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氣時的情形(3 / 3)

從這個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小李是個過於敏感的人。很多事情下,過於敏感在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像一件芝麻般的小事,別人也許不在意,但對過於敏感的人來說,則有特殊的感覺,甚至在心理上承受不了。

過於敏感常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小王在單位遇上一次升遷的機會,無論從工作成績、個人才能上看,還是從年齡結構、文化層次上看,他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出乎意料的是組織上任命的是小張。於是,小王輾轉反側,整夜難眠,冥思苦想。他感到決定其命運的四個領導中,自己與其中一個有過節,還有一個領導不太通融,他猜想一定是他倆從中作梗。他甚至把對方決定這件事時反對他的神情、舉動等都想象得栩栩如生。他越想越苦惱,越想越煩躁,整天坐臥不寧、寢食不安。不久他發現,其實是他自己過於敏感,在心中製造了一起“冤假錯案”——兩位與他有過摩擦的領導一直非常欣賞他,並投了讚成票。

過於敏感其實往往是自尋煩惱。那麼,如何加以克服呢?要避免這種狀態,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妄加推測別人對你的評價

在日常生活中,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要用平常的心態和信任的眼光,不要總覺得時時處處都有人在注意你,認為別人和你作對,把一些小事看得過大。

第二,學會與人為善

集體生活中,大家朝夕相處,不可能沒有矛盾。如果太敏感,就會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甚至一句話不順耳,就“蹦”、“跳”,動怒、發火。要想有所改變,必須寬容別人的缺點,學會揚長避短,吸取別人的長處。並切記,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關心,你對別人就不要過分挑剔。這樣做,你就會漸漸地把自己融入集體中,別人接納了你,你就會看到自己的價值,就會擁有以前沒有的喜悅。

第三,期望值要適度

過於敏感的人,一般是那些心理壓力過大、急於追求成功,但又常常遭受一些磨難和挫折的人。因此,每做一件事,在確定目標、對預期結果進行設想時,注意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要把各種不利的因素充分考慮到,留有一定的餘地。

第四,心胸要寬廣

遇事要樂觀一些,大度一些。

過於敏感不可取

不良情緒會影響正常思維,使注意力無法集中,在極端的情緒狀態下甚至會使人出現幻覺、錯覺或智力功能障礙等。下文中的小豔就是由於受負性情緒的影響,導致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變得狹窄,自我判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

中專畢業的小豔21歲。她曾做過幾份工作,不是因為錢太少、活兒太累,就是因為無法適應人際關係而辭職。今年春季,她幾經周折找到了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工資待遇也比原來要好一些。可是,工作半年之後她還是找不到快樂的感覺。她說她原來的不滿是對外界(如工作環境和待遇),可現在是對自己。她覺得自己的業務總被別人搶,為此還與同事發生了幾次爭吵。由於工作顯得被動,她常常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擔心老板年終不給自己發紅包,並常常因為這種心緒影響工作。她焦慮地問:“為何自己總有挫折感?有何捷徑能讓自己各方麵都超過旁人,讓老板欣賞自己?”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小豔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的敏感女孩兒,有強烈的與人溝通的願望。但是她太專注於自己了,太敏感了,才不斷地質疑自己。過度的敏感常常會使自己覺得不如他人,不能適應環境,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並由此而感到羞愧、自責,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如果長期沉溺於負麵情緒之中,並將自己與自己的感覺劃等號,勢必限製自我能力的發揮。

看什麼都不順眼

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

——孟子

我的朋友王國明特別愛生氣。不是我背後誹謗他,是他自己也承認:“這世界怎麼老是亂糟糟的,惹得人氣鼓氣脹的。”說這話的時候,我正和他走在市中心的一條大街上。當時我們正要橫跨過街去,可站在標有人行橫道的斑馬線旁,就是過不了街。原因很簡單,流水似的汽車不留給你半點縫隙。這些甲蟲似的東西頂頭抵尾地連著跑,個個都裝成十萬火急的樣子,比織布機上的梭子還快,你敢跨出一步、拿生命當兒戲麼?

