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 生氣時的情形
生氣人人都會,但生氣時的情形各不相同。有的人大發雷霆,有的人沉默不語,還有的人讓你看了哭笑不得。雖然生氣時的樣子千奇百怪,但生氣時臉上顯示的大多是醜態。不管是發脾氣還是生悶氣,長期下去,都會使你麵部表情呆滯,無精打采。
何為生氣
天下有不如意事,不當忿激與爭。
——陳於陛
生活中經常有人為一些小事而生氣,其實他們也不想這樣做,但就是控製不了自己的心情。生氣不但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還影響到周圍的人際關係。
下麵我們來看看一位少婦時常生氣的例子。
從前,有個婦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生氣,和鄰居、朋友的關係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惱火,想改吧,一時又改不了,於是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她和一個好友聊天時,說出了心中的苦悶。朋友聽完後就對她說:我聽說南山廟裏的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她去找那個高僧,對高僧說:“大師,我怎麼老是生氣呢?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高僧笑而不答:“哦,施主,請跟我來!”高僧把婦人帶到了一個小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高僧的意思,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這時,高僧迅速把門關上並上了鎖,繼而轉身走了。婦人一看,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個死和尚,幹嘛把我關在裏麵啊?”“快放我出去……”
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最後婦人總算是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在還生氣嗎?”
婦人回答說:“我隻是在生我自己的氣,我為什麼會到這鬼地方來受罪。”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夠原諒別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許久,高僧又來問她:“還生氣嗎?”
“現在不生氣了。”婦人回答說。
“為什麼呢?”
“氣也是沒有辦法啊。”
“你的氣還沒有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以後仍會很劇烈。”高僧說完又離開了。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立即上前說:“我現在不生氣了,原因是不值得氣了。”
“還知道什麼叫不值得呀,看來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的。”高僧笑著說。
當高僧迎著夕陽站在門外時,婦人這樣問高僧:“大師,何為氣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傾灑在了地上。婦人看了很久以後,頓悟,叩謝後回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傷害了我們,可從來都不知道從自身找原因,難道真的都是別人的錯嗎?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原來老天也很眷顧自己!朋友也從未曾主動離棄!
何苦一定要生氣呢?氣其實就是別人吐出了但是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就會覺得反胃;你不在意它的時候,它也就會自動消失。
夕陽如金,皓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快樂是享受不盡的,哪裏還有時間去生氣呢?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是一句至理名言!
看到身邊的一些瑣碎小事,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而且氣得特別厲害。要麼大哭一場,要麼喝悶酒,要麼瘋狂購物。其實這樣做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我們有點事就大發脾氣,難道對方就能得到懲罰了嗎?結果隻能適得其反。如果我們生氣大哭一場,隻能把自己眼睛哭得紅腫;如果我們喝悶酒,隻能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果我們瘋狂購物,也隻能揮霍自己的錢財。這其實都是在懲罰自己。
生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相反會把問題搞得複雜化了!
回過頭來想想,人生在世也就那麼幾十年,為什麼非要讓生氣來占據自己的生活空間呢?來人世走這一遭真的是不容易——靈魂從母體誕生,到飄飄蕩蕩不知往何處去,忘卻前塵舊事,再回到另外一個世界上去!多麼不易啊,幹嘛要有那麼多的煩惱呢?
佛說,煩由心生,而心呢?怎會生出那麼多的欲望呢?貪婪、嫉妒、虛榮……友情、愛情、親情……懦弱、堅強;高興、煩惱;爭強好勝、口蜜腹劍……種種的欲望彙入本應清清朗朗的人世間,本是一張白紙的小小人兒,又怎禁得住各種欲望顏色的浸染呢?每個人生氣時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了會生氣,受到他人的侮辱了會生氣,親人間寡情薄意了會生氣……總之,隻要人還活著,還有意識,就免不了生這樣或那樣的氣,即使知道那句“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是免不了要生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麵對困惑,心情難免會受到波動,但情緒反應卻又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大師開釋:“生命的完整,在於寬恕、容忍、等待和愛,如果沒有這一切,即使你擁有了一切,也是虛無。”要知道,“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生氣就像一把刀子
沒有人製定具體的遊戲規則,但你明白那尺度在哪裏。
——蘇格拉底
發怒時候的樣子每個人都見到過,眉毛皺起來,臉部肌肉繃緊,非常難看。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因事情的不順心而發怒,有的時候還會怒氣衝天。雖然發怒是一個人正常情緒的流露,但是如果經常發怒,不僅會給自己帶來身心上的疾病,而且會傷害到周圍的人——又有誰會願意整天聽你怒吼呢?
