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和亂發脾氣都是不對的,也許就是因為你一時的衝動情緒就結束了你美好的未來。想要成為一個成功者,你就得學會克製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壞情緒成為你事業的絆腳石。
影響工作和升遷
戰勝惱怒,比戰勝勁敵更難。
——基魯
也許作為主管的你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在一個公司裏,不同部門主管之間的爭執,有可能會影響下屬如何看待主管這一角色。在爭執中,表麵上看起來較弱勢的一方,或許會讓下屬覺得主管不夠有權威;而發脾氣的一方,則相對地會讓下屬認為主管EQ不好。雙方都因為爭吵削弱了自己的管理效能。而不同部門員工之間的爭執,同樣也會因為部門的團結心作祟而導致跨部門的合作出現一定的問題。
所以說,發脾氣幾乎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在製度完善的公司裏,設有各種可以表達意見的管道,上班族還是應該在情況未惡化到無法處理時就先做好與主管以及同事的溝通。
發脾氣之前你得先考慮,事實上,發脾氣根本不適合拿來作為向公司以及主管表達訴求的方法。因為對主管來說,員工這樣的行為就像是掐著他的脖子、要他非得答應員工的要求一樣,感覺非常不好。即使主管本來有意答應員工的請求,也不想開先例,以免讓別的員工認為隻要發脾氣,就會得到主管的妥協。
一般來說,發脾氣都是在長期忍讓,並且實在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尤其是在與工作無關、牽涉到他人處理事情的態度或方法等事情上,更顯得嚴重與棘手。這時,上班族若要孤注一擲,就該事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承擔後果,其他同事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事後與發生爭執的同事如何相處。更重要的是主管的態度。如果主管不理你,即使所有的同事都認為你是對的,發脾氣的策略還是宣告失敗。即便是你早有想離職的打算,你那發脾氣的形象很有可能會跟著你到你的新目標——下一家新公司。
考慮了以上種種狀況後,如果你還是有發脾氣的衝動和理由,為了提高發脾氣策略的成功幾率,你還是要有所顧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發脾氣的過程中絕不能進行人身攻擊,也就是避免像是“你每次都這樣……”之類的批評,而是針對對方做事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說以對事而不對人的方法,具體舉出一些實例來說明對方的做法都有哪方麵的缺點。
至於你發脾氣的對象,如果是上級對下級,上司的脾氣足以能夠讓下屬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隻是上司切記:在發脾氣之後要讓下屬知道接下來改善的方向;如果是同事之間的爭執,最重要的是事後一定要尋求上司的協助,以求能真正解決問題。至於下級對上級發脾氣,除了要充分了解上司的個性,以及避免讓上司“丟麵子”之外,同時要記住發脾氣的目的無非是希望上司能對於你所遭受的不公平或委屈有所了解,而不是想攤牌或者是威脅上司,這樣才有可能不會在發脾氣之後也一起結束你們之間的雇用關係。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一般在團隊裏愛發脾氣的員工大部分都是績效良好、深得上司喜愛的明星員工。上司因為明星員工績效好而“姑息養奸”,甚至勸告被發脾氣的一方,“他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惡意”。其實這樣會嚴重破壞團隊組織的和諧度,若當其他員工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時,就會爆發更嚴重的衝突。因此,上司應該主動清楚地告知這類明星員工,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並且將情緒管理列為績效改進的一部分。否則的話,團隊就有可能像是放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說不定隨時都有可能引爆,而使整個團隊全軍覆沒。
情緒在職場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讓你一路直升,同時,它也可以讓你從高峰一直跌到山穀,甚至再也爬不起來。
“火”山爆發的不良後果
我不認為我的生命受到了什麼人的忽視便失去了它的價值。
——泰戈爾
安東尼·羅賓曾經說過:“你憤怒、你憤恨,是因為你已習慣用這種方式發泄,你已學會了用它們來表達你的不滿,來表明你的要求,希望達到你的目的。”人們都認為憤怒是一種必須讓它自然宣泄的情緒。其實,發泄和憤怒並不合乎自然的法則,也不會使人過得更好,暴怒、發脾氣對任何人的生活都會有負麵的影響。
憤怒並不是一個人天生就會的,它也是經過學習而得的。因為你偶然的生氣讓你遂了心願,從而養成了這個習慣。
一個人在嬰兒時期會哭,如果沒有引起他人的注意,哭聲就會更大。如果仍沒有效果,就會勃然大怒——踢東西、大哭大鬧,甚至用頭去撞任何東西,其實這就是發泄憤怒的表現。
這一招往往很有效,別人會幫你完成你的要求。由於你發脾氣以求達到目的,的確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並且別人也滿足了你的要求,你自然會覺得比較愉快,因此你就會慢慢養成這個習慣。
長大後,你還會用憤怒的方式驅使別人滿足你的要求,使自己心情愉快些。一旦你的老板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你就會鬱鬱寡歡,心裏嘀咕著:“你應該為我的職位作一些調整。”你總是覺得你的“另一半”沒有以前那樣愛你了,在你的心裏就會有一個問題在打轉:“你應該怎樣才能使我更快樂?”
