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氣從何來(2 / 3)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憤怒情緒過多這一現象是一種不良的行為模式,可由內心不合理的認知產生。憤怒情緒一方麵是由於從小養成的錯誤習慣造成,比如發脾氣曾經給自己帶來好處,所以就將這一不良的行為模式保留下來。另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對周圍的人或事的期望值過高,往往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達不到自己要求時,就會大發雷霆,“怒從心中起”。

對於這樣的憤怒情緒,我們怎樣調整才能不出現或少出現呢?要想減少憤怒情緒:

首先,自身有迫切改變的願望;

其次,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些適當的處罰,這種不良行為也就會很好地消退了;

最後,要想方設法來改變自己對周圍的人與事的看法,對不完美的現實要學會接納和包容。這樣,當你不如意、不順心時,你的心胸就會比較寬闊,就會容納下以前不能容納的事情,達到使自己以前的壞脾氣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的狀態。

判斷失誤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康德

生活中,人們有許多時候會因為一時的怒氣而結下苦果,成了再也解不開的心結。

國王有一隻跟隨自己多年的愛犬。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愛犬嘴角有血跡,同時還發瘋似地咆哮著,再仔細一看,發現愛犬渾身上下都沾滿了汙血。

國王很奇怪,他就跟在這隻愛犬的後邊,來到新生嬰兒的臥室裏,發現新生兒的搖籃裏血跡斑斑,而嬰兒已不知去向。再看愛犬正歇斯底裏地跳叫著,嘴角還沾著血。

國王想,一定是愛犬傷害了嬰兒,一怒之下,當場拔出劍來將愛犬刺死。與此同時,他突然聽到嬰兒的哭泣聲。國王循聲跑去一看,原來嬰兒在另一間屋子的角落裏,與一頭死狼在一起,死狼傷痕累累地倒在血泊中,嬰兒則安然無恙。沒有想到拚死保護嬰兒的愛犬,竟因國王一時的衝動而慘死。國王抱著嬰兒站在愛犬身旁悔恨不已。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冷靜,衝動是理智的大敵。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能用理智的心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那一定會避免一些不應該發生的錯誤。

有一位分銷商,通過努力向顧客推薦了幾款營養食品。但幾天以後,這位顧客突然打來電話,電話裏明顯可以感覺到顧客的憤怒情緒。顧客的情緒十分激動,指責這位分銷商說,吃了他推薦的營養食品以後,身體原來的毛病越來越嚴重了,並口口聲聲說是分銷商欺騙了他,還說要到消費者協會去上告,要求這位分銷商給他賠償。顧客的言語蠻橫得難以入耳,並大有誓不罷休的架勢。此時,這位分銷商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沒有因為對方的態度而生氣,他冷靜地向這位顧客解釋,並最終因為他耐心和藹的態度使顧客冷靜下來。

隨後,這位分銷商主動上門看望這位顧客,並在他耐心細致的講解下,顧客終於明白現在身體所出現的一係列不適,正是因為產品在他身上起效後的排毒反應。

後來,那位分銷商對我說:“遇到問題的時候,關鍵是要冷靜。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我們的產品。如果當時我跟顧客據理力爭、情緒不冷靜的話,也許最後的情況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最後,在分銷商的鼓勵下,這位顧客繼續堅持食用營養食品,一個月後,這位顧客的身體得到明顯的改善,如今他也由一位消費者轉變成了這一營養食品業績優秀的分銷商。

這件事讓我們懂得,在遇到棘手的難題時,如果能冷靜應對,而不是衝動地任由怒火發泄,定會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一個優秀而成熟的人,就應該是一個非常理智而冷靜的人。

刀能殺死人,氣也能殺死人。這話的確不錯。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氣死了。有位老人,在他60周歲時,兒女們回家給他過生日。在飯桌上,兄妹們為了一件事而爭吵起來,越吵聲音越大。這位老人製止兒女爭吵未果,氣得犯了心髒病,忽然倒地而亡。上述兩例就是“氣”確實能殺死人的明例。

