才會表現得十分震驚,這種表情會持續幾秒甚至十幾秒,以此表達自己對這件事很驚訝。若你能在這偽裝的幾秒、十幾秒之前發現那不到一秒鍾的真實表情,那接下來的偽裝表情你就可以直接無視了。沒有損壞你文件的同事聽到你的話,與驚訝一起表現出來的表情應該是同情和擔憂,因為他們會設身處地為你擔心。唯有那個做壞事的人,他在假裝驚訝的同時,嘴角會微微上揚,或者輕挑眉毛。嘴角上揚和輕挑眉毛的行為都帶有蔑視、輕視的情緒,或許正是因為他對你的這種情緒,才促使他對你的重要文件下手。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在美國保密局提供的膠片中,比爾·克林頓說到“莫尼卡·萊溫斯基小姐”時,他的前額微微皺了一下,然後迅速恢複了平靜。這說明克林頓先生在刻意躲避這位“萊溫斯基”小姐,他此時此刻連她的名字都不想提及,那接下來說的話自然不全是實話了。

第二,說謊時鼻子會變大 。

在意大利著名作家卡洛·科洛迪編寫的童話故事《匹諾曹》(也叫《木偶奇遇記》)中,每當匹諾曹說謊時,他的鼻子就會變長。很多人認為這隻是一個童話中的笑話而已,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科學家研究證明,人在說謊的時候,身體的血液回流到臉部,除了讓人“麵紅耳赤”之外,還會讓鼻子充血,從而膨脹幾毫米——當然這幾毫米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不過有接下來的動作就揭露了“鼻子變大”的事實,那就是說謊者會感到鼻子不舒服,從而用手去觸摸、揉搓鼻子。

說謊者的語言是這樣的

說謊者的語言是蒼白無力的,因為它產生的初衷就是讓說謊者擺脫困境、推卸責任,不僅沒有事實依據,還可能前後矛盾。

第一,說謊者刻意不提及自身及姓名。

美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心理學家韋斯曼說:“人們在說謊時會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們本能地把自己從他們所說的謊言中剔除出去。比如你問你的朋友他昨晚為什麼不如約來共進晚餐,他抱怨說他的汽車拋錨了,他不得不等著把它修好。說謊者會用‘車壞了’代替‘我的車壞了’。”

如果你向某人提問時,他總是反複地省略“我”,那麼他就有被懷疑的理由了。說謊者也很少使用他們在謊言中牽扯到的人的姓名。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向全國講話時,拒絕使用“莫尼卡”,而是用“那個女人”來代替。

第二,說謊者不願重複謊言細節。

問說謊者一個相關的問題,然後等他回答。接著再問第二次,回答會保持不變。過一段時間再問第三次,回答往往就會不一樣了。因此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間的這段時間,他的身體會平靜下來,他會想,“我已經蒙混過關了”。

在他所有的生理反應消退,身體放鬆至正常狀態後,你趁他不注意再次問這個問題時,他已經不在說謊的狀態中了,這時他不是惱羞成怒,就是傾向於坦白。他可能很生氣地對你說:“我不是已經和你說過這件事了嗎?”也可能對你說:“事情是這樣的,我還是對你直說了吧。”

第三,說謊者會直接否認某些事實。

在FBI探案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那就是隻有清白的人才會承認和被害人發生過爭執,罪犯是不會承認任何讓自己有嫌疑的事情的。這一方法也可以用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拿剛才被損壞的文件舉例,沒有損壞它的同事會說“剛才看到還好好的”或者“剛才我拿著看的時候還好端端的”之類的話,他們不會刻意否認自己曾接觸過這份文件。而那位做了壞事的同事則不會承認自己曾接觸過這份文件,他將自己與“罪行”劃清界限,唯恐自己成為被懷疑的對象。

一天,FBI的鮑勃探員遇到一個業務員向他推銷一份保險。從業務員剛一進門開始,鮑勃就發現,這是一個“菜鳥”說謊者。

“您好,先生,我是某保險公司的員工,很高興向您介紹一份產品。”在說這段話的時候,他不小心露出一絲緊張和局促不安。鮑勃示意他進來,這個業務員就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他的產品。鮑勃注意到他總是來來回回強調已經說過的話。

“現在已經有200位顧客和我簽約了,還有許多顧客等著我去幫助他們辦理這個業務呢,先生。”鮑勃作為一個FBI的高級探員,對於識破別人的謊言有著非常高的本領,聽到這裏,鮑勃故意問了一句:“真的嗎,有這麼多人和你簽約?”

