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會不生氣(2 / 3)

在自己的火氣要上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是為了生氣才種花的嗎?我是為了煩惱才上班的嗎?我是為了不快樂才交朋友的嗎?我是為了苦惱才結婚的嗎?如此這般,我們在生活裏就不會生那些無謂的氣了。生活的智慧就在於,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能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最該珍惜的是什麼,是一盆花、一個花園,還是一種快樂、一份情感。如此,你就能抓住生命裏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會為了生活的細枝末節無謂痛苦。如此,你的人生才會變得清新開朗、快樂富足,同樣也就擁有了一個快樂、充實的人生。

可話又說回來了,人會生氣是難免的事,但是最低限度別讓自己生氣太久。一來生氣總不是件好事,二來別人看到你生氣也很不爽。大道理誰都會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要是遇到生氣的事情,很少人能做到勸自己不生氣的。有的人在勸導別人的時候,講得也是頭頭是道,但事情一到自己身上情況就不一樣了。遇到生氣的事情時,自己要勸自己不要生氣,一遍不行,兩遍——一遍一遍地勸自己不生氣,當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調整自己的心態

得到別人的認可固然重要,但得到自己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托馬斯

沒有誰的一生會是一帆風順的,就連童話中的那些公主和王子也不能夠享受到永恒的歡樂。何況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更是充滿了歡樂和痛苦,就像歌裏唱的:“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美國社會學家曾經在一本名為《憤怒,備受誤解的情緒》的書中說:“生氣並不是一種先天性的情緒和行為,而是後天學到的。人們生氣不生氣,是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生氣是可以自己控製的。這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件事,有人被氣得暴跳如雷,而有人卻怡然自得,絲毫不放在心上。所以說,生氣是因為你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是一種自我虐待,常常這樣想的話,你就不會經常讓自己被氣死了,除非是你要把生氣當成是一種生活之中的調味品。

要想不生氣,也是很容易的事,我們來聽一聽專家的指點吧。

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調整一下,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必那樣去想,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有好壞兩個方麵,應該多去想想好的一麵,試著讓自己延緩發怒。如果你遇到一件事情的直接反應就是發怒,試試看,延緩15秒之後,再以你一貫的方式爆發。下一次延緩30秒。不斷加長這個時間,如果你發現自己能夠延緩發怒,那麼你就已經學會怎麼控製自己了。所以說,延緩就是控製,要多加練習,這樣一來你的生氣情緒就會得到完全消除。

其次,生氣的時候要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是有權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樣子,所以當你在要求他人不要那樣的時候,隻是在自己找氣受。還有就是,在你生氣的時候,要靠近你所愛的人,在他們那裏尋找“愛”,去除你心中的敵意。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做一份“生氣日記”,記下你生氣的時間、地點、事件以及一切生氣的行為。這樣的話,你很快就能夠發現,如果經常生氣的話,記“生氣日記”這樣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本身就很值得你生氣了。

不要為小事而虐待自己

世界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可是還要去做事,還要去接觸那些人,沒有人能做到真正的與世隔絕,因為那樣就會跟你喜歡的事情,跟你喜歡的人隔絕開來。生氣的時候怎麼調整呢?總勸自己不要生氣,生氣隻是虐待自己,對別人一點影響都沒有,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不能生氣。別為小事抓狂,你為什麼生氣?塞車——上班時間堵車堵得厲害,交通指揮燈仍然亮著紅燈,而時間很緊,你煩躁地看著手表的秒針。終於亮起了綠燈,可是你前麵的車子遲遲不啟動,因為開車人的思想不集中,你憤怒地按響了喇叭,那個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終於驚醒了,倉促地掛上了檔,而你卻在幾秒鍾裏把自己置於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之中。還有像買票插隊、同事爭執、服務生態度惡劣……有的人,遇到這些事情中的一種時,就氣得不吃飯,這值得自己不吃飯嗎?這不是在虐待自己嗎?所以,你在生氣之前,思考那些真正值得生氣的情況,例如虐待兒童、人民遭受饑餓之苦、戰爭……相比之下,就可以知道那些小事是多不值得生氣。將怒氣轉向值得生氣的事上,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這些事做點什麼。