因此,你就會開始自我煎熬、焦慮,不停地向全世界提出問題:“你們要為我做些什麼?”使自己的情緒陷於沮喪的穀底,並且還會為那個問題一直尋找答案。
事實上,生命本來是一個必須由自我完成的計劃。或許你會認為這太不公平也太殘酷了,但事實就是這樣。雖然你讓自己的內心忍受煎熬,不停地燃燒,但那是於事無補、沒有任何效果的,它隻會給你帶來負麵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在一些發生爭議的場合,往往那些叫得最大聲的人被認為是最有道理的。
羅伯特是卡耐基同一時代的成功學家,在他第一次掌管營業小組時,有一個推銷員總是用激烈的言詞或動作來對抗不遂他心意的人或事。為了不觸犯那個推銷員,大家對他都抱著“不做不錯”的心理。後來羅伯特發現,團體中的一些人也會常出這個問題。他們發怒、咆哮,於是那些本性溫馴的人就會屈服。
經過了解,羅伯特明白了,他們正是想用憤怒來使羅伯特產生畏懼感。
於是,羅伯特告訴他們,他們在憤怒的時候所要求的任何事情,他都不同意。從那次以後,他們就相處得很好。
當然,有時大聲爭辯也會達到一定的效果。
然而多數人最終會嚐到孤立的苦果,造成其他人遠離他們。
憤怒及發脾氣並不能博得他人合作。不要讓自己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同,而養成失去控製的習慣。當然,這也不能代表你不可以憤怒。你可以生氣,可以發怒,關鍵是要保證你的發怒不會影響你與他人的關係。
當別人使你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時,不要一開始就生氣,更不能玩命似地跟人家較勁。應該放鬆自己,仔細想想,多花點時間沒關係。不要讓別人控製了你的情緒,沿著你自己的車道一路前進,你可以聽一些音樂,看到愁眉苦臉的人就笑一笑。
如果你正在發脾氣,或者在憤怒的情緒下工作,這時,你就應該分析一下使你憤怒的原因,然後盡量避免使自己深陷於那些痛苦之下。
其實,所有憤怒的情緒都是你自己引發的,如果你放任自己於憤怒的情緒中,或許還會使別人感到憤怒、生氣。
有一個太太曾經總結說:“有一段時間,我發覺,我們夫妻兩人彼此已經漸漸養成向對方發脾氣的習慣。我們的婚姻生活變成充滿責怪與仇恨,彼此都不能忘記前嫌。於是,我們就開始想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而這就是使事態好轉的轉折點。為什麼不保持溫馴和順的態度?雖然我們並不十分鼓勵這樣的做法,但這總比暴跳如雷、亂發脾氣的後果要好得多。”
實際上,環境並不會使你生氣,生氣隻是你對環境所采取的一種憤怒的反應。生氣也不是因為別人激怒了你,而是因為你對別人表現出生氣的反應。某個人正在對你做出可怕的事情,這是使你對其產生憤怒情緒的最大原因。別人正威脅著你,對你無禮,忽視你的存在,或者正傷害到你脆弱的自尊,可能這也是你生氣的原因。生氣是你的一種自我保護情緒。在氣憤當中,你變得更強壯、更有戰鬥力。生氣或許會使一個膽小鬼鼓起勇氣與恐龍搏鬥,但這種行為沒有多少好處。
如果憤怒對於你來說是隨時都會爆發的常態行為,那麼你就應該用理性的態度來麵對它,讓它發泄出來。也可以與對方討論,找出原因,但不能用偏激的方法來處理它,否則會越來越糟。
