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氣時的情形(2 / 3)

而現在的人往往太圓滑了,看到不平也不敢發怒,最多也隻是生氣。客車上人們看到扒手行竊不僅不敢聲張更不敢製止,一直等到小偷大搖大擺下車以後,大家才“張目伸頸”以表示自己如何“義憤填膺”。有的人在街上被搶了以後,滿街的人都沒有“出手”的,直到施暴者在人們視線中消失以後才有人站出來大歎“世風日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嶽飛,但是個個卻朝著明哲保身的方向去走。沒人敢發怒的時候,也就是社會快要走向崩潰之際。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勇敢地站出來吧,該發怒時就發怒。

製怒並不是說不怒。名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憤怒的人生是一種殘缺。”當尊嚴被踐踏、家園被侵占、信仰被玷汙、同胞遭殘害的時候,如果你還不發怒,那也就不是人了。

該發時就發怒,對於一個談判家來說,尤其重要。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任何事物都會在人的心底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應,當外界事物強烈地影響人的情感時,人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強烈,最後達到極限,這時,非以某種形式發泄出來不可。假如你是一位談判人員,你更會注意這方麵的修養和訓練,認為溫和有禮、不急不躁是一位談判人員應有的態度,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可以為任何事情讓情緒爆發。不論談判對手表現如何,溫和還是強硬,有禮還是粗俗,你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君子之風。這次談判,你拿出了極大的耐性,忍受著對方的無理取鬧和反複無常,即使在他們破口大罵、用力拍桌子摔板凳時,你也忍耐著,以禮相待。盡管如此,對方莫名其妙的言語行為仍是不斷,你心底陡生怒火,你努力壓製著,幾乎用盡了所有精力,不讓自己的情緒爆發。表麵上你是做得很好,但幾輪談判過後,你卻感到精疲力竭,信心全無,覺得隻有痛快發泄後才能繼續談判。因為過分的壓抑是有害的,不僅會給你自身帶來相當大的壓力,還有可能因分散精力而失去正常的分析判斷。

在某些情況下,對方故意激怒你很有可能是要看你的反應。你越壓抑自己,他們越會變本加厲,最後你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重,自己把自己壓垮了,他們就有可乘之機提出苛刻條件,迫使你同意。所以,不管對方是否有意激怒你,在必要的時候釋放一下情感,讓情緒發泄出來,該發怒時就發怒,不但可以舒緩自己緊繃的神經,讓心情變得輕鬆,還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憤怒往往會使對方讓步,哭泣能換得對方的同情,恐懼會揪緊別人的心,冷漠則表明自己漠不關心或可有可無的態度。隻要你使用一些激烈的字詞並輔以適當的姿勢,便可能反過來讓對方搞不清楚你的真實意圖,從而讓自己減輕壓力。

發脾氣與生悶氣

氣度狹小就被逆境馴服,寬宏大量則足以把逆境克服。

——華盛頓·歐文

發脾氣,就是將對某人或某事的不滿情緒用言語、動作等顯性行為發泄出來,是生氣的外在表現。生悶氣,也就是將這種不滿之情壓抑於心,不予外露,又稱“賭氣”、“窩火”,是內在表現出來的生氣。

從表麵上看,兩者都是生氣,隻不過是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往深裏挖掘,發脾氣和生悶氣也並不是那樣簡單,前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純粹看一個人或一件事情不順眼,非得說說”,一種是“刀子嘴豆腐心,發泄的前提也就是為了對方好”;後者也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懶得說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二是“不想傷了和氣,算了就算了”。如果選擇前者的第二種可能性還有後者的第一種可能性,現在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想:傷和氣又能怎麼樣啊?當然,這樣的前提是要真心地為發泄對象好。所以說,與人交往並不是表象的和睦,如果有不開心的事情一味去生悶氣,對方就永遠也不知道你心中所想的東西,而吵吵架鬧鬧情緒也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為什麼要寫這樣一些文字呢?是為正當的發脾氣正名!而討伐傷害自己的生悶氣!

下麵,我們來看看愛生氣的小豔的故事。

正在上大學的小豔走進了心理谘詢室,剛一坐下,就向醫生講述起她憤怒的“控訴”:

“在我考英語六級的頭天晚上,我姐姐帶著小孩兒來了。我對她們說,我第二天要考英語,你們晚上還是回去吧。因為他們好長時間沒有來我家了,那天我媽媽偏偏不讓他們走。姐姐家的兩個孩子很頑皮。我本想靜下心來再好好地複習一下,結果卻怎麼也看不進去,氣得我跑回自己屋裏就哭,以前的種種不順又被想起,結果越哭越傷心,幾乎是一晚上都在哭。第二天頭痛欲裂,昏昏沉沉地去考試,考得當然不理想。”