如果自己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喜怒不行於色,我就是我,該笑的時候要笑,該生氣的時候要生氣,做自己是最快樂的。這才是人生想要的東西。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為什麼我們要為生活中的小事情而生氣呢?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

理查德·卡爾森的一條黃金規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由此可以看出: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覺到高興,你的自我感覺也會更好。

退一步海闊天空

稍忍須臾是壓製惱怒的最好辦法。

——柏拉圖

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在社交中無論產生什麼樣的矛盾,雙方都是有責任的,但是作為當事人一定要主動地“禮讓三分”,要多從自己這方麵去找原因。

實際上,忍讓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夠擺脫相互之間沒有原則的糾纏和沒有必要的爭吵。

有一天,歌德去公園裏散步,迎麵走來了一個曾對他的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個批評家站在歌德麵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消除了自己的惱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為自己擺脫了尷尬、難堪的局麵,順勢下台,同時又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麵對這些,生氣無助霧散雲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隻有一時的忍讓可以幫助你恢複應該有的形象,從而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清朝時期,流傳著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的宰相張英和姓葉的一位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他們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於是,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想要張英出麵幹預。宰相看完了來信,馬上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馬上把牆主動退後了三尺;葉家見到這樣的情景,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很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可以這樣,現代人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應該比古人更高一籌。

忍讓,並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所說的“忍”字,至少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唯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也就是頑強精神的一種體現。其二就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稱之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同樣也寫下過“忍常須作座右銘”。這樣的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忍的可貴品格嗎?有誰能夠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沒錯。“負荊請罪”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卻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也。“將相和”則全國團結;國無嫌隙,則敵必不敢乘。藺相如的忍讓,正是為了國家安定之“大謀”。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可以克己忍讓的人,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衝動之前先思考

自我控製是最強者的本能。

——蕭伯納

一次,成吉思汗帶著他的一名手下出外打獵。一大早他們便出發了,但是到了中午依然沒有任何收獲,最後隻好意興闌珊地返回帳篷。為此成吉思汗很不甘心,隨後又帶著皮袋、弓箭以及心愛的飛鷹,一個人默默地走到山上。

烈日當空,他沿著小道向山上走去。走了好長的一段時間,口渴的感覺越來越重,卻找不到任何水源。

許久過後,他來到了一個山穀,看到有細水從上麵一滴一滴地流下來。這時成吉思汗很高興,他立即從皮袋裏取出一隻杯子,耐著性子用杯去接那一滴一滴流下來的水。

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開心地把杯子拿到嘴邊,就在他想把水喝下去的一刹那,一陣風刮過,猛然間把杯子從他手裏刮翻了。

眼看就要到口的水弄灑了,這時的成吉思汗又急又怒。他抬頭望見自己心愛的鷹在頭頂上盤旋,這才明白是它搗的鬼。他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隻好自己拿起杯子再次接水喝。

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滿時,又有一陣風把水杯弄翻了。又是他的愛鷹在搗鬼!這時成吉思汗有種報複的心理:“好!你這隻老鷹既然不知好歹,專門給我找麻煩,那我現在就好好整治你一下!”

