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氣從何來(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1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小夜曲》reference_book_ids\":[7075950970902940709,70255028813986887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7,\"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2},\"quote_content\":\"《小夜曲》reference_book_ids\":[7075950970902940709,70255028813986887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6,\"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小夜曲》reference_book_ids\":[7075950970902940709,70255028813986887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7,\"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2},\"quote_content\":\"《小夜曲》reference_book_ids\":[7075950970902940709,7025502881398688782]}],\"1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1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2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7,\"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1},\"quote_content\":\"《長生秘訣》reference_book_ids\":[726183180188097230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二章 氣從何來

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生氣,凡事都事出有因。事從兩來,莫怪一人。合理的生氣是情緒的正常發泄,但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莫明其妙地生氣,這多與個人的心態有關,心胸狹隘的人和自私心理嚴重的人常常容易生氣。

沒有擺正自己的心態

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胸中之敵。

——塞涅卡

有時候,雖然一些事情讓你忍受不了,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特別想發脾氣,但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麵,你就勉強忍了下來。可你知道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憤怒不滿的情緒仍然憋在自己的心裏,隨時都會被引爆。不巧的是,當你轉過身卻看見一個滿肚子怨氣的家夥正在對著你咆哮,他不自覺地把嗓門愈扯愈大,分貝愈升愈高,這時你的反應是,因為受到驚嚇而不知所措?視若無睹地掉頭走開?還是怒不可遏地反擊呢?

一般人都把在辦公室裏發生的爭吵看成是禁忌。凡是喧鬧、憤怒、輕佻、焦慮、悲痛和哭泣等一些情緒化的反應,都不要出現在工作場所。因為發脾氣也許是特別有效的手段,但是也非常危險,它會為你樹立更多的敵人。我們一直相信這樣一件事情:辦公室是冷靜而且理智的地方,那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不要出現在辦公室。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工作上所遭受的挫折、壓力、誤會、爭論和溝通不好等負麵情緒隨時都會存在的,並且潛藏在工作場所的各個角落。

美國曾經有兩個心理專家針對一些上班族作過這方麵的調查,結果表明,有70%以上的人都承認他們曾經在辦公場所中有過焦慮、憤怒、哭泣等情緒化的反應。對這些上班族來說,這是個秘密,他們不希望被別人知道,以免使自己變得很窘迫。但實際上衝突乃人之常情,教導上班族“千萬別哭”、“千萬別發怒”,並不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雖然爭執是一種冒險,但是如果彼此可以充分地掌握表達憤怒的技巧,反倒是一個學習並且溝通的好機會,能夠幫助雙方改進關係。

生活中愛生氣的人很多,原因是心態方麵的不平衡。有兩個和尚要過河,在河邊他倆看到一個女子望著腳下的流水發愁。這時,其中一個和尚便走向前去,對那個女子說:“別發愁,我背你過去吧。”然後他就把那個女子背過了河。那個女子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以後就走了,兩個和尚繼續趕路。過了很久,那個沒背女子過河的和尚特別不滿意地對那個背女子過河的和尚說:“你這個人太不像話了,佛門弟子不近女色,這也是咱們出家人最基本的一戒,你難道不知道嗎?但是你倒好,竟然把她背過一條河!你原來是一個花和尚啊。”那個背了女子過河的和尚聽了特別詫異,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但是你還沒有放下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如果我們把一些傷心的話、煩惱的事情、無聊的事情牢記在心中,永遠縈繞腦際,也就等於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無形的枷鎖,活得又苦又累,以致精神萎靡,心力交瘁。遠離生氣,放平心態,對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放得下,這樣才能達到生活的最高境界。

遭到訓斥和責罵

不輕易發怒,勝於勇士。

——所羅門

如果領導者發現下屬在工作中出現失誤,或者下屬因為不留神而犯了個小錯誤的時候,應理智地對待下屬,不要火冒三丈、張口就罵。聰明的領導不會動輒就責罵下屬,殊不知,責罵會傷了和氣,少了士氣。與之相反,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話語加以安慰,最終的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一次,他準備駕機從聖地亞哥飛回洛杉磯時,有兩個引擎同時出現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製得當,飛機最終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但是飛機卻已麵目全非。他當時就想問題可能出在那架飛機的用油上,結果正如他想的那樣。