生氣的原因很多,但歸納起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主觀意識過濃,脾氣暴躁,遇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事情就火冒三丈,大發雷霆。

因此,要想做到不生氣,首先必須修心養性,努力改造主觀世界,遇事要冷靜沉著,說話要三思。其次,為人處世要多聽對方的意見,千萬不可隻要求對方聽自己的,而自己不聽對方的。最後,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善於寬容他人。發生爭執時,盡量抑製自己少說話,最好一笑了之。

關鍵時候的“冷靜三秒鍾”

“冷靜三秒鍾”雖然是個形象的說法,卻揭示出一個很深的哲理。在情緒衝動的瞬間,隻有能戰勝自我,迅速冷靜下來,才能戰勝對方。

俗語講,千人千脾氣。作為一個生活在集體和家庭中的人,誰都難免會遇到一些使人生氣、上火的事情。如果此時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很可能會一觸即發,以火相攻,導致矛盾激化,使雙方都處於被動和尷尬局麵,也容易傷害感情。所以,一定要謹記:“三思而後行。”

遇到急事時,你如果急躁與憤怒,對人對事沒有任何好處。當一個人大發雷霆時,思維往往被盲目性所控製,來不及判斷自己行動帶來的後果,甚至會失去理智,做出追悔莫及的蠢事來。《三國演義》中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在極度悲憤中對部下發泄怒火,最後竟被部下割掉了腦袋。《水滸》中李逵聽信“宋江搶民女”的傳言,一怒之下竟砍倒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並掄起板斧找宋江算賬,險些鬧出大亂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火氣一上來就不管不顧的事時有發生。他們在怒氣支配下摔東西、打人、罵街,有的為了“報複”、“出氣”甚至行凶作惡,危及社會,傷害他人,最終也毀了自己。

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急躁和憤怒可導致疾病,易怒還會破壞良好的心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睦等等。總之,無名怒火太盛,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的。因此,千萬別再發火。遇事多作些分析,學會“冷處理”。遇到使你發急和動怒的人或事時,先降降溫再說。

人呀,不能沾火就怒,有氣就出,要學會“冷卻”。西門豹性格急躁,他就腰佩軟韌的皮帶,隨時警示自己。林則徐則把“製怒”二字高懸案頭,以此作為座右銘。他們二位這樣做,就是警示自己,在火頭上一定理智。

脾氣暴躁易怒

理智的自我教育和培養能帶來益處,而失去理智將帶來危害。

——蘇格拉底

從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寡婦,在社交圈內以樂善好施聞名。她有一個忠實又勤勞的女仆。有一天,她的女仆心血來潮,想用一些辦法對她主人的慈悲憐憫進行一下探究,看看她的主人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誠,還是為了自己的社會形象而作出的偽裝。

女仆在那天到了將近中午的時候才起床,翌晨又故技重施。女主人盛怒下對女仆施虐並鞭打她,以致女仆傷痕累累。這事傳遍鄰裏街坊,她不但失去了一名忠仆,而且聲譽大跌。

在社會上,這種人非常多。他們的慈善、謙虛都是在周遭環境優越下表現出來的。如果環境驟變,變得不盡人意,他們就暴露出原始的劣根性。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周圍的人良善可親,我們也可以溫順有禮;如果周圍的人邪惡異常,我們很快也會變得張牙舞爪。”憤怒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情緒,而且非常醜陋,它不但蟄伏在人心中蓄勢待發,而且對人的生活具有操縱作用。

有時候想一想,憤怒就像是一個吹熄的蠟燭,會暫時蒙蔽人的雙眼,令人做事違背常理。因此,傷害身心至深的本源是無法抑製的怒氣。當然,其他的情緒可以控製,憤怒也同樣可以控製。