怒氣的產生,來源於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解釋和評價,當然,跟一個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麵對同樣的一件事情,有些人非常坦然,有些人卻氣得臉紅脖子粗。
一般說來,憤怒情緒的發展有幾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隻是臉部表情上的不愉快、氣惱或者低聲嘀咕;如果情緒激動的話,憤怒就會加劇,繼而渾身發顫、雙手抖動,甚至還會失去自控、大怒乃至暴怒,最後還會變成喪失理智的狂怒。富蘭克林說的好,憤怒是“起於愚昧,終於悔恨”。
如果能夠了解到憤怒情緒是逐步發展的,就可以測定憤怒時的狀況,以便及時地把怒氣消滅在萌芽狀態;相反,越是升級就越難以控製。
有一個名叫小虎的男孩兒,在他小的時候,脾氣特別壞,動不動就會生氣。有人稍微碰到他,他就會生氣。有誰惹他,他就會大聲地罵人,甚至用力地打人,要不然就會放聲大哭,仿佛要掀起屋頂蓋。每一次隻要他生氣了,大家就會躲得遠遠的,害怕被“台風尾”掃到。
有一次,他跟弟弟鬧別扭,他的牛脾氣上來了,氣得臉紅脖子粗,兩手插腰,一邊跺腳一邊罵。這時候媽媽靜靜地走了過來,拿著一個鏡子放在他的前頭。他看到了自己——眉頭緊鎖,麵容皺皺的,恐怖而好笑,原來生氣時是這樣的醜啊。從此以後,每次他隻要生氣就會聯想到自己生氣的臉,想到自己如此難看,也就不再亂使性子了。
生氣是一把難用的刀子,如果沒有適當地運用它,很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所以,我們要選對時機去運用它。生氣像一場火災,而心則是滅火器或水,當火災發生時,我們應盡快壓製火苗,而不是讓它繼續燒下去,畢竟當自己的房子燒起來時,沒有人想讓它燒下去,大家都是匆忙地拿水或滅火器去滅火。
生氣也是短暫的發瘋,隨時會失掉緣分。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是因為生氣這個病毒正在擴大它的範圍,要想除掉這個病毒,就不要一直想著別人的過錯,也要想想自己的過錯,也許這個病毒就不會感染到你了。
當長輩做錯事時,我們不要用惡劣的態度對待他,因為他是我們的長輩。如果晚輩做錯事時,我們一定要讓他改正,耐心告訴他錯在哪裏,長大他就會慢慢知道了。
有人生氣時,會把生氣的表情寫在臉上,其實這樣很不好,因為這樣隻會讓大家都覺得你是一個壞脾氣的人,不好相處,所以人人都會對你避而遠之。
因此,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把生氣這把刀給修好,從而為自己所用。
一隻咬了主人的狗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謙讓三分,就能天寬地闊。
——卡耐基
攻擊——自衛的開始
有一位先生養了一隻狗,溫馴乖巧。可是有一天這隻小狗被鄰居的大狗咬傷了,鄰居馬上把它抱來歸還主人。當主人心疼地伸出雙手把小狗接過來時,卻沒有想到它竟然突然攻擊主人,緊緊地一口咬住了主人的手。
這時主人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這樣對鄰居說:“它咬我是因為它受傷了。”
這是小狗在受傷時候的本能反應,不是因為它恨自己的主人,而是為了自我防衛,以免下一次再受傷。這個時候主人如果誤以為小狗是蓄意攻擊他,一定就會生氣。
關懷——療傷的最佳良藥
如果我們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發脾氣,一定也會生氣的,不是罵難聽的一句話,就是用冷漠去拒絕對方。
原因是我們也受傷了,也需要自我防衛。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我凶,原因是他受傷了,事情就可以正確地解決。
我們要怎樣去麵對一個心靈受傷的人呢?首先他需要被了解並且被接納。
媽媽這樣對孩子說:“你今天在學校裏受委屈了,來,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
太太對發脾氣的先生說:“你現在心情不好,除了我以外,還有誰惹你生氣了啊?”