胡佛回到機場後,找到了那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而這位年輕的機械工早已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痛苦不堪,就等著胡佛的批評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胡佛當時並沒有責備那個機械工人,隻是伸出手臂拍了拍工人的肩膀,然後,要求那名機械工為了證明自己不會再犯錯,繼續為他修護飛機。

當時,那位機械工聽完胡佛的話以後很是吃驚。胡佛的這一做法,相信已經足已讓年輕的機械工終身記住這一教訓。

但是,在一家公司做秘書的張帆的遭遇就不同了。一次,經理讓她給客戶發傳真,由於她的一時疏忽將傳真單發錯了,導致客戶埋怨而不再與公司合作了。事後,經理不但毫不留情地將她辭退,而且還在辭退前將她劈頭蓋臉地大罵了一番。

像他這樣的責備與抱怨早已於事無補了,因為錯誤已經犯下了。即使下屬犯了錯,即使你正在氣頭上,也不要口無遮攔,破口大罵。正確的做法應該像胡佛那樣,心平氣和地對待下屬。要知道,管理者應當盡量去了解和理解下屬,隨意責罵是不應該的。

有些事情,也許會在不經意間就能看到,比如:在人來人往的銀行營業廳,突然一名主管對櫃台的一位小姐高聲嗬斥起來。整個大廳在霎時間安靜下來,鴉雀無聲,眾人將目光一下子全投在那位小姐身上。而那位主管責罵完後,便轉身揚長而去……但是那位剛才被當眾訓斥的小姐,在後來的工作中卻一直低著頭,盡管她後來接待的客戶並不知道之前她被訓斥過。從中可以看得出,那位小姐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她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了。

有不少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就像那位銀行主管一樣,當員工犯錯時,當著眾人的麵就大聲嗬斥。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員工對工作產生抵觸心理。

領導者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做的就是學會用正確的方法疏導、減壓,不要把責備作為壓力的出口。作為領導者,你要明白,一味地責罰隻會使員工推卸責任,降低他工作的積極性。所以,一旦錯誤發生,領導者需要學會控製情緒,用適當的方法給予批評,這樣那些下屬才不會記恨你。

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應該把巧妙的批評當作處理下屬失誤的最佳方法,並給予正確的指導。同時也要善於檢討自己,對於自己的責任要勇於承擔,也隻有這樣,才能讓雙方都和和氣氣地投入工作。

如果你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

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同樣的,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納以他的試驗證明,在學習方麵,一隻有良好行為就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一隻因行為不良就受到懲罰的動物學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夠記住它所學的。進一步研究顯示,人類也有著同樣的情形。我們用批評的方式,並不能夠使別人永久地改變,反而常常會引起憤恨,所以,批評和責罵不是說服別人的好辦法。

批評所引起的憤恨,常常會降低員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氣和情感,而所指責的狀況仍然沒有獲得改善。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不要抱怨鄰人屋頂上的雪,當你自己門口髒兮兮的時候。

本傑明·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為人相處不夠靈活,後來跟人相處變得非常幹練,結果被任命為美國駐法大使。他成功的秘密——不說任何人的壞話,他說:“我隻說我所知道的每個人的一切長處。”

無論你是作為一個公司的上司或為人之父、為人之母,都要懂得,批評和責罵對你的員工或孩子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像卡耐基說的一句:“想釣到魚,就要問問魚兒想吃什麼。”

卡耐基班上的一名學生,無法使他三歲的女兒吃早餐。平時那套責罵、批評的方式都沒有用。因此,做父母的就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使她要吃早餐?”