有些生物無法在白晝看見任何東西,這是因為它們天生構造的結果。一個充滿忿恨和痛苦的人,則無法認清任何真相。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隻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有人說,當憤怒的人停止發怒的時候,他們就會理智地把怒氣轉移到自己身上,就像存款一樣,會因此而產生利息,所以,痛苦的根源就是停滯在心中的怒氣。

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到底是在跟誰慪氣呢?分明是在跟自己慪氣。而自己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我們最知道自己本身的弱點,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根除這個心腹大敵。

有時候,本來情緒就不是太好,再加上憤怒,就會讓火燃燒得更為熾熱。在盛怒之下,人會失去理智,變成傷人傷己的危險動物。個人的聲譽、工作、朋友及所愛的人,這一切都會因為憤怒而受到一些影響。心情的寧靜、健康都有可能因為憤怒失去了自我。

不把產生憤怒的原因放在心上,這是控製怒氣的一個有效的良方。借著意誌力,把心智專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負麵的情緒。要對侮辱我們的人表現出平靜的一麵是不容易的。雖然身體並沒有受傷,但自我已感到受辱,因此便想反駁攻擊。麵對侮辱,而回報以謙恭與尊重的態度是非常困難的。然而,我們對日常生活中所麵臨的考驗如何處理,這是對人格的挑戰。

似乎每一個人從小都喜歡采取報複的行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人們懷疑他人對自己有不利的行為,仇恨之火好像沒有辦法去熄滅。

光明與黑暗是相對的,也隻有光明的存在,才能驅散黑暗。是仁慈的愛,而非仇恨的心,才能把恨意抹殺掉。

生活當中,有些人心裏的怒氣會像刻在石上的字,持續了近一個世紀般長久;有些人的怒氣則像寫在沙裏的字,易怒,但很快就消弭於無形;有些人的怒氣則如寫在水中的字般,不保留任何已成過往的想法。寫在風中的字是最完美的,讓那些侮辱和難以入耳的批評在無意中擦身而過,這樣在他們的心中留下的永遠都是純淨與安寧,從內心中呈現出來的也是光可鑒人的一麵。

我們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時,不免會產生氣憤不已的情緒,但在這個時候仍需抑製怒氣。因為我們正處在受擾的心靈狀態中,心誌無法維持在正確的路線上。憤怒時,必須警覺自己的怒氣,不要接近導致憤怒的事物。在遇事生氣的時候,正是對自己進行觀測與分析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把握住自己,不斷地進行自我分析,這樣自我控製起來會更加有信心,那些愚不可及、毫無理智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了。

至高人品的人會在各方麵克己自勵,因此能夠從悲苦中釋放。

抑製怒氣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態度方麵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采取同樣的方式。其中“時間延宕法”是一個頗具效果的方法。湯瑪士·傑佛遜為這個策略下了結論:“生氣時,在開口前數十下,如果憤怒還是沒有減退,這個時候就需要數到一百!”

我們可以借此使我們的信心及心靈上的平靜相應地增加,即使是麵對冷酷無情的人,也可以牢記釋尊所言:“倘若有人愚蠢地戕害我,我會還以無限的愛;愈是惡意與我相待,我就要愈以謙恭的態度相待;我在最後會因此而得到善果,而他卻會因此而落得惡名昭彰。”

一個德性崇高的人被一個邪惡的人侮辱,這個邪惡的人便猶如一個人抬頭向天吐口水般,唾液不僅沒有汙損了天,反而弄髒了自己。毀謗者宛如向人撒沙土的人一樣,塵土將隨著逆風吹到撒土者的身上,因此反受其害。

睿智之人是從來都不會向愚蠢的人主動發起挑戰的。有隻野豬曾下定決心想當森林之王,於是從休息的糞堆中挺立起來,跑到獅子的地盤上,想向森林之王挑戰。當然,獅子隻是嗅嗅這隻臭氣衝天的動物,不予理會便自行走開了——獅子連裂嘴怒吼的程序都免了。這則故事說明了:當一個聰明的人麵對心智愚蠢的人發起挑戰的時候,是沒有必要在那些愚蠢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回想我們所恨的人的一些優點,倘若我們對他拙劣的人格弱點視而不見,想象一下他的本質是善良的,以及以前做過的那些好事,怒氣也就因此而緩和下來,這時心裏才會充滿慈愛。