於是,成吉思汗一聲不響地舉起自己的水杯,又重新接著一滴滴的水。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慢慢地從身上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後把杯子慢慢地移近嘴邊。這時老鷹又向他飛過來,成吉思汗飛速舉起尖刀,把鷹殺死了。

由於成吉思汗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殺老鷹上麵,疏忽了手中拿著的杯子,這時杯子已掉進了山穀裏。成吉思汗無法再接水喝了,不過他想:既然有水從山上滴下來,那麼上麵也許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於是他竭盡全力地向上爬,終於攀上了山頂,發現那裏真的有一個蓄水的池塘。成吉思汗高興極了,立即彎下身子想要喝個飽。忽然,他看見池邊有一條大毒蛇的屍體,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一命!正由於它剛才屢屢打翻我杯子裏的水,才使我最終沒有喝那被毒蛇汙染過的水。”

成吉思汗在盛怒之下殺了心愛的飛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後他後悔莫及。假如他能忍住一時的怒氣……然而沒有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了。正由於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因此,在考慮到後果之前,千萬不要在衝動時作出決定。易怒者大部分都是屬於氣質類型中有膽量的人。有膽量的人直率熱情,容易衝動,情緒變化快。易怒還與年齡有關,青年人年輕氣盛,情緒極其不穩定,自我控製能力差,比成年人更容易發怒。

作為管理者,更要有雅量,也就是容人之量。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待人寬,責己嚴”,不要動輒指責怪罪別人。因一點小事而對員工發脾氣,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你發了火,泄了氣,痛快了,可這種痛快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把你調個位置,有人對你大發脾氣,你會怎麼想?因此,一個時時想著別人、處處體諒別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有許多的不高興,也不會遷怒於他人,當然也不會把自己的不開心強加給別人。

衝動、易發脾氣者,主要會造成三方麵的問題:

首先,與易衝動的人打交道,說話做事得非常小心,說不定別人的某一個詞語或一個手勢就會觸犯他的忌諱,造成溝通障礙。

其次,易衝動對於衝動者本人也沒有好處。很多人事前反複告誡自己,哪些話不要說,哪些事不要做,可是事情到節骨眼上,還是忍不住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事後又懊悔不已。

最後,發怒時很容易喪失理智,輕則出言不遜,影響人際關係,重則傷人毀物,有時還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發脾氣並不能使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反而會增加一層新的矛盾。

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曾經勸告那些很容易爆發激情的人,“最好在發言之前把舌頭在嘴裏轉上幾圈”,通過時間緩衝,幫助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在快要發脾氣時,嘴裏默念“鎮靜、鎮靜、三思、三思”之類的話。這幾種方法都有助於控製情緒,從而增強大腦的理智思維。

自我控製

自我控製是人們對自己進行管理和調節的一種自覺行為,一般說來,自我控製主要是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小小的克製也能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願我們都學會自我控製,善於自我控製,用理智和意誌駕馭自己的感情,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生活的強者和事業上的成功者!

蒙田在談論人生時說過:“心靈之崇高主要不在於高高在上和遙遙領先,而在於知道如何控製與約束自己。”人的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情緒能促人奮發向上,令人在事業上勇於搏擊,不斷進取,有助於事業上的成功和個人生活上的幸福;消極的情緒能使人沮喪悲觀,萎靡不振,令人不思進取,可以導致事業的失敗和生活上的痛苦。

當一個人一帆風順的時候,若能冷靜謹慎,就會舉止得當,景況越來越好;反之,若頭腦發漲,得意自狂,就會忘乎所以,跌跤吃苦頭。在挫折和不幸麵前頑強奮鬥,可以重新點燃生命之火,從山重水複走向柳暗花明;而自暴自棄,可以使心頭結滿冰霜,到頭來會貽誤時機乃至毀掉自己。

善於自我控製的人,麵對非常事態,處變不驚,從容鎮定。十六國時期,前秦統治者苻堅親統步騎87萬進犯東晉,而東晉隻有8萬兵力對敵。在異常嚴竣的形勢下,東晉主帥謝安泰然自若,運籌帷幄,穩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從而在淝水之戰中,將前秦打得大敗。