如果你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憤怒情緒,那麼你的處理態度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可能會把這些情緒堆積在一塊,然後一次把它發泄掉,好比是把氣球漲滿後放飛掉一樣。
情緒潛能專家鮑勃就有過一次這樣的體驗。
鮑勃18歲的女兒告訴他:“爸爸,我從來沒見過你發脾氣。你肯定也有生氣的時候,可是你不將它發泄出來,藏在心裏,肯定對你不好。”他當時想了一下,也許是對的。後來,有一次,某件事情使他發怒,他大大地發了一頓脾氣,他讓每個人都看到他因生氣而扭曲的麵孔——大聲咆哮的樣子。
對他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是不對的。他說:“我感覺自己有點愚蠢,因為自己好像失去控製。雖然發怒並非不可原諒,但關鍵是如何讓怒火冷卻,否則它還會繼續燃燒,並且還會越燒越旺。”
當你的舉止表現出憤怒時,你就會有憤怒的感覺。你表現得越憤怒,憤怒的感覺就會越濃,並且這種感覺會持續很久。現代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博士曾經說:“如果另一個人無法以意誌來控製自己的情緒,那麼你可以用你的意誌來控製你的舉止。與此同時,你的行為表現是什麼樣,你的感覺就是什麼樣。”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使自己感到快樂,你的舉止要表現出快樂;你希望自己有成就感時,你的行為也應該很有成就。人生就像是舉止與反應的實驗室,而印證你行為的一種反應就是情緒。
所以說,當你的態度表現出憤怒時,你就會有憤怒的感覺。因此,找機會來發泄憤怒的做法並不會讓憤怒的感覺離開你。如果你讓別人看到你發脾氣,那隻會讓別人看你的笑話而已,並不能發泄出自己的憤怒。
被敏感所毀滅
利己之心使我們受到迷惑,隻有正義的希望才不會使我們誤入歧途。
——盧梭
長期以來,學術界和文藝界持久不斷地討論著名詩人普希金的死。有人說普希金之死是一個陰謀,背後的主使正是沙皇;有的人說普希金被戴“綠帽子”已是既成事實,因此他非常生氣;也有的人說法國軍官丹特士根本沒有勾引他的妻子岡察洛娃,完全是詩人敏感多疑……無論如何,詩人妻子的外遇成為詩人的“家醜”,而且不斷地擴散,已經不僅僅是“外揚”的問題了。那些不懷好意者別有用心、添油加醋地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希望通過這些來刺激詩人的自尊心。懷有敵意的人還不斷地製造他妻子的“緋聞”,不斷地為製造謠言、撥弄是非的人提供“素材”。還有一些人做得更為過分,竟給普希金寄來一封極其卑鄙、惡劣的信件,聲稱授予他“烏龜”稱號。
激情滿懷的普希金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憤怒的火焰慢慢充滿了他的心胸。
他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自己的名譽。作為丈夫,當他的榮譽遭到汙辱時,隻有用決鬥才可以洗刷名譽的恥辱。普希金真的是忍無可忍了,他向丹特士提出決鬥。普希金的朋友不同意他的想法,丹特士也聲稱,他追求的是岡察洛娃的姐姐,並不是岡察洛娃。但詩人普希金卻有著不可動搖的決心,他決定要以自己的行動,在人們麵前維護自己名譽的純潔。他義無反顧地說:“小子,別小看我,你以為我不會生氣啊!”