這個小女孩兒喜歡模仿她母親,喜歡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因此,有一天早晨母親把她放在一張椅子上,讓她做早餐。正在這緊要的一刻,做父親的踱進廚房,而她正在攪動食物,於是她說:“瞧!爸爸,我今天早上做了自己的早餐。”

這天早上,她在沒有任何誘哄之下,吃了兩碗麥片。因為她對麥片產生了興趣。她得到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她發現做早餐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

所以,威廉·溫特爾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要想讓一件事情辦得更成功,用批評和責罵不如讓他自我表現更有效。

自私心理嚴重

一個人被稱為自私自利,並不是因為他追尋自己的利益,而是在於他經常忽略別人的利益。

——屠格涅夫

《責井文》是宋朝許斐寫的,他在裏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年夏天,院中的水井因天氣幹旱而枯竭。許斐當時非常生氣,而且他還責備枯井說:“我先前隻當你這好那好,哪裏知道你居然在關鍵的時候沒水了。從今往後,我寧可不做飯不喝水,也不會再卑躬屈膝地向你要水了。”他對這口枯井罵完以後,便回屋裏睡覺了。他在夢裏見到一個童子,滿麵塵土,嘴唇焦幹,說:“我是井神呀,使你鍋不生塵、衣服上不凝結汙垢的,是誰呢?你想過沒有?使你可以在筆硯濕潤以後奮筆書寫,而且在酒杯裏盛滿了酒、泛著月影、浮著花香的,你想一下這又會是誰呢?長久地救助你卻沒有索要任何功勞,這又是誰呢?一次喝不到水便結成怨恨,你為什麼如此缺少感恩之心呢?我這就去敲開天門,請求打開泉水的閘門,滿足你沒有止境的取水要求。”當許斐聽到這裏的時候,他從夢中驚醒了,隻聽到屋外響起了淅瀝的雨聲,卻不見童子出現。

這則故事令人深思。在現實生活中,“久濟亡功,一渴成怨”者不乏其人。比如一個朋友,曆來仗義疏財,極講義氣。有個熟人日子過得不景氣,三番五次地向他借錢,他都有求必應。有一天,那人又來借錢,而且一張口還是一個大數目。但不巧的是,這位朋友正在投資做一筆生意,挪不出錢來滿足他。結果那人恨恨地走了,而且還說了許多陰不陰陽不陽的話。

許斐的《責井文》給了我們幾點很好的警示:

一是對待幫助過我們的人要懂得言謝,要心懷感激之情。

二是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在求助於別人的時候體諒別人的難處,不要動輒生恨。

三是要心胸寬闊,善待別人的無理取鬧。文中的井神遭到別人不講理的責備後,還肯上天“賣麵子”代人要水,這樣做表明了他具有博大的寬容之心,是令人心生敬意的。人生在世,像“枯井”這樣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枯井”卻不會被人責罵。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時我們為了表明立場,堅持自己是對的,常常會把生氣作為抗議的一個有效手段。

我們剛烈性格的形成正是在自私的“本我”操縱下作出的決定,正所謂“氣上心頭,河山變色。”生活有時候會徒生憎惡和厭倦,所以,生命也就會因此而變得暗淡無光。

人人都有被一些言語行事激怒的時候。

小劉最近又與他的太太進行了一場“激戰”,起因是他太太公司分了一些衛生用品,小兩口在經過商量以後,準備拿出一些東西送給兩家老人。然後,小劉就按照合理、公平的原則,平均分配,給每家的都相等。

但是他的太太卻不想這樣做,她認為,是她分的東西,就應該給她娘家多一些;而小劉認為同樣都是老人,沒有必要分出個輕重多少來。

他們開始爭執不休,直到怒火中燒。東西還沒有送過去,兩人反而鬧得關係緊張,極大地影響了兩人的情緒。

可見,人們心中的怒火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一旦點燃,便會迅速蔓延,一個接一個,到了最後,結局一定是烏煙瘴氣,令人不快的事情也會沒完沒了地發生。

一位乘客要買一張1元5角錢的車票,而售票員聽到以後,馬上就問這位乘客到哪兒下車。那乘客一聽,很惱火,說:“你問那麼多幹嗎!我就買1元5角錢的票!”其實售票員這樣做完全是出於自己職業的一種習慣,想核實一下線路的票價;而那位乘客發怒的原因顯然是把售票員的意思誤解了,不斷地大聲嚷道:“你怕我少給你錢啊!你怎麼這麼囉嗦!”於是他們就吵了起來。