這位醫生聽完後說道:“看來你挺愛生氣的。從你剛才的談話中可以聽出,你有你自己的房間,一開始你完全可以,讓姐姐告訴兩個小孩子別鬧,說這樣不好,會影響小姨學習的。這樣就可以互不幹擾,你可以在自己的屋子裏看書。可見,擾亂你心緒的並不是小孩兒呆在家裏所發出的聲音,而是你內心對於這件事的‘耿耿於懷’。因為你心裏太在乎這件事了,所以恐怕隻要意識到她們的存在就會心煩意亂,更別說她們真的鬧出什麼響動來影響你了。”

小豔聽罷點點頭:“是這樣,我覺得她們太自私了!我感到很委屈。每次我遇到重要的事情,總是無端地被別人影響,從而白白浪費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

看著小豔那痛苦而又無奈的表情,醫生用理解的口吻說道:“你別著急,我們應該先弄明白你為什麼那麼容易受傷害。你有沒有想到,這主要應歸因於你以前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遇到許多麻煩,由於這些小麻煩沒有得到及時解決,結果產生了較壞的影響。久而久之,在你的思想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一遇上問題,不是采取消極的反應方式如發脾氣、生悶氣等,就是隻注意其消極的一麵並對其加以誇大。如此就使得生氣成為你的較為固定的條件反應,乃至最終固化到你的人格當中去了。”

“正是因為你遇事沒有積極地去解決,才會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老是讓自己感到痛苦。如果每個人遇到問題時,不是在那兒怨天怨地地鬧情緒,而是開動腦筋想辦法,或者主動地與富有經驗的長者和值得依賴的親朋好友談一談,讓別人從不同角度去啟發你,這樣很可能你的心裏就豁然開朗了。”

半年後,小豔滿麵笑容地來到心理谘詢室,向醫生道謝。

目前,國外有關專家研究表明,發脾氣比生悶氣好。在大多數人看來,發脾氣一般都是有傷大雅的事情。但是,最近美國科學家所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當人感到氣憤而想發脾氣時,如果能夠及時宣泄出來,會有利於自己的身體健康。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不願意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或喜歡抑製自己憤怒的人容易縮短自己的壽命。研究結果還顯示,那些活得長的研究對象基本上都屬於“有脾氣則發”的類型。生悶氣有兩種壞處:一方麵不利於心髒;另一方麵也會影響免疫係統的正常工作,並引起大腦內激素發生變化。因此,與其悶在那裏自己和自己生氣,不如把不滿情緒宣泄出來,這樣更能有效地減少外界環境對人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摔打物品

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

——勃朗寧

一天,黃某的老婆做錯了事,被黃某奚落了一頓後,心裏特別不高興。飯吃一半她就不吃了,撅著嘴在那裏上網。黃某一看就知道自己錯了,便開始哄她吃飯。他說:“快吃飯吧,你看噘著嘴多難看。”並且把手裏的鏡子放在她麵前。誰知她拿過鏡子,一下摔得粉碎。這時,黃某心裏特別不好受。有道是“破鏡難重圓”,更何況,不能讓她養成摔東西的壞習慣,他最煩別人生氣時摔東西了。以前她也摔過兩次東西,他都沒有找到改變她的辦法,最後都不了了之,這次再也不能夠忍了。黃某掃了一眼桌子上的東西——印有他們兩個合影的搪瓷杯子,摔?又有些不忍心——當時黃某還是特別理智的。於是他抓起了不鏽鋼飯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當”的一聲,特別的過癮;見她沒多大的反應,然後又把飯盒的蓋子摔在了地上。然後他又氣乎乎地說:“不是想摔東西嗎?大家一起摔好了。”她還是沒有反應,隻是在那兒默默地上網。真是夠失敗的!黃某隻好摔門出去了。

晚飯的時候黃某回來了,地上還是那個樣子,她還在上網。他不想把關係搞得太僵,先示弱了。他開始慢慢地掃地,然後把東西全部收拾幹淨了,並用錘子把飯盒修好了。但黃某一直沒有跟她說話。等晚上出去再回來時她已不在家了。但黃某並沒有擔心——最近她的好朋友來這裏出差,她一定是去那兒了。

這一去就三天沒有回來。黃某有一點著急了,怕她覺得委屈而憋壞了身體,又開始給她打電話。電話響了很久她才接。他的口氣不敢有絲毫的強硬,問她在哪裏。她說她已經回到家裏了。黃某趕緊回家。一見麵,他就承認錯誤,說都是自己不好。“請你去外麵吃,想吃啥吃啥!”這一招還真的管用,她起來梳了頭並換上了衣服。