不善於自我控製的人,往往被消極的情緒所左右,把事情搞糟甚至釀成悲劇。猛將張飛不就是因為脾氣暴躁、鞭撻部屬而招致了殺身橫禍的嗎?特別是年輕人,好動感情,富有熱情和激情,腦海裏易於掀起感情的波濤,若把握得好,可以成為勇士;若把握得不好,則會由於一時的狂熱、憤怒而幹出追悔莫及的蠢事。

自我控製對每個人來講都很重要,特別對輕年人來說更為重要。

如何才能實現自我控製呢?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培養自己的樂觀主義精神,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百折不撓的奮鬥者。這樣,就能眼光遠大,胸懷寬廣,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能為;勝不驕,敗不餒,寵辱不驚,既不為眼前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為暫時的困境而憂傷煩惱。

2.保持清醒頭腦,做一個思而後行的慎者。努力做到:三思而行,百折不撓。當你要發火時,就告誡自己不要引起不良後果;當你精神緊張時,心裏就暗暗說:“沉住氣,放鬆些。”一個人隻有自己經常提醒自己,才能有效地控製自己。

3.適時改換環境,以客觀環境來消除不良情緒。環境對人的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製約作用,當你情緒不好時,應盡快到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中去,可以收到調節情緒的良好效果。

4.自行活動轉移,在愉悅身心的活動中調節自己的情緒。當你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宜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參加一些自己喜愛的文體活動等,以此化解胸中的鬱結,平添快樂的情趣。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千萬不必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我們不提倡在工作中無原則地讓步,但有些事也沒必要“火上澆油”,那樣隻會使事情更糟,隻會破壞你與團隊成員之間的感情。

適度宣泄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培根

有一位富賈,對自己發泄怒氣的方法如是說:“當我自知怒氣快來的時候,連忙不動聲色地想辦法離開,跑到自己的健身房。如果我的拳師在那裏,我就跟他對打;如果拳師不在,我就猛力地捶擊皮囊,直到發泄完自己滿腔的怒火為止。”

發怒是因為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或是因為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可見,在現實當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會因某一件事而大發脾氣,關鍵是要注意發怒的場合,特別是發怒的方式,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把自己弄得身敗名裂。

美國前總統裏根是個性情溫和的人,但有時也會發點脾氣。他發起怒來,會把鉛筆或眼鏡扔在地上,然後很快恢複情緒。有一次,他對侍從人員說:“你看,我在很久以前就學會了這樣一個秘訣:當你發怒時,如果控製不住自己,不得不扔掉一些東西來出氣,那麼就要注意把它扔在你的麵前,一定不要扔得太遠了,這樣撿起來就會省力多了。”有的煩惱,不一定要依靠外物來宣泄,可以自我宣泄。若是把心胸放開,不但能夠減少很多沒必要的煩惱,而且還會避免將煩惱轉嫁於他人,這樣,你就能贏得更多的朋友。

把筆當作武器,把心中的話兒傾注在紙上,也是一種自我宣泄的方式。一般來說,通過寫詩、記日記等也能夠有效地宣泄鬱積在心頭的不平之氣,使情緒恢複平靜。同時,人們在情緒失衡狀態下的感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體驗。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這樣說過,為了理解筆下的人物特別是一些不幸的人物,作家自身就得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難免“扯謊”、“誹謗”和“誣蔑”,或“乘機發表淺薄而蒼白的思想傾向”。阿·托爾斯泰更進一步說道,作家隻有經曆了希望、喜悅和振奮,經曆了痛苦、失望和頹喪以後,才能夠把握整整一個巨大的時代,《苦難的曆程》也就是這樣產生的。可見,對情緒失衡的忠實記錄,有時也是一筆財富。當然,用文字攻擊並且影射別人,會加深仇恨,加劇個人的苦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適度宣泄長期積壓的怒氣,可以減輕或消除心理疲勞。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鬱在心裏要好,這樣可以使你變得輕鬆愉快。