按照普希金的要求,決鬥如期舉行。決鬥前,詩人還在忙於寫作,一切似乎顯得從容不迫。這純粹是一場“秀才遇見兵”的決鬥,其結果可想而知。才華橫溢的詩人,走完了自己38年的生命曆程。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心境:人家一揚眉,你就覺得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一撇嘴,你就認為人家討厭你了;別人說的話本沒有什麼敵意,經你一掃描,矛盾就出來了;別人在說自己的悄悄話,你就懷疑在說你的壞話。
雖說我們不會像普希金那樣因為敏感而丟掉生命,但是陷入過於敏感的心理誤區的人,仍然會活得很累。他既要對付那些誇大了的“敵意”,又要撫慰自己由此產生的痛苦,自身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且,過於敏感對人際關係的損害也是很大的。若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友誼的深化;若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關係;若發生在戀人之間,則會妨礙感情的發展。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永遠無法作好擺脫它的準備。
天才在憤怒中隕落
天才經常孤立地降生,有著孤獨的命運。天才是不可能遺傳的,天才經常有著自我表現摒棄的傾向。
——黑塞
雖然怒火的宣泄或許會使你一時地解除或者緩解心理上的壓力,給你帶來一時的安全感或者是痛快感。但你卻不能忽視它的一個直接後果——傷害。那種發泄方式是以身心受傷害為代價的,當把所有的不滿付諸行動後,傷害就會隨之而來。
甚至還有一些人因一時發怒損害自己的生命,實在令人可歎;也有一些名人因憤怒而一朝隕落,尤其令人痛心。非歐幾何的創立者小波利亞就是一顆隕落的新星。
1831年6月,小波利亞把自己的論文《絕對空間的科學》寄給大數學家高斯,以征求高斯的意見。但不幸的是,論文在途中被遺失了。1832年1月,小波利亞再寄去一份,高斯收到信和附錄後非常吃驚。同年2月14日,高斯給老波利亞回信說,小波利亞具有極高的天賦,但他又說:“我不能稱讚這篇論文,因為稱讚他等於稱讚我自己,這一研究的所有內容,你的兒子所采用的方法和所達到的一些結果幾乎和我在30至35年前已開始的個人沉思相符合。”並表示,“對於我自己的著作,雖然才寫好一小部分,但是我的目標本來是終生不想發表的,因為大多數人對這方麵所討論的問題抱著不正確的態度,我不想聽到某些人的喊聲。現在,有了老朋友的兒子能把它發表出來,看到它不會同我一起被湮沒,這讓我感覺非常高興。”
許久不見高斯的回應,這令小波利亞感到極其失望。更加悲慘的是,小波利亞始終被蒙在鼓裏,他對高斯所做的一切毫不知情。盡管高斯並沒有發表關於非歐幾何的論文,但他仍然認為,高斯這位“貪心的巨人”已經有意無意地剽竊了他的成果,剝奪了他創立非歐幾何的優先權。一位堂堂的數學大師竟然如此的卑劣,小波利亞悲憤交加、痛心疾首、鬱鬱寡歡。這無論對他的身體還是他的心理都是極大的打擊,使他的身心受到損害,嚴重地阻礙了他進一步研究的精力與欲望。
1848年,小波利亞看到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於1840年用德文寫的、載有非歐幾何成果的小冊子《關於平行線理論的幾何研究》之後,他更加惱怒,懷疑人人都與他作對,決定拋棄所有關於數學方麵的研究,發誓不再發表任何數學論文。
在挫折、悲憤、貧困之中,小波利亞於1860年1月27日由於肺炎發作在馬洛斯發沙黑利悄然去世了。一顆新星就此過早地隕落了!