吃完了飯,兩人都特別高興。黃某趁機說:“老婆,咱們以後都不要摔東西了,好嗎?”“我摔的又不是值錢的東西!”她還是有一點不服。“等你有錢了,可能你覺得電視機都不值錢了,也就把它摔了。不在於東西本身值不值錢,關鍵是這個習慣不好。”老婆說不過他,所以就不再說話了。

幾個月以後,老婆再沒有摔過任何東西,好像也沒跟他吵過架。她已改掉了亂摔東西的壞習慣。

在生活瑣事麵前,一定要保持冷靜,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並且客觀地作出分析和判斷。在憤怒的情況下,特別容易讓人做出失去理智的舉動,而且通常這樣的傷害都是沒有辦法彌補的。其實,隻要自己忍耐一下,所有的事情都會輕而易舉地解決。

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能簡單地作出判斷,一定要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下麵的幾個步驟:

首先,明確衝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裏;然後再進行冷靜地分析,最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和睦的家庭關係和鄰裏關係。

其次,要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如繪畫、書法、養花、集郵、下棋、跳舞、聽音樂、打太極拳等。這樣既可以修身養性,而且能陶冶情操。

自殘身體

失望雖然常常發生,但總沒有絕望那麼可怕。

——拜倫

一天,張同放學後在家做數學題。同在一個學校讀書的妹妹發現自己的零花錢少了兩元,就跑過來說是哥哥偷拿了。張同見妹妹打斷自己做作業,已經非常不高興了,又聽妹妹誣陷自己拿錢,就更加生氣了。於是,兄妹倆就為這件事爭吵起來。不久後,張同父母下班回家,聽到兩個孩子在吵架。當父親問清情況以後,拉過女兒對張同說:“你沒拿就算了,跟妹妹吵什麼,有什麼話可以跟妹妹好好說嘛,不要跟妹妹吵架。”當場還罵了張同幾句。張同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拿妹妹的錢,心裏感到非常委屈。趁父親不注意,就悄悄地跑進廚房裏,拿起案板上的菜刀就朝自己手掌砍過去。聽到兒子一聲慘叫後,張同父母趕快跑了過來。麵對眼前的情景,父母真是心痛不已——張同倒在地上直打滾,案板上、菜刀上、地上,到處都是鮮血,兒子的手掌已經完全耷拉下來,半截手掌都快掉下來了。張同的父母趕快把兒子送到附近醫院進行緊急搶救。張同的病友以為他是因意外事故才使手掌受傷的。“當時流了很多的血,樣子非常嚇人,他媽媽都快哭暈過去了。”當他們聽說這個孩子是用菜刀把自己給剁傷了的時候,他們感到非常奇怪——這麼小的孩子怎麼這麼強,居然做出這樣的舉動。

醫生趕緊為張同施行了手術,手術之後張同恢複得較快。對於自己的一時衝動,張同感到非常後悔。他發現自己的手掌傷成這個樣子,特別是看到父母因為這件事為他流了很多眼淚時,心裏非常難過。事情發生後,張同所在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來看望了他。據其學校老師介紹,張同在學校成績一直很好,性格也較為開朗,還比較喜歡幫助其他同學,同學和老師都非常喜歡他。他們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人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去生氣,更不要走極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要學著擁有曠達的人生,因為曠達人生是荒原大漠式的人生,它能接受八麵來風,不拘泥小川,不徘徊窄巷,任狂風漫卷、沙走石飛,仍天高地廣。

人生千姿百味,人人都隻能活一回。有坐享其成的福氣,就不會體驗挑戰人生的榮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悲喜哀樂。

人生學會曠達,就不會因生活中一些無謂的瑣事而斤斤計較;人生學會曠達,就不會因生活中幾句逆耳的言語而耿耿於懷;人生學會曠達,就不會因生活中些許所謂的煩惱而憂心忡忡;人生學會曠達,就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審視周圍的人和事;人生學會曠達,就能走在時代的前列,以一個過來者的身份出現在他人麵前。

“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那麼反過來說,心胸曠達的人生命將會是長久的,因為曠達者的生命與長天大海相連,經得起生活中的各種暴風驟雨。

下麵兩則小故事,也許對你能有所啟發。

有一老鄉去趕集,買了一口鍋提在手裏,不料,隻聽“鐺”的一聲,繩子斷了,鍋子掉在地上摔破了。他連看也不看一眼,掉頭便走。人問何故,他說:“已經打破了,看它有什麼用?”

從前魏國東門有個姓吳的人,他的獨生兒子死了,可他卻一點也不憂傷,仍每天飲酒吟詩,快樂自在。有人不解地問:“你的愛子死了,永遠也見不著了,你難道一點也不悲傷嗎?”他回答:“我本來沒有兒子,後來生了兒子,如今兒子死了,不是正和我從前沒有兒子時一樣嗎?那我又有什麼可憂傷的呢?”