業務員揮舞的手臂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停頓,這是因為鮑勃的話擊到了他的痛處。隨後,他又擺出一副肯定的神情,“當然了先生,確實已經有200人和我簽約了呢,而且您要知道,我們正在進行優惠活動,還將有更多的人和我簽約。先生,現在和我簽約,將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他一邊說一邊不經意地用手摸了一下鼻子,並且舔了舔嘴唇。

這兩個動作是撒謊時的標誌性動作,但是鮑勃依然不想太早對這個業務員下定論,於是他假裝驚奇地問道:“真的?那我可要好好考慮考慮了。”這時,業務員又開始對鮑勃滔滔不絕地說了一長串的優惠政策,然後問:“怎麼樣先生?我們現在就簽訂購買合同吧。”

“真的有這麼好嗎?”鮑勃故作懷疑狀。

“當然了先生,我完全沒有掙您一分錢,我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完成我的業務量。這對您來說,可真的太劃算了,以後再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他看上去很真誠,但是他的過分強調告訴鮑勃,這個青澀的業務員在說謊。

“哦,那麼好吧。”鮑勃決定確定一下自己的結論。當鮑勃說完這句話的時候,他看見業務員在摩擦手指。鮑勃知道他已經做好了數錢的準備。但是鮑勃最後告訴他的是:“請你出去吧,我想我完全不需要。”

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為了掩飾某件事情,往往過分強調另一件不存在的事情的真實性。這也提醒我們,當交流中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分辨對方所說的究竟有幾分可信。

第四,說話越肯定,說謊嫌疑越大。

人要想記住一個時間段的所有細節是很困難的。通常,人們在回憶某個時間段的各種細節時會反複糾正自己,把思緒理順,這個過程中,他們難免會複述得磕磕巴巴。但是說謊者在陳述時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因為他們已經在頭腦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不過,這恰恰暴露了他們。

20世紀70年代,蘇聯研製出一種代號“逆火”的性能極為先進的轟炸機,為了防止武器裝備平衡被打破,FBI開始著手“逆火”的情報搜集工作。但蘇聯方麵早就料到FBI會插手,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

經過一次次的交鋒,FBI雖然沒能取得多少關於“逆火”的情報,卻通過另外的途徑解決了打破平衡的麻煩。FBI通過各種方式,迫使蘇聯方麵妥協,同意限製“逆火”的性能改進和生產規模。FBI為此向蘇聯許下了不少承諾。

後來蘇聯發生劇變,新生的俄羅斯在很多方麵都無法和蘇聯相比,尤其是經濟方麵,問題非常嚴重。俄羅斯為了緩解經濟壓力,試圖將“逆火”外售,換取用來恢複經濟生產的錢。FBI知道這件事後嚇了一跳。“逆火”外銷,這是美國絕不願看到的事情。為了防止“逆火”流到其他國家,當時的美國總統親自給FBI和美國外交部下達命令,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俄羅斯的這種危險行為。

經過新一輪的交鋒,俄羅斯終於同意不將“逆火”外銷,但作為補償,FBI代表聯邦政府許諾聯邦政府將每年向俄羅斯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貸款,用於俄羅斯恢複經濟。諸如此類的承諾,FBI的代表不知道向俄羅斯相關人員許下了多少,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項得到兌現。

承諾雖是契約性行為,畢竟不具備法律效力。有時候為了達到目的,很多人都會采用承諾的方式,這種謊言因為同時具備一些鄭重性,所以很容易使對方上當受騙。

說謊者的動作是這樣的

不但人的表情不會說謊,而且人的一些動作同樣不會說謊。它們的出現仿佛是很自然的,其實與說謊者所說的內容南轅北轍。當這些信號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肯定地判斷出麵前的這個人沒有講實話。

第一,真假笑說明一切。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傑夫裏·考恩正在研究測量麵部肌肉變化的機器。“我們可以說出每塊肌肉動了多少次,它們是停留多長時間才變化的,受試者的表現是真實還是偽裝的。”他解釋說。

不過你不需要考恩的機器也可以發現說謊的男人或者心虛的小姑娘,因為說謊者虛偽的微笑在幾秒鍾內就能戳穿他們的謊言。“真正的微笑是均勻的,在麵部的兩邊是對稱的,它來得快,但消失得慢,”考恩說,“它牽扯了從鼻子到嘴角的皺紋,以及你眼睛周圍的笑紋。 ”

“從另一方麵說,偽裝的笑容來得比較慢,而且有些輕微的不均衡,當一側不是太真實時,另一側想做出積極的反應。眼部肌肉沒有被充分調動,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的‘惡人’冰冷、惡毒的笑容永遠到不了他的眼部。”考恩補充道。