撒播一份慈愛給所有的人、事、物。也隻有常懷關愛及慈悲心的人,才有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恩賜。

我們的思想不要被仇恨所蒙蔽,對於錯怪自己或傷害自己的人,我們不能用仇恨來對待,而心懷怒氣對自己比起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即使在仇恨的環境中生活,也要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充滿歡樂與愛的生活場景。

心胸狹隘

情緒壓倒理智,這就是人間產生罪惡的原因。

——歐裏庇得斯

那些性情非常急躁的人,一旦碰上點兒小的麻煩事,不是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而是首先怨天尤人,所發的脾氣比發生的問題還嚴重。結果是問題沒解決,已經鬧得全家雞犬不寧。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小王家的電冰箱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壞了,在啟動後不停機,這讓小王不由得發起火來。他說這冰箱是日本東芝原裝的,是改革開放後用僑彙券買的,質量保證沒問題,肯定不是因電業局驟然停電又送電造成的,便是老婆給電冰箱除霜做清潔時造成的。當時他的老婆對他說:“把入戶維修人員找來不就解決了嗎?”而小王當時一是顧慮那樣做花銷太大,二又怕入戶師傅是一個“二把刀”,而這冰箱是原裝的,怕他修不好再把原裝破壞了。

老婆見他這樣,好像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就拿起電話把他的朋友小李找來。小李問明情況以後對小王說:“你這冰箱已快十歲啦,雖是東芝原裝,但它容量隻有150升,而且是被淘汰的老型號。如果換代買新型冰箱作價不過百元,如果把這冰箱賣給一個蹬三輪收家電的可能就值50元錢。就因為這件老掉牙的家電發這麼大的火,您老兄值得嗎?”小王在聽到小李說過以後就樂了。

然後,小李還把自己的想法說了說。他說他自己的那台鬆下王子大冰箱也壞了,也是光啟動不停機。後來他到維修部谘詢,師傅告訴他類似這樣故障,買一個電冰櫃多功能控製器,自己把它串接在電源插座上便解決了。根據季節定好啟動間隔時間,而且還非常省事兒,沒有必要拆卸內部機件,隻花10元就可以了。小李說自己已經使用了兩年,效果很好。小王很快就決定也買一個電冰櫃多功能控製器。

事情解決後,小李還不忘對小王進行了一通勸說。他讓小王在以後遇到事情時不要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想不通可以與知心人商量。從此之後,小王的脾氣小多了。

研究表明,心理狀態問題是人類保健的第三個裏程碑。如果心理狀態不好,那你算是白吃白鍛煉了。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裏做的。將鼻管擱在被實驗者的鼻子上讓他呼氣,然後再將鼻管放在雪地裏10分鍾。如果冰雪不改變顏色,說明被實驗者心平氣和;如果冰雪變白了,說明被實驗者內疚;如果冰雪變成紫色了,說明被實驗者很生氣。把那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給小白鼠打上,1~2分鍾後小白鼠就死了。經過對紫色冰雪成分的研究表明,生氣容易得腫瘤。“誰在人前不講人,誰人背後無人講。”所以,我在這裏要奉勸您一句:誰讓您生氣,您也不要生氣。

心理學專家提出了五個避免生氣的方法:

1.躲避。

2.轉移。人家罵你,你去下棋、釣魚,沒聽見。

3.釋放。但要注意,人家罵你的釋放方法並不是讓你再去罵別人,是找知心朋友談談,釋放出來。如果把事情放在心裏,時間長了會得病的。

4.控製。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人家怎麼罵你都不怕。這一點很重要。

5.升華。就是人家越說你,你越好好幹。

曾經有一位非洲總統問鄧小平同誌,怎樣才能讓自己不要為小事生氣。小平同誌對那位非洲總統隻說了一句話:“忍耐。”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但一般人做不到,別人剛說一句他就暴跳如雷。小不忍則亂大謀呀。歐洲有個博學經典:“難能之理宜停,難處之人宜厚,難處之事宜緩,難成之功宜智。”在這四句當中,排頭的那句話的意思是,像那些很難的道理先不要講出來。哲理很深,很有用。