確實,世事多變,人生無常,古雲:“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自然通達之人,能夠看破事物的表相,優遊物外,化解險境和憂煩;一般凡夫俗子卻總被世間的煩惱困惑纏縛而難以自拔。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不論美與醜、善與惡、得與失……既是相對,亦非絕對,卻是無常的、緣生的。

在熱鬧的塵世中,看破了名利、得失的虛妄,放下了貪愛的執著,活也活得自在,死亦死得安然。

唯有持曠達超然的態度,以樂觀、寬容的心去正視現實,眼下的世界才會越來越廣闊。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從空曠中走來,向空曠中走去,最後的結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物。況且,人生的歡樂是那麼少,時間又是那麼短;人生的苦難又是那麼深,該憂愁的事又是那麼多,又何苦把自己捆綁在世俗的小事之中呢?

曠達的人喜歡在荒原上散步,麵對紛繁的人生境況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歎:“快來看看這洪荒的宇宙,體驗這曆史的沉寂吧,別把自己寶貴的時光糾纏在一些無聊瑣事之中。”試問一下,時過境遷,誰還對你爭我鬥的瑣碎小事感興趣呢?

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獲得了自由和解脫。隻有從斤斤計較的小圈子裏走出來,不在小事情上浪費精力,而能務其大者、遠者,才能創造人生的遠景宏圖。人生曠達了,心智自然也就不會勞累,就不會活得那麼拘謹和痛苦。區區小事不會給他帶來煩惱,不愉快的經曆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

曠達的人體諒他人,理解人生。歡樂的時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順其自然,做事的時候能專心致誌,忘情的時候能忘乎所以。

過於敏感

一怒之下踢石頭,隻會痛著腳趾頭。

——伊索

有個叫王述的人,曾在宰相王導手下工作。那時候的官府中人,常常談論一些哲學、邏輯方麵的問題,以為時尚。王導原本就是愛好學問的人,再加上權高位重,每每他話音剛落,就會博得一片叫好。一次,大家剛為王導喝了彩,王述就火了,他奮力將手中的杯子摔向地板,呐喊道:“又不是什麼堯舜禹,怎麼他說什麼你們都說好!!”一場哲學探討就這樣被王述給攪黃了。

還有一次,王述在家裏吃雞蛋,他想用筷子去夾雞蛋,可夾了好幾次都沒夾到。王述立即勃然大怒,抓起雞蛋就把它扔到了地上。奇怪的是,雞蛋不僅沒摔碎,還在地上滴溜溜打轉。王述非常生氣,他飛快地跳了起來,抬腳向雞蛋踩去。誰知天不遂人願,王述這一腳竟然沒踩到。這下可把王述給氣死了,他彎身撿起了雞蛋,囫圇個兒塞進嘴裏,使勁嚼著,隨後把嚼碎的雞蛋奮力向前方吐了出去。

東晉的高僧支遁,住在會稽,他每年都要來京城建康會會老朋友,討論一下佛學心得。有一次,支遁要回會稽,一些高官們為他送行。一個叫蔡子叔的先到了,他坐在距離支遁較近的座位上。過了一會兒,謝萬來了,他的位子距離支遁稍微遠點。中間,蔡子叔或許是要上廁所,離開座位出去了,謝萬就坐到了蔡子叔的位子上。蔡子叔回來以後,看到謝萬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了,什麼話也沒說,走上前去把謝萬從座位上抱起來,狠狠地把他摔到了地上,然後坦然自若地坐了下來。

謝萬從地上爬了起來,帽子掉了,衣服也擦破了,樣子非常狼狽,但是他並沒因此而生氣,隻是拍打了一下衣服上的塵土,撿起帽子,端正戴好,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來,對蔡子叔小聲說:“你這人真是奇怪,差一點兒把我的臉給弄傷了。”謝萬聲音剛落,蔡子叔聲如炸雷般對謝萬道:“我本來就沒考慮你的臉麵!”

王述和蔡子叔都屬於過於敏感的人。過於敏感者常常是那些性格內向、心胸不夠寬廣的人,他們總喜歡以想當然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常常自以為是,其結果是心裏總有一堆難解的亂麻。應該說,過於敏感是一種極為不良的心理素質,如果不加以克服,不但會影響工作、學習,還會影響身心健康,使人際關係變得更緊張。

A部隊的連長在軍人大會上不點名地批評了他們連隊一些不良現象,這時,部隊裏的戰士小李總感覺有的事好像是說他的。於是,大會過後的日子裏,小李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他想去找連長談談,讓他說清楚是不是在批評自己。像這種情況以前也多次出現過,結果幾乎每次都證明小李的想法和判斷是錯誤的。但一遇到類似情況,小李總會又想入非非,不能控製自己。小李感覺領導和戰友們已經對自己產生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