這一事例讓我們有了些疑問,難道名人的火氣比普通人更大嗎?名人的確在情緒和心智上比普通人表現得更激烈一些,同時他們又往往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有了壞情緒就要及時地疏瀉,盡快轉移,這非常重要。生氣最忌諱的就是壓抑與強化,而小波利亞正好犯了這個忌諱。
生氣付出的慘重代價
人是他自己生命的主宰,人也是他自己死亡的主宰。
——博爾赫斯
生活就如同走路一樣,不可能總是平靜如水、一馬平川,遇上坑坑窪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些人遇上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其結果不僅得罪了他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使自己雪上加霜,又增添新的煩惱。生氣不但危害自己的健康,還會影響周圍的人際關係。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可是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卻掩蓋不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空虛。常常有一些人為了一點小事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難道說他們就真的走投無路了嗎?下麵我們就來看兩個發生在現實中的例子。
有一個19歲的高二男孩兒,因為考試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被母親訓斥了一頓。他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由於兒子一夜未歸,心急如焚的母親懷疑他出了事,在深深自責的情況下,竟服毒自殺。在母親的屍體剛剛火化後,人們又發現男孩兒也服毒自殺了。
冀陽和郭遠都在汽修廠上班。有一次,冀陽邀請廠裏幾位朋友到自己的家裏打麻將,郭遠一家三口都去了冀陽家。大人打麻將時,郭遠11歲的女兒芳芳在旁邊玩耍。麻將打到晚10點還沒有結束,芳芳就在一旁睡著了,郭遠的妻子就要求回去。這時,郭遠向妻子請示:“老婆,讓我再打幾圈嘛,我手氣正好,等會兒再走吧。”不料一時分心的他點了對家一個滿牌,便責怪妻子影響自己打麻將。於是,郭遠與妻子爭吵起來。二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直至動起拳腳。一旁熟睡的女兒被吵醒後,看見父母打鬥,嚇得大哭。女兒懇求父母不要打架了,夫妻二人不顧女兒的哀求仍繼續吵著……幾分鍾後,在眾人的勸說下,夫妻倆停止打架,卻發現自己的女兒不知道去哪兒了。
他們趕緊到附近尋找,卻找不到女兒的蹤影。夫妻二人趕回家中,依然不見女兒身影。接著他們撥打110報警。派出所民警也四處尋找芳芳,仍沒有找到。
直到第二天,一個晨練的老人在河邊發現了芳芳的屍體,報了案。此時夫妻倆後悔莫及,可是一切都無法再挽回了。
看了上麵的兩個例子,真的讓人很心痛,兩個花樣年華的少年就這樣去了。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如果跨不過這個坎兒,就很可能會發生上麵故事中的悲劇。事實上,隻要我們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這些悲劇是能避免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氣呢
第一,遇到不順心的事要頭腦冷靜,理智對待
要善於控製和理順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正如人們所說,智者以理智控製情緒,不智者以情緒控製理智。
第二,做人要胸懷寬闊
心胸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古人雲: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高瞻遠矚,善於寬以待人,不要鼠目寸光,盡在瑣碎小事上糾纏不休。
第三,善於積極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如和朋友談心、寫信、打電話訴說自己的不幸,或到僻靜的地方痛哭一場,或把自己胸中的怨言和不滿寫在日記上,都可以起到積極發泄的作用。
第四,加強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性格暴躁易發火是缺乏道德修養的表現,它與現代人的素質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有寬容之心,得讓人處且讓人,不要與人爭名奪利,力求做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做一個有修養、胸懷寬闊、肚量大、涵養高的人。
粗暴的人惹人煩
生活是我們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所遵循的一種習慣。所以,秩序是首要的。
——巴爾紮克
在密西根州,有一個人想移去一個朋友家院子裏的樹根。他把自己家裏存放的炸藥埋在樹根附近,雖然樹根是除去了,但爆炸卻把樹根變成了一顆炮彈,射出163英尺遠,最後穿過一家人的屋頂。屋頂被樹根弄穿了一個3英尺寬的大洞,然後又劈開了屋椽,穿過飯廳的天花板。
仔細想想,你就會發覺自己的某些舉動就和那人的行為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用粗暴的言語或者行動來解決問題,結果一定會事與願違,甚至會越搞越糟。