有人說,除了人類以外,其他動物都沒有笑的功能,但人類還不好好利用它。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指年齡,是指心態。還有一句就是“笑口常開,健康常在”。笑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笑的本能,為什麼不笑呢?美國還成立了一個微笑俱樂部,笑成了健康的標誌。哈哈一笑,皺紋沒了。笑能預防很多病。第一不得偏頭痛,第二不得後背痛,因為笑的時候微循環旺盛。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笑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健康的標準。笑既然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學會笑呢?

曾經有人對老夫婦之間的壽命問題作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老太太的壽命平均比老頭兒長六年半。原因是很多老太太的最大優點就是從年輕時就喜歡笑,到老了還是愛笑。

有一位老師說,他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每次都注意到了,笑的都是女同學,男同學就是不笑。

每個人都應該經常笑,笑幾下也許就可以多活幾年。可是在生活當中,有的人怎麼說他也不笑。他們不但不笑,還有個邏輯:“男兒有淚不輕彈。”正常人的眼淚是鹹的,而糖尿病患者的眼淚是甜的,悲傷者的眼淚是苦的,因為裏麵有肽、荷爾蒙。如果把眼淚長時間停在淚腺裏,不“彈”出來,會得病的。所以,對悲傷者來說,眼淚留著沒有任何好處,必須“彈”出來,隻有這樣才會使自己健康。

性格偏激

一個人能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這並不是一件小事。

——高爾基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早在三國時代,那位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時,關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人家是“豆腐渣”,說話辦事根本不顧全大局,不計後果如何,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就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於你,怎麼可以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如果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的話,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也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也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麵。

關羽不僅看不起自己的對手,更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對此極其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呢?”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始終不與老兵同行!”可見其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至於當他陷入絕境的時候,眾叛親離,根本沒有人救援,最後促使他很快地走向敗亡。

在現實生活中,凡是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人,肯定也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見到別人做出種種業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沒什麼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種人物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非常難以與別人相處。

偏激的人看問題始終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總是鑽牛角尖,對人家的善意規勸、和平商討等一概不理不睬。偏激的人最好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那些始終認為自己比對方更加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自己無理偏要辯三分的主兒,誰願意和他交往呢?

所以,大部分偏激的人人緣很差。要想讓自己不偏激,平時在生活中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克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一個有主見、有頭腦、有思想、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的人,無疑是具備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觀點。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是做人與處世的大忌,假如不認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的話,很有可能使自己誤入人生的“麥城”而轉不出身來。

隻有解決了與什麼樣的人比、比什麼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和不安分的人生敗局。

每個人都要學會調控偏激情緒的方法,你隻有學會好調控好自己的情緒,才會感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調控偏激情緒的幾種方法

人的情緒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如果認識偏激以致錯誤,或者好高騖遠,想入非非,要求過分,就會與現實發生矛盾,有時,往往一念之差就造成千古遺恨。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怎樣才能調控好偏激情緒呢?下麵就是幾種幫你調控好情緒的方法。

第一,躲避法

人在遭遇心理困境時,最先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是躲避法,即回避、躲開、不接觸導致偏激情緒的外部刺激。比如,孔子在《論語》中講到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就是一種躲避刺激的方法,它可以製止你的偏激情緒。另外“三十六計,走為上”,說的就是一種有效的躲避策略。不過,回避或逃脫是自欺欺人的防衛術,如果經常用這種方式來平衡自己的心理,將會妨礙甚至泯滅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刻苦努力的意誌。