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會像夏天的暴風雨一樣,能淨化周圍的空氣,能傾吐出胸中的抑鬱和苦衷,能緩解緊張情緒。發泄的方法很多,可以通過各種對話、民主生活會等發表意見,當然也可以找自己的知己談談心,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找心理醫生谘詢或通過寫文章、寫信來表達情感。如不能奏效,幹脆痛哭一場。哭是宣泄情緒的一個好方法。孩子遇到了傷心事,常常一哭了事。成年人,特別是男子,多以“男兒有淚不輕彈”自居,強忍悲痛而不流出眼淚。其實這樣也會危害健康,因為眼淚能幫助排泄一部分對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

如何宣泄,也是一門學問。所以,在宣泄的時候,不但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還要把握好宣泄的分寸。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如果在外邊和別人生了氣,回到家裏就要寫一封痛罵對方的信。但當他的家人在第二天要為他寄發這封信時,他會全力阻止說:“寫信時,我已經出了氣,何必把它寄出去惹是生非!”

因此,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一種適當的宣泄方式,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找準渠道。另外,體育鍛煉能增加人對外界的適應力與抵抗力,還會在運動過程中使心理上得到調節,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快樂起來。

恭敬不如從命

一個人能否圓融,就在於他會不會變通。

——卡倫

恭敬不如從命,是一種標準的製怒法,但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首先,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番回憶和評價,看看自己過去發怒是不是有道理。經過這樣的回憶,你就能夠發現自己有時候是明顯的無理取鬧。一個有趣的故事能夠說明這個問題。一天,老板對下屬發火,下屬不敢對老板生氣,回來以後對著妻子亂發脾氣,妻子就對兒子發脾氣,然後兒子又對貓發脾氣。在這一連串的發脾氣中,開始的時候老板對下屬發脾氣有一定的原因,而後來一係列的發脾氣都是無中生有的。在發怒前可以想一想,發怒的對象和理由是不是合適、方法是不是適當,你發怒的次數也就可以減少90%。

其次,低估外因的傷害性。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容易上火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非常在意,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他也會耿耿於懷。過後,他又會把事情盡量往壞處想,結果就會越想越氣,最後怒氣衝天。控製的技巧是,當怒火中燒時,馬上就放鬆自己,命令自己把激怒的情境看淡看輕,避免正麵的衝突。當怒氣稍減時,對剛才的激怒情境進行客觀的評價,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責任,惱怒是不是有必要。

再次,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說。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聽了小人讒言,怒發衝冠,回家不問青紅皂白把愛妻一劍送入黃泉。及至覺悟,已為時晚矣。痛不欲生的奧賽羅自盡而死,從而釀出一幕人間悲劇。如果當時奧賽羅稍稍冷靜地想一想,對整個事件作一個理智的分析,也就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了。

最後,能量的轉移。怒氣像是一種能量,如果不加以控製,就會泛濫成災;如果稍加控製,它的破壞性就可以銳減;如果合理控製,甚至可能有所創益。脾氣暴躁的人經常發火,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因此,讓他自己改正往往並不能持久,一定要找一個監督員。一旦露出發怒的跡象,監督員就要馬上以各種方式加以暗示或者阻止。監督員可以請自己最親近的人來擔當。這種方法對下決心製怒但又不能自控的人來說,非常適合。

遇事要冷靜

我們在盛怒之下打出的每一拳,最終必定落到我們自己身上。

——鼓威廉

在突發情況下的憤怒,常會使事情變得更壞。

有一位大學生到一家公司應聘,應聘的職位是產品營銷。公司提出試用三個月。在這三個月中,他起早貪黑全力工作,而且頗有業績。三個月已過,他惱怒公司沒有正式聘用他而憤然提出辭職。當時他火冒三丈,說了很多過激的抱怨話,而這家公司的一位副經理請他再考慮一下。最後對方終於也動了氣,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公司不但已決定正式聘用他,而且正在考慮是否給他一個營銷部副主任的職位。就是因為他這麼一鬧,這家公司無論如何也不會再用他了。