說謊人的微笑很少表現真實情感,更多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感情世界。研究顯示微笑並伴隨著較高的說話音調是說謊正在進行的最有力的證據。

假笑源於情感的缺乏。由於缺乏感情,微笑時神情顯得茫然,嘴角上揚,好像在說:不是我的真實感受。假笑的識別有些困難,但下麵的幾種麵部表情會無意識地將一個人的假笑暴露無遺。

假笑的人笑時隻運用顴骨部位的肌肉,隻是嘴動了動,眼睛周圍的眼輪匝肌和麵頰拉長。因此假笑時麵頰的肌肉鬆弛,眼睛不會眯起。狡猾的說謊者將顴骨部位的肌肉層層皺起來補償這些缺憾,這一動作會影響到眼輪匝肌和鬆弛的麵頰,並能使眼睛眯起,從而使假笑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信。

真笑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假笑保持的時間能特別長。真實的微笑持續的時間在三分之二秒到四秒鍾之間,其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感情的強烈程度。假笑則不同,它就像聚會後仍然不肯離去的客人一樣讓人感到別扭。這是因為假笑缺乏真實情感的內在激勵,所以我們不知道何時將其結束。其實,任何一種表情如果持續的時間超過十秒鍾或五秒鍾,大部分都可能是假的。

假笑時麵孔兩邊的表情常常會有些許的不對稱。習慣用右手的人,假笑時左嘴角挑得更高;習慣用左手的人,右嘴角挑得更高。

當看到他人有感情的真笑自然褪去時,假笑也會隨之而去。對大部分表情來說,突然的開始和結束就表明我們在有意識地運用這種表情。隻有驚奇是例外,它一閃即過,從開始、保持到停止,時間不會超過一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這種驚奇就是裝出來的。很多人能模仿驚奇的表情動作——眼眉上挑,嘴巴張大——但很少人能模仿驚奇的突然開始和結束。

第二,撒謊的人老愛觸摸自己。

撒謊的人老愛觸摸自己,就像黑猩猩在壓抑時會更多地“梳妝打扮”一樣。心理學家奧惠亞等人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指示被實驗者用謊言回答與之麵談者的提問,並分別記錄各個實驗者在剛剛接受指示後、撒謊前、撒謊時、撒謊以後各個時間段裏的非語言行為,與他們不說謊時的行為加以比較。

剛剛接受指示後,被實驗者撒謊的時候,回答變得更加簡短,還伴有擺弄手指、下意識地撫摩身體某一部位等細微的動作。人在撒謊的時候越想掩飾自己的內心,越會因為多種身體動作而暴露無遺。

第三,說謊時眼睛會向右上方看。

說謊者從不看你的眼睛——說謊者都知道這句話,所以高明的說謊者會專注地盯著你的眼睛,瞳孔膨脹。每個人都記得小時候媽媽的批評:“你肯定又撒謊了。我知道,因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這讓人們很小就知道說謊者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所以學會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發覺。實際上,欺騙者看你的時候,注意力太集中,他們的眼球開始幹燥,會讓他們更多地眨眼,這便泄露了他們在撒謊。

一個準確的測試是直接盯著某人眼睛的轉動,人的眼球轉動表明他的大腦在工作。大部分人,當大腦正在“建築”一個聲音或圖像時(換句話說,他們在撒謊),他們眼球的運動方向是右上方。如果人們是在試圖記起確實發生的事情,眼睛會向左上方看。這種眼動是一種反射動作,除非受過嚴格訓練,否則是假裝不來的。

第四,手勢所指方向與目光不一致。

這是說謊另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如果說話者在講述時眼睛所看的方向與手勢所指的方向不一致,那也說明這個人在說謊。最典型的例子還是比爾·克林頓先生,當被問及“是否與萊溫斯基小姐有不正當性行為”這一問題時,克林頓先生眼睛看著一邊,手卻指向另一邊強調他與萊溫斯基小姐沒有不正當性行為的謊話。

在FBI記載的案件中,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名年輕的犯罪嫌疑人被抓來審訊,他的供詞聽起來十分有說服力,而他的故事也似乎合理。他聲明,自己從未見過受害者,隻是沿一排棉花地前行,然後左轉,最後徑直走回家。FBI探員快速記下他的供詞,而另一位經驗豐富的探員則一直在注意著他的一舉一動。這位探員發現,當嫌疑人說到左轉和回家時,他的手打了個向右的手勢,正好指向犯罪現場。如果不是一直在觀察他,探員不可能抓住他的這一破綻——語言(左轉)和非語言行為(向右的手勢)的不一致。看到這個手勢後,這位經驗豐富的探員確定這個人在說謊。在後來搜集的證據麵前,嫌疑人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