王國明還沒有結婚,任重而道遠,自然不敢輕率;我雖已有家庭,但孩子尚小,亦須小心安全以負人生之責任。好不容易等到前麵的路口出現了紅燈,你想可以過街了吧,錯也!這些鐵甲蟲一輛緊咬一輛地徐徐停下,就是不留下任何縫隙讓你過街。仿佛一旦行人從他車頭走過,就會出現一道銀河將他隔在天涯那邊似的。這下可好了,站在路邊觀賞鐵甲蟲吧:花花綠綠的像瓢蟲;屁股噴著黑煙的像打屁蟲;還有一些駕駛員伸出頭和行人吵架的,簡直就是臭蟲……我看王國明已經氣得口出胡言、視覺混沌、一副就要昏死過去的樣子,趕緊扶他到路邊坐下。

有道是“風水輪流轉”,半年不見王國明,他竟搖身一變,成了一名汽車駕駛員了。反客為主,這一下他不生氣了吧?錯也,我和他意外地重逢便是證據。那是個雨天,我打著雨傘經過一個路口,突然有一輛汽車擦著我的傘沿闖將過去,我驚出一身冷汗,同時聽見一聲急刹車,想來那車也受驚不小。

車上跳下一個人來,顯然是要向我討伐驚嚇責任了。那人走近,竟是王國明。待認出我時他略顯一絲尷尬,接著是三分驚喜、十分熱情。一場驚險換來朋友重逢,值得。

當晚我倆便在小酒館再聚,王國明感歎道:“我這輩子是被汽車纏上了,真是魔鬼附身啊!”我說駕著這鋼鐵怪物,威風八麵,不再受氣了吧。他說:“鬼!氣才受不完呢。行人欺負你不是救火車,可以背對你在街中心踱方步;自行車嫉妒你比它多了兩個輪子,成天就在你的車頭前轉來轉去考驗你的刹車功夫;還有商販堵道啦、交通罰款啦、修路繞行啦、路人亂竄啦、飛車擦掛啦……唉,氣得你肚子都要脹爆!”這時,鄰桌一個自斟自酌的老者發話了,顯然他一直在聽著我們的談話。他說:“年輕人,到了酒館,還說什麼生氣呀!氣可複雜了,有靜氣、煩氣、怨氣、怒氣等等。人需養得一身靜氣,其他邪氣才能一消皆消。不然,邪氣浸淫,人就完了。”對老者的醉話,我們聽得模模糊糊。出酒館時,王國明瞥了那老頭兒一眼,嘟噥著說道:“神經病!”

人發怒時的醜態

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製的表現。

——愛迪生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在人的七情六欲中,有一種就是怒。梁實秋解釋說:“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最難看。”這句話聽上去確實有點搞笑。不過,當一個人發起怒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的樣子,倒真的是有損形象。不僅如此,發怒還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人們一憤怒,上帝就發笑;上帝一發笑,人就很難平心靜氣地去思考。在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話:“怒火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意思是說,有的時候,人們隻是為了發泄心中一時的氣憤而做出傻事,而且往往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大錯,所以,有人常常會為怒氣衝天之後所做的事情懊悔不迭。對一些容易動感情的人,就要把“製怒”二字送給他們,並建議他們把這兩個字貼在牆上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一個人之所以發怒,原因有很多,其中稱得上很重要的一條應該是受到屈辱。人生來都好麵子,為榮譽而發怒甚至動手經常被看作情理之中的事,不過也得分清情況:打得過還可以為自己保留麵子,如果打不過的話,就隻能是自取其辱了。

讓我們看一下《一隻狗的生活意見》這本書,聽聽聰明的狗發出的倡議:碰上憤怒的事——當然這都是由人引起的,你就把它當作是一頭豬好了,因為豬跟你畢竟是兩個世界的,無論它怎麼惹你,你也別理它。

人在發怒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找不到可以宣泄的對象,那種滋味真是不好受,讓人有快要瘋狂的感覺。因而有人一怒便摔東西,其實東西並沒有惹他;還有人發了怒,無處發泄,怎麼辦?索性左右開弓,打自己耳光!這種人的發怒,乃屬於俗人之怒,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舉動,不過有時候也能解氣。