想想看,這是多麼平常的一件事。如果雙方當時都能心平氣和地說話,像這樣引發衝突碰撞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諸如購物、辦事、乘車等許許多多的經曆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碰碰磕磕的糾葛,有時我們就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雞毛蒜皮的瑣事而爭執不休,甚至拔拳相向,頭破血流。這都說明了什麼?難道是人的心情不好?性格使然?抑或是一時衝動?環境造就而為?脾氣真的是很令人難以捉摸的一種東西。

心中怒火的消除,關鍵還在於自己,就是說首先要自己能把握好自己,無論是對是錯,最好先按捺住,給自己五分鍾的時間想一想,或者安靜一會兒,或者用一種有點笨的方法:左三圈,右三圈,邊轉邊念:“我不生氣,我不生氣。”

滿腔怒氣隻要在想通了的情況下便會一點一點地消失,這時,人的心情也就會變得如晴朗的藍天一樣,一切都像是微風輕拂般舒暢。

“誠以守信,謙以待人。”這句話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做人處世的美德。我們既不能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與別人去爭吵計較,也不能為了名利做出一些於他人於社會不利的事情。

壞情緒堆積太多

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沒有生氣了。在以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30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蒼表示感謝。

——艾皮克蒂特斯

壞情緒每天都可能會有,如果運氣差的時候,一天有可能會有許多件不順心的事情,這個時候就要值得注意了,千萬不要把壞情緒堆積起來。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小李一天的遭遇吧。

小李早上起來的時候發現外麵在下雨。他平時最煩下雨了,因為一下雨他剛上了油的皮鞋會沾水,褲腿也會帶上泥巴;自己的西褲又是毛料的,舍不得在雨裏趟;如果換穿休閑褲吧,白色的休閑褲髒得更快。像這種毛毛雨又懶得打傘,打的又要排隊。這樣的天氣接女朋友也不方便,如果晚去的話,自己的女朋友萌萌又會噘著嘴巴氣跑了,然後幾天不理他。小李躲在被窩裏這樣煩惱了一會兒,等他緩過神兒的時候,一看表,自己就開始慌了。

小李去上班的時候,公交車站牌下雨傘林立,傘下一張張臉翹首以待。小李看了看自己身上穿的毛料西服,決定打車。可是在這個時候出租車也不是好打的,好不容易等來了一輛空車,立刻有人蜂擁而上,三番五次都是這樣,小李隻恨自己沒有車。終於打上車了,剛一落座,一股涼意沁入屁股,他扭身一看,對那個司機嚷道:“哇噻,你這車上怎麼有水啊!”司機回頭看了一下說:“這下雨天能沒有水嗎?”“但是在車座裏也不能有這麼多水啊!”“可能是剛才的乘客把傘放在車座上了吧。”這個時候小李已經憋了一肚子火,然後他就開始囉唆起來了:“早知道還不如坐公交車,白白糟蹋了我的毛料西褲。”然後小李拿紙巾去蘸屁股上的水,濕漉漉的紙巾立刻粉身碎骨,小李甩著手,碎紙屑黏著手不肯掉。“這人也真夠缺德的,竟然把濕雨傘放在座位上!”“真倒黴,別人把傘放在車座上,我哪看得見……”小李就這樣和司機打了一路的嘴巴官司,窩了一肚子火,車一到站就趕緊買單下車。當小李走到辦公室的時候才發現,司機沒找自己零錢!自己不但坐了一屁股的水,而且還白送給了司機七八塊錢。小李不知道有多生氣!

小李剛進辦公室,有一位同事就通知他說,他的企劃方案沒通過,退回修改。那可是小李熬了幾夜的心血,全企劃室也隻有小李能拿得出這種像樣的方案來。再修改?說著容易做著難,不改!小李當時心裏既委屈又氣憤,他決定把企劃方案先擱到一邊,等頭兒來找他再說。可是小李沒想到,他在那兒等了一天,頭兒也沒來找他。