生活中,想要有較高的生活品位,就要對社會百態和一些問題冷靜思考。冷靜處世,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睿智的反映。生活裏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但是在理智麵前,偶然總會轉化為令人快樂的必然。偶然與必然雖說在理論上有很大的反差,但它可在冷靜和智慧中達到完美的統一。在《大學》中曾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中的“得”字,體現了生活的享受。

麵對社會要冷靜。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還要有順境與逆境的反思,這樣既利社會又利自己。以冷靜麵對生活,有利於苦樂中的洗煉,可享盡人生中的愜意;以冷靜麵對他人,有利於善惡中的辨識,可親君子而遠小人;以冷靜麵對名利,有利於道德上的篩選,可提高人品和素質;以冷靜麵對坎坷,可除惡果保康寧,有利於安危中的權衡。所謂的大度、理智、無私和聰穎,都是因為有了冷靜才體現出來的。

冷靜是理性、大度的一種深刻感悟。麵對一個高速發展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具有人性的成熟美。如果沒有的話,成功就算是來到我們麵前了,也會在毛躁中與失敗相遇。

冷靜就像是夏夜裏習習的涼風,讓人清涼愜意;暴怒如同漫漫火海中的汽油罐,給人忙中添亂。冷靜是雨後天邊的七彩虹,讓人賞心悅目;暴怒是跋涉者眼中的海市蜃樓,讓人走向絕境;冷靜與暴怒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因為他們就像是一對天生的敵人,水火不容。

隻有冷靜才會給人們留下永恒的懷念。不久前傳出這樣一則消息:曾有一位公交車司機在心髒病發作後做了兩件事:一是將車緩緩地停在高速路邊,二是打開車門讓乘客下車。而最後,自己卻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原本可能造成一場嚴重交通事故的局麵,被這位冷靜的司機用他生命的餘力平安化解了。這是一件多麼需要智慧和耐力的事情。當時車上三十多名乘客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隻在下車之後才心驚肉跳地發現自己避免了一場多麼大的災難。而這位司機是多麼的偉大,他以超人的冷靜,譜寫了一首獻給自己的讚歌,這讚歌同時也是對他人的一曲讚歌。乘客的安全就是因為他的冷靜而被保證了,他的壯舉使多少個家庭祥和,人們也會將他銘記。

暴怒卻是被後人恥笑的一個把柄。不理智的決定往往是在暴怒之下所做的。宋朝的時候,有一位皇後十分賢慧,當皇帝因宮人失職大發脾氣時,她總是假裝生氣讓人把宮人交給專管刑罰的官員處理。當皇帝問她原因時,她說:“皇上在盛怒之下所做的處罰往往過重,把他們交給專管刑罰的官員處理才能公平,不至於讓皇上背負殘暴的名聲。”皇上對她的這一做法十分讚賞。這位皇後與常人相比,個人的冷靜與理智確實讓人非常佩服,在皇帝大怒之下能巧妙地施行自己的主張不能不說是一種大智慧。冷靜讓人獲得了非常美好的名聲,而且還給周圍的人樹立了榜樣,使他們減少遺憾和傷害,泰然處事。而暴怒總是像一把最銳利的刀子,在不恰當的時候割痛人心,給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與痛苦,而這些麻煩與痛苦往往是沒有必要的。

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

“遇事要冷靜,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如果在生活中你不能做到遇事要冷靜時,看過下麵這個故事後,你一定會懂得冷靜的重要性。

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由於家庭貧困輟學,但他有一個妹妹,成績優異,不上大學實在可惜,於是他來到工地挖隧道,不料第一次走進隧道就岩石塌方……