其實,人在發怒的時候是最難看的。縱然他麵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也會麵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齜裂發指,那副麵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

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很少不勃然變色的。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就算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也一樣的暴躁。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半身癱瘓,但每天早晨必戴上老花鏡閱報。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胡瞪眼,破口大罵。

因為,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可是自己心裏還想看,看了就慪氣。這時他的家人總想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過不了多久,他就會雨過天晴,怒氣也就消了。

詩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是說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撥亂反正之效。一般人還是以少發脾氣少惹麻煩為上。盛怒之下,不但自己的樣子很難看,而且,體內血球不知道要傷損多少,血壓不知道要升高幾許,總之是不利於健康。而且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於人於己都不相宜。

希臘哲學家艾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沒有生氣了。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30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蒼表示感謝。”由此可見,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

另一位同屬於斯多亞派的哲學家羅馬的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麼?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壞人不是不需要製裁,隻是我們不必憤怒。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製那憤怒,使發而中節。佛家把‘瞋’列為三毒之一,“瞋心甚於猛火”,克服瞋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

燕丹子說:“血勇之人,怒而麵赤;脈勇之人,怒而麵青;骨勇之人,怒而麵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生而喜怒不形於色,那天賦實在太厚了。

清朝初葉有一位李紱,著《穆堂類稿》,內有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於忿淚而已,因以‘無怒’名軒。”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謹恐懼之情溢於言表,不失讀書人的本色。

生氣如蛀蟲

容易發怒,是品格上最為顯著的弱點。

——但丁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說:“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對於這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法國的作家莫魯瓦作過一些解釋:“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忘記以前許多不愉快的經曆。”我們經常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受到幹擾,有時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理智。人生在世不容易,但我們卻因為糾纏於無聊瑣碎的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試問時過境遷,有誰還會對這些瑣事感興趣呢?不,我們不能這樣生活。我們應當把我們的生命貢獻給有價值的事業和崇高的感情。隻有這樣的事業和感情才能夠讓你的後人一代代地繼承下去。

哈裏·埃默生博士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在科羅拉多河畔的一個山坡上,有一株死去的大樹。根據生物學家的估計,這一株大樹屹立在那個地方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當初哥倫布在聖薩爾瓦多登陸的時候它已存在了。在漫長的歲月中,它曾先後遭受過14次雷電的襲擊;四個多世紀以來無數次的雪崩和風暴它都傲然挺過了。它巍然聳立在山上,從來都不曾畏懼過一切的強暴,然而在一群很小的、很不起眼的昆蟲的攻擊之下,它卻倒下了!這些昆蟲穿透了它的樹皮,蛀空了它的樹心,用它們微弱的然而不間斷的進攻最終徹底瓦解了它的戰鬥力。就這樣一株參天大樹,一株幾百年來雷電劈不死、颶風刮不倒、任何東西都摧毀不了的巨樹,卻讓一群小得可憐甚至是我們隻要用手指頭輕輕一壓就能夠把它們壓成爛泥的蟲子征服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像這株飽經風霜的老樹一樣。我們也能經受住生活中的各種風暴、雪崩、雷電的襲擊,卻讓憂鬱的“昆蟲”不知不覺地侵蝕我們的身心和情緒,最終讓我們失掉自己強壯的體魄。而這些憂鬱的“昆蟲”,不也是用手指輕輕一壓就可以成為一堆爛泥的區區的小東西嗎?

即使是英國作家魯迪埃德·基普林這樣非凡的人物,有的時候也會忘記上麵所說的一些至理名言的。他曾經起訴他的舅子,造成了美國佛蒙特州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不和案。曾經有人專門對這個案子寫了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佛蒙特州基普林的家庭之爭》。

人活在這個世上,是不可能事事都順心如意的。當你碰到煩心惱人的事情的時候,也就難免要生氣。日常生活中,理想的職業不能實現時、人事糾紛無法回避時、心裏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夫妻生活不和諧時、子女突發意外以及見到了不公平或者是不合理的人或事等等,都是惹人生氣的。