我們生存的社會有它運行的秩序,無論是誰違背,都會得到製裁。有時候人們會把“極為生氣、以至於控製不住自己”當作發泄的理由,殊不知,違背規則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違背了規則就會受到懲罰。在南非,有一支特種部隊,其挑選程序堪稱當今世界最為嚴格的。參選者必須是南非公民,還要接受過學校教育;必須在部隊、警隊服役一年以上,在預備役中呆過一年也可以;必須會說兩種以上的語言;年齡必須在18~28周歲之間。另外還有入選測試,它主要包括:身體測試和心理測試。
身體方麵的測試包括:兩分鍾內做完67個俯臥撐,18分鍾內完成3公裏全速跑。入選後,還要參加一流的海陸空訓練,了解自己的任務是什麼,掌握如何參加空中合作、水下作戰、走過障礙物、叢林謀生、跟蹤、破壞等作戰戰術。在心理測試方麵,沒有自我控製能力或脾氣暴躁的人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特種部隊的規則。任何事都有它的規則。你可以批評它,懷疑它,但隻要你進入它的管轄範圍,就必須遵守這個規則。超越規則就要接受懲罰。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宣稱他們可以不遵守規則,他們認為自己是天才。可在當今社會,尊重規則比愛護天才重要得多——尊重規則是基礎,而並不是天才至上。
因此,你不能把生氣作為你破壞秩序、破壞遊戲規則的借口。
生氣常會敗事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荀子
一隻小蟹經常會為一點小事而生氣,一天,它的朋友都來勸它,對它講述生氣的危害。
“小蟹!你別常常生氣!生氣會壞事!”金魚以朋友的資格忠告小蟹說。
“胡說,我不信!我要生氣會怎樣?”這時的小蟹不接受金魚的忠告。
“你別生氣!生氣會壞事,小蟹!我告訴你!”小鰍對小蟹說。
“胡說,我不信!我要生氣會怎樣?”小蟹不接受小鰍的警告。
“小蟹,我是你的老長輩,我勸誡你:凡是壞事,都是因為生氣的緣故!”這時,烏龜也勸著小蟹。
“胡說,我不信!我要生氣會怎樣?”同樣,小蟹也不接受烏龜的勸告。
“等到你吃了虧,壞事的日子到來了,才知道生氣是不該的!”鱸魚也這麼說。
“我勸你不要生氣,你還不相信!將來終有一天會證明我這話是對的!”蝦也這樣說。
“真的!要是吃了虧之後,你才相信我們的話是好話,那就遲了!”鰻魚接著說。
這時,鯽魚、鰣魚、青魚等都擁上來規勸小蟹不要總是那麼愛生氣。
“你們都是胡說八道!我不信!我要生氣能怎樣?”小蟹執意不肯接受大夥兒的規勸。
當小蟹橫行爬向河岸時,大家隻聽見:“呀!什麼東西觸痛了我?”原來,小蟹恰巧被漁翁的竹竿觸著了。它馬上又生氣了,把竹竿緊緊鉗住,同時嘴裏還氣哼哼地說:“你是什麼東西,怪可惡的!如今被我鉗住了!我不放你!我永遠不放你!”這時漁翁把竹竿輕輕提起,小蟹也就被扔到竹簍裏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火氣大、愛發脾氣實際是一種敵意和憤怒的心態。當人們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相悖時,就會產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製自己,克服愛發脾氣的壞毛病。同時,因為你的生氣,有可能還會招來不利,就像故事中的小蟹一樣,由於不聽大家的勸告,最終被漁翁扔到了竹簍裏,很可能會成為人們的一頓美餐,這也是由於生氣而招來的後果。
我們若想克服自己的生氣行為,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著手:
第一,意識控製
當自己憤憤不已的情緒就要爆發時,要用意識來控製自己,並提醒自己應當保持一定的理性。同時,還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這樣,大家在忍不住要生氣的時候就可以控製住自己那即將爆發的脾氣。
第二,承認自我
這需要大家勇於承認自己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並由此求得他人的幫助。這時,如果你能得到周圍人的經常提醒和對你的監督,那麼,相信你的目標一定會達到。
第三,反應得體
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應該心平氣和,冷靜地、不抱成見地讓對方明白他的言行之所錯,而不應該迅速地作出不恰當的回擊。否則便是剝奪了對方承認錯誤的一個機會。
第四,推己及人
凡事要將心比心,就事論事。在對待任何事情上,如果你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你就會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再去遷怒於別人了,相應地,你的火氣自然也就消失了。
第五,寬容大度
即使有人惹你生氣了,你也要做到對人不斤斤計較,不要打擊報複。當你學會了寬容,你愛發脾氣的毛病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第六,從現在開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說:“我過去經常發火,自從得了××病我才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大動肝火。”大家不要等到非要患上什麼病之後才想到不發火,想到生氣的後果,如果你要克服發脾氣的壞毛病,那麼,就從今天開始吧。
所以說,怒氣能敗事,不能成事。“一朝之憤,忘其身以及其親。”想到這裏,就可知道逞一時意氣,可以招致大禍。
生氣的時候,最好口不發言,身無舉動,這樣或許可以免了犯罪。在盛怒之下,很容易出口傷人,舉手無情,事過之後,心中便悔恨了。遇事能控製自己不生氣,那可以說是很有涵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