第二,轉移法

轉移法可以通過改變注意的焦點來達到目的。當自己情緒偏激時,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德國音樂家梅耶貝爾有次和妻子發生爭吵,為了控製自己的怒火,他彈奏了波蘭音樂家肖邦的《小夜曲》。當梅耶貝爾的手指剛接觸琴鍵,他的情緒立即安定下來,那恬靜優美的旋律,猶如溫存柔美的歉語彙成的一股清泉,衝走了妻子心中的怨怒。原來,《小夜曲》是根據18世紀一首流行的愛情歌曲改編的,它喚起了梅耶貝爾夫婦當年的熱戀情緒,相互恩愛的甜蜜回憶使怒氣漸漸消失,兩人很快便重歸於好。音樂既能誘發人的激情,也能控製狂躁情緒的爆發,使人恢複理智。

俗話說:“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遊魚可數。”等待“氣頭”過後,再仔細想一想,心平氣和地解決矛盾往往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第三,釋放法

釋放法不是一味地在觀念上避開或轉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動給暴躁易怒找一條出路的排泄法,從而不讓這種偏激情緒積壓在心裏,造成心理疾患。例如,親人死亡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強忍不哭反而有害於身體的健康。淚水可以帶走體內的有害物質,也可以緩解悲傷和緊張。但如果痛哭不止,並持續不斷就屬於不正常了。遇到煩惱,找個知心朋友傾吐一下,把想說的說出來,就可以使心情平靜下來。人是理智動物,又是感情動物,偏離任何一方,都會產生心理障礙。所以,要學會發泄情緒,但發泄的對象、地點、場合和方法要適當,避免傷害別人。

第四,控製法

所謂控製法,就是加強思想意識上的修養,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強意誌從理智上來防止、克服暴躁易怒等偏激情緒的發生。曆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就是典範。

廉頗居功自傲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則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崇高精神,“稱病不與爭”,“引車避匿”。對於廉頗的侮辱,藺相如並非不惱怒,但他以高尚的道德修養控製了自己的情緒,避免了一場火並,結果感動了廉頗,負荊向藺相如請罪,由此二人達成了新的團結。

第五,升華法

升華法就是把偏激情緒與頭腦中的積極因素相聯係,把偏激情緒轉化為自己采取積極行動的推動力,並將情緒激起的能量引導到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把個人受到的苦難或不公化作自強的決心與動力,激勵我們奮發向前。

跟自己過不去

確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種適宜狀態的與世無爭的生活。

——蒙田

人們常說,凡事多往好處想,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有一則幽默說,一個人老是不順心,有一天出門,不小心一腳踩空掉到水裏,爬上岸一看,樂了——嘿!口袋裏還裝了一條魚。以這種心態去生活,你就會過得很坦然,很快樂。

朋友,當你靜下心來,細細地想想,人這輩子確實不容易,走過多少路,經過多少事,麵對多少選擇,不可能總是春風得意、一帆風順,肯定會有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說不定哪一天倒黴的事、不順心的事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時候就得想開點,平淡地麵對生活,多勸勸自己,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

特別是生活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每個人做事都不甘落後,總想幹出點成績來,但不經意中生活就會跟你開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使你結結實實地撞上無情的“紅燈”,或事業失敗,或失業下崗,或愛情失敗等。這時你也許會埋怨生活對自己不公平,於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可這畢竟無濟於事,社會和他人又不會輕易地因這些怨歎而改變,這就是現實,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現實。這時候,你就得學會適應社會,主動地去承受它。心理適應能力強的人,對現實中的缺陷、不足及人生的種種煩惱總是報以樂觀、寬容的態度,能接受,把它看成一種自有一番道理的客觀存在,坦然麵對。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越高,其失敗的風險也就越大,所遭遇的挫折就可能越多。如果沒有豁達的胸懷,沒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可能頂住外部強加於我們的不幸和困難,就可能被方方麵麵的壓力所擊倒,就會心灰意冷,這樣,你也會對生活失去信心,總覺得人活著沒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