有一位姓吳的和尚,在他104歲的時候還能夠擔40公斤的柴禾上山。他有一首長壽歌訣曰:“酒色財氣四道牆,人人都在裏麵藏。隻要你能跳出去,不是神仙也壽長。”足見除酒、色、財之外,氣也是人們健康長壽之大敵。生活之中的大量事實告訴我們,生氣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它不但不能夠解決矛盾,反而還會直接導致人們不高興。

為人者,不要因為兼容瑕疵就覺得很遜色,比如說“江海之穢物不可勝計,而無虧其深也;五嶽之曲木不可營量,而無虧其峻也”。所以,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而且還要能夠理智地抑製情緒,這就是防止生氣的一個上策。清朝一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寫的《不氣歌》,更道出了“過來人”的深刻體驗:“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將命廢。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古語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家裏事、家外事,公家事、私家事,他人事、自己事,原則事、非原則事,對的事、錯的事,大事、小事等等,都可以讓人生氣。

古人曰:“怒則氣上,損其身。”《內經》雲:“氣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扶鬱,諸病生焉”;“怒者氣上……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風雅超群,乃一代儒將”,戰場上智勇皆備蓋世無雙,但最終是中了諸葛亮的“三氣”之計而英年早逝。

為了使自己不生氣,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下麵這幾句話的意思,最好銘記在心。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所以,平淡低調是一種讓步,讓步不是退步。放棄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該是你的便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得不到。

該憤怒時才憤怒

一個人切不可放任自己,他必須克製自己,光有赤裸裸的本能是不行的。

——歌德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憤怒”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因極度不滿而情緒激動。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憤怒是常有的事,它是情緒的一種亢奮的反應,這種情緒的亢奮既能反映人的脾氣性格,又能反映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真實地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

有一次,一輛小麵包車將前麵一輛同向行駛的摩托車碰倒了。騎摩托車的人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因為驚嚇,她從地上爬起來以後,坐在馬路上一邊哭一邊不住地發抖,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而那輛肇事的小麵包車司機下車以後,不是看這個女子受傷沒有,而是對那女子大聲嗬斥。麵對圍觀者的質疑,他卻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並想趁亂溜走。這時,一個憤怒的聲音出現了:“你不能走!”另一位女子走了出來,“不要怕,請大家幫忙報警。”圍觀的人們好像是受到了感染,於是,大家有的報警,有的通知受害者的家人,另外的人看住了那位有溜走企圖的肇事司機。在這裏,憤怒的力量得到了昭示。

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同樣一件事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同的視角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例如,有一個人很喜歡占小便宜,每當他得手之際,就顯出洋洋得意的神態。但是,當他看到別人在做他曾經做過的事情時,他又立刻改換麵孔,變成了一位“正義”的維護者,不惜為此“醜陋”的現象而“憤怒”。這種憤怒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它與正義沒有關係。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憤怒對於健康是極不利的,我們都可以經常聽到醫生的勸告:“不要生氣。”孔子就說過“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靜”與“壽”之間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俗話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因為一點很小的事情而釀成大禍的例子。飯店裏鄰近的兩桌互不相幹的人,因為其中一桌的人在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踢倒了另一桌人放在地上的酒瓶子,另一桌的人如同受到了莫大的侮辱,雙目圓睜,嘴唇發抖,一副憤怒到了極點的神態。於是,雙方互不示弱,由一件小事而導致了一場混戰,以致警察出現。想想看,這件事真的是讓人十分遺憾。如果當時有一方客氣一點,說聲“對不起”、“沒關係”一類的話語,也許就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本來朋友們在一起吃飯應該是很高興的,可就是因為這不合時宜的“憤怒”,攪得事情到了無法收拾的結局。

對每個人而言,在生活中都應該減少憤怒,不是因為你沒有憤怒的理由,而是因為你沒有憤怒的必要,因為在很多時候憤怒是要有代價的。有一首詩說:“哪怕你心中燃起熊熊烈火,也不要在你鼻孔中飄出絲絲青煙。”如果憤怒之火會給周圍造成傷害,那還是保持不憤怒的好,因為憤怒並不是解決矛盾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