而另外一位先生對沮喪的太太說:“一整天在家帶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希望我為你做點什麼呀?”
這樣對方的情緒很快就可以穩定下來。在感受到被了解和被接納以後,他們很可能因為剛才失禮的表現感到內疚。
省思——突破的開始
《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二十節說:“你的仇敵如果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原因是,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身上。”
何況很多人不是我們的仇敵,我們為什麼要和他們作對呢!
有一次自己的腳趾受傷了,而別人從自己身邊經過時又碰到了它,我痛得本能地大叫:“你為什麼踩我?很痛唉!”把對方嚇了一跳——他是故意踩的嗎?
其實他隻是無意中碰了一下,不是故意傷害我的。
心靈的傷口也是如此。有一個姐妹在電話中啜泣著說:“我覺得我快把我的孩子毀了,他們犯一點小錯誤,都會把我氣得對他們怒吼,我知道我不應該說一些難聽的話,但這是沒有辦法控製的事情。”
我這樣對她說:“原因是你自己曾經受過特別深的傷害,沒有完全被醫治,而他們卻碰到了你的傷口。”
這個姐妹的傷口是自卑感。在不確定自己的價值的時候,以至於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她就覺得自己好像被否定了一樣,憤怒隻是被否定以後本能的反應。
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隻要你心裏想得開就行,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或者怎麼說呢?如果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麼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苦多於樂,畢竟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他人的思想。如果想要自己生活得快樂,要使別人對自己感興趣而且有好感,克服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過於敏感心理永遠是非常現實的一個課題。
廟在自己的心裏
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製情感,它就不可能獲勝。
——果戈理
從前有一個名字叫亞瑟的男孩兒,一天晚上想看西部牛仔的影片,所以不肯睡覺。“不行,”媽媽說,“太晚了,去睡覺。”亞瑟說道:“你要我睡我就生氣!”然後媽媽說:“那你就生氣吧!”
於是亞瑟就真的生氣了,而且氣得特別厲害。媽媽說:“夠了夠了。”可是還不行。亞瑟的氣像強勁的旋風掀走了屋頂、煙囪還有教堂的尖塔。爸爸說:“夠了夠了。”可是還是不行。亞瑟的氣轉為台風,把整個城市掃進大海裏麵。後來爺爺又說:“夠了夠了。”可是還是沒有夠。
亞瑟的生氣引起了地球的一陣顫動,這使地球的表麵裂開,就像是被巨人敲破的蛋殼一樣。然後奶奶又說:“夠了夠了。”但是還是沒有夠。
然後亞瑟的氣就變成了一場宇宙震。地球、月球,大大小小的恒星還有行星,亞瑟的國家、街道、城市與他的家、庭院、臥室,到最終就隻剩下了小小的碎片,在太空中漂浮。亞瑟就坐在火星的碎片上想。想了又想,他問自己:“我為何要發這麼大的火?”他已經想不起來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生氣。但在生氣的時候,最好還是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不這樣的話,可能你傷害的是非常愛你的人。
下麵這個女孩兒就能很好地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有一天,父親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到了十多歲的女兒用他的工具正在修理東西,工具卻散落了一地,使客廳淩亂不堪。他看見後破口就罵。聰明的女兒在收拾幹淨以後馬上跑過來擁抱他,問道:“爸爸,你今天在辦公室裏肯定是遇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了,對不對?”
這是個懂事的女孩子,她知道爸爸的怒氣並不是全針對她,他心裏麵一定還有別的事,不但沒有生氣,而且能夠安慰爸爸,這是多麼聰明的舉動啊。
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常遇到下麵這些情況呢?
孩子放學回家以後重重地把書包一摔,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卻生氣地說:“你好煩喔!”