下班的時候外麵依然淅淅瀝瀝地下著雨,天依然陰著,小李依然打不起精神來。突然想起下午忘了給女朋友萌萌打電話,因為他們早上就約好了在下午要打電話,決定晚上到哪裏吃飯。一看表,六點了,趕緊打電話過去。辦公室沒人聽,估計萌萌早下班了。打她手機,半天才接。電話的另一端傳來萌萌尖利的聲音:“你那腦袋是不是被門擠啦?現在才睡醒?我已經跟別人約了!”說完以後,那邊“啪”的一聲掛了電話。小李心想,都怪這鬼天氣!他愣在那兒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小李的壞情緒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本來事情並不會那麼糟糕的。當我們遇到一件倒黴事,壞心情就上了身,如果不及時解決,在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還帶著壞心情,連鎖反應也就會因此而發生。心理學家對此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處於壞情緒的時候,下丘腦就會分泌出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這位“多先生”會讓你的情緒越來越抑鬱;當一個人在高興的時候,下丘腦會分泌出一種叫“去甲腎上腺素”的物質,這位“去先生”就會使你的心情越來越舒暢。因此,心理學家建議:當壞情緒剛剛冒頭時,就立刻把它消滅掉,千萬不要讓壞情緒堆積起來,否則就會讓你的心情在“多先生”的感染中變得越來越糟。在這方麵我們要學會“走一路丟一路”的好習慣,到了最後,身上的包袱全部都丟掉了,我們也就會越走越輕鬆。

讓我們全麵解析一下小李的情緒,幫他丟一丟身上的包袱。其實,通過在小李身上發生的這些事情,你就會發現,是受“多先生”還是受“去先生”的控製,這些都要看自己的選擇了。

在早晨,陰雨天與壞心情好像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吧?而在小李的心裏已經有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下雨=壞心情。按照這樣的路線走下去,心情能好得起來嗎?這在心理學上叫“暗示”。小李看到下雨的情景,就不斷地向自己提出暗示:隻要下雨,自己就會倒黴。好像失眠的人總說自己老失眠一樣,所以總是失眠。其實,小李可以去作一個調查:下雨天並不是那麼令人討厭,很多人特別喜歡下雨天呢!下雨時,可以聽著雨打玻璃的聲音安然入睡;雨水濾掉了馬路上的灰塵、噪音,讓空氣清新起來;有些人還會利用下雨來討好女朋友,給她送傘,和她共打一把傘,而且還可以在雨中漫步,趁著這個機會摟住她的肩……這樣,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問題,陰雨天也就成了一個特別的天氣,而且心情也會晴朗起來。

不就是在早上坐車坐了一屁股水嗎?你可以這樣想:慶幸的是沒坐一個煙頭、一攤油。

雖說自己的企劃方案被退回來要求重新修改一下,但小李完全可以這樣想:“為什麼不讓別人去修,唯獨讓我去做?正是因為我有這個能力所以讓我去做,這不正證明我比別人強嘛!”重要的方案不可能一次通過,退回來修改,又不是從頭再來,應該是一件好事才對。如果想得通的話,就要站起來,主動去敲頭兒的門,然後問清楚究竟是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該怎樣去修改。主動與上司溝通,不但會使自己信心十足,而且還會使自己心情舒暢許多。

這樣,小李一天的疙瘩也就全都解開了,那麼女朋友的約會也不會忘記了;就算忘記了也不要緊,小李可以再打一個電話過去,然後瀟灑地告訴她:“我馬上過去買單!”這個時候估計她也不會再生氣了,而且一定會樂壞的。

前麵隻是小李一天的倒黴遭遇,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和憤怒情緒——也是通常所說的“發脾氣”。

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或者是在工作當中受到挫折的時候,或被人欺騙、財物受到損失等情況下,我們常常都會以憤怒的情緒來應對,或是用這種方式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憤怒”這種情緒體驗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憤怒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人的立場和世界觀,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愛憎和好惡。所以,我們不能絕對地否定和排斥憤怒情緒。當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抗日的愛國將士憤怒地向侵略者發起反擊時,難道我們不會對他們肅然起敬嗎?

但是,有人會在生活當中經常發火,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怒氣衝天,如此過多地發泄憤怒情緒,則說明他們的心理彈性空間小,對逆境缺乏合理的認知和良好的適應能力,他們的挫折感以及失望、痛苦這些情緒便很容易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