當時局麵難以控製,有人大放悲聲,有人想往岩石上撞,近乎瘋狂。他也差點兒控製不住自己,刹那間他想了很多,首先想到了死——但若自己完了,妹妹也會輟學,父母也會悲痛欲絕。他鎮靜了一下,決定試著控製局麵。他努力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很沉穩:“我是新來的工程師,想活命嗎?想活命就聽我的!”黑暗中,幾個人漸漸安靜下來。

他開始向被困的四個人發號施令:被困的四個人必須聽他指揮;外麵肯定在組織救援,但需要時間;休息睡覺,因為累死也搬不動那千斤重的大石頭;隧道裏到處都是水,有水就能活十幾天。不過他還是隱瞞了兩件事情:第一是他進隧道時帶了兩個饅頭,現在已成無價之寶;二是他有一個電子表,可以掌握時間。

第三天過去了,隧道裏還是沒有一絲光亮,他把其中一個饅頭分成四份給大家吃。第五天,終於聽見隧道隱約傳來鑽機風鎬的轟鳴。他趕緊把最後一個饅頭分成四份給大家吃,然後大聲命令四個人拿起工具拚全力往巨石上敲擊……

幾個劫後餘生的人躺在病床上怎麼也不會相信,那個沉穩威嚴的“工程師”竟然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當記者采訪他時,他隻說了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因為冷靜,在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

民工張某遇事不冷靜,衝動之下一磚頭砸傷農婦郭某,於是,這位“莽漢”在賠了對方近三萬元後,又被某檢察院以故意傷害罪提起公訴。

一天下午,張某在自己承包的拆遷工地巡查時,遠遠看見兩男一女正站在屋牆上偷拆牆磚,便趕到三人麵前,大聲喝道:“你們在幹什麼?”那兩個男子轉身便跑,農婦郭某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還在繼續埋頭拆磚。張某見此情景,非常生氣,順手從地上撿起一塊磚頭砸向郭某,這一磚砸得郭某腹部受傷、脾破裂。當日晚,郭某被家人送往醫院救治。法醫鑒定,郭某脾破裂切除,屬重傷。

俗話說的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發生摩擦,此時更需要冷靜對待。

七十多歲的劉老漢靠養羊為生。一天晚上十點多鍾,劉老漢聽見院子裏有狗叫聲,就想去院子裏看看,但屋門卻被別人從外邊鎖上了,於是他便從窗戶翻到了院子裏,發現自家養的羊少了一隻。劉老漢懷疑是鄰居王某給偷走了,因為王某和別人合夥在夜間宰羊。想到這兒,氣憤至極的劉老漢從家裏拿了一把刀就去了鄰居王某家。劉老漢看到王某正在煮羊頭,心裏的怒火頓時衝了上來,他舉刀向王某的脖子和腦袋上砍了三刀。砍完後,劉老漢氣衝衝地拿著刀回了家。經鑒定,被害人王某的傷構成了輕傷,劉老漢也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地方檢察院起訴至法院,於是,某人民法院於某年某月某日作出判決,劉老漢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二年。

以上兩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其實生活中也經常存在諸多像這樣的小矛盾,本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化解。如果人們任性而為,意氣用事,不僅走向極端,而且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人的一生難免會遭遇人生際遇的落差,在低穀的時候安之若素、冷靜麵對,才能給人生這道獨特的風景線增添一抹亮色。別讓暴怒蒙住理智的眼睛。一旦暴怒,就要在暴怒的時候按捺住自己,默數10個數,然後再對事情進行考慮。

勇於麵對挫折

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

一個名叫阿齊姆的人,垂頭喪氣地走進了一家心理醫師的診療室,向心理醫師傾訴他一生不幸的遭遇。他說:“我曾經曆過無數的失敗。在早年求學的時候,我沒有一次的考試可以順利過關;踏入社會以後,我做過許多種生意,但都是以負債的方式收場,從來沒有賺過錢;然後,在求職的過程中我又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是沒能做多久就被老板開除了;現在,連我的老婆都無法再忍受我,要求跟我解除婚姻……”