有時候太太問先生晚餐要吃什麼,先生卻這樣不客氣地說:“與你結婚這麼久了,我喜歡吃什麼你都不知道?”
先生下班以後回到家裏,看到太太抱著孩子沮喪地坐在客廳裏麵,就過去關心地問:“今天怎麼了?”
沒想到太太卻生氣地說:“你為什麼現在才回來?”
這時候,你真的沒理由著急和生氣,你隻需要解釋清楚就行了。
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
有一次,小劉坐公交車回家。轉程靠站時,乘客頓時多了起來。
一對上班族男女恰巧在小劉身邊,吸引了小劉的目光。
可能因為人多,男的不時地將手臂圍住女的,並輕聲地問“累不累?”
“待會想吃些什麼?”
隻見女的不耐煩地回答:“我已經夠煩了,吃什麼還不知道,每次都要問我。”
男的顯出一臉無辜的表情,而後說了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
“讓你決定是因為希望能夠陪你吃你喜歡的東西,然後看到你滿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中的不愉快暫時忘掉。我的能力不足,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沒法幫你,我所能做的也隻有這樣了。”
女的聽了後,滿懷愧疚地說了聲對不起。男的似乎重燃信心,說道:“沒關係,隻要你開心就好。”而後親吻了女的頭發。
一會兒小劉就下了車,下車前再回頭看看這對情侶時,男的依舊保護著心愛的人。這樣的情景,讓小劉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小劉今天在工作上也有些許不愉快,如果沒有聽到這一段對話,小劉回家後,可能也是一副臭臉麵對心愛的人,隻想到自己的委屈,卻忽視對方的感受,不自覺地傷害最親密的人。所以,在踏進家門時,小劉告訴自己,難道我要像公車上那位女孩兒一樣忍心將自己的不滿帶給心愛的人嗎?不,我想我不能把工作上的情緒發泄在心愛的人身上,破壞了最親密的關係,並且主動給自己一個微笑。
相遇是緣,不是用來生氣的。當自己控製不住情緒時,想想這句話,應該會讓繁雜的生活加些微笑的因子。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害怕,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的。”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防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牽掛得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容易起伏,我們容易不快樂。
曾經想一個人守著所沒有佛龕的空廟。
後來明白了,其實,廟在自己心裏,信仰是不需要佛龕的。
發怒與生氣
正義的怒火一旦燃燒起來,最驕傲的陰謀者也逃不了他的斧頭的嚴威。
——莎士比亞
大家都聽過“怒火傷身”這句話吧。這句話說來其實並不準確,改為“氣大傷身”才妥當。中醫認為:氣,乃身之本也,氣順則體健,氣亂也就會體虧。喜歡生氣是肝火過盛所致,而生氣又反作用於肝、脾等內髒,擾亂其正常的運作並且引發疾病,是會短命的。林妹妹多愁善感動不動就生氣,用寶哥哥的話來說就是“愛使小性兒”。結果怎麼樣?二十來歲她就香消玉殞,而且空留了一腔幽怨。在曆史上,因為氣量狹小愛生氣而壞事的人很多。秦相李斯氣度狹小並且嫉賢妒能,所以釀成了“焚書坑儒”這樣的千古冤案;明將洪承疇小肚雞腸,後來投清叛國,所以背上了萬世的罵名。
怒與怒是不一樣的。發怒的人之所以發怒,如果是因為他們不滿世間的醜惡,為了民族大義而怒,為了天下公理而怒,值!生氣的人不被曆史所承認,但是敢於發怒之人卻多半為大家所熟知,其事跡也留傳千古。三國猛將張飛不滿督郵的貪贓枉法,於是“將其縛於樹而鞭”,然後揚長而去,給老百姓們出了一口惡氣;抗金名將嶽飛麵對日益破敗的大好山河,寫下了“怒發衝冠憑欄處”的悲壯篇章,並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樣的豪言;現代文藝先驅魯迅先生塑造了阿Q、閏土還有祥林嫂等一大批典型的藝術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但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而且鼓舞了人們鬥爭的信念和決心;民主戰士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生物學家童第周怒斥外國學者對中國的蔑視等。這樣一些敢於發怒的人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他們將“中華民族”這四個大字高高地